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作为一部人文类型纪录片精神上给予观众生活化的感觉,叙事上带来的更多是连续不间断,说明这不是简单在描绘故宫,而是讲述在故宫修文物的这群人和这件事。当代纪录片都不单纯的表现事件的发展,而是越来越注重叙事手法的运用。本片由解说词和人物的采访来体现内心活动,通过叙事把握观众观看时的心理节奏,描绘了文物修复者的一份忠于国家和历史的崇高工作。
关键词:故事化叙事;细节化叙事;塑造匠人形象;板块式叙事;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故事化叙事方式
《我的故宫文物》是一部成功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与其他故宫主题的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没简单的讲述故宫,而是讲述在故宫里修文物的人和事。题材的新颖是该片广获好评的原因之一,镜头里没有权威,有的只是对人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这是该片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1]这种人文精神产生的情感共鸣一下拉近了观众和故宫这座宏伟的皇家宫殿的距离。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主要是纪实化和心理化的叙事写实的叙事方法。首先在生活的表现上,选择大量的真实生活细节,在细节处表现人物与文物间蕴藏的故事。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记录和描述生活现象,避免留下人为干预的痕迹。现在大部分的纪录片都不仅单纯的对事件发展进行记录,而是在叙事的处理上日益精细。
希拉·柯伦·伯纳德说:“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对观众造成巨大情感冲击,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可能是最困难的。”[2]在板块式叙事结构中,几个板块的主体往往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中的每集修复工作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类型的文物构成板块分别叙事,
一部好的人文纪录片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角色的故事,以生活的真相为标准,强调突出概括人物焦点。对仅有三集且每集只有50分钟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来说虽然每一个小板块的故事都不同,但连接处不会让观众感觉到视觉和心理上的突兀,反而更能辅助表现宏观主题。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细节化叙事分析
(一)从特写与生活状态处体现细节
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并非单纯的时空重现,如果不能通过客观的记录透露出形而上的意味,纪录片就失去了灵魂而成为素材的堆砌。[3]
畫面中大部分是近景镜头,特写推向专业修复师的手和脸,在表现文物状态的同时也将工作时认真严谨的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写的特点是捕捉现实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注重精细突出的刻画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修文物中用这种特别的手法表明创作者的意图让观众看的更加深刻。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题材的新颖度,通过影片播出观众知晓了文物修复师这个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神秘莫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纺织组的陈杨工作时用的是最原始的缂丝技艺,她提到了现在的缂丝技艺已经没太有人用了,大部分是靠机器来完成,这种费时费力的技艺,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感兴趣,她吐槽现在的本专业毕业生来参观修复工作的很多但最后能留下的却很少。这种看上去很平常的话语,展现出得是真实。
(二)灵活塑造匠人形象
纪录片对于故事片类型的电视剧和电影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纪实性,要求人物塑造真实客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每集都讲述不同工种的修复师的工作,他们的性格大不相同,彼此间却又磨合的很好。印象最深的是木器组的屈峰师傅,屈师傅给人的感觉是很随和,有时会跟同事开玩笑,有时又会在雕刻佛像的时候谈内心的感悟。他提到:每个人雕刻的佛都是不一样的,很少可以刻出佛自带的神秘的微笑。对于任何一份文物修复的工作来说,当代的修复师复原它们,其实就是与古时匠人的对话,这个对话是穿越式的。对于文物修复者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的一份工作,而是他们的对国家对历史的交代。
