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华民族为完成伟大历史复兴对青少年提出的时代要求;五育并举,是新时代中国能顺利完成这个伟大历史使命于教育的必要条件。怎样能更好地融合、科学、全面发展“五育”,带着这个问题,记者专访了汉中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柱东。
记者: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相统一的教育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人始终为探寻如何通过德智体美劳来促进学生成长而努力着,汉中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杨柱东:1912年2月10日,蔡元培先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思想主张,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为之不懈奋斗。当前,一些学校依然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良现象。如何克服这种片面认识和落后观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汉中市对此进行了有效尝试和积极探索。
我们积极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转变为对县区的考核,不针对某一所具体学校进行考评。评价义务教育质量以“普及”“均衡”“优质”为导向,积极探索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业水平评价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减少人才选拔的筛子效应。评价改革中育人质量突出“从起点看变化、从基础看发展”,建立强调面向全体,强调应届学生,强调增量、增值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人能成才、个个有发展。
我们不断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调整作业结构、催生课堂变革、完善综合评价、坚持家校共育、推进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寻求新时代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实施综合评价,构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完善了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形成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从过程性、阶段性、标志性三个层面,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运动健康、创新实践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近年来,汉中市采用发展劳动教育基地等教育实验区来突出“劳育”效果,能否具体介绍汉中的劳育“顶层设计”以及是如何结合地方特点来开展的?
杨柱东:汉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成长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首先,我们抓住劳动教育课程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保障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和定岗实习时间,将劳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体系。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研发地方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创新开展课程评价。
其次,统筹全市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梳理现有的2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去粗取精,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企业+”等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以市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中心,布局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四类劳动实践基地的“一体四翼”格局。
最后,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目标,探索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计划用1~2年时间,创建2~3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建立10个劳动教育实践市级示范基地,建设30所劳动教育市级示范学校,带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目前,汉台区设立了劳动课程研发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督导评价等工作专班,正在加快创建劳动教育市级示范区,其余县区也都在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到实践场所,从社团活动到社区劳动,积极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拓宽劳动教育渠道,以劳动塑造人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记者:近年来,汉中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输送了近10名队员,请问汉中市是如何夯实其背后的体育机制的?各个学校的体育又有何特色?
杨柱东:汉中市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导向,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和学生体质、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中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保障力度。2019年我们承办了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中(U15)高中(U18)组总决赛,2022年还将承办陕西省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汉中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从开足开好体育课程、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健全教学质量和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落实安全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落实学校体育常规教学,重点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各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1日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视察时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要求,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创建特色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联赛,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努力构建以课内为基础、课外为延伸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体系。因地制宜制定體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活动方案,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确保“两课三操一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持续开展体育知识竞赛、运动会、广播操等特色体育活动,融教育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系统锻炼中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2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8所。 记者:德育方面,汉中在制定实施方案时突出了哪些重点来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经验?
杨柱东:汉中市坚持将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德育载体,构建市县校三级德育体系,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程育人方面,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大力加强思政课建设,深入开展思政课创优行动,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局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市县校三级听思政课7264次。市委每年召开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联盟工作方案》,组建思政课学校联盟,遴选50名专家成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组织人员编写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4册《汉中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学实践教育读本》,目前小学段已基本成形。
在文化育人方面,突出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课、征文、宣传展板、节日小报、演讲比赛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学雷锋活动、法律进学校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新时代好少年、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开展秦巴生态环境保护、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活动育人方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把研学实践教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举办“相约汉人老家·研学魅力汉中”发布会和交流研讨会,启动汉中——西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联动实施计划。
记者:汉中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呢?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注意些什么?
