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状元公众有不知情权

来源 :中华儿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gjj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如往年,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尽管有些地区和学校明确提出不公布高考状元,但打开电视、报纸、网络,各科高考状元甚至包括作文满分者还是迎面撞来。最令人大跌眼球的是,两天前,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四川招生组在微博爆发火药味极重的“舌战”,互相撕破脸皮,斥责对方在招生中造谣、欺骗、金钱收买等行为。有评论说,这次“口水战”只是名校“抢人大战”尤其是争抢高考状元的一个缩影。
  既然有高考,就有第一名;既然有第一名,为何不让说?如果不让说,何不取消高考?这种逻辑看似有理,实则不然。
  正如大家所知,高考是目前大面积选拔人才最公正和科学有效的手段。但是对多元化人才培养,多样化人才使用以及素质教育的真正实施,高考也有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高考的公平公正让人爱,是积极的一面,而考试的单一性和局限性又让人烦,是消极的一面。现在的问题是,人们对高考的消极作用认识得不深不透,有些人则是装疯卖傻,故作声张,将高考的负面信号放大到了极致。而高考状元、各科状元和作文状元就是这种扭曲变态心理的外化形式。所以,有高考,有状元,但不能说。说了就不理智、不明智、不机智。
  我们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无论是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是国内公认的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一个人的教育背景里面写着高考状元。说句难听的话,今天公布了你是状元,恰恰为你明天成为蠢才或平庸之才奠定了基础。得出这个结论虽有点儿稍稍的偏激,却有教育学理论作为强大支撑。因为高考只是一次性考试而已,所谓状元根本没有说服力,也与日后成才没有必然联系。
  有状元,但不能说,为什么有些人、有些学校、有些媒体偏要乐此不疲地说,在我们这个行政力量强大的国家,连有关部门为何都制止不住呢?一句话,就是利益作祟。
  某些学校,以此为幌子可以勾引更多生源,而这更多生源又为来年再勾引奠定了基础;某些媒体则用此大赚眼球,大拉广告,肥了自己腰包;某些家长以此作为光宗耀祖的重码;某些教育行政部门或当地政府,则以此作为政绩,为自己脸上贴金。
  这里我愿意再回忆起已经尘封的回忆!记得多年前,我在教育新闻发言人岗位上回答记者提问时说过的一段话:解决“高考状元”被热炒难题还得从根源上做起:第一,得先承认高考制度不合理性的一面,而且针对这种不合理性,从内部外部两方面同时进行改革,不能只是从内部改;第二,就内部改革而言,在承认其复杂性的前提下,可用增量的办法替代目前的唯一性,实质就是用多样性取代唯一性。从目前看,高考不能取消,也取消不了,但可以在增加上下工夫。第三,斩断高考状元被炒作之根,不只是政府的事,也不只是媒体的事,大家都有责任。基于目前的国情,如人才评价机制等一时很难改变,而且个人也控制不了;从公民个人角度来说,不跟风,淡化高考状元本身就是履行了责任,做出了贡献。
  多年后的今天再看,我仍然认为这段话说得没错。
  致敬福建省教育厅,他们已经连续坚持多年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和文史类、理工类名次位列全省前茅的考生名单。
  有状元,说与不说他都在那里,不转不移,不离不弃。说,是你的自由,嘴长在你的身上;不说,是智慧,是懂事,是对某些不合理存在的聪明选择。何去何从,悉听尊便,但有关部门不应坐视。
其他文献
近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线出炉,被称作高考填志愿另类指南的“千万别报体”,在网上再度兴起:“千万别报中文,因为四年大学白上了”“千万别报法学,别幻想何以琛,张益达倒是一大堆”……其中间杂着“学××悔青肠子”的感慨。(6月27日《新京报》)  “千万别报”占据网络,“坑爹专业”充斥眼球。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的关口,这场关于专业的集体大吐槽,虽是网友幽默的自黑,但走红的背后,却折射出在专业的一次性选择体制下
期刊
在北京南六环的边上,普乐园爱心养老院占地30亩,房山长阳镇仅此一家。北京的养老院院长里,“85后”也只有一个。他就是普乐园的院长闫帅。6年前,19岁的他还是跳着街舞、唱着Ra p的“富二代”。6年后,25岁的他成了家中的顶梁柱,要负责还清240万元欠款,还要照顾好养老院的114名老人。某次接待领导到访,让他请院长,他称自己就是,对方再次要求请院长,他重复:“我就是院长!”  1987年出生的闫帅,
