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不明案件羁押期限之质疑与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w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身份不明的刑事案件的无限期羁押问题提出质疑,分析了该规定渊源、存在的原因、和对人权的践踏等不合时代理性的法治要求,并分析了补救的措施,提出完善该类案件的具体办法。
  关键词:身份不明;羁押期限
  一、两个具体案例
  2007年11月,犯罪嫌疑人聋哑人2人因在商场盗窃被当场抓获,同日被公安机关刑事拘留,因不讲(写)真实姓名,公安机关一直羁押到2008年月4日,在检察机关发现后,经协商建议以代号报捕起诉,同年5月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年和10个月。
  2011年7月,犯罪嫌疑人聋哑人3人涉嫌抢夺被刑事拘留,后在法定期限内以代号报捕、起诉,同年9月,三嫌疑人被判处1年至18个月不等有期徒刑。
  二、当下的法律规定
  从以上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嫌疑人因不讲真实姓名而被侦查机关长期关押,是有一定的法律依据的。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二款(以下简称“规定”):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得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得姓名移送人民检察院审查起诉。同时,《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对此细化,其112条规定,对于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在30天内不能提请批准逮捕的,经县级公安机关负责人批准,拘留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2012年3月第二次刑诉法修订(2013年起开始实行),为第一百五十八条第二款,但具体内容未做任何修改,请注意,这里是可以而不是应当,这就意味着,在嫌疑人身份查清之前,侦查机关可以无限期的羁押。致使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公安机关经常以未查清真实姓名为由,对不讲真实姓名的犯罪嫌疑人,即使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也不提请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移送审查起诉,而将犯罪嫌疑人长期羁押。
  三、“规定”的渊源和存在的理由
  该“规定”的制定有其来源和一定的合理性。97刑诉法(包括2011年修改后的)来源于我国的79刑诉法,有明显倾向犯罪控制模式,即着重打击犯罪的作用,在其实施后的多年里,因社会的发展,其对犯罪嫌疑人的人权保护疏于保障而屡受批评指责。97刑诉法在修改过程中曾经就许多该类问题如收容审查制度、退回补充侦查次数等做了调整修改,但对嫌疑人身份不明的侦查羁押期限问题却延续了下来。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老法延续
  我国97刑诉法来源于79刑诉法的部分条文的修订,原来79刑诉法的收容审查制度有长时间羁押的特点。该特点在那个时期对打击犯罪有其必要性,但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法治思想的进步,这一工具作为时代的产物因对人权保障负面影响而饱受诟病。97刑诉法修改予以取消,其原来的适用对象一分为二,拆为“流窜作案、多次作案、结伙作案”和“不讲真实姓名和其他具体情况”两种情形,将前者适用为刑事拘留的对象,但提请逮捕的时间延长至30日,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也相应可以延长至 各月;后者的侦查羁押期限规定自查清身份之日起计算,基本上可以无限期延长。2012年修改的刑诉法对此亦作全盘承续。
  2、有罪推定思想和报复的刑事处罚思想和理论
  旧中国近代法治思想以前的法治思想均有报复的刑事处罚理论,该理论对刑事犯罪的处罚强调对等或大于的报复精神,中国法制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影响了后世漫长的法治历程和法治思想。对犯法后(姑且认为犯罪成立)不自报姓名者的,统治阶级认为是不老实、不认罪伏法的刁民,根据有罪推定的思想,这样的人一定是有罪的,对其打击报复是理所当然的。
  3、保障嫌疑人准确适用刑事责任的年龄
  对于嫌疑人身份不明的,其年龄是否达到需承担刑事责任抑或具有从轻或减轻处罚的依据就无从查实,是否满14周岁?16周岁、18周岁?还是属于修该后刑法规定的75岁?以上都没有户籍资料的依据。无法准确确定嫌疑人应受到相适应的处罚。
  基于以上原因,立法者将身份不明者的羁押期限规定予以保留,但以上原因是否足以支持长羁押的做法呢,或者有没有可以克服上述原因又不至于非长期羁押不可呢。抑或可以设置必要的程序予以限制呢。
  四、长期羁押规定的诸多弊端
  从现代法治思想来看,长期的羁押期限也有诸多不利的地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从保障人权方面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不利影响