杨柱东: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美育工作,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热点话题。汉中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把美育精神纳入推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让教育回归传统,让美育植根文化,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精神培养的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立足实际,科学谋划,项目化实施,整体化推进。
近年来,各县区、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地特色课程资源优势,在学区范围内探索实施艺术教师学区内走教制度,实现了艺术师资的资源共享,保证了中小学能够按大纲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定期开展艺术精品巡演活动,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有效推动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促进了个性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比如:洋县为了让中小学生直观、生动地认识并了解皮影戏,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常年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长期聘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和地方民间艺人,定期到校为师生做报告,举办传承项目培训、成果展示等,对师生进行传、帮、带,不但为非遗表演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园地,也为校园文化的创建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记者:汉中市组织了3000名优秀党员教师对口培养了2000名年轻骨干教师,这对促进学生的智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杨柱东:“十三五”期间,汉中教师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强师德、提师能、优结构、激活力,健全培养培训机制,形成高尚师德引领新风、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学研在汉中”亮丽名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通过党建引领,铸就高尚师德。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一抓两促三提升”推进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理顺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归口管理,全市1258所学校建立了党组织,171所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1014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二是通过思想引领,厚植育人根基。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大力推动党建“双培养”工程,积极引导优秀骨干教师向党组织靠拢,鼓励党员教师在教学业绩、师德师风等方面争先锋当模范。“十三五”期间,全市涌现4名全国模范教师、6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5名陕西省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誉为陕西省“我身边的好典型”,10个单位被评选为省级师德先进集体,23人被评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
三是通过制度培优,促进共同成长。设立中小学学科建设和教师成长指导中心(基地),大力培养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培育陕西省教学名师1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4人、省级教学能手705人、汉中名师508人、汉中名校园长5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00人、市级教学能手1620人。全市3000余名优秀党员骨干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向传帮带,培养年轻骨干教师2000余名,其中280名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或积极分子,300余名党员教师成为市、县区优秀教师骨干。
“党建双培养”让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使年轻骨干教师不断成长,他们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切实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记者:“五育并举”不是要搞“五个手指一般长”。在此问题上,汉中是如何打破教育中的平均主义和全能倾向,确保“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呢?
杨柱东:2020年12月12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局局长刘自成来汉中进行“五育并举”专题调研,并给予我们充分肯定和鼓励。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党政目标考核评价为着力点,破除片面政绩观。2012年汉中市全面建立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2019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考核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完善了县区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责任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督导发展性评价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估县区党委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参考依据。
二是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破除片面质量观。印发了《幼儿园保教常规工作流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设置考生人数、及格率、平均分、体育分等维度,倡導建立“学分银行”;对高中学校考核不唯高考成绩,按照普职高6∶4考核权重进行同台评价,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多元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对中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从党的领导、产教融合、“三教”改革、学生成才、社会服务、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针对全体不针对个体,注重发展而不注重分数。
三是以学生减负提质和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破除“唯分数”“唯升学”顽疾。以“调整作业结构、催生课堂变革、完善综合评价、坚持家校共育、推进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寻求新时代汉中小学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实施综合评价,构建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发展评价体系,着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制定和完善了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形成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日常行为、体艺活动、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过程性、阶段性、标志性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以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为出发点,破除“唯论文”“唯职称”顽疾。在教师岗位聘用时,“不看职称看能力、看业绩”成为重要导向。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让课题研究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五是以跳出干部教师选用固有条框为发力点,破除“唯文凭”“唯帽子”顽疾。招聘教师时“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学历看能力”,对公费师范生不组织笔试,通过面试直接聘用;教师常规补充和农村特岗教师招聘敞开门路,不做专业限制,看知识积累,看能力素质。教师使用不限学历,不限职称。干部选用摘掉“官帽”,逐步实施竞争上岗。同时,赋予校长人、财、事等权利,让校长们享有办学治校自主权,实现教育专家办学治校的新突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让汉中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
记者:为实现社会价值与人的发展价值相统一的教育目标,一代又一代中国教育人始终为探寻如何通过德智体美劳来促进学生成长而努力着,汉中市在此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杨柱东:1912年2月10日,蔡元培先生在《教育杂志》上发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一文,首次提出五育并举思想主张,引发广大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为之不懈奋斗。当前,一些学校依然存在“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不良现象。如何克服这种片面认识和落后观念,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汉中市对此进行了有效尝试和积极探索。
我们积极推进教育质量评价改革。把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转变为对县区的考核,不针对某一所具体学校进行考评。评价义务教育质量以“普及”“均衡”“优质”为导向,积极探索中小学和幼儿园学业水平评价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减少人才选拔的筛子效应。评价改革中育人质量突出“从起点看变化、从基础看发展”,建立强调面向全体,强调应届学生,强调增量、增值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人人能成才、个个有发展。
我们不断优化综合素质评价办法。以“调整作业结构、催生课堂变革、完善综合评价、坚持家校共育、推进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寻求新时代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实施综合评价,构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发展评价体系以及日常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着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完善了符合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形成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学校评价机制,从过程性、阶段性、标志性三个层面,从公民素养、学习能力、艺术素养、运动健康、创新实践五个维度,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记者:近年来,汉中市采用发展劳动教育基地等教育实验区来突出“劳育”效果,能否具体介绍汉中的劳育“顶层设计”以及是如何结合地方特点来开展的?