期刊
6月的北大荒,好似一幅生机盎然的油画,蓝天白云、青山碧水、绿油油的稻田随风摇曳……坐落于小兴安岭脚下的黑龙江省共青农场,是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的发源地,与久负盛名的江西共青城有着同样的历史渊源,且开发早于共青城。  记者走在共青农场宽阔的街道上,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芳草香。已过了农忙时节,各种大型农业机械干净整齐地停在车库里,宽阔的街道、崭新的住宅、广场上人们尽情地舞动着红色的飘带,这一切无不诉说这
期刊
2015年5月21日,在江西省共青城举办的第二届中国青年企业家发展峰会上,记者采访了宰承峰。一身合体的西装,一副黑框眼镜,讲起话来轻声细语,年轻的脸上甚至带着几分稚气,让人很难将“创业者”“投资人”“青年社团领袖”这些字眼儿和他联系在一起。然而,这个1985年出生的年轻人,的确在英国创办了一个颇具影响力的华人青年创业平台“中英青年创业协会”,为在英的华人青年创业者提供帮助,为中英之间的创业交流合作
期刊
早在归国创业前,张亨也保持每年至少率团回国服务一次的频率,与政府一起为科研机构、企业、百姓等做些有益的事情。“留学也是为了报效祖国啊”,这位高大的内蒙古汉子如是说  7月的北京,骄阳似火。在位于海淀区的新世纪日航饭店二楼的中华2厅,一块写着“生物医学与节能环保分论坛”的蓝色牌子映入眼帘。在这里,记者见到了如约等候的日本华侨,医学博士张亨。  现任北京两广中医医院院长,留日博士总会常务理事、北京分会
期刊
伟大的思想者,也往往是孤独的旅行者,他们以自己漫长的跋涉和无尽的思索,以融于天地俯瞰苍生的仁行善举,为后学树立精神与灵魂的标杆。  张载就是这样的先行者。  张载(1020—1077),字子厚,凤翔郿县横渠镇人,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他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宋明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关学创始人。张载曾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职,后被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  作为思想家的张载,响
期刊
肇始于1955年的中国青年志愿垦荒运动,至今已过去60年。这场中国青年运动史上的壮举,对一代人甚至几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哈尔滨青年志愿垦荒队五位发起人之一孙永贵之子、共青农场审计科科长、“垦二代”孙国君而言,波澜壮阔的篇章则浓缩为家族的脉络与传承,是镌刻在三代人生命中的印记。  初夏时节,记者到青苗葱郁的共青农场采访孙国君。从农场场部机关出发,他带着记者驱车行驶在双向四车道的共青大道上,路边的
期刊
近日,昌平实验小学毕业班的同学领取毕业照后发现,拍照当天并未到场的李校长,竟然出现在合影中,照片恐系后期合成。家长担心,学校这种做法易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6月26日《京华时报》)  为什么拍毕业照?无非“纪念”二字。无论是对老师而言还是对毕业生而言,其纪念价值是无法取代的。定格这一刻,青春不会老,情义不会跑,若干年后端起毕业照时光会倒流。而被PS上去的校长毕业照,遗憾和不完美是显而易见的。  按
期刊
宜兴紫砂举世闻名,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陶艺家,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雕塑大师王卫就是其中之一。  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王卫自幼喜好书法、绘画,读大学时又系统学习了陶瓷工艺的理论与实践。在长期的学习、创作探索中,博采众长,为紫砂雕塑在传统基础上注入新的创意与特色,突破了紫砂雕塑固有的题材和风格,使作品自然古朴、细腻生动,别具神韵,并富有鲜明的个人特色。  早在十年前,他就制作完成了迄今为止世
期刊
“敬老”是人类的美德,在很多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可以从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中细加解读。  比如在中国,“老人”不仅生养了我们,是我们生命之所从来,更是一个人自少及长许多知识、习惯、道德熏陶培养的起点,代表了一种绵延不绝的传承的源泉。这种观念单从儒家讲究的孝道和佛家讲究的因果这两方面都可以找到最牢固的思想根基。  而因为“敬老”,转而形成一种“唯老是从”的迷信心态则不可取甚至是有害的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