  违背了刑法的罪责刑相适应原则。公安机关以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审查起诉,致使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长期羁押,使犯罪嫌疑人的羁押期限大大超过可能判处的刑罚,这与刑法规定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是相违背的,也不符合刑法追求的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
  2、其次从司法成本、司法程序上讲长期羁押的弊端显而易见。公安机关以犯罪嫌疑人身份不明不将案件移送人民检察院提请批准逮捕、审查起诉,致使案件久拖不解,司法效率低下,浪费了司法资源,同时也剥夺了犯罪嫌疑人公正审判的权利,严重侵害了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3、不利于劳动改造
  长期的审判前羁押,因嫌疑人的罪行、刑期长时间未能确定,往往嫌疑人不会安心接受改造而将主要精力放在为自己脱罪上,同时判决结果也容易出现变数。
  五、对未查清嫌疑人姓名和身份案件的刑事诉讼补救措施
  其实,未查清嫌疑人姓名和身份案件也不是非延长侦查羁押期限不可的,根据我国现行刑诉法规定,可以有以下处理的办法:
  1、可以按照自报姓名或代号报捕、批捕、起诉、判决
  根据刑诉法第一百二十八条第二款的后半部分,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也可以按其自报姓名起诉。本文所列举的2个案例均是按这种规定执行的,并无不但当。   2、可以依据医学鉴定判断年龄和身体状况,是否聋哑,盲、是否有精神疾病所致的刑事责任减低等。通过现代的医学技术水平,完全可以查清嫌疑人与刑事责任有关的情况,而不需要依据其户籍身份资料可以做到这点。这样对准确确定其刑事责任就不会出现偏差。
  3、发现漏罪可以再判处,有前科可以改判,有同伙可以另案判处。依照法律规定,判决后发现有漏罪的可以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数罪并罚处理,发现有影响判决结果的如有可能影响判决结果的前科等问题,可以按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处理。
  通过补救,基本上可以遏制不予长期羁押带来的负影响。
  六、设想的改进原则和修改方案
  通过对未查清嫌疑人身份的长期羁押问题的分析,出于保障人权和打击犯罪的利弊权衡,为维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保障刑事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可以设想以下的刑诉法128条应对不讲真实姓名的案件应规定侦查羁押期限的处理原则:
  1、对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应调查其身份,调查身份的活动应该给予侦查人员必要的时间,此时间应计入侦查羁押期限内,但这种时间不宜过长。
  2、对有高度可能另有重大罪行或其他重要犯罪成员的,这时间可以适当再加长,但应当设置一定的外部审查程序。
  3、对经调查身份仍然不明的,又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的,可以按照证明的标准,按照犯罪嫌疑人自报的姓名或代号报捕、批捕、移送审查起诉,判决等,对于未能查清或足以确定嫌疑人的刑事责任的年龄、刑事责任的,应按照有利于嫌疑人的原则,将利益归于嫌疑人。
  依照上述原则,
  对刑诉法第154条(原124条)做如下修改:
  对犯罪嫌疑人逮捕后的侦查羁押期限不得超过二个月。案情复杂、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双下划线部分为修改增加的)期限届满不能终结的案件,可以经上一级人民检察院批准延长一个月。
  对刑诉法第158条(原128条)第二款做如下修改:
  犯罪嫌疑人不讲真实姓名、住址,身份不明的,应当对其身份进行调查,(侦查羁押期限自查清其身份之日起计算,但是不得停止对其犯罪行为的侦查取证。)对于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确实无法查明其身份的,也可以按其自报的姓名起诉、审判。
  对以上问题的思考,可以说是保障人权的重要保证,是法治上从单纯感性的打击犯罪到着重保障人权理性的法治思想迈了一步。
  (作者通讯地址:铅山县检察院,江西 上饶 334500)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刑诉法的出台,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改革和完善,赋予了检察机关反贪部门一些侦查手段和措施,同时也给反贪部门的侦查工作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从律师介入侦查、非法证据排除等方面指出反贪侦查面对的新挑战,从转变侦查观念、加强信息化工作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反贪部门应对新刑诉法出台的策略。  关键词:新刑诉法;反贪侦查;应对策略  刑事诉讼法修改是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本次刑诉法的修改
期刊
刑事立案监督是人民检察院依法对侦查机关的刑事立案活动实行的监督,是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赋予检察机关的一项重要的刑事诉讼监督职能,它既反映了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也体现了现代民主法治的最高追求。从实践来看,检察机关履行这一职能,对于减少和遏制有案不立、有罪不究、以罚代刑等执法不严的问题具有重大作用,也是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然而,从近两年来我院办理的立案监督案件情况看,立案监督工作仍存在着一些
