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经过一轮复习的积累,二轮复习阶段时学生对历史知识已有一定储备。如何有效进行高考二轮复习?学生复习的紧迫需求向我们提出了这样的难题。为此,本文首先对近年高考历史全国卷真题进行试题分析;进而简要分析不同题型的复习方向;最后,根据教学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提出复习方向与方略,以期为备战中的学生提供借鉴、指明方向。
关键词: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备战高考到了二轮复习阶段,时间日益紧迫。因此,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命题规律、研究不同题型应对措施、找准高考历史热点方向,是这一阶段复习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高考真题试题分析
高考历史考题共分为四种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和选做题。
1.选择题试题分析: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可知,在题型方面历史选择题往往形式较为多样,其中不乏文字叙述型、图片型、表格型等形式。从文字叙述的方式来看,文字字数整体较少,文言文明显减少,使文字阅读难度有所下降,设问指向性更加明确。从专业性的角度看,试题更加关注一些史学前沿问题。
2.材料题试题分析(41题):研读近年来高考历史41题,本题在材料的构成上并不会出现大量的文字,一般以两段文字为主,字数不超过600字。文字表述方面,欧化语言、文言文较少出现,阅读难度降低。形式更为多样,表格、漫画、图片、地图、大事年表、目录、饼状图、柱状图、小说等皆有可能出现。材料选取角度明确,往往呈现出中外对比,古今贯通的比较性特征。在设置问题时时常出现行为动词,如:“概括”、“说明”、“简析”、“评价”等。
3.论述题试题分析(42题):本题往往以两种设问方式呈现:“提取观点评论类”和“提取信息分析说明类”。材料形式除最常见的文字叙述以外,还可能存在地图、图片、表格、结构表、示意图、公式等。
4.选做题试题分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叙述类材料为主,材料多是经典性、权威性史学著作,白彝寿主编的《中国通史》多次出现;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会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考察古代史部分与课本关联性不多,考察近代史时与课本有一定联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材多出自国外著作;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和影响;与必修一第八单元有一定联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引文一般标注时间,暗含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指向;着重考察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事迹的重大意义和不同历史阶段获取不同评价的原因;时间跨度来看,以宋代、晚清、民国时期人物为主;从内容看,考察人物生平事迹与所处时代的联系、评价历史人物;突出家国情怀,因此选取人物以正面形象为主,以家国统一、建功立业相关人物为主;关注热点问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人物、大国工匠、感动中国等。
总的来说,选做题相较41题具有更加鲜明的规律性。材料一般由一段文字组成,材料阅读障碍较小,问题的答案基本可以在材料中找到。设问一般两小问,分值设置为8加7或者6加9。
二、不同题型的应对方略
1.选择题:选择题作为客观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通常和学生做题时的客观性太强有关。因此,应对此类题型时,可以尝试将选择题的题干作为一句陈述句或判断句。其次,灵活掌握做题技巧,将选项带入题干,找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能够正确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大大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甚至猜出正确答案。
2.材料题(41题):此类题型应以材料本身作为着手点。第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特殊名词,能够概括材料大意,抓住中心主旨。第二,特别注意材料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括号和破折号,通常是解题的转折点。第三,有一定的史学素养,清楚材料中什么部分是主觀想法,什么地方是客观史实,什么地方是历史评论,利于组织答案。第四,按照设问中给出的分数组织答案,有利于答案的条理化。第五,理清设问中出现的行为动词的含义,“概括”需要考生概括、总结材料信息,把事物的共通性找出;“说明”解释清楚某些词语的含义;“分析”是指将事物细拆分,再重新组合、定义;“评价”一般包括事物的性质,正面、反面的描述。第六,要求学生在常规作业中严格数字规范,做到卷面整洁、答案序号化。
3.论述题(42题):此类题型在历史考题中命题最为灵活,因此执着于押题,不如放开视野,多接触开放型试题。做题思路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分析材料结构,准确把握选题角度,搜索支撑观点的史实。组织内容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文字叙述注意规范、专业,最终做到能够自圆其说。最后,明晰本题评分标准,也利于考生提高本题的分数,做到需要什么,给什么。
4.选做题:分析近年来三道选做题的得分率,可以建议学生在选择选做题时进行一定取舍。得分率一般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最高,因此首先此题;其次选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少选或不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同时,根据设问规律,此题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材料”这一答题思路。
三、二轮复习方略小结
分析高考真题和不同题型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在备战时做到知己知彼。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把握复习的清晰脉络,理清复习方向,对此有如下建议:
1.以必修三本教材为基本落脚点,高考中考察的重点始终围绕课本展开;2.应对庞杂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框架,可以形成通史形式;3.不宜进行题海战术,力求做精做透高考真题;4.掌握专业的历史名词和概念;5.应对五大核心素养,重点抓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命题规律;6.特别关注周年大事件、长效热点和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晓琴,李文巍,吴富林.高中历史二轮微专题复习中“问题教学”的引领机制探究[J].中学课程研究,2019年06期
[2]吴亚妮.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05
[3]李晶晶,李唯啸.高三历史两轮复习备考心得[J].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4期
作者简介:袁君(1987—),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高中教师,历史学硕士,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备战高考到了二轮复习阶段,时间日益紧迫。因此,研究历年高考真题命题规律、研究不同题型应对措施、找准高考历史热点方向,是这一阶段复习的关键所在,甚至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高考真题试题分析
高考历史考题共分为四种题型:选择题、材料解析题、论述题和选做题。
1.选择题试题分析:分析高考历史全国卷可知,在题型方面历史选择题往往形式较为多样,其中不乏文字叙述型、图片型、表格型等形式。从文字叙述的方式来看,文字字数整体较少,文言文明显减少,使文字阅读难度有所下降,设问指向性更加明确。从专业性的角度看,试题更加关注一些史学前沿问题。
2.材料题试题分析(41题):研读近年来高考历史41题,本题在材料的构成上并不会出现大量的文字,一般以两段文字为主,字数不超过600字。文字表述方面,欧化语言、文言文较少出现,阅读难度降低。形式更为多样,表格、漫画、图片、地图、大事年表、目录、饼状图、柱状图、小说等皆有可能出现。材料选取角度明确,往往呈现出中外对比,古今贯通的比较性特征。在设置问题时时常出现行为动词,如:“概括”、“说明”、“简析”、“评价”等。
3.论述题试题分析(42题):本题往往以两种设问方式呈现:“提取观点评论类”和“提取信息分析说明类”。材料形式除最常见的文字叙述以外,还可能存在地图、图片、表格、结构表、示意图、公式等。
4.选做题试题分析: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以叙述类材料为主,材料多是经典性、权威性史学著作,白彝寿主编的《中国通史》多次出现;内容以中国古代史为主,着重经济领域的改革,也会涉及政治和法律领域的改革;考察古代史部分与课本关联性不多,考察近代史时与课本有一定联系。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选材多出自国外著作;除结合材料外,比较注重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秩序;从内容上看,涉及战争背景、战争结果和影响;与必修一第八单元有一定联系。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引文一般标注时间,暗含命题人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指向;着重考察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生平事迹的重大意义和不同历史阶段获取不同评价的原因;时间跨度来看,以宋代、晚清、民国时期人物为主;从内容看,考察人物生平事迹与所处时代的联系、评价历史人物;突出家国情怀,因此选取人物以正面形象为主,以家国统一、建功立业相关人物为主;关注热点问题: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改革先锋人物、大国工匠、感动中国等。
总的来说,选做题相较41题具有更加鲜明的规律性。材料一般由一段文字组成,材料阅读障碍较小,问题的答案基本可以在材料中找到。设问一般两小问,分值设置为8加7或者6加9。
二、不同题型的应对方略
1.选择题:选择题作为客观题,错误率较高的原因通常和学生做题时的客观性太强有关。因此,应对此类题型时,可以尝试将选择题的题干作为一句陈述句或判断句。其次,灵活掌握做题技巧,将选项带入题干,找到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能够正确找出题干和选项之间的逻辑关系,就能大大提高选择题的正确率,甚至猜出正确答案。
2.材料题(41题):此类题型应以材料本身作为着手点。第一,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特殊名词,能够概括材料大意,抓住中心主旨。第二,特别注意材料中出现的标点符号,尤其注意括号和破折号,通常是解题的转折点。第三,有一定的史学素养,清楚材料中什么部分是主觀想法,什么地方是客观史实,什么地方是历史评论,利于组织答案。第四,按照设问中给出的分数组织答案,有利于答案的条理化。第五,理清设问中出现的行为动词的含义,“概括”需要考生概括、总结材料信息,把事物的共通性找出;“说明”解释清楚某些词语的含义;“分析”是指将事物细拆分,再重新组合、定义;“评价”一般包括事物的性质,正面、反面的描述。第六,要求学生在常规作业中严格数字规范,做到卷面整洁、答案序号化。
3.论述题(42题):此类题型在历史考题中命题最为灵活,因此执着于押题,不如放开视野,多接触开放型试题。做题思路可以分为以下步骤:分析材料结构,准确把握选题角度,搜索支撑观点的史实。组织内容时,要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文字叙述注意规范、专业,最终做到能够自圆其说。最后,明晰本题评分标准,也利于考生提高本题的分数,做到需要什么,给什么。
4.选做题:分析近年来三道选做题的得分率,可以建议学生在选择选做题时进行一定取舍。得分率一般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最高,因此首先此题;其次选择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少选或不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同时,根据设问规律,此题需要特别关注“根据材料”这一答题思路。
三、二轮复习方略小结
分析高考真题和不同题型的应对措施,有利于在备战时做到知己知彼。除此之外,我们还需把握复习的清晰脉络,理清复习方向,对此有如下建议:
1.以必修三本教材为基本落脚点,高考中考察的重点始终围绕课本展开;2.应对庞杂的知识点,梳理知识点框架,可以形成通史形式;3.不宜进行题海战术,力求做精做透高考真题;4.掌握专业的历史名词和概念;5.应对五大核心素养,重点抓住唯物史观和家国情怀的命题规律;6.特别关注周年大事件、长效热点和焦点问题。
参考文献
[1]胡晓琴,李文巍,吴富林.高中历史二轮微专题复习中“问题教学”的引领机制探究[J].中学课程研究,2019年06期
[2]吴亚妮.思维导图在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的运用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05
[3]李晶晶,李唯啸.高三历史两轮复习备考心得[J].中学教育科研,2018年第4期
作者简介:袁君(1987—),女,汉族,甘肃省兰州市人,高中教师,历史学硕士,单位:甘肃省榆中县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