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学生社团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红色社团”是社团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这类社团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与主流思想政治观念一致,在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繁荣校园文化、促进学术氛围形成、完善学生人格体系、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等方面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是“红色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因此要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红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逐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化,促进高校“红色社团”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红色社团
“红色社团”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形象称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红色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但该类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同时,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红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把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作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党团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可行性分析
扬州大学于2007年4月依托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清风社”,该社团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理论学习和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公众的群众性廉政文化社团。社团现有成员500余人,以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三年多来,学校以“清风社”为建设平台,逐步探索“红色社团”在党建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创新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载体、方法和途径,不断拓展教育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
1.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拓展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锻炼是当前高校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红色社团”作为正式党支部的良好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帮助党员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开创了培养党员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2.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推动社团党建工作规范发展。红色社团可以为社团开展党建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为所有进步青年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和载体,这符合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社团培养和锻炼党员,党员以党支部作为支撑发挥模范作用,定期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社团理论和实践活动层次,推动社团规范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将会实现高校党建和社团工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完善支部成员评价机制。现有的党支部成员考核评价机制范围相对局限,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而群众的评价则可以增加新的渠道,社团党支部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正式党支部提供参考。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给正式党支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是无法了解学生们在社团中的表现。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考核社团骨干积极分子的任务,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生在工作、实践、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而为党组织输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4.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红色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它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使自身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形成特长,而特长又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发展,从而提升为才华,最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客观现状
1.“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冲击。首先,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随大流、求功利等不纯因素,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不强,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其次,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眼前的组织生活与之存在一定的冲突。另外,当前社会中“有用才学”、“没用不学”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存在急功近利、重视形式而缺乏内容、重娱乐而轻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不高。
2.学生党员数量的制约。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普遍较多,支部规模普遍偏大,这种状况的结果是:首先,庞大的支部党员数增加了对组织生活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支部在这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如活动场地,大部分学生党组织生活只能安排在教室,限制了组织生活的模式创新和效果。其次,由于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部分党员无法通过组织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等,组织也难以深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另外,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时间各不相同,而人数较多的支部更难以安排统一的空闲时间过组织生活,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专职干部队伍的缺乏。创新党组织生活模式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从高校学生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本身发展的限制,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辅导员的数量增加速度。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大于1∶250的比例,有的比例高达1∶400,甚至更多,学生党支部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为细化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也必然相应增加。特别是在高年级,基本是以班或专业建立了党支部,其支部书记基本由学生担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跟进不够,学生党员干部缺少工作实践,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
4.党员发展任务的影响。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党员的数量呈现大幅增加,为达到相应的党员比例要求,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到毕业时学生党员占年级学生比例部分达到近40%。大量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一方面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准备和指导,组织生活缺乏创新,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党员发展工作面前,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慢慢形成一种厌烦排斥的态度,误解为组织生活就是发展党员,因此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参加的人员基本只局限于本支部成员,对于与其他支部或支部以外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则极少。许多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传播面不广,资源浪费。另外,支部考核、评优中,组织生活的评优没有健全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自身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动力。
三、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基本路径
1.准确把握脉搏,强化思想引领。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部分,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我校“清风社”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党建知识竞赛、时代党建热点问题交流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还组织全体社团成员参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将组织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管理相融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让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社团成员思想动力的源泉。
2.完善机制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党支部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成效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将预备党员的表现作为能否如期转正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对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党员再教育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将专业知识运用作为考核党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党员通过社团活动,深深地懂得了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的需求又是知识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挥先锋作用,强化实践锻炼。社团通过举办活动来发挥党员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党支部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等理论活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质。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特色、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团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社团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活动,党支部应通过党员的凝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共成长、个人成长推动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社团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
4.依靠社会力量,强化基地建设。学校提供给学生社团的空间、资源和经费支持是有限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党支部与高校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共建,积极争取学校纪委和扬州市纪委的全力支持,引导学生社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系列社会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公司、社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这些稳定的教育基地,建立了党支部活动的新载体,并将这些载体覆盖到全体社团成员,实现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39-40.