杨柱东:汉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劳动教育,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行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把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生成长全过程,贯通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首先,我们抓住劳动教育课程这个“牛鼻子”,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普通高中劳动教育课程,保障职业学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和定岗实习时间,将劳动课程实施情况纳入绩效考核、评优评先体系。结合地区和学校实际,研发地方课程,开设校本课程,创新开展课程评价。
其次,统筹全市各类优质社会资源,梳理现有的267个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去粗取精,建立“农业+”“工业+”“科技+”“生态+”“企业+”等行业劳动实践基地,形成以市级学生综合实践基地为中心,布局生态农业体验、地方文化传承、智能制造实践、未来职业探索等四类劳动实践基地的“一体四翼”格局。
最后,我们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内涵与目标,探索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制定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计划用1~2年时间,创建2~3个劳动教育示范县,建立10个劳动教育实践市级示范基地,建设30所劳动教育市级示范学校,带动全市中小学深入开展劳动教育。目前,汉台区设立了劳动课程研发实践、劳动教育基地建设、教师培训、督导评价等工作专班,正在加快创建劳动教育市级示范区,其余县区也都在积极构建劳动教育体系,从课程建设到实践场所,从社团活动到社区劳动,积极建设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努力拓宽劳动教育渠道,以劳动塑造人格,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记者:近年来,汉中为中国国家足球队输送了近10名队员,请问汉中市是如何夯实其背后的体育机制的?各个学校的体育又有何特色?
杨柱东:汉中市加强政府统筹,加强条件保障,加强监督检查,坚持以深化体教融合为导向,全面落实学校体育固本行动和学生体质、教学质量监测制度,在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中统筹规划学校体育设施,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和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中加大对学校体育设施建设和器材配备的支持保障力度。2019年我们承办了全省青少年校园足球联赛初中(U15)高中(U18)组总决赛,2022年还将承办陕西省第十二届中学生运动会。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陕西省政府办公厅、汉中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和《实施意见》精神,从开足开好体育课程、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完善考试评价办法、健全教学质量和体质健康监测评价机制、落实安全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落实学校体育常规教学,重点推进校园足球、篮球、排球等运动,积极开展体育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促进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各学校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4月21日在安康市平利县老县镇中心小学视察时提出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要求,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大力创建特色学校和特色体育项目,定期举办田径运动会和体育联赛,广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和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努力构建以课内为基础、课外为延伸的体育教学与活动体系。因地制宜制定體育课教学、大课间活动、课外体育活动、体育传统特色项目活动方案,开齐开足开好体育课,确保“两课三操一活动”、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落到实处。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持续开展体育知识竞赛、运动会、广播操等特色体育活动,融教育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使学生在系统锻炼中增强体质、掌握技能、养成习惯。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62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5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11所、全国青少年校园排球特色学校8所。 记者:德育方面,汉中在制定实施方案时突出了哪些重点来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和活动育人?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和经验?
杨柱东:汉中市坚持将德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抓手,创新工作模式,完善德育载体,构建市县校三级德育体系,将德育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等方面多管齐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在课程育人方面,挖掘语文、历史、地理、体育、艺术等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发挥学科育人功能,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大力加强思政课建设,深入开展思政课创优行动,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建立和完善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联系学校制度、局领导听思政课制度,市县校三级听思政课7264次。市委每年召开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学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联盟工作方案》,组建思政课学校联盟,遴选50名专家成员,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广泛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活动,组织人员编写小学、初中、高中3个学段4册《汉中市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研学实践教育读本》,目前小学段已基本成形。
在文化育人方面,突出两汉三国文化、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召开主题班会课、征文、宣传展板、节日小报、演讲比赛等形式,常态化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爱国主义教育、学雷锋活动、法律进学校等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文明校园、文明班级、新时代好少年、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开展秦巴生态环境保护、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圆梦蒲公英”“开学第一课”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推动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在活动育人方面,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加强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把研学实践教育作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举办“相约汉人老家·研学魅力汉中”发布会和交流研讨会,启动汉中——西安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联动实施计划。
记者:汉中有极其丰富且独特的地域文化,怎样才能更好地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呢?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应该注意些什么?
