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青少年宫的培训教学注重青少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在青少年宫的声乐教学中,将近代全新编曲的古典诗词融入青少年声乐课,是对声乐教学及文化传承的全新尝试。此论文阐述了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古诗词的意义、诗词与音乐结合的魅力。以古诗词歌曲《出塞》为例,将授课中教材的选择、词音的体会、伴奏的理解、情感的体现、设备的辅助一系列实践过程进行了叙述与总结。
关键词:古典诗词《出塞》;青少年宫;声乐教学
一、古诗词歌曲融入青少年宫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界也迎来了春天。当前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代表“美”的音乐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其文学素养也大大增强。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样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在青少年声乐课上融入古典诗词歌曲可以让学生学会歌唱同时,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让学生在全方位发展中进行有效学习。
二、古诗词歌曲中词、音、韵的魅力与特点
有很多知名傳唱的通俗歌曲中都引入了古典诗词。朗诵歌词找到诗词本身的格律,再聆听歌曲可以对诗词本身的韵和音乐旋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比由《诗经》中《蒹葭》原文创作的歌曲与改编的通俗歌曲《在水一方》。
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词与韵发生变化以后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蒹葭》音乐2/4拍,节拍强弱起伏明显格式工整,旋律音的高低起伏不大,尊重诗词的格律与含义,音乐显得大气庄重。《在水一方》因为诗词的改编让语言更通俗易懂,语境朦胧飘逸委婉,音乐运用了4/4拍,强、弱、次强、弱关系。用了弱起来弱化重音使声音更柔美,用前倚音、三连音来刻画委婉飘逸的韵味。
三、古诗词声乐教学的实践
(一)教材的适当选择
在青少年宫开展声乐教学和古典诗词的结合,选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演唱的能力。对于初级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低段的学生,适宜选用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和旋律都简单易记的古诗,例如《春晓》、《明日歌》、《悯农》、《相思》等。对于中高级阶段,小学高段到初中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在选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选择经典的、篇幅稍微长一些的古典诗词,例如《出塞》、《长歌行》、《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这类歌曲更重要的是理解诗词的含义诗词所要展现的内容,再用恰当的声音表达。
(二)词音的深刻体会
《出塞》是一首由王昌龄作词的唐诗七绝诗,由曲作家谷建芬作曲。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体会诗词的巧妙结合,我会让学生在歌唱前朗诵诗词、唱歌谱。
我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让学生体会:
1、朗读中找到诗词中的重音:秦、关、万、还、但、在等。长音:关、在、山。尾音: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三声(﹀)。
2、唱歌谱找到旋律中的重音及长音:3、2、7等
3、朗读中感受诗词里字韵的长短: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明、汉、时四个字是短拍,时、月是长拍。
4、唱歌谱时感受音值的长短:秦时明月汉时关旋律正好是大切分的节奏型,将秦、明、汉、时四个字音值缩短,时、月两个字音的时值延长。
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一句诗词的韵与旋律的音密不可分,每一句情绪的延伸都在音的节拍中体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诗词朗诵时对韵律的正确掌握很关键,出现对韵律掌握不好的情况很常见,这时需要老师用白话文先进行解释,再用诗词来表达。最终在朗读中体会旋律,在旋律中理解诗词的韵律。
(三)乐器的深刻含义
古诗词歌曲的伴奏乐器多样化,每种伴奏乐器的运用都与歌曲所表达的含义非常贴切。乐器伴奏在古典诗词中能够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音乐层次,乐器的演奏不仅仅是音乐背景的渲染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彰显出艺术的严谨性。
我所用到的的方法:
1、聆听感受:运用琵琶和鼓声演奏,要表现的是什么?渲染出了西域大漠深处冷月照边关、边塞的辽阔年年征战的场景。
2、深入了解:琵琶源自西域,本身就具备地域性的特点,琵琶的演奏可以将思想带入到那个特殊的场景。击鼓就是古代战场上为了激发斗志宣战的声音,音乐中短暂的击鼓声让场景重现。
3、整体概括:引子加前奏短短半分钟确将音乐的背景内容年代全部包含。前奏为古筝伴奏并贯穿全曲。这使音乐的年代感和叙述性增强,也让演唱者做好即将歌唱的准备。
(四)情感的外在体现
在演唱时,再现古诗词意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用恰当的肢体动作将歌词的大意和内心情感展示出来。要表现出《出塞》曲的情感,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声乐演唱后,鼓励学生们按照歌词中的意思进行发散思维。
1、发挥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歌词的含义,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创造出与歌词相符合的画面感。
2、思考动作:如何体现冷月照大漠的苍凉,如何体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如何最终体现诗人及自身爱国爱家的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作,老师全程协作指导,肢体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自然舒展。
(五)视听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歌唱《出塞》前,先播放有关西域风情及盛唐时期的人文历史视频资料,在视频观看中增强对诗词历史背景的了解。观看盛唐时期反弹琵琶的演唱,了解音乐中那段琵琶弹奏的缘由。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能理解诗词的含义,感受古诗词音乐所独有的魅力。
四、总结
古典诗词和声乐教学相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长了文学知识。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二次创作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将主动创作的能力赋予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无限延伸。任重道远,我们的经典文化与声乐结合还需要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芷艺.中小学音乐课拓展——浅谈音乐与古诗词融合的尝试[J].北方音乐,2018,38(20):230-231.