[2] 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192-193.
[3]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1.
关键词: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红色社团
“红色社团”是当今社会对高校学生理论型社团的形象称谓,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红色社团”已经逐步成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之一,但该类社团的党建工作基本处于真空状态。同时,在高校学生党员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教育、轻实践锻炼”,“重入党前教育、轻入党后培养”的现状。如何更好地将学生党支部建设与“红色社团”建设有机结合,把学生党员在社团活动中的教育作为学生党支部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成为目前高校党团组织建设中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可行性分析
扬州大学于2007年4月依托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学生第二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清风社”,该社团以反腐倡廉为主题,以理论学习和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是面向全校学生乃至全社会公众的群众性廉政文化社团。社团现有成员500余人,以学生党员、学生预备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三年多来,学校以“清风社”为建设平台,逐步探索“红色社团”在党建中的作用发挥机制,创新学生党员继续教育的载体、方法和途径,不断拓展教育内容,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党员的教育效果。
1.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拓展党员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目前,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学习锻炼是当前高校党支部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红色社团”作为正式党支部的良好补充,为学生党员提供了一定数量的实践基地,让党员在实践锻炼中不断成长,提高素质和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党员的先进性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帮助党员树立服务人民、服务社会的良好意识,开创了培养党员全面发展的新途径。
2.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推动社团党建工作规范发展。红色社团可以为社团开展党建知识的学习搭建平台,为所有进步青年提供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和载体,这符合学生们的内在需求,同时还可以促进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通过社团培养和锻炼党员,党员以党支部作为支撑发挥模范作用,定期的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社团理论和实践活动层次,推动社团规范发展,这一良性循环的出现将会实现高校党建和社团工作“双赢”的局面。
3.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完善支部成员评价机制。现有的党支部成员考核评价机制范围相对局限,在社团的实践活动中能够全面地反映出党员的各方面情况,而群众的评价则可以增加新的渠道,社团党支部的评价机制可以为正式党支部提供参考。高校完全学分制的推行给正式党支部考核入党积极分子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更是无法了解学生们在社团中的表现。依托党支部建立的红色社团将能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考核社团骨干积极分子的任务,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该学生在工作、实践、生活中的表现,可以协助党支部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进而为党组织输送、培养优秀后备人才。
4.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有利于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红色社团”是学生自己的组织,是学生“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发展自我”的舞台,它在强化学生的“自我意识”方面发挥了有效作用,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得到锻炼的同时,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使自身的潜能在活动中得到激发,形成特长,而特长又在活动中得以展现、发展,从而提升为才华,最终使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实现自身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高校学生党支部党员教育的客观现状
1.“实用主义”思潮的冲击。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与社会的接触不断深入扩大,信息的传播和思想的交流更加便捷和广泛,一些不良的思想意识对学生的入党动机和党员的思想认识有一定的冲击。首先,部分党员的入党动机存在随大流、求功利等不纯因素,思想认识和理论素质不强,对组织生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认识,重视不够。其次,由于竞争压力不断加强,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学习和就业压力,眼前的组织生活与之存在一定的冲突。另外,当前社会中“有用才学”、“没用不学”思想的影响,使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也存在急功近利、重视形式而缺乏内容、重娱乐而轻思想教育和思想交流等问题使得组织生活的质量不高。
