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建省颁布的《高考说明》明确指出,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强调文综各学科知识的整体综合把握,注重多层次、多角度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核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四方面能力。从近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空间跨度加大,综合性加强,迷惑度增加,创新题增多,试题对能力考查的比重和力度逐年增加,实际应用的内容、学以致用的也在增多。地理复习内容多、时间短,农村中学学生地理知识贫乏,地理课成为一门难学难教又难得分的课程,从近年高考看,地理得分偏低,考试结束到成绩出来,学生、家长“叫苦连天”。高三复习过程中,存在复习效率低,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不快,部分学生甚至厌学、怕学的客观现实。如何加强学生能力培养,提高高考复习效果,从而提高高考考试成绩,成为地理教育工作者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自己的多年高中地理教学,谈谈在这方面的三点做法。
一、重视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升华。如果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同“空中楼阁”,所有分析、概括、综合将是纸上谈兵,答案也变得空洞无序,难以得分。本人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说,基础知识懂,遇到综合题就得不到高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搞懂基础知识,不会活学活用。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第一轮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对地理教材,结合地图全面研读课本。同时以教学辅导材料为载体,主干知识整体优化为线索,对基础知识一一突破,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其规律性,掌握方法,这样学生遇到题目就不会乱了阵脚。如我把等温线、等盐度线总结如下: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低,该区地形可能是丘陵或山地,若是等水温图,则该区域为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高,该区地形可能是低地或盆地、洼地,若是等水温图,则该区域为暖流流经的海区;在等水温图中,水温由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水温由北向南递减,说明为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减,说明为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等盐度线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若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比同纬度周围海区盐度低,可能寒流经过,反之亦然。例如某海域表层等值线图中(图1),由北向南水温递减,盐度递增。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海域可能是:( D)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B、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C、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D、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2、导致图中等值线发生弯曲的洋流可能是:( C)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墨西哥湾暖流
上题中水温由北向南递减,说明该海域为南半球,盐度递增说明中低纬度,故第一题选D;等温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温度比同纬度海区高,等盐度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盐度比同纬度海区高,由此可判断是暖流,加上又地处南半球,故第二题选C。
通过这样对基础知识一一突破,加上习题强化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取得很好复习效果。同时把各章节考查的重点内容,命题形式、命题规律给学生讲清讲透,让他们明白复习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同时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同时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复习,学生对各章节知识一清二楚,考查形式有所了解,学起来目标明确。与此同时对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原理在讲解过程中力求做到科学化、准确化,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识记和运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得分点。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
地理学科往往被视为枯燥无味的课程。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一个严肃而又困难的课题。高中地理复习,涉及面广、难度大,初中知识遗忘率高,如何把握总复习的广度、深度,提高复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科目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本人认为,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好坏,往往与任课教师关系密切。学生素质固然重要,如果学生对任课老师有意见,对老师失去兴趣,要学好这门课程是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课后学习的学科是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能够吸引学生读所任教的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本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的意义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设课堂气氛的调节剂。
首先,用教材本身去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内容言简意赅,内容简练,老师要善于挖掘,善于联系,老师知识面要广,要有的放矢地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我在上《大气环境的保护》一节时,我利用“雨”中垂钓漫画(如图2)来讲解酸雨危害及防治,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垂钓者为什么要带防毒面具?
2、上钓的是什么“鱼”?
3、垂钓者所在区域背景是什么?
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有什么影响?怎样防治?有哪些措施?
5、在我国什么区域是重灾区?世界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问题跃于课堂中,教师上课再对知识加以拓展,学生上起课来轻松,印象深刻,提高复习效果。
其次,结合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地理学科关注的课题,往往又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也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作为命题背景,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来考核,如卫星发射、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汶川地震、石油提价等等,无不渗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国际问题。我经常把电视、网络、等相关内容纳入课堂,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如结合国际动态讲解伊朗核危机,通过一系列案例,说明美国出兵中东是为了石油,不是为了自由,把能源问题这一世界上问题展现于学生视野之中,同时链接相关国际新闻,中国能源现状,中国拓展石油进口渠道的措施、方法、线路。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能源这一世界性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制作或精选课件。如我在总结复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时,我选用图3、图4两张课件图加以总结,让学生掌握中国八条重要经纬线、世界十八条重要经纬线及它们经过主要地形区,经济区、自然区、主要国家、城市及各区域相应特征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上述两张课件,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掌握各区大致位置,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空间定位能力。