杨柱东: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入推进中小学美育工作,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和热点话题。汉中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把美育精神纳入推进实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让教育回归传统,让美育植根文化,探索传统文化教育与美育精神培养的融合。在推进过程中,我们立足实际,科学谋划,项目化实施,整体化推进。
近年来,各县区、各学校充分结合本地特色课程资源优势,在学区范围内探索实施艺术教师学区内走教制度,实现了艺术师资的资源共享,保证了中小学能够按大纲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定期开展艺术精品巡演活动,坚持举办每年一届的校园艺术节系列活动,有效推动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提高,促进了个性发展和艺术素养的提升。比如:洋县为了让中小学生直观、生动地认识并了解皮影戏,零距离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常年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长期聘请校外艺术教育专家和地方民间艺人,定期到校为师生做报告,举办传承项目培训、成果展示等,对师生进行传、帮、带,不但为非遗表演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园地,也为校园文化的创建增添了一抹鲜艳的色彩。
记者:汉中市组织了3000名优秀党员教师对口培养了2000名年轻骨干教师,这对促进学生的智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杨柱东:“十三五”期间,汉中教师队伍得到了长足发展。我们强师德、提师能、优结构、激活力,健全培养培训机制,形成高尚师德引领新风、教学水平显著提升、教师队伍活力迸发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打造“学研在汉中”亮丽名片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一是通过党建引领,铸就高尚师德。先后印发了《关于深化“一抓两促三提升”推进中小学校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改革的意见》,理顺了中小学校党组织隶属关系,实现中小学校党组织归口管理,全市1258所学校建立了党组织,171所学校配备专职副书记,配备专职党务工作者1014人,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实现全覆盖。
二是通过思想引领,厚植育人根基。按照“四有”好老师要求,大力推动党建“双培养”工程,积极引导优秀骨干教师向党组织靠拢,鼓励党员教师在教学业绩、师德师风等方面争先锋当模范。“十三五”期间,全市涌现4名全国模范教师、6名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15名陕西省优秀教师,3名教师被誉为陕西省“我身边的好典型”,10个单位被评选为省级师德先进集体,23人被评为省级师德先进个人。
三是通过制度培优,促进共同成长。设立中小学学科建设和教师成长指导中心(基地),大力培养省市县三级三类骨干教师队伍。“十三五”期间,培育陕西省教学名师16人、省级学科带头人74人、省级教学能手705人、汉中名师508人、汉中名校园长50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00人、市级教学能手1620人。全市3000余名优秀党员骨干教师采取“一对一”“一对多”的定向传帮带,培养年轻骨干教师2000余名,其中280名骨干教师发展为党员或积极分子,300余名党员教师成为市、县区优秀教师骨干。
“党建双培养”让党员队伍不断壮大,使年轻骨干教师不断成长,他们积极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互动式、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等课堂教学,切实加强课题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性学习等跨学科综合性教学,认真开展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教学,注重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终身发展。
记者:“五育并举”不是要搞“五个手指一般长”。在此问题上,汉中是如何打破教育中的平均主义和全能倾向,确保“五育并举”和谐发展的呢?
杨柱东:2020年12月12日,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局局长刘自成来汉中进行“五育并举”专题调研,并给予我们充分肯定和鼓励。我们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以党政目标考核评价为着力点,破除片面政绩观。2012年汉中市全面建立教育督导制度和督学责任区制度,2019年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联合制定《关于加强教育督导考核推进汉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完善了县区党委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责任考核、县区党政领导履行教育工作主体责任督导发展性评价考核制度,考核结果作为评估县区党委政府教育工作的主要依据,作为考核党政主要领导政绩的参考依据。
二是以学校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为切入点,破除片面质量观。印发了《幼儿园保教常规工作流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等文件,完善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对初中学校教育质量的考核设置考生人数、及格率、平均分、体育分等维度,倡導建立“学分银行”;对高中学校考核不唯高考成绩,按照普职高6∶4考核权重进行同台评价,鼓励普通高中学校多元发展、创新发展、特色发展;对中职学校的考核评价,从党的领导、产教融合、“三教”改革、学生成才、社会服务、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针对全体不针对个体,注重发展而不注重分数。
三是以学生减负提质和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破除“唯分数”“唯升学”顽疾。以“调整作业结构、催生课堂变革、完善综合评价、坚持家校共育、推进综合治理”为抓手,着力寻求新时代汉中小学教育“轻负担、高质量”的新路径。实施综合评价,构建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的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建立以课堂表现、作业表现、学习成绩为主的学业发展评价体系,着力改变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制定和完善了学校评价标准和实施办法,形成教育部门、学校、学生、家长和社区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将学生日常行为、体艺活动、社会实践、校本课程等纳入评价体系,从过程性、阶段性、标志性三个层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是以践行教书育人使命为出发点,破除“唯论文”“唯职称”顽疾。在教师岗位聘用时,“不看职称看能力、看业绩”成为重要导向。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工作在教育改革中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让课题研究成为一种工作常态。
五是以跳出干部教师选用固有条框为发力点,破除“唯文凭”“唯帽子”顽疾。招聘教师时“不看文凭看水平,不看学历看能力”,对公费师范生不组织笔试,通过面试直接聘用;教师常规补充和农村特岗教师招聘敞开门路,不做专业限制,看知识积累,看能力素质。教师使用不限学历,不限职称。干部选用摘掉“官帽”,逐步实施竞争上岗。同时,赋予校长人、财、事等权利,让校长们享有办学治校自主权,实现教育专家办学治校的新突破。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今后,我们将继续“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办好让汉中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