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非常”长期以来被人们当作副词广泛使用,近些年来,“非常+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但“非常”的形容词性特征并不突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此前提下,本文主要简述“非常”的历史演变过程,并对“非常+名词”中的“非常”从语法、语义、语用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非常 副词 形容词 语法 语义 语用
“非常”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把它当作副词。但是近年来,“非常+名词”的用法相当普遍,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广告和文艺娱乐节目中,比如:“非常柠檬”“非常音乐”“非常6+1”“非常夏日”“非常男女”“非常时期”等等。这些由“非常”组成的短语让人感觉新颖、特别,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冲击人们的听觉。又因为备受文艺、娱乐等节目的喜爱,其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范围也很广,这类短语已被大部分年轻人接受。
如果这些短语中的“非常”是一般的形容词的话,那么,它不能具有那样的特殊功能,张燚在《非常的“非常柠檬”——谈一种词性词义错位的匹配现象》一文中,通过数据统计调查了各个年龄阶段(12~13、22~24、40~46、60~70,共157人)对“非常+名词”的自然接受情况:“只有‘非常时期’一例被22~24岁年龄组100%地接受,其它短语认可程度超过人数50%的,12~13岁年龄组的约占1/3,22~24岁年龄组约占2/3,60~70岁年龄组的约占1/3,40~46岁年龄组约占1/28。”很明显,自然接受“非常+名词”的人数总体比例偏低;假如把它看作副词,又不符合副词的语法特征: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看来“非常”还的确不简单。
在唐代以前,“非常”是以词组形式出现的,由“非”和“常”组合而成的形容词词组,意思也分别由“非”表否定,“常”表普通的,相加组合之后,即“不一般的、不普通的”。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非常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其“非常”都是形容词词组,表示“不一般的”。
到了唐代,“非常”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由一个词组演变为一个复音词,而且词性也变为程度副词,既可用作状语,也可用作补语,表“很、相当、十分”。在《敦煌变文集》中用作程度副词共38次(曹光顺《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节副词》,语言学论丛第十二辑)。可见当时“非常”用作副词,是十分常见的,例如:《贞观政要·纳谏》:“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降魔变文》:“去城不远不近,显望当途,忽见一国,竹木非常翁蔚”。自此,“非常”作为副词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一般都把“非常”看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例如: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非常高贵;同时也可修饰表静态的心理动词,例如:非常害怕、非常惊讶、非常恐惧等等。但也有学者把“非常”看作副词兼形容词,如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宋光中的《汉语常用词词性手册》都把“非常”看作是副词兼形容词。作形容词时,表“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然而,我们平时都不把“非常”当形容词用,而是习惯把它用作副词,显然,“非常”的形容词特征是不典型、不显著的,有时接受起来难免会有一些牵强。但是现在“非常+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方面又该怎么认识这一现象呢?
从语法上看,“非常+名词”中的“非常”作为形容词,现在还没有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所接受;看作是“副词+名词”的特殊现象,似乎又不太合理,因为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多,而且某些组合已被一定年龄阶段的人们所接受。所以,现代一些广告和文艺娱乐就利用它的特殊性,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兴趣与好奇心,增强对其节目的关注和吸引。其实,我们可以把“非常”的语法特征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特征的部分残余。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它是一个形容词词组,联系不紧密;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它是一个复合词,也可以修饰名词,只是他们之间的联系较紧密罢了。
在语义方面,首先就“非常”的词汇义而言,它既包含了“非常”作为形容词时的语义“异乎寻常、特殊的”,又具有其表副词时的程度义。比如“非常会议”,除了意义上意识到是一次特殊会议外,也能意识到较之于一般会议的性质在程度上的区别。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1)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
(2)这是非常会议。
在相同背景下,强调会议的“重要性”时,例(2)重要性程度就大于例(1)。张斌的《现代汉语》中把副词分为四个等级,它们之间的程度高低依次为(选一个词作代表)异常>极其>非常>有些。而“非常会议”中的“非常”表“异乎寻常”之意即“异常”(过量级);而“非常重要的会议”中的“非常”是次高级副词。(程度的高低而言:异常>非常)所以,就会议重要性的程度而言,用“非常会议”程度更深,效果更佳,更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另外,利用“非常+名词”的组合,语义比较丰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电视节目“非常6+1”,是非常精彩的“6+1”呢?还是非常典雅的“6+1”?或者是非常幽默的“6+1”?其中蕴涵意味无穷,想象空间很大,语义相当丰富。又如电影《非常夏日》,片名很有吸引力,是什么样的夏日呢,只说是特殊的,到底是表示欢快、浪漫、温馨的呢?还是痛苦、伤痛、悲伤的?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而且能引起不同心情、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兴趣。这也利用了其语义的丰富性。
