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论述了笔者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课40分钟教学效率的理论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会有所区别。下面我想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工作时为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旨在为学生培养语文素养助力。
一、预设——立足学情
为了让低年段的学生在40分钟里专心、积极主动的听课,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形体语言的引领性和高效的课堂则需要精彩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因此我研读教材教参时预设学生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立足学生年段的学情、知识储备、情感想象,预设学生的想象,预设学生的思考,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有为整个课堂带来惊喜收获的,也有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以下是我几个案例中突出的预设效果
苏教版语文一下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但是悟出其中的道理比较困难,而我认为要想明白文中道理首先要站在文中小松树的立场,要让学生体会小松树的心态,心情。于是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做出如下的预设:
师: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这天,他们又聊上了,小松树说了什么话呢?(指名读)师:小松树说这话是什么表情?(神气的)师:谁愿意来做一做小松树?(邀请学生站在凳子上读这句话,感受体会小松树趾高气扬的模样。)师:?(得意的,没礼貌的、骄傲的)
设计此块内容时,首先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小松树表现的词语应该就是得意、骄傲、没礼貌,于是我也预设学生会理解小松树是骄傲的、无礼的、得意的、趾高气扬的。因此我采用请你用你说的词语的语气来模仿小松树说的话,一来激发学生的表演天
赋;二来亲身做一回这样的小松树,加深理解,原来小松树这样的表现就是骄傲自满、不懂礼貌;三来课堂氛围积极,学生争先恐后。
(二)有得必有失
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次随堂课上,我的一次小预约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二年级上册识字5是一首描述冬天的韵文,当介绍岁寒三友中的一友——蜡梅时,我是这样预设的:
蜡梅
师:看,这就是蜡梅,(________)的蜡梅。预设生:金黄、金灿灿(你是从颜色上来说的);香喷喷、香气扑鼻(你说出了它的味道);含苞欲放、盛开(你描述出了它的样子);坚强、不怕冷(你想得更深了,说出了它的品格)。“已值深冬百花残,唯有蜡梅正阑珊。”古往今来,有很多诗赞美蜡梅,今天,我们也要来赞一赞蜡梅,出示:《蜡梅花》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当我听到“金灿灿的蜡梅、金黄的蜡梅、香喷喷的蜡梅”时我很开心,预设成功了一半,可迟迟未有我预设学生应该会想到冰天雪地里蜡梅临寒独自开放是多么坚强、无畏,追问无果。我想更大原因在于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岁寒三友高贵品质还有难度。
二、评价——捕捉生成
高效的课堂就要聚焦课堂里的学生,学生永远是教师服务的主题,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捕捉他们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方法之一。合理的评价,认可学生;激情的评价,鼓励学生;机智的评价,拔高学生。
以下是我在执教《秋游》后整理的几段课堂实录:
(1)师:示范读: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变凉了,谁能读出天气慢慢变凉的感觉?(指三个人读。)(评价:哎呀、老师能感觉到有点凉了……、老师听出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天气真的一天比一天凉了……。)
在课堂上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语速稍快,渐渐的已经体现不是很到位,于是我给出“哎呀、老师能感觉到有点凉了”的评价;请第二位学生朗读,语速缓慢,明显有渐渐的感觉;我就给出“老师听出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的评价来肯定这位学生听课仔细、认真;也给其他学生提醒,渐渐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再请第三位学生朗读,语速慢且亲和,仿佛天真的在一天一天变冷。我心中暗喜,效果出来了。
