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堂优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必备条件有六个方面。
一、主题选择,体现预防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的选择,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立足于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应该立足于发展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帮助他们形成支持系统。如职高学生面临着职业选择、即将走上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选择应在社会适应能力、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辅导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符合需要的主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好的主题,好的主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也作了这样的尝试。我从学生期末交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确定了上课的主题——自信。高一的中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虽然通过老师的指导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书,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不够自信,缺乏挑战的胆气,不敢主动争取可能胜任的事情或机会等等。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探索自信的根源,认识自信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建立自信的方法与技巧,敢于挑战、敢于尝试、不畏惧失败,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以自信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信——潜能的放大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清晰,逻辑联系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教学环节设计不能过多,过多无法突出重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整体的架构,理清各环节的内在关系,保证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又要关注同一版块内的逻辑联系,不能忽左忽右,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能简单地堆砌一些内容,让整堂课看似丰富热闹,但缺乏内涵经不起推敲,达不到让学生真正有所获的教学目的。
三、关注学生,让当事人做点什么
我认为教学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收获知识形成能力。“让当事人做点什么”的设计理念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教育对象,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参与,主动体验感悟,形成能力。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角色由课堂的权威变为主导。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导演的角色,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并获得关注与尊重。
当我带着这一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让职高学生归纳建立自信的方法时,看似学业不佳的学生们归纳出的方法比我预想的还要详细、全面,完全超出了我的期望。课后,学生说这样的课收获大,很带劲!希望再上这样令他们快乐的课。我也为这样的尝试感到欣喜。在这一理念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职高学生的课堂都能有如此的精彩与突破,还有什么理由不用它呢?
四、活动设计,全面参与
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包含四个方面: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同时活动的设计也不是随意而为,应考虑活动的创新性、多样性、针对性,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等。
开场游戏,更要力求新意,因为它涉及课堂氛围营造的成败,更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我们设计游戏会不自觉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感觉规则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学生不明白教师介绍的规则,动不起来,无法达到教师设计意图的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设计活动(游戏)时,应该换位思考,更多地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考虑教师语言的组织,准确进行表述。
有的活动(游戏)涉及到小组或个人竞争的,更需要教师细细研究,考虑难度适中有可操作性,考虑问题的设问方式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考虑游戏顺序具有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体现活动(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案例新颖,具有时代性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之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举例。案例的作用在于佐证教师所提出的观点,或形象生动地呈现某一现象,它的特点在于有针对性、时代性、新颖性、启发性。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信——潜能的放大镜”的教学设计中弃用学生陌生的李四光案例、学生太熟悉的爱迪生故事等等,换为“谁是凶手”“中国达人秀·无指少女”等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的案例,生动的案例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带给学生改变的冲动也是十分强烈的,从而起到了增强课堂效果的良好作用。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关注,只有在案例选择上出新意,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让案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关注能力形成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需要运用相关心理学原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需要针对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教育价值与智慧。
一、主题选择,体现预防和发展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的选择,应结合学生身心特点,立足于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开展预防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使学生今后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能从容面对。同时,主题的选择还应该立足于发展学生,为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帮助他们形成支持系统。如职高学生面临着职业选择、即将走上岗位工作的实际情况,那么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主题选择应在社会适应能力、生涯规划、学习心理、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就业辅导等方面给予较多的关注。符合需要的主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好的主题,好的主题等于成功了一半。
针对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也作了这样的尝试。我从学生期末交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确定了上课的主题——自信。高一的中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自卑心理,他们虽然通过老师的指导制定了职业生涯规划书,但他们中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不够自信,缺乏挑战的胆气,不敢主动争取可能胜任的事情或机会等等。于是,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引导学生探索自信的根源,认识自信的重要作用,掌握一些建立自信的方法与技巧,敢于挑战、敢于尝试、不畏惧失败,为职业生涯规划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事实证明,以自信为主题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信——潜能的放大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环节清晰,逻辑联系明确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能力、拓展延伸四个环节,构成一堂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教学环节设计不能过多,过多无法突出重点。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整体的架构,理清各环节的内在关系,保证其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层层深入水到渠成;又要关注同一版块内的逻辑联系,不能忽左忽右,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更不能简单地堆砌一些内容,让整堂课看似丰富热闹,但缺乏内涵经不起推敲,达不到让学生真正有所获的教学目的。
三、关注学生,让当事人做点什么
我认为教学最大的共同点在于: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收获知识形成能力。“让当事人做点什么”的设计理念是要求教师充分关注教育对象,在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机会充分参与,主动体验感悟,形成能力。现代教育的理念是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角色由课堂的权威变为主导。也就是说,我们要做好导演的角色,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要让他们在课堂上充分参与并获得关注与尊重。
当我带着这一理念,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上让职高学生归纳建立自信的方法时,看似学业不佳的学生们归纳出的方法比我预想的还要详细、全面,完全超出了我的期望。课后,学生说这样的课收获大,很带劲!希望再上这样令他们快乐的课。我也为这样的尝试感到欣喜。在这一理念下,学习积极性不高的职高学生的课堂都能有如此的精彩与突破,还有什么理由不用它呢?
四、活动设计,全面参与
在活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参与,是保证效果的前提条件。参与包含四个方面:每个学生参与的机会均等;对学生的参与,教师应给予及时和积极的回应,对个别参与活动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应给予关注和个别帮助;教师可以适当使用自我开放的技术,以自己的感悟引导、启发学生从体验中升华;在适当的时机,教师应以平等一员的身份参与活动和交流,与学生一同成长并做出示范。同时活动的设计也不是随意而为,应考虑活动的创新性、多样性、针对性,考虑教育对象的年龄、心理特点等。
开场游戏,更要力求新意,因为它涉及课堂氛围营造的成败,更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我们设计游戏会不自觉地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感觉规则已经比较清楚了,但实际操作中仍会出现学生不明白教师介绍的规则,动不起来,无法达到教师设计意图的情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在设计活动(游戏)时,应该换位思考,更多地从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等因素来考虑教师语言的组织,准确进行表述。
有的活动(游戏)涉及到小组或个人竞争的,更需要教师细细研究,考虑难度适中有可操作性,考虑问题的设问方式具有启发性、激励性,考虑游戏顺序具有逻辑性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等等。教师应充分挖掘、精心设计,体现活动(游戏)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活动中体验、感悟,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升华提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五、案例新颖,具有时代性
案例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之一。教学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需要举例。案例的作用在于佐证教师所提出的观点,或形象生动地呈现某一现象,它的特点在于有针对性、时代性、新颖性、启发性。
我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自信——潜能的放大镜”的教学设计中弃用学生陌生的李四光案例、学生太熟悉的爱迪生故事等等,换为“谁是凶手”“中国达人秀·无指少女”等有鲜明的时代性、针对性的案例,生动的案例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带给学生改变的冲动也是十分强烈的,从而起到了增强课堂效果的良好作用。可见,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中案例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需要教师给予极大的关注,只有在案例选择上出新意,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才能让案例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六、知识迁移,关注能力形成
当代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这种新旧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的迁移。充分运用迁移规律,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是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需要运用相关心理学原理,教师要不断学习,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增强自身业务素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需要针对学生实际,帮助学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心理调节能力和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要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体现出教育价值与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