关键词:古典诗词《出塞》;青少年宫;声乐教学
一、古诗词歌曲融入青少年宫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教育界也迎来了春天。当前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主流,为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代表“美”的音乐教育开始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在接受音乐教育的同时,其文学素养也大大增强。青少年宫作为青少年学习、兴趣培养的重要场所,同样担负起教育学生的责任。在青少年声乐课上融入古典诗词歌曲可以让学生学会歌唱同时,对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起到积极作用。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与艺术修养,让学生在全方位发展中进行有效学习。
二、古诗词歌曲中词、音、韵的魅力与特点
有很多知名傳唱的通俗歌曲中都引入了古典诗词。朗诵歌词找到诗词本身的格律,再聆听歌曲可以对诗词本身的韵和音乐旋律有更深入的了解。对比由《诗经》中《蒹葭》原文创作的歌曲与改编的通俗歌曲《在水一方》。
我们可以看到诗词的词与韵发生变化以后音乐的节奏旋律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蒹葭》音乐2/4拍,节拍强弱起伏明显格式工整,旋律音的高低起伏不大,尊重诗词的格律与含义,音乐显得大气庄重。《在水一方》因为诗词的改编让语言更通俗易懂,语境朦胧飘逸委婉,音乐运用了4/4拍,强、弱、次强、弱关系。用了弱起来弱化重音使声音更柔美,用前倚音、三连音来刻画委婉飘逸的韵味。
三、古诗词声乐教学的实践
(一)教材的适当选择
在青少年宫开展声乐教学和古典诗词的结合,选材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及演唱的能力。对于初级阶段,幼儿园到小学低段的学生,适宜选用篇幅短小精悍、内容和旋律都简单易记的古诗,例如《春晓》、《明日歌》、《悯农》、《相思》等。对于中高级阶段,小学高段到初中的学生,由于这类学生的古典诗词学习已经有一定基础,因此在选用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选择经典的、篇幅稍微长一些的古典诗词,例如《出塞》、《长歌行》、《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这类歌曲更重要的是理解诗词的含义诗词所要展现的内容,再用恰当的声音表达。
(二)词音的深刻体会
《出塞》是一首由王昌龄作词的唐诗七绝诗,由曲作家谷建芬作曲。为了让学生深刻了解体会诗词的巧妙结合,我会让学生在歌唱前朗诵诗词、唱歌谱。
我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让学生体会:
1、朗读中找到诗词中的重音:秦、关、万、还、但、在等。长音:关、在、山。尾音:每一句最后一个字都是三声(﹀)。
2、唱歌谱找到旋律中的重音及长音:3、2、7等
3、朗读中感受诗词里字韵的长短: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明、汉、时四个字是短拍,时、月是长拍。
4、唱歌谱时感受音值的长短:秦时明月汉时关旋律正好是大切分的节奏型,将秦、明、汉、时四个字音值缩短,时、月两个字音的时值延长。
学生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每一句诗词的韵与旋律的音密不可分,每一句情绪的延伸都在音的节拍中体现。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诗词朗诵时对韵律的正确掌握很关键,出现对韵律掌握不好的情况很常见,这时需要老师用白话文先进行解释,再用诗词来表达。最终在朗读中体会旋律,在旋律中理解诗词的韵律。
(三)乐器的深刻含义
古诗词歌曲的伴奏乐器多样化,每种伴奏乐器的运用都与歌曲所表达的含义非常贴切。乐器伴奏在古典诗词中能够体现出丰富的内涵和音乐层次,乐器的演奏不仅仅是音乐背景的渲染情感的表达还可以彰显出艺术的严谨性。
我所用到的的方法:
1、聆听感受:运用琵琶和鼓声演奏,要表现的是什么?渲染出了西域大漠深处冷月照边关、边塞的辽阔年年征战的场景。
2、深入了解:琵琶源自西域,本身就具备地域性的特点,琵琶的演奏可以将思想带入到那个特殊的场景。击鼓就是古代战场上为了激发斗志宣战的声音,音乐中短暂的击鼓声让场景重现。
3、整体概括:引子加前奏短短半分钟确将音乐的背景内容年代全部包含。前奏为古筝伴奏并贯穿全曲。这使音乐的年代感和叙述性增强,也让演唱者做好即将歌唱的准备。
(四)情感的外在体现
在演唱时,再现古诗词意境的一个很好的方式,是用恰当的肢体动作将歌词的大意和内心情感展示出来。要表现出《出塞》曲的情感,教师教给学生正确的声乐演唱后,鼓励学生们按照歌词中的意思进行发散思维。
1、发挥想象:让学生充分体会“秦时明月汉时关……”歌词的含义,身临其境发挥想象创造出与歌词相符合的画面感。
2、思考动作:如何体现冷月照大漠的苍凉,如何体现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豪迈,如何最终体现诗人及自身爱国爱家的情怀。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创作,老师全程协作指导,肢体的动作需要反复练习才能自然舒展。
(五)视听的有效结合
让学生在歌唱《出塞》前,先播放有关西域风情及盛唐时期的人文历史视频资料,在视频观看中增强对诗词历史背景的了解。观看盛唐时期反弹琵琶的演唱,了解音乐中那段琵琶弹奏的缘由。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更能理解诗词的含义,感受古诗词音乐所独有的魅力。
四、总结
古典诗词和声乐教学相融合,激发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增长了文学知识。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源泉,声乐教学是培养学生二次创作的一种方式,教师要将主动创作的能力赋予学生,让学生的想象力无限延伸。任重道远,我们的经典文化与声乐结合还需要长时间孜孜不倦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赵芷艺.中小学音乐课拓展——浅谈音乐与古诗词融合的尝试[J].北方音乐,2018,38(20):23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