三、专题突破和考练是培养能力的保证
第二轮复习往往以复习专题为主,综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及内在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释论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的基础知识,应付灵活多变的考题。要抓住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热点知识。高考往往不回避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必须做好专题突破提高得分点。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涉及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等多层面地理主干知识,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必须进行专题突破。重点体现在:我国三大航天基地(酒泉、西昌、太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射基地、发射窗口的选择、返回地的选择、返回时克服那些困难等等。通过专题讲解突破,同时找典型题目专练。复习过程中我选用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选择在四子王旗着陆?(地表开阔平坦,多晴朗天气,大气能见度好,人烟稀少,可避免人员伤亡等)
问题2:神舟七号升空过程中经过大气层依次是什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问题3:空间天气指哪些变化?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空间变化指太阳活动变化,出现太阳黑子、耀斑和太阳风等现象;对地球影响: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影响天气和气候等)
问题4:南半球三艘测量船为什么都选择南纬30度附近,而不选择在南纬40度至60度广阔的海域?(纬度高,地处西风带,海况不好,不利观测)
问题5:飞船返回时,必须经过“黑障区”,此时飞船如同一团火球,与地面失去通信联系,原因是什么?(飞船高速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与大气剧烈磨擦,形成火球)
问题6:神舟七号是地球同步卫星还是太阳同步卫星?为什么?(太阳同步,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问题7:遥感技术(RS)在此得到怎样的运用?(通过传感器遥远感知地物,并通过图象胶片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问题8:宇宙空间具有哪些特点?(失重、高真空、强辐射、辽阔等)
通过上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讲解和解答,达到知识重组和整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题突破,提高学生答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得分点。
加强考练,提高实战能力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全过程。复习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让学生搞懂每一套习题,弄懂每题考核内容和考试命题意图,考练内容以突出能力为主,讲评突出解题思路与技巧,加强综合题的训练,规范学生答题,规范学科语言,对各分区练透练熟,高度重视区域空间定位,以经纬网、轮廓形状、重要地理事物,从整体上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考练注重区域对比,特别是同纬度地域的对比,考练培养解题速度,及时改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如我在学生考练过程中发现学生暖锋、冷锋降水是锋前还是锋后经常搞错;我把它总结归纳如下:暖锋降水往往出现在锋前,冷锋降水往往出现在锋后,且降水出现在冷锋一侧(如图5)。
通过上述考练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结合图形,学生记忆深刻,大大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复习的主线,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专题突破和考练,注重概括与提升,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而不是停留在盲目做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复习效果,从而提高高考考试成绩。
一、重视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基础知识的运用和升华。如果没有扎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如同“空中楼阁”,所有分析、概括、综合将是纸上谈兵,答案也变得空洞无序,难以得分。本人教学过程中,常听到学生说,基础知识懂,遇到综合题就得不到高分。其实他们并没有真正搞懂基础知识,不会活学活用。因此培养学生能力必须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在第一轮复习中,我要求学生对地理教材,结合地图全面研读课本。同时以教学辅导材料为载体,主干知识整体优化为线索,对基础知识一一突破,引导学生不断总结其规律性,掌握方法,这样学生遇到题目就不会乱了阵脚。如我把等温线、等盐度线总结如下:在等温线图中,等温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低,该区地形可能是丘陵或山地,若是等水温图,则该区域为寒流流经的海区;等温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该部位的温度比周围高,该区地形可能是低地或盆地、洼地,若是等水温图,则该区域为暖流流经的海区;在等水温图中,水温由北向南递增为北半球,水温由北向南递减,说明为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减,说明为北半球,水温由南向北递增为南半球;等盐度线由副热带海区向南北两侧递减,若等盐度线向高值方向突出,说明比同纬度周围海区盐度低,可能寒流经过,反之亦然。例如某海域表层等值线图中(图1),由北向南水温递减,盐度递增。据此回答1—2题:
1、图中所示海域可能是:( D)
A、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B、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C、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
D、南半球中低纬度海域
2、导致图中等值线发生弯曲的洋流可能是:( C)
A、加利福尼亚寒流 B、北大西洋暖流
C、东澳大利亚暖流 D、墨西哥湾暖流
上题中水温由北向南递减,说明该海域为南半球,盐度递增说明中低纬度,故第一题选D;等温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温度比同纬度海区高,等盐度线向低值方向突出,说明盐度比同纬度海区高,由此可判断是暖流,加上又地处南半球,故第二题选C。
通过这样对基础知识一一突破,加上习题强化训练,学生解题能力大大提高,取得很好复习效果。同时把各章节考查的重点内容,命题形式、命题规律给学生讲清讲透,让他们明白复习的方向。并在此基础上,对重点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同时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能准确把握各章节的重难点,使知识系统化、综合化。同时结合实际例题讲解,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这样复习,学生对各章节知识一清二楚,考查形式有所了解,学起来目标明确。与此同时对地理概念、地理术语、地理基本数据、地理原理在讲解过程中力求做到科学化、准确化,要求学生准确理解、识记和运用,从而提高解题能力,提高得分点。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是培养能力的最佳途径
地理学科往往被视为枯燥无味的课程。如何进行地理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摆在地理教师面前一个严肃而又困难的课题。高中地理复习,涉及面广、难度大,初中知识遗忘率高,如何把握总复习的广度、深度,提高复习效果,实现质的飞跃至关重要,学生学习任务繁重,科目又多,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本人认为,学生学习一门课程的好坏,往往与任课教师关系密切。学生素质固然重要,如果学生对任课老师有意见,对老师失去兴趣,要学好这门课程是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发现多数学生课后学习的学科是他们所喜欢的老师所教的学科,教师能够吸引学生读所任教的学科本身就是一种“本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激发学生带着兴趣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它的意义远远超过责任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创设课堂气氛的调节剂。
首先,用教材本身去吸引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教材内容言简意赅,内容简练,老师要善于挖掘,善于联系,老师知识面要广,要有的放矢地用知识去吸引学生注意力。
如我在上《大气环境的保护》一节时,我利用“雨”中垂钓漫画(如图2)来讲解酸雨危害及防治,我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垂钓者为什么要带防毒面具?