2.学生党员数量的制约。目前,高校学生党支部平均党员人数普遍较多,支部规模普遍偏大,这种状况的结果是:首先,庞大的支部党员数增加了对组织生活硬件设施的要求,而目前大部分支部在这方面难以得到保证。如活动场地,大部分学生党组织生活只能安排在教室,限制了组织生活的模式创新和效果。其次,由于人数太多,在有限的时间里,部分党员无法通过组织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认识等,组织也难以深入了解党员的思想状况。另外,在学分制下,学生选课时间各不相同,而人数较多的支部更难以安排统一的空闲时间过组织生活,参加组织生活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3.专职干部队伍的缺乏。创新党组织生活模式需要一支强有力的基层党支部干部队伍。从高校学生扩招以来,由于高校本身发展的限制,学生人数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辅导员的数量增加速度。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比例远大于1∶250的比例,有的比例高达1∶400,甚至更多,学生党支部的人数也迅速增加。为细化学生党建工作,强化学生党支部建设,随着学生党员人数的增加,学生党支部数量也必然相应增加。特别是在高年级,基本是以班或专业建立了党支部,其支部书记基本由学生担任。而在此过程中,由于对学生党员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跟进不够,学生党员干部缺少工作实践,普遍存在党建工作业务水平不高,素质不强,较大程度地影响了组织生活模式的创新和质量的提高。
4.党员发展任务的影响。近几年来,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党员的发展任务不断加重,党员的数量呈现大幅增加,为达到相应的党员比例要求,党员的发展几乎成为高校学生党建的全部工作。特别是高年级学生党支部,到毕业时学生党员占年级学生比例部分达到近40%。大量的党员培养与发展工作占据大量的时间,使得学生党支部的党员教育一方面在时间上得不到保证,在内容与形式上难以得到充分的准备和指导,组织生活缺乏创新,质量明显下降。另一方面,在繁重的党员发展工作面前,学生党员对组织生活慢慢形成一种厌烦排斥的态度,误解为组织生活就是发展党员,因此参加组织生活的积极性不高,组织生活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
5.学生党员教育机制不完善。高校学生支部组织生活参加的人员基本只局限于本支部成员,对于与其他支部或支部以外的其他人员之间的交流则极少。许多高质量的组织生活传播面不广,资源浪费。另外,支部考核、评优中,组织生活的评优没有健全的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部自身组织生活模式创新的动力。
三、依托党支部建设红色社团的基本路径
1.准确把握脉搏,强化思想引领。依托党支部建立“红色社团”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延伸部分,应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党组织对社团的领导。我校“清风社”通过开展主题党日、党建知识竞赛、时代党建热点问题交流讲座等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还组织全体社团成员参与服务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了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先进性。因此,党组织要通过将组织生活与校园文化建设、校外实践锻炼、自我教育管理相融合,加强对社团成员的思想教育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政治意识,让科学的理想信念成为社团成员思想动力的源泉。
2.完善机制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党支部通过强化管理机制,将学生党员参加活动的成效作为党员发挥作用的重要依据,将预备党员的表现作为能否如期转正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进而丰富和完善了学生党员的评价机制,对党支部做好预备党员的培养考察和党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实现了党员再教育的统一。在实践操作中,我们还将专业知识运用作为考核党员理论与实践结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因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质的高层次人才。学生党员通过社团活动,深深地懂得了理论知识最终要通过实践发挥作用,同时社会的需求又是知识的试金石,社会的发展又对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探索提出了新的要求。
3.发挥先锋作用,强化实践锻炼。社团通过举办活动来发挥党员作用,实现教育目的,党支部通过开展读书报告会等理论活动,通过学习和思考来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和品质。同时通过组织开展体现时代特色、展现当代大学生精神风貌、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在团体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社团活动是参与人数较多的群体性活动,党支部应通过党员的凝聚力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实现社团成员在活动中共成长、个人成长推动社团发展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社团建设与党建工作的“双赢”局面。
4.依靠社会力量,强化基地建设。学校提供给学生社团的空间、资源和经费支持是有限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通过党支部与高校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共建,积极争取学校纪委和扬州市纪委的全力支持,引导学生社团,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系列社会实践基地,与地方政府、企业、公司、社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通过建立这些稳定的教育基地,建立了党支部活动的新载体,并将这些载体覆盖到全体社团成员,实现了社团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东斌,张良浩,彭国存.试析新形势下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模式创新[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8,(3):39-40.
[2] 张焱.互动:高校学生党建与团建工作机制构建趋向[J].理论界,2008,(10):192-193.
[3] 何军,沈威.试论高校理论型学生社团党建新模式的构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