漆器组的闵俊荣在工作中常用到一些质量好的天然漆,因为天然漆成本太贵,所以不能大量使用。他就会跟着漆农在深夜采新鲜天然漆,一整晚的时间漆农只是采了八两漆,正所谓百里千刀一斤漆。该人文纪录片对于匠心的捕捉细致入微,让观众在主人公经历的点滴小事中感受匠人情怀。
三、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中叙事方式的创新
(一)真实再现手法为主的叙事方式
纪录片之所以被称为纪录片,那他的特点就是用镜头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事情,在纪录片发展前期,内容中有很多都是按播出要求的真实性允许的基础上摆拍的,是有创作者主观意图的,按着拍摄者构想好的一步一步进行,告诉被拍摄者应该说什么,摄制组这一段应该完成什么。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导演抛弃主观性,完全靠事物发展的线索来进行,真正让被拍摄者为主体。
当下的纪录片大多与现代科技结合拍摄,不只是纪录片本身,就连修复文物过程中也运用到了这一技术。在第三集书画组在《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复原工作中,只能用机器的扫描才能清晰的识别出画中每个人的神情状态是怎样的,修复师根据扫描出来的结果完成修改。
纪录片在现代技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技巧性的东西,如果前期拍摄不符合播出标准的素材东西现在可以通过技术合成播放,如《游春图》的修复过程,摄制组由于时间问题没有拍到,但用电脑后期合成,将整个修复的过程还原了出来,这是典型的以真实再现手法还原拍摄过程。
(二)亲切直观的平民化叙事视角
平民视角是由普通人物,通过平常的事情,还原真实生活。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这个大家陌生又好奇的职业。修复师这个工作中有阅历丰富的老师傅,他们也许已经待了小半辈子,这早已不是一份工作,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来到故宫工作,留到最后的是真正热爱这份工作的,只有真正喜欢,才会一直坚持,因为这份工作要的是耐心和耐力,若非如此是坚持不下来的。
该片通过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的叠放,闪现过师傅的师傅们,久远又亲切,观众在观看时会恍惚在欣赏自家老人的照片一样。许多老师傅是退休后又反聘回来的,他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向下一代一代的传授知识、技巧。他们在日日枯燥又耗心神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奉献自己,匠人之心可钦可佩。
参考文献:
[1] 刘蒙之,刘战伟.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由“宏达叙事”到“平民视角”的嬗变——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起[J].电视研究,2016(11):62.
[2] 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3:56-60,29.
[3] 蒙丽静.《〈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大众视角透视[J].人民日报,2016-04-12,14.
关键词:故事化叙事;细节化叙事;塑造匠人形象;板块式叙事;
一、《我在故宫修文物》故事化叙事方式
《我的故宫文物》是一部成功的人文历史纪录片,与其他故宫主题的纪录片有所不同的是没简单的讲述故宫,而是讲述在故宫里修文物的人和事。题材的新颖是该片广获好评的原因之一,镜头里没有权威,有的只是对人的尊重对艺术的敬畏,这是该片吸引年轻观众的重要因素。[1]这种人文精神产生的情感共鸣一下拉近了观众和故宫这座宏伟的皇家宫殿的距离。
《我在故宫修文物》中主要是纪实化和心理化的叙事写实的叙事方法。首先在生活的表现上,选择大量的真实生活细节,在细节处表现人物与文物间蕴藏的故事。以旁观者的身份客观地记录和描述生活现象,避免留下人为干预的痕迹。现在大部分的纪录片都不仅单纯的对事件发展进行记录,而是在叙事的处理上日益精细。
希拉·柯伦·伯纳德说:“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对观众造成巨大情感冲击,并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这可能是最困难的。”[2]在板块式叙事结构中,几个板块的主体往往不同。《我在故宫修文物》三集中的每集修复工作的内容各不相同,每个类型的文物构成板块分别叙事,