就语用的角度而言,语义丰富性必然会引起语义的模糊性,所以“非常+名词”组合对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就相当强。比如“非常时期”在不同的语境下就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我们讲:“文化大革命是非常时期!”那么,这里的“非常时期”就具有文化大革命历史阶段所有的不同于和平建设时期的性质特点。而我们讲:“2003年(非典)是非常时期。”那么,这里的“非常时期”就具有非典时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和奉献精神的性质特点。所以,“非常”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有时我们不便把话说明,就更能体现出其语义丰富性与模糊性的重要作用。
除此,“非常+名词”用语简洁,而且表达效果不亚于其它词组。如“非常男女”不仅简洁有力,而且表达生动活泼、用语新颖,让人感到时尚与潮流,从而使语言更具有新鲜感与趣味感。
很明显,“非常”具有一般形容词、副词所没有的特殊作用。“非常+名词”用得相当巧妙,也受到和很多人的青睐,表达效果极佳。总结起来“非常+名词”中的“非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备了“非常”作为形容词词组时的词汇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第二,具备了比程度副词“非常”更高级的程度义;
第三,“非常”一词的语义丰富,而且又不缺乏含蓄;
第四,“非常”一词语用效果颇佳。
各类节目也正是利用了“非常”处在其特殊位置、有特殊意义和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好奇心和兴趣,实现加强宣传力度的目的;也正是由于“非常”的特殊意义,人们对此更加关注,所以社会上使用“非常+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
因此,“非常”一词的确不简单。从词的原形理论出发,“非常”不具备形容词的全部语法特征,但它可以修饰部分名词,因此又具备了形容词的部分语法特征,所以“非常”正处在形容词的边缘状态。也许某一天它的确会演变为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约定俗成并固定下来。但它还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一个使用与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宋光中.语文常用词词性手册[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张 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饰的“副+名”[J].暨南学报,2000,(5).
[7]张 燚.非常的“非常柠檬”——谈一种词义错位匹配现象[J].修辞学习,2002,(2).
(龚俊贞 查中林,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非常 副词 形容词 语法 语义 语用
“非常”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长期以来我们都习惯把它当作副词。但是近年来,“非常+名词”的用法相当普遍,它们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各种广告和文艺娱乐节目中,比如:“非常柠檬”“非常音乐”“非常6+1”“非常夏日”“非常男女”“非常时期”等等。这些由“非常”组成的短语让人感觉新颖、特别,从而吸引人们的注意,冲击人们的听觉。又因为备受文艺、娱乐等节目的喜爱,其传播速度很快,传播范围也很广,这类短语已被大部分年轻人接受。
如果这些短语中的“非常”是一般的形容词的话,那么,它不能具有那样的特殊功能,张燚在《非常的“非常柠檬”——谈一种词性词义错位的匹配现象》一文中,通过数据统计调查了各个年龄阶段(12~13、22~24、40~46、60~70,共157人)对“非常+名词”的自然接受情况:“只有‘非常时期’一例被22~24岁年龄组100%地接受,其它短语认可程度超过人数50%的,12~13岁年龄组的约占1/3,22~24岁年龄组约占2/3,60~70岁年龄组的约占1/3,40~46岁年龄组约占1/28。”很明显,自然接受“非常+名词”的人数总体比例偏低;假如把它看作副词,又不符合副词的语法特征:副词一般不修饰名词。看来“非常”还的确不简单。
在唐代以前,“非常”是以词组形式出现的,由“非”和“常”组合而成的形容词词组,意思也分别由“非”表否定,“常”表普通的,相加组合之后,即“不一般的、不普通的”。例如:《左传·庄公二十五年》:“鼓,用牲于社,非常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盖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其“非常”都是形容词词组,表示“不一般的”。
到了唐代,“非常”有了很大的变化。它由一个词组演变为一个复音词,而且词性也变为程度副词,既可用作状语,也可用作补语,表“很、相当、十分”。在《敦煌变文集》中用作程度副词共38次(曹光顺《敦煌变文中的双音节副词》,语言学论丛第十二辑)。可见当时“非常”用作副词,是十分常见的,例如:《贞观政要·纳谏》:“披露腹心,非常恳到,览用嘉叹,不能已已。”《降魔变文》:“去城不远不近,显望当途,忽见一国,竹木非常翁蔚”。自此,“非常”作为副词一直沿用至今。
现在,我们一般都把“非常”看作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主要是性质形容词)。例如:非常美丽、非常漂亮、非常高贵;同时也可修饰表静态的心理动词,例如:非常害怕、非常惊讶、非常恐惧等等。但也有学者把“非常”看作副词兼形容词,如吕叔湘的《现代汉语八百词》和宋光中的《汉语常用词词性手册》都把“非常”看作是副词兼形容词。作形容词时,表“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然而,我们平时都不把“非常”当形容词用,而是习惯把它用作副词,显然,“非常”的形容词特征是不典型、不显著的,有时接受起来难免会有一些牵强。但是现在“非常+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我们从语法、语义、语用方面又该怎么认识这一现象呢?