(2)师:你最喜欢农田里的什么呢?谁来说一说?生:因为高粱很鲜艳,火红火红的。(师:嗯,你观察到了高粱的颜色是——红红的)。生:我喜欢高粱,像一个个火把竖在田里。(师:你更厉害了还观察到了高粱的形状)生:我也喜欢高粱,因为高粱红得我都想咬一口。(师:你还会用想象了,真棒)生:我也喜欢稻子,因为它是黄澄澄的。(师:你不仅看到了颜色,你还会用ABB的词语,你真了不起。)生:我也喜欢稻子,好像是一块金色的地毯。(师:你最棒了,眼中有一整块的稻田,听你这么一说,我也很想去这金色的地摊上玩耍。)
农田原本离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很遥远,但是通过图片,通过我的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肯定,让学生从简单的颜色观察,生成到外形与想象感官的相通,课堂氛围及其浓烈。让学生在教室里认识成熟的高粱、稻子,我想这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经
之路。
三、延伸——聚焦发散
延伸也是需要教师从旁指引,发散思维,换位想象是教师给学生延伸的拐杖。为了给学生从小培养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在课堂上也着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以下是我训练发散思维的几个教学设计中的片段:
1.现在的小松树知道错了吗?哪里看出来的。(齐读)
2.小松树认识到自己刚才的狂妄自大是不对的,它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呢?出示:大松树哥哥__________。小松树会对风伯伯说什么呢?出示:风伯伯________。小松树会对大山爷爷说什么 呢?出示:大山爷爷_________。小松树还会对小朋友说什么呢?出示:小朋友_____________。
3.这个时候,你又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明白了故事的道理,我就开始关注学生能不能将道理应用到实际,于是设计了感悟道理后的小松树会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扮演小松树的角色,貌似从小松树的口中说出道理,实则还是学生自己在感悟道理,运用道理。
“水本无华,相荡而涟漪;木本无火,相击而生火花。”不管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与课堂实际教学相符合,学生喜欢、接受和生动有趣的。如想向40分钟课堂要高效,课前的预设,预设的评价,思维的发散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慢溯课堂深处,向高效课堂进发,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助力!
(编辑:龙贤东)
【关键词】语文素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提高语文课40分钟教学效率的理论方法很多,但是不同的年段、不同的学生,采用的方法会有所区别。下面我想谈谈我在实际教学工作时为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设计方面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败,旨在为学生培养语文素养助力。
一、预设——立足学情
为了让低年段的学生在40分钟里专心、积极主动的听课,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形体语言的引领性和高效的课堂则需要精彩的、引人入胜、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因此我研读教材教参时预设学生对每一问题的回答,立足学生年段的学情、知识储备、情感想象,预设学生的想象,预设学生的思考,预设学生可能会有的反应。有为整个课堂带来惊喜收获的,也有失败,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一)以下是我几个案例中突出的预设效果
苏教版语文一下课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寓言故事,学生很感兴趣,但是悟出其中的道理比较困难,而我认为要想明白文中道理首先要站在文中小松树的立场,要让学生体会小松树的心态,心情。于是我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做出如下的预设:
师:小松树和大松树是邻居,这天,他们又聊上了,小松树说了什么话呢?(指名读)师:小松树说这话是什么表情?(神气的)师:谁愿意来做一做小松树?(邀请学生站在凳子上读这句话,感受体会小松树趾高气扬的模样。)师:?(得意的,没礼貌的、骄傲的)
设计此块内容时,首先了解一年级的学生能想到小松树表现的词语应该就是得意、骄傲、没礼貌,于是我也预设学生会理解小松树是骄傲的、无礼的、得意的、趾高气扬的。因此我采用请你用你说的词语的语气来模仿小松树说的话,一来激发学生的表演天
赋;二来亲身做一回这样的小松树,加深理解,原来小松树这样的表现就是骄傲自满、不懂礼貌;三来课堂氛围积极,学生争先恐后。
(二)有得必有失
无独有偶,最近在一次随堂课上,我的一次小预约没能达到预想的效果。二年级上册识字5是一首描述冬天的韵文,当介绍岁寒三友中的一友——蜡梅时,我是这样预设的:
蜡梅
师:看,这就是蜡梅,(________)的蜡梅。预设生:金黄、金灿灿(你是从颜色上来说的);香喷喷、香气扑鼻(你说出了它的味道);含苞欲放、盛开(你描述出了它的样子);坚强、不怕冷(你想得更深了,说出了它的品格)。“已值深冬百花残,唯有蜡梅正阑珊。”古往今来,有很多诗赞美蜡梅,今天,我们也要来赞一赞蜡梅,出示:《蜡梅花》读一读。你读懂了什么?