一部好的人文纪录片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往往是角色的故事,以生活的真相为标准,强调突出概括人物焦点。对仅有三集且每集只有50分钟的《我在故宫修文物》来说虽然每一个小板块的故事都不同,但连接处不会让观众感觉到视觉和心理上的突兀,反而更能辅助表现宏观主题。
二、《我在故宫修文物》细节化叙事分析
(一)从特写与生活状态处体现细节
纪录片的纪实拍摄并非单纯的时空重现,如果不能通过客观的记录透露出形而上的意味,纪录片就失去了灵魂而成为素材的堆砌。[3]
畫面中大部分是近景镜头,特写推向专业修复师的手和脸,在表现文物状态的同时也将工作时认真严谨的态度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写的特点是捕捉现实人物或事件的特点,注重精细突出的刻画和刻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和较强的吸引力。而在修文物中用这种特别的手法表明创作者的意图让观众看的更加深刻。
《我在故宫修文物》这部纪录片成功的原因之一便是题材的新颖度,通过影片播出观众知晓了文物修复师这个工作并不像想象中的神秘莫测,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纺织组的陈杨工作时用的是最原始的缂丝技艺,她提到了现在的缂丝技艺已经没太有人用了,大部分是靠机器来完成,这种费时费力的技艺,大多数年轻人并不感兴趣,她吐槽现在的本专业毕业生来参观修复工作的很多但最后能留下的却很少。这种看上去很平常的话语,展现出得是真实。
(二)灵活塑造匠人形象
纪录片对于故事片类型的电视剧和电影来说最大的区别就是纪实性,要求人物塑造真实客观。《我在故宫修文物》中每集都讲述不同工种的修复师的工作,他们的性格大不相同,彼此间却又磨合的很好。印象最深的是木器组的屈峰师傅,屈师傅给人的感觉是很随和,有时会跟同事开玩笑,有时又会在雕刻佛像的时候谈内心的感悟。他提到:每个人雕刻的佛都是不一样的,很少可以刻出佛自带的神秘的微笑。对于任何一份文物修复的工作来说,当代的修复师复原它们,其实就是与古时匠人的对话,这个对话是穿越式的。对于文物修复者来说,这不仅是他们的一份工作,而是他们的对国家对历史的交代。
漆器组的闵俊荣在工作中常用到一些质量好的天然漆,因为天然漆成本太贵,所以不能大量使用。他就会跟着漆农在深夜采新鲜天然漆,一整晚的时间漆农只是采了八两漆,正所谓百里千刀一斤漆。该人文纪录片对于匠心的捕捉细致入微,让观众在主人公经历的点滴小事中感受匠人情怀。
三、从《我在故宫修文物》看纪录片中叙事方式的创新
(一)真实再现手法为主的叙事方式
纪录片之所以被称为纪录片,那他的特点就是用镜头记录下真实发生的事情,在纪录片发展前期,内容中有很多都是按播出要求的真实性允许的基础上摆拍的,是有创作者主观意图的,按着拍摄者构想好的一步一步进行,告诉被拍摄者应该说什么,摄制组这一段应该完成什么。而《我在故宫修文物》中导演抛弃主观性,完全靠事物发展的线索来进行,真正让被拍摄者为主体。
当下的纪录片大多与现代科技结合拍摄,不只是纪录片本身,就连修复文物过程中也运用到了这一技术。在第三集书画组在《崇庆皇太后八旬万寿图》的复原工作中,只能用机器的扫描才能清晰的识别出画中每个人的神情状态是怎样的,修复师根据扫描出来的结果完成修改。
纪录片在现代技术在真实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技巧性的东西,如果前期拍摄不符合播出标准的素材东西现在可以通过技术合成播放,如《游春图》的修复过程,摄制组由于时间问题没有拍到,但用电脑后期合成,将整个修复的过程还原了出来,这是典型的以真实再现手法还原拍摄过程。
(二)亲切直观的平民化叙事视角
平民视角是由普通人物,通过平常的事情,还原真实生活。镜头以旁观者的角度去讲述这个大家陌生又好奇的职业。修复师这个工作中有阅历丰富的老师傅,他们也许已经待了小半辈子,这早已不是一份工作,是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使命;还有一些高校毕业的高材生,他们来到故宫工作,留到最后的是真正热爱这份工作的,只有真正喜欢,才会一直坚持,因为这份工作要的是耐心和耐力,若非如此是坚持不下来的。
该片通过七八十年代的老照片的叠放,闪现过师傅的师傅们,久远又亲切,观众在观看时会恍惚在欣赏自家老人的照片一样。许多老师傅是退休后又反聘回来的,他用自己宝贵的时间向下一代一代的传授知识、技巧。他们在日日枯燥又耗心神的工作中实现自我价值,为祖国奉献自己,匠人之心可钦可佩。
参考文献:
[1] 刘蒙之,刘战伟.新时期我国纪录片创作由“宏达叙事”到“平民视角”的嬗变——以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谈起[J].电视研究,2016(11):62.
[2] 希拉·柯伦·伯纳德.纪录片也要讲故事(第二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11-3:56-60,29.
[3] 蒙丽静.《〈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大众视角透视[J].人民日报,2016-04-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