2、上钓的是什么“鱼”?
3、垂钓者所在区域背景是什么?
4、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有什么影响?怎样防治?有哪些措施?
5、在我国什么区域是重灾区?世界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
通过上述问题的讨论,问题跃于课堂中,教师上课再对知识加以拓展,学生上起课来轻松,印象深刻,提高复习效果。
其次,结合时政热点吸引学生。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是地理学科关注的课题,往往又是高考命题的切入点,也是最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内容。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的知识和社会素材作为命题背景,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来考核,如卫星发射、伊拉克问题、朝鲜核问题、汶川地震、石油提价等等,无不渗透着大量的地理知识和国际问题。我经常把电视、网络、等相关内容纳入课堂,这样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有益处。
如结合国际动态讲解伊朗核危机,通过一系列案例,说明美国出兵中东是为了石油,不是为了自由,把能源问题这一世界上问题展现于学生视野之中,同时链接相关国际新闻,中国能源现状,中国拓展石油进口渠道的措施、方法、线路。通过这样讲解,学生对能源这一世界性问题有了进一步了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再次,适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教师要制作或精选课件。如我在总结复习中国地理、世界地理时,我选用图3、图4两张课件图加以总结,让学生掌握中国八条重要经纬线、世界十八条重要经纬线及它们经过主要地形区,经济区、自然区、主要国家、城市及各区域相应特征等。
通过多媒体展示上述两张课件,学生能直观、形象地掌握各区大致位置,大大提高学习兴趣和空间定位能力。
三、专题突破和考练是培养能力的保证
第二轮复习往往以复习专题为主,综合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培养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合理的分析、判断和归纳,实现本学科之间知识的有机联系。注重地理知识的系统性及内在的必然联系,引导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能提取有效信息和解释论证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以不变的基础知识,应付灵活多变的考题。要抓住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热点知识。高考往往不回避这方面的知识,教学中必须做好专题突破提高得分点。如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涉及到宇宙环境、大气环境等多层面地理主干知识,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必须进行专题突破。重点体现在:我国三大航天基地(酒泉、西昌、太原)的自然地理特征,发射基地、发射窗口的选择、返回地的选择、返回时克服那些困难等等。通过专题讲解突破,同时找典型题目专练。复习过程中我选用设计了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为什么选择在四子王旗着陆?(地表开阔平坦,多晴朗天气,大气能见度好,人烟稀少,可避免人员伤亡等)
问题2:神舟七号升空过程中经过大气层依次是什么?(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
问题3:空间天气指哪些变化?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空间变化指太阳活动变化,出现太阳黑子、耀斑和太阳风等现象;对地球影响:干扰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干扰地球电离层,影响无线电通信,影响天气和气候等)
问题4:南半球三艘测量船为什么都选择南纬30度附近,而不选择在南纬40度至60度广阔的海域?(纬度高,地处西风带,海况不好,不利观测)
问题5:飞船返回时,必须经过“黑障区”,此时飞船如同一团火球,与地面失去通信联系,原因是什么?(飞船高速进入稠密的大气层,与大气剧烈磨擦,形成火球)
问题6:神舟七号是地球同步卫星还是太阳同步卫星?为什么?(太阳同步,可以充分利用太阳能)
问题7:遥感技术(RS)在此得到怎样的运用?(通过传感器遥远感知地物,并通过图象胶片数据磁带记录下来传送到地面接收站)
问题8:宇宙空间具有哪些特点?(失重、高真空、强辐射、辽阔等)
通过上述等等一系列问题的讲解和解答,达到知识重组和整合,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专题突破,提高学生答题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得分点。
加强考练,提高实战能力是贯穿整个高三复习的全过程。复习过程中本人始终坚持让学生搞懂每一套习题,弄懂每题考核内容和考试命题意图,考练内容以突出能力为主,讲评突出解题思路与技巧,加强综合题的训练,规范学生答题,规范学科语言,对各分区练透练熟,高度重视区域空间定位,以经纬网、轮廓形状、重要地理事物,从整体上把握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考练注重区域对比,特别是同纬度地域的对比,考练培养解题速度,及时改卷,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总结。如我在学生考练过程中发现学生暖锋、冷锋降水是锋前还是锋后经常搞错;我把它总结归纳如下:暖锋降水往往出现在锋前,冷锋降水往往出现在锋后,且降水出现在冷锋一侧(如图5)。
通过上述考练发现问题,总结归纳,结合图形,学生记忆深刻,大大提高解题能力。
总之,在复习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作为复习的主线,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专题突破和考练,注重概括与提升,让学生抓住问题的实质和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技巧,而不是停留在盲目做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地理能力,提高复习效果,从而提高高考考试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