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柏杨,一位很有独创性的作家,是一位有着嬉笑怒骂、爽朗性格的老先生。他的作品总能被人们推上风口浪尖,爱的人十分热爱,讨厌的人也愈加讨厌。柏杨先生的作品是以语言犀利、文风奇特而闻名的,尤其是《丑陋的中国人》和《中国人史纲》,从文化和历史切入,直击“中国人弊病”。
关键词:柏杨;《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学习历史,洞察古今,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充盈千年智慧,视野通达海内八方;窥探人性,揣摩世事,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褪去喧嚣浮躁,行为日渐优雅得体。
一、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许多人不欣赏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觉得柏杨对于历史的理解有失偏颇。这是把《中国人史纲》划分到了史书的范畴,柏杨先生并不是历史学家,而《中国人史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主观性——观点比史实要多,悲愤比欣赏要多。而且,《中国人史纲》作为史书,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说到史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动辄十几册的大部头,像《二十四史》,或是通史、纲要一类的学术著作。但是,《中国人史纲》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通史,部头极小而内容详实。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按朝代和年号划分时间的史书,《中国人史纲》以世纪为划分单位,从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一个世纪为一个章节,并在每一章的末尾简要附上同時期西方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很是新颖。柏杨先生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既客观严谨,又不乏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和人性的善恶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了超常的历史洞察力。这些,都成就了《中国人史纲》的独创性。不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柏杨先生的某些观点确实有些偏激。比如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只言其糟粕,解说几位圣贤、几部经典所造成的一系列恶劣影响,却未曾提及儒家思想在维护国家安定,以及培养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实有矫枉过正之嫌。然而《中国人史纲》其实并不算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史书,只是在借着史实讲述自己的观点而已,它就像是孔子所说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富有调侃意味。柏杨在此书调侃的是什么?就是借历史发问,为什么中国社会存在这么多的弊病?为什么百年来封建专制阴魂久久不散?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共道德和民主意识?辩证来想,这也是一种读史的新视角,是一种新式评论的教科书。只不过,柏杨对于有些历史过于断章取义,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说服力,也就被扣上了“过度主观”的帽子。但是,瑕不掩瑜,纵横万千里,感时忧国,洞烛幽微的《中国人史纲》,仍可以称得上是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著,让读者“以史为镜”,感知朝代兴替,反思人性善恶,对个人思想成熟和人生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柏杨先生批评国人丑陋且无救,大概是戳到了一些人的痛点,于是不断有人反击柏杨。也许他们认为不反驳柏杨的观点便显得如同默认一般,可是反驳柏杨的观点又好像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无可奈何,只好批评柏杨作品偏激,犯了“双标”的错误。若要谈到柏杨对“中国人”的发问和质疑,那就要数《丑陋的中国人》为最了。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激烈批评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抨击国人的自私面、阴暗面、丑恶面。应该说,他的方式并非学者式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凭借作家的敏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的痼疾。但是柏杨拿别人最好的东西来与我们最差的相比,自然这二者的落差会十分悬殊。为国人辩解一句,柏杨所讲的劣根性难道只有中国人有吗?想必不然。柏杨先生不写“丑陋的人性”而是写作“丑陋的中国人”,这正是他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强烈的爱与担忧,有一种对国家社会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柏杨先生批评泡在“酱缸”里的国人如此之丑陋,应该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吧!
柏杨受到如此多的批评,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以偏概全、论证偏颇、逻辑混乱、强加结论的问题,而一部作品的观点若想要大家坦然接受,就一定要建立在合乎逻辑、充满理性的论述之上。其实,不管柏杨的观点是否偏激、方法是否得当、逻辑是否正确,柏杨和他作品的出现都是及时的。能够对当时中国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民劣根性激烈批评的,除了鲁迅先生以外,便是柏杨了。
如今追究柏杨到底是理性思考的典范还是矫枉过正的反例已经没有了任何意義,真正有意义的在于人们在探讨“国人丑陋”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有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国家社会未来的思考,这才是“柏杨吐槽”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世俗的现代性——论柏杨创作的品格[J]. 张鸿声,郝瑞芳. 华文文学. 2009(02).
[2]中国人史纲中的传说时代[J]. 柏杨. 协商论坛. 2006(03).
[3]为文明书写的文字——关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J]. 朱洪海. 出版广角. 2008(09).
[4]别让自己成为“丑陋的中国人”[N]. 安岳. 中国艺术报. 2013-08-12 (002).
[5]再看一眼这个“丑陋”的中国人[N]. 师欣. 南方周末. 2006/10/12 (B13).
