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媒体的内涵,已不再只是一种单纯的依托数字技术的媒介形态,而在于提供了颠覆传统的一种重新认知、改变世界的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传播生态。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全球的传媒行业都在适时调整战略进行改革。文章基于当今国际通讯社的现状,探究我国新华通讯社的新媒体前沿改革举措,认为产品+体验优化集成服务、新闻+技术助力融合传播、内容+渠道推动全媒体战略发展是其新媒体转型运营之核心。
关键词 新华社;新媒体;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85-02
新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1]。新媒体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变革,不仅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对人类生存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人类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2]。而作为中国国家级媒体的新华通讯社,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改进与冲击,早已确立了举全社之力发展新媒体的战略转型目标,并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和推进,力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它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通讯社,而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流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其先导性的新媒体发展意识和举措对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总体新发展,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可借鉴作用。近年来新华社不断创新理念,研发技术,积极从如下方面促进自身战略转型。
1 产品+体验——利用新媒体优化集成服务
新华社向来注重新媒体的开发运用。1997年11月,新华网正式成立。2008年12月,推出视频新闻专线,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道格局。2009年9月,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的新华社手机电视台正式上线。2011年2月,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盘古搜索。2011年4月,新华微博正式上线,同时推出新华微博手机客户端。近年来又有重大新媒体探索举措。
作为新华社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的全新服务,新华社新媒体专线2013年2月27日开通试运行。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体验其有别于传统线路发稿的新探索。内容上,其新媒体报道以“新锐、灵动”为定位;形式上,结合文图、音视频、动漫等以适应新需求。该专线借鉴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新媒体传播热点,利用新华社采集优势,聚合多种社会资源,打造个性化、对象化、专门化、深度化的集成互动服务平台①。
2015年6月,全新改版的“新华社客户端”的总下载量达到4 266.5万。该客户端实际上是一个客户端集群,是新华社遵循中央“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打造自主掌控的终端平台、推进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3]。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在地域和信心关注喜好为自己定制阅读标签,享受到平台提供的政党、地区、生活、文化等的集成内容服务。至此,对应PC端的新华网和对应移动端的新华社客户端共同构成新华社融合发展的“两个轮子”。由于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体验,新华社客户端创新开发出“动新闻”“沙画新闻”“漫画新闻”“无人机视频社区”“互动新闻”等新形式,分别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青海英雄尕布龙、“习大大访问英国”等新闻报道中使人眼前一亮,引起了巨大反响。除新闻外,该平台还和全国1 800个县市签约开设当地政务+服务信息频道,以建立覆盖全国的智能化综合移动门户。用户可根据地域和自身关注话题添加标签订阅相关内容进行个人偏好设置,客户端将据此定向推送相关新闻和服务,极大增强了用户
黏性。
2 新闻+技术——双管齐下助力融合传播
机器人新闻写手最早在美国起步,近年来才真正应用于传媒领域。新华社于2015年11月7日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使新闻生产的主体实现了由人向机器的转变。机器人写稿是通过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机器人写稿是新华社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研究大数据在信息生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有益探索②。目前机器人写稿技術主要运用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领域,有待在更多新闻类型中做更深入精准的开发。另外,机器人会不会代替专业记者工作的大讨论也在学界业界空前火热地进行开来。
注重持续地新技术开发和利用,与新闻内容的专业生产配合,增强了新华社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利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新华社不断创新诸多新闻报道样式,例如:可视化图表、漫画、全景图片和视频、三维二维动漫视频、H5应用,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场新闻等。这些新兴技术和形式的应用尤其体现在新近重大新闻事件的创新报道上,例如,2015年9月3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采用的“1+X”大型融合报道以及结合数据新闻理念和VR科技对2016年两会专题进行的全媒体报道等。这些新闻与技术的创新性融合真正实现了新华社新闻信息一次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的融合传播模式。
3 内容+渠道——打造全媒报道平台,推动全媒体战略转型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2015年7月7日在京启动运行。此举被视为国家通讯社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该平台致力于打破部门界限,借调全社全能采编人才共同朝纵深开发全媒体立体形态新闻作品。依靠“新华全媒头条”这一拳头产品,整合编辑全社新闻资源,以“1+N”的形式少而精地进行集文字、图片、微视频、网络为一体的全方位报道。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该平台还自行开发使用一套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可随时抓取导出实时热词及新闻事件,监控分社新闻生产情况,进行效果评估,有助于确定新闻选题,掌握受众阅读习惯,全面覆盖两个舆论场。从而实现创作出传统媒体的“震版之作”,新媒体的“刷屏之象”。
全媒报道平台的运行凸显全能媒体人才的重要性,为此新华社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版权保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媒介融合形势下提出其需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不仅是专业敬业的调查研究人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人