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缝隙的眼神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ngah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和落地式窗户之间,现在
  打开或关上,已没有本质区别
  瞳孔所以能够放大,是光的强度
  如同坠落的夕阳,而我
  眼角已挂满如麟的痕
  还有附在眼部周围的尘
  远近之间,选择一双慈眉善目
  假如,透過缝隙
  向远处传递出一种眼神
  我愿擦亮眼睛
  再看属于我的那个世界
其他文献
摘 要:中西比较文学起步晚、起点低,正值发展上升期,遭遇了欧美学界一边倒的“比较文学将死”论,宣称比较文学终将消亡。然而,斯皮瓦克在《学科之死》一书中“打破语言界限和区域界限”的想法与中国比较文学第三阶段的发展步伐不谋而合,即,将中国五千年文明与传统文化和比较文学以及世界文学结合起来,打破民族、国家、语言和学科等领域的界限,找准自身的学科定位,破除“文化霸权主义”壁垒,实现“多元文化共生”的美好期
摘 要:1933年,端木蕻良的处女作《科尔沁旗草原》出世,一部史诗性的巨作在文坛上掀起热浪。继而在1942年,端木蕻良又写他热恋回忆作品《初吻》。这两篇都不约而同勾勒出了男权话语下失语的女性。如《科尔沁旗草原》中二十三婶、《初吻》中灵姨。不管是作为上层贵妇还是宠妇情人,在作者男性视角下,尽管给予了她们同情却都未逃脱出失语女性的悲剧。  关键词:端木蕻良,男权话语,失语的女性,二十三婶,灵姨  作者
摘 要:茹志鹃于1958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百合花》,不久,茅盾就高度评价其“清新俊逸”的风格和精密的艺术手法。[1]然而由于政治环境的影响,《百合花》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倍受争议,直到后代评论家反复研读,它才逐渐被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  关键词:文学评论;艺术审美;政治  作者简介:陆韵(1995.11-),女,汉,江苏省无锡市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本科在读。  [中图分类号]
摘 要:20世纪的台湾剧场,样貌复杂多变,在多元文化的碰撞、喧哗中,“人的失魂”的问题尖锐且急待解决。而率先打破这一黑暗、朦胧地带的,正是台湾小剧场历史中的“实验剧展”,在戏剧史中,金士杰先生也带著其编导创作的《荷珠新配》也走上了台湾第一届“实验剧展”的历史舞台。  本文从文本创作的角度分析《荷珠新配》剧本的主题选择与角色的身份认同,希望从而了解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实验剧场;荷珠新配;身
摘 要:本文通过对《无名女子》姑姑的形象解读,分析了作者眼中,姑姑代表的旧中国三种女性形象——被封建社会压迫的女人、自我奴役的女人和敢于抗争的女人。从而展现作者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蒙昧的痛惜,以及想要唤醒女性自我意识的愿望。  关键词:汤婷婷;《无名女子》;压迫;自我奴役;抗争  作者简介:詹柳依(1991-),湘潭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凯瑟琳·曼斯菲尔德被誉为“英国的契科夫”和“短篇小说的乔伊斯”。本文将以其短篇小说《陌生人》和《莳萝泡菜》为例,运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其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男性与女性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找出女性与自然的相似之处,最后得出结论——男性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是导致女性与自然受压迫的根源,只有消除两性以及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人类才能构建一个理想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凯
我与冰城哈尔滨有着一份永远挥之不去的情结,他常常令我深陷在一种追忆的渐行渐远的岁月烟尘之中。随着哈尔滨这座城市的不断壮大和发展,这种情结越发的充实甜蜜,让我的人生充满了喜悦和欢乐。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父亲在黑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工作,我的家就住在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的地质队家属大院。那时候,父亲是地质队的技术员,他经常去省地质局检测和修理仪器。不知是出于溺爱还是什么原因,父亲每次去哈尔滨
在纽约切尔西区这个可以俯瞰哈德孙河景的明亮公寓内,主人希望家中的一切都是轻盈美好的,这是他不论作为舞者还是摄影师的一贯追求。  在春日的早晨走进张泰位于纽约切尔西区的家,心情会瞬间被眼前的景色点亮:清澈明媚的光线从三面大落地玻璃窗洒进客厅,不论在沙发的哪个位置懒懒一躺,都能俯瞰到不远处波光粼粼的哈得孙河,而各幢由世界知名建筑师设计的大楼在他公寓的视野里形成鳞次栉比的竞美态势……这也正是吸引张泰买下
每逢春末夏初,我系大二汉语言文学与英语专业学子,按照教学筹划,皆走出校门,以修采风实践课。《三人行》编辑组荟萃其精华,结成“三人行”专版文集,亦为活动之成果。  甚是惭愧,先前虽有接触《三人行》,但多数未曾坐定静心阅览,而手中此集确有细读:一为岗位调整职责之使然;二为曾带队赴桂林采风。  轻拂油墨香,一帧帧秀山丽水之画卷穿梭眼帘,一幅幅风土人情之光影定格脑际:无论漓江象鼻山倒影入波鳞水光中之弯曲变
摘 要:进入上个世纪80、90年代,逐渐形成了一种“王朔”现象。不同的人群对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王朔给出了不同的评价,王朔成为了那个年代争议最多的作家。但无论怎样,王朔作品对进入转型阶段的中国社会乱象的书写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当代作家之中王朔先期主要转达的是大转型阶段,中国社会的一种结构性的规则与变化,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的巨大转变。因此,针对王朔的艺术作品也应当从两个方面看,其一,王朔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