关键词:柏杨;《中国人史纲》;《丑陋的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0-0-01
《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是: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学习历史,洞察古今,可以让我们的思想充盈千年智慧,视野通达海内八方;窥探人性,揣摩世事,可以让我们的心灵褪去喧嚣浮躁,行为日渐优雅得体。
一、以史为镜,可知兴替
许多人不欣赏柏杨的《中国人史纲》,觉得柏杨对于历史的理解有失偏颇。这是把《中国人史纲》划分到了史书的范畴,柏杨先生并不是历史学家,而《中国人史纲》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其主观性——观点比史实要多,悲愤比欣赏要多。而且,《中国人史纲》作为史书,具有很强的独创性。说到史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都是动辄十几册的大部头,像《二十四史》,或是通史、纲要一类的学术著作。但是,《中国人史纲》却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微缩版的中国通史,部头极小而内容详实。不同于我们熟悉的按朝代和年号划分时间的史书,《中国人史纲》以世纪为划分单位,从神话时代到二十世纪,一个世纪为一个章节,并在每一章的末尾简要附上同時期西方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很是新颖。柏杨先生在叙述历史事件时,既客观严谨,又不乏对历史上各种制度的优劣、政策的得失、社会的兴衰、人心的向背和人性的善恶的独到见解,体现出了超常的历史洞察力。这些,都成就了《中国人史纲》的独创性。不过,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柏杨先生的某些观点确实有些偏激。比如对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只言其糟粕,解说几位圣贤、几部经典所造成的一系列恶劣影响,却未曾提及儒家思想在维护国家安定,以及培养中华民族的优良品性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实有矫枉过正之嫌。然而《中国人史纲》其实并不算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史书,只是在借着史实讲述自己的观点而已,它就像是孔子所说的“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富有调侃意味。柏杨在此书调侃的是什么?就是借历史发问,为什么中国社会存在这么多的弊病?为什么百年来封建专制阴魂久久不散?中国人为什么缺乏公共道德和民主意识?辩证来想,这也是一种读史的新视角,是一种新式评论的教科书。只不过,柏杨对于有些历史过于断章取义,导致其失去了原有的说服力,也就被扣上了“过度主观”的帽子。但是,瑕不掩瑜,纵横万千里,感时忧国,洞烛幽微的《中国人史纲》,仍可以称得上是使人“忧天下”、“探世变”的巨著,让读者“以史为镜”,感知朝代兴替,反思人性善恶,对个人思想成熟和人生发展也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二、以人为镜,可明得失
柏杨先生批评国人丑陋且无救,大概是戳到了一些人的痛点,于是不断有人反击柏杨。也许他们认为不反驳柏杨的观点便显得如同默认一般,可是反驳柏杨的观点又好像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感觉。无可奈何,只好批评柏杨作品偏激,犯了“双标”的错误。若要谈到柏杨对“中国人”的发问和质疑,那就要数《丑陋的中国人》为最了。作家的天性是批判的,柏杨先生在《丑陋的中国人》中激烈批评国民性的负面,即劣根性,抨击国人的自私面、阴暗面、丑恶面。应该说,他的方式并非学者式严谨而逻辑的理性分析,而是凭借作家的敏锐,一针见血地刺中国民的痼疾。但是柏杨拿别人最好的东西来与我们最差的相比,自然这二者的落差会十分悬殊。为国人辩解一句,柏杨所讲的劣根性难道只有中国人有吗?想必不然。柏杨先生不写“丑陋的人性”而是写作“丑陋的中国人”,这正是他对于我们国家社会强烈的爱与担忧,有一种对国家社会美好未来的深切期盼。柏杨先生批评泡在“酱缸”里的国人如此之丑陋,应该是怀着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吧!
柏杨受到如此多的批评,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或多或少存在着以偏概全、论证偏颇、逻辑混乱、强加结论的问题,而一部作品的观点若想要大家坦然接受,就一定要建立在合乎逻辑、充满理性的论述之上。其实,不管柏杨的观点是否偏激、方法是否得当、逻辑是否正确,柏杨和他作品的出现都是及时的。能够对当时中国现状进行深刻反思、对国民劣根性激烈批评的,除了鲁迅先生以外,便是柏杨了。
如今追究柏杨到底是理性思考的典范还是矫枉过正的反例已经没有了任何意義,真正有意义的在于人们在探讨“国人丑陋”观点的过程中能够有对自己的反思和对国家社会未来的思考,这才是“柏杨吐槽”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世俗的现代性——论柏杨创作的品格[J]. 张鸿声,郝瑞芳. 华文文学. 2009(02).
[2]中国人史纲中的传说时代[J]. 柏杨. 协商论坛. 2006(03).
[3]为文明书写的文字——关于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J]. 朱洪海. 出版广角. 2008(09).
[4]别让自己成为“丑陋的中国人”[N]. 安岳. 中国艺术报. 2013-08-12 (002).
[5]再看一眼这个“丑陋”的中国人[N]. 师欣. 南方周末. 2006/10/12 (B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