期刊
摘要:在办理被害人为“无名氏”的交通肇事案中,因为无法找到被害人的亲属,致使在诉讼时原告不能及时就位,且相应的法律制度缺失,导致被害人维权不能,刑事被告人赔偿不能,进而演变成一部分能够赔偿且愿意赔偿的刑事被告人丧失了得到轻缓刑事处罚的机会。在理论界还在为此争论的情况下,法律实务界便已开始对此类案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以检察机关督促地方民政部门代“无名氏”向法院提起诉讼索赔的形式为其典型。就上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司法实践中有关监事居住执行现状及新法颁布后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试图寻找为自侦部门寻找一个合理应对新法关于监视居住执行的路径。  关键词:监视居住;侦查能力;侦查羁押  监视居住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逃避诉讼而适用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人身自由的诉讼手段,但在强制性上又远未达到羁押程度,从而具备了替代羁押的功能。在规范层面,监视居住通常适用于符合羁押条件,但犯罪情节轻微或者社会危害不大、
期刊
取得时效是一项古老的制度,所谓取得时效,也称时效取得,即无权占有人以行使所有权或其它物权的意思公然、和平和继续占有他人物过一定期间,而取得所占有物的所有权或其它权利的制度。  一、取得时效制度的价值  取得时效制度,使得对物没有权利的占有人取得对物的权利,其存在在于督促权利人积极行使自己的权利。其价值主要在于:  1.维护既存的社会秩序,谋求社会的安定,禁止占有与所有权或其它物权之间无休止的纷争。
期刊
摘要: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再次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简易程序的改革是这次刑事诉讼制度改革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次修改也给检察机关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笔者试图从实务的角度出发,探索简易程序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提出一些粗浅的构想。  关键词:简易程序;2013年新刑事诉讼法;检察机关的对策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
期刊
基层检察院的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但从基层院目前的统计工作来看,漏报、错报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基层院检察工作客观数据的准确性,笔者拟结合基层院统计实践,就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和今后如何做好检察业务统计工作提出自己看法与建议。  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为追求好的考评结果,得不偿失  统计数据是上级院对下级院业务部门考核的依据,个别部门为追求好的考核结
期刊
信访在中国历史悠久,老百姓通过信访的形式来寻求救济也源远流长,并长期积淀于民众心中,乃至今日在广大群众中依然有深厚基础。涉诉信访既是法律问题,又是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是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的集中反映和体现。当前,社会转型利益格局调整使矛盾纠纷多发,而非法律救济渠道的涉诉信访,以其低成本成为大多数群众利益诉求表达和许多当事人维权的首选方式。近期,笔者对涉诉信访联动化解机制进行专项调研,以期对彻
期刊
为进一步解决申请执行人的急需,减少涉执案件的信访量,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有效的缓解因“执行难”引发的各种矛盾纠纷。我院在县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执行工作,建立了“执行周转基金”专户,结合法院实情,推出“执行周转基金”制度。自2011年以来,已支付困难的被执行人款18.6万多元,12起案件的申请人从中受益。今年开展“转作风、树形象”整顿活动以来,我院加大“执行周转基金”制度的运
期刊
摘要:浙江两法院通过淘宝交易平台进行网络拍卖的司法改革尝试,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本文通过解析拍卖权的本质,明确拍卖权是法院执行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网络拍卖制度找到法理依据。最后通过完善相关制度,对于网络拍卖的制度构建提出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拍卖  一、第一次吃螃蟹——法院携手淘宝拍卖  2012年7月10日,浙江省法院系统与淘宝网合作开通的“司法拍卖平台”完成“首拍”,宁波市鄞州区人民法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