从语法上看,“非常+名词”中的“非常”作为形容词,现在还没有被各个年龄阶段的人们所接受;看作是“副词+名词”的特殊现象,似乎又不太合理,因为这样的组合越来越多,而且某些组合已被一定年龄阶段的人们所接受。所以,现代一些广告和文艺娱乐就利用它的特殊性,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兴趣与好奇心,增强对其节目的关注和吸引。其实,我们可以把“非常”的语法特征看作是古代汉语语法特征的部分残余。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它是一个形容词词组,联系不紧密;而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它是一个复合词,也可以修饰名词,只是他们之间的联系较紧密罢了。
在语义方面,首先就“非常”的词汇义而言,它既包含了“非常”作为形容词时的语义“异乎寻常、特殊的”,又具有其表副词时的程度义。比如“非常会议”,除了意义上意识到是一次特殊会议外,也能意识到较之于一般会议的性质在程度上的区别。比较以下两个句子:
(1)这是一场非常重要的会议。
(2)这是非常会议。
在相同背景下,强调会议的“重要性”时,例(2)重要性程度就大于例(1)。张斌的《现代汉语》中把副词分为四个等级,它们之间的程度高低依次为(选一个词作代表)异常>极其>非常>有些。而“非常会议”中的“非常”表“异乎寻常”之意即“异常”(过量级);而“非常重要的会议”中的“非常”是次高级副词。(程度的高低而言:异常>非常)所以,就会议重要性的程度而言,用“非常会议”程度更深,效果更佳,更能起到强调的作用。
另外,利用“非常+名词”的组合,语义比较丰富,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比如电视节目“非常6+1”,是非常精彩的“6+1”呢?还是非常典雅的“6+1”?或者是非常幽默的“6+1”?其中蕴涵意味无穷,想象空间很大,语义相当丰富。又如电影《非常夏日》,片名很有吸引力,是什么样的夏日呢,只说是特殊的,到底是表示欢快、浪漫、温馨的呢?还是痛苦、伤痛、悲伤的?这样就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想看个究竟,而且能引起不同心情、不同年龄的人们的兴趣。这也利用了其语义的丰富性。
就语用的角度而言,语义丰富性必然会引起语义的模糊性,所以“非常+名词”组合对社会背景以及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就相当强。比如“非常时期”在不同的语境下就表达不同的意义,如我们讲:“文化大革命是非常时期!”那么,这里的“非常时期”就具有文化大革命历史阶段所有的不同于和平建设时期的性质特点。而我们讲:“2003年(非典)是非常时期。”那么,这里的“非常时期”就具有非典时中华民族的团结力量和奉献精神的性质特点。所以,“非常”对语境的依赖性很强。有时我们不便把话说明,就更能体现出其语义丰富性与模糊性的重要作用。
除此,“非常+名词”用语简洁,而且表达效果不亚于其它词组。如“非常男女”不仅简洁有力,而且表达生动活泼、用语新颖,让人感到时尚与潮流,从而使语言更具有新鲜感与趣味感。
很明显,“非常”具有一般形容词、副词所没有的特殊作用。“非常+名词”用得相当巧妙,也受到和很多人的青睐,表达效果极佳。总结起来“非常+名词”中的“非常”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具备了“非常”作为形容词词组时的词汇义“异乎寻常的、特殊的”;
第二,具备了比程度副词“非常”更高级的程度义;
第三,“非常”一词的语义丰富,而且又不缺乏含蓄;
第四,“非常”一词语用效果颇佳。
各类节目也正是利用了“非常”处在其特殊位置、有特殊意义和作用,从而引起人们好奇心和兴趣,实现加强宣传力度的目的;也正是由于“非常”的特殊意义,人们对此更加关注,所以社会上使用“非常+名词”的现象越来越多。
因此,“非常”一词的确不简单。从词的原形理论出发,“非常”不具备形容词的全部语法特征,但它可以修饰部分名词,因此又具备了形容词的部分语法特征,所以“非常”正处在形容词的边缘状态。也许某一天它的确会演变为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约定俗成并固定下来。但它还需要一个演变的过程,一个使用与接受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探索[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杨伯峻.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2.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宋光中.语文常用词词性手册[Z].北京:北京出版社,1988.
[5]张 斌.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6]邵桂珍.语法的“副+名”和修饰的“副+名”[J].暨南学报,2000,(5).
[7]张 燚.非常的“非常柠檬”——谈一种词义错位匹配现象[J].修辞学习,2002,(2).
(龚俊贞 查中林,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