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服务职能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凸显,高职院校作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力量之一,其社会服务的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认识社会服务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提出几点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所需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目的和天然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扎根地方,获得地方支持、发展自身的战略需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去提升学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变得格外重要。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也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所具备的优质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重要意义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与使命,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自身的办学、教学、服务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早在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绘制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路线图。其中,便提出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自身的内涵建设,为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力支撑,并努力的适应区域需求,突出行业优势,这恰恰就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全面完成社会服务能力的各项要求,做好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地域的互通,达到地域成就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反哺区域发展的“双赢”局面。
3.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才输出与本地区社会需求不匹配。比如从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在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地区等发达地区工作,当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会流向其他地区,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说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本地区社会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相对淡薄,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总的来说,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相对落后,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也相对淡薄;同时,学校提供给教师社会服务的时间、设施和经费也不足,使得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第三,政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高职院校进行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是与企业、政府合作,这是非常普遍的技术发展趋势。虽然可能现有合作方式确实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当前校企联合并未形成完善的机制,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技术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校企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深。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第一,洞察社会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使其适应社会需求。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多样化特征,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敏锐洞察国家、区域、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通过对本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进行预测,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自身办学实际资源和优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当地所需求的人才。
第二,强化理念,创新完善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提升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要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单独成立产业办负责社会服务管理。在教师职称评审上,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绩效纳入晋职的优先指标,并与年度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对社会服务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分配上大幅度倾斜,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企业和高职院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方位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校企双方可以深度了解相互之间的需求,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当前对于企业的社会服务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人才合作培养,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联合培养既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根据时代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区域企业可以加强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立项,研究企业产业发展与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开发力度。
5.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职能,为此积极地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互对接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深化自身的改革创新工作,畅通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科研优势,实现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鑫.河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黃玲青,苏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4)
[3]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9).
[4]潘亚儿.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1):11-12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
引言
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社会培养一大批所需人才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目的就是为地方经济服务,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积极地为社会发展服务,不仅是高职院校自身的办学目的和天然使命,也是高职院校扎根地方,获得地方支持、发展自身的战略需求。因此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如何去提升学校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社会,就变得格外重要。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内涵
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特殊类型,就决定了高职院校也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职能。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是高职院校充分利用所具备的优质资源,发挥自身的优势,通过科研成果转化、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等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重要意义
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责与使命,更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和依据。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对自身的办学、教学、服务等诸多方面加以创新,从而为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早在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已经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我国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等,绘制出未来我国教育改革路线图。其中,便提出职业院校必须要加快自身的转型升级,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做好自身的内涵建设,为社会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人力支撑,并努力的适应区域需求,突出行业优势,这恰恰就是对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提出的崭新要求。所以高职院校要全面完成社会服务能力的各项要求,做好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地域的互通,达到地域成就高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反哺区域发展的“双赢”局面。
3.当前高职院校在社会服务建设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人才输出与本地区社会需求不匹配。比如从就业情况来看,高职院校的大多数学生毕业后都选择在长三角洲、珠三角洲地区等发达地区工作,当地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会流向其他地区,不利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这说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能适应本地区社会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服务意识相对淡薄,自身的服务能力不强。总的来说,地方性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和服务理念相对落后,教师普遍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教师社会服务意识也相对淡薄;同时,学校提供给教师社会服务的时间、设施和经费也不足,使得教师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不足。
第三,政校企合作程度不够深。高职院校进行技术服务的主要途径是与企业、政府合作,这是非常普遍的技术发展趋势。虽然可能现有合作方式确实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技术服务社会的能力,但是当前校企联合并未形成完善的机制,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技术服务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政校企合作的程度还不够深。
4.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第一,洞察社会需求,调整学校专业设置,使其适应社会需求。不同地区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是有差异性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应具有多样化特征,来适应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形成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高职院校要敏锐洞察国家、区域、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人才需求,通过对本地经济社会产业结构发展进行预测,对未来人力资源需求变化进行分析,根据自身办学实际资源和优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当地所需求的人才。
第二,强化理念,创新完善激励和服务保障机制,提升教师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树立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要将社会服务纳入学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单独成立产业办负责社会服务管理。在教师职称评审上,将教师的社会服务绩效纳入晋职的优先指标,并与年度评优、评先结合起来,提高教师积极性。同时对社会服务项目在资金上给予支持、分配上大幅度倾斜,进而提高社会服务能力。
第三,企业和高职院校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多方位合作。通过信息共享平台,校企双方可以深度了解相互之间的需求,更容易建立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一方面,对于学校来说,当前对于企业的社会服务不应该只局限于学生在企业实习或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等方面,还可以通过合作办学,建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长期的人才合作培养,将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教学相结合,联合培养既能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能根据时代环境促进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区域企业可以加强与高职院校联合建立研发中心,共同承担国家级、省级重大课题立项,研究企业产业发展与现实生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难题,提升科技开发力度。
5.结语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社会服务能力是其最为重要的一个职能,为此积极地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相互对接也成为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新时期,尤其是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更要深化自身的改革创新工作,畅通与行业、企业的交流合作,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特色与科研优势,实现自身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鑫.河北省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6
[2]黃玲青,苏江.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8(24)
[3]高志研.“双高计划”引领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9(09).
[4]潘亚儿.高职院校科技社会服务能力实证研究[J].科教导刊(中旬刊),2020(01):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