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数感”,亲近“数学”

来源 :知识窗·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tx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和培养数感。
  数感是一种主动、自觉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是对数学对象、材料直接迅速、正确敏锐的感受能力。“数感”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它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而能够获得的,而是要让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去感知、感应和感受的。
  
  一、创设情景,让学生感知数为何物
  
  众所周知,小学生的思维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根据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应多联系小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帮助学生去经历和体验,从而建立数感。数概念的本身是抽象的,因此教师要为学生积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
  例如,教学数的认识时,先讲述原始社会古人生产力低下、刀耕火种的故事,使学生对“数”的产生有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教学“1”时,先让学生组词,小到一粒沙、一滴水,大到一个国家、一颗星球;再让学生表示不同的数量,一个人、一家人、一班人;还让学生表示模糊数量关系:一堆苹果用整体“1”表示、一条直线有无限长等等。在认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的数,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应用数学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数的表示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它的呈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学习长度单位时创设情景,让学生发挥想象,为什么长度单位要有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这么多单位?只有“厘米”,南昌到北京的实际距离用厘米表示容易吗?只有“千米”,一支铅笔的长度用千米表示方便吗?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数量用不同的数量单位来表示是必要的,这也就是数有个级、万级、亿级的道理。创设有趣的情景,让学生感知数的意义、表示方法,加深对数的认识。
  
  二、构建平台,让学生感应数在何处
  
  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密切相关,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进行数的教学。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从而能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体验数感。
  例如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寻找、掂量1克与1千克的物体,寻找哪些物体分别用“克”“千克”做单位。像一分硬币重1克、4粒黄豆大约重1克、两袋盐重1千克……牙膏、药片、黄金等细小物品用“克”做单位,体重、菜、水果等用“千克”做单位。教学长度单位时,让学生到操场上跑跑、测测、量量,让学生感受10米、50米、100米的距离,在春游、秋游中感受1千米、10千米的路程。这些数据、单位都来自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应信息数字化。老师为学生构建一个活动平台,通过开展这样的活动,学生感应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
  
  三、开放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用
  
  生活是知识的源泉,数学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教学时要开放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从室内扩展到室外,校内延伸到校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不可少的工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感。
  如学校开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从我做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估算全国的小学生如果每人每天浪费一小张纸,一年全国小学生要浪费多少吨纸?要用多少辆卡车运输?学生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发现全国的小学生一年浪费的纸张高达90000多吨,大约要用18000辆卡车才能运完。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最后,结合题目让学生谈谈如何保护环境、爱护地球,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又提高了学生的估算能力,对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强化了对数的感受性。
  另外,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活动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加强估算也是在应用中培养学生数感的有效方法。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初步的估算技能,使学生通过估算拥有良好的数感。
  总之,数感的形成不是一个单元、一个学期的教学就能完成的,它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时间来逐步培养。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培养数感的任务落实到每一堂教学之中。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从教20年了,一直以来,我都误以为教育就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领悟“真正的教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不断被唤醒的过程”,只是一天到晚孜孜不倦地对学生进行“灌输”工作。  很多学生厌学是因为他们看不到学习的希望,听不到老师的赞许,看不到老师肯定的表情,他们不知道自己身上到底哪一点是值得发扬光大的。所以,教育就应该什么都让学生学一点,凡所应有,无所不有,目的就是让他们试一试、看一看自
我们今天提到教育,往往是对“高效”的顶礼膜拜,对“模式”的孜孜以求,对“现象”的大势吹捧,更多的是想随“旋风”扶摇直上。正因为这些“浮云”渐渐多了,教育原本的面貌和立场也就渐渐地模糊了,甚至被掩盖了。  有位教育局长曾在一个教育论坛上不无得意地说:“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和工厂出来的乒乓球一样,每个都一模一样!”面对他的“大面积丰收”,强调“因材施教”的孔子恐怕要汗颜了,强调“多元智能”的加德纳也要面带
不少高三的考生都会问笔者同一个问题,他们在解答政治主观题的时候,答案跟标准答案的意思差不多,但为什么得不到高分呢?原因就在于他们在答题时,喜欢与改卷老师“躲猫猫”,即回答问题时不够开门见山,总是拐弯抹角地组织答案,把能够得分的关键点隐藏起来。为了防止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笔者建议,要从提高学生政治主观题的答题技巧着手。  一、非选择题的构成  高考政治单科卷非选择题一般包括简答、辨析、论述三种题型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浙江省温州市洞头区东屏中心小学从课改的实际背景出发,以课程内容与课程模式为切入点,对瓯塑渔民画课程的开发进行探索研究,希望既能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又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瓯塑;渔民画;美术素养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是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理念下阅读教学的内涵和特征。作
处于基础教育奠基阶段的幼儿园课程建设,在运用国家、地方、园本等课程名称的同时,还出现了带有班本、师本、生本等限定词的一系列课程。分析基础教育的有关课程文件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幼儿园阶段并没有法定的国家或地方课程,各地幼儿园应该选择基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等国家意志和园本实际的创生取向,合全园之力加强“园本课程”建设,以保障国家意志的有效达成和幼儿的健康成长。  一、我国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经历:有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教师预想的完全不同;有时,学生会提出超出教师能力水平的问题;有时,学生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有理有据的质疑。总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意外”。如何处理这些“意外”事件,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恰当地处理这些“意外”不仅可以为课堂添彩、为教学增色,还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教学艺术。  一、引导“意外”,回归教学主题  有时,教师在设计
悠悠古运河之畔,有一座清新、整洁、典雅而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校园——江苏省扬州市培智学校。这是扬州市广陵区一所面向智障儿童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特殊教育学校,它创办于1985年,曾被评为江苏省特殊教育现代化学校、扬州市文明单位、市绿色学校……2014年成为国家特殊教育师资培训基地。目前学校有教师17人,在校学生99人。随着国家随班就读工作的不断深入以及特殊教育学校“零拒绝”政策的实施,培智学校的教学对象发
全球经济的发展加剧了世界环境的污染。2007年震惊全国的无锡太湖蓝藻污染事件只是我国的一个污染缩影。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性的社会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关键要从教育入手,使全国人民都树立起环保意识。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利用生物学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生物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既要保证教学的有效开展,又不能增加学生的负担,也不能将生物课变成环保课。所以,环
所谓“心理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作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简而言之,暗示是指通过语言、手势、表情等施加心理影响的过程,暗示的结果是使受暗示的人在心境、情绪、兴趣、意志方面发生变化。实践证明:积极的心理暗示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的认识和体验。与说理教育相比,暗示教育能融洽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含蓄而委婉,避免说理教育给孩子带来的压抑感和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