当我听到“金灿灿的蜡梅、金黄的蜡梅、香喷喷的蜡梅”时我很开心,预设成功了一半,可迟迟未有我预设学生应该会想到冰天雪地里蜡梅临寒独自开放是多么坚强、无畏,追问无果。我想更大原因在于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岁寒三友高贵品质还有难度。
二、评价——捕捉生成
高效的课堂就要聚焦课堂里的学生,学生永远是教师服务的主题,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引领者,捕捉他们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是有效提高学生参与的方法之一。合理的评价,认可学生;激情的评价,鼓励学生;机智的评价,拔高学生。
以下是我在执教《秋游》后整理的几段课堂实录:
(1)师:示范读:秋风起了,天气渐渐变凉了,谁能读出天气慢慢变凉的感觉?(指三个人读。)(评价:哎呀、老师能感觉到有点凉了……、老师听出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天气真的一天比一天凉了……。)
在课堂上第一位学生站起来语速稍快,渐渐的已经体现不是很到位,于是我给出“哎呀、老师能感觉到有点凉了”的评价;请第二位学生朗读,语速缓慢,明显有渐渐的感觉;我就给出“老师听出来了、天气越来越凉了”的评价来肯定这位学生听课仔细、认真;也给其他学生提醒,渐渐的语速应该是缓慢的。再请第三位学生朗读,语速慢且亲和,仿佛天真的在一天一天变冷。我心中暗喜,效果出来了。
(2)师:你最喜欢农田里的什么呢?谁来说一说?生:因为高粱很鲜艳,火红火红的。(师:嗯,你观察到了高粱的颜色是——红红的)。生:我喜欢高粱,像一个个火把竖在田里。(师:你更厉害了还观察到了高粱的形状)生:我也喜欢高粱,因为高粱红得我都想咬一口。(师:你还会用想象了,真棒)生:我也喜欢稻子,因为它是黄澄澄的。(师:你不仅看到了颜色,你还会用ABB的词语,你真了不起。)生:我也喜欢稻子,好像是一块金色的地毯。(师:你最棒了,眼中有一整块的稻田,听你这么一说,我也很想去这金色的地摊上玩耍。)
农田原本离生活在高楼大厦里的孩子很遥远,但是通过图片,通过我的点评对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肯定,让学生从简单的颜色观察,生成到外形与想象感官的相通,课堂氛围及其浓烈。让学生在教室里认识成熟的高粱、稻子,我想这就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必经
之路。
三、延伸——聚焦发散
延伸也是需要教师从旁指引,发散思维,换位想象是教师给学生延伸的拐杖。为了给学生从小培养发散思维、举一反三的能力,我在课堂上也着力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以下是我训练发散思维的几个教学设计中的片段:
1.现在的小松树知道错了吗?哪里看出来的。(齐读)
2.小松树认识到自己刚才的狂妄自大是不对的,它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呢?出示:大松树哥哥__________。小松树会对风伯伯说什么呢?出示:风伯伯________。小松树会对大山爷爷说什么 呢?出示:大山爷爷_________。小松树还会对小朋友说什么呢?出示:小朋友_____________。
3.这个时候,你又觉得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明白了故事的道理,我就开始关注学生能不能将道理应用到实际,于是设计了感悟道理后的小松树会对周围的人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扮演小松树的角色,貌似从小松树的口中说出道理,实则还是学生自己在感悟道理,运用道理。
“水本无华,相荡而涟漪;木本无火,相击而生火花。”不管是采取怎样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与课堂实际教学相符合,学生喜欢、接受和生动有趣的。如想向40分钟课堂要高效,课前的预设,预设的评价,思维的发散等等就显得尤为重要。慢溯课堂深处,向高效课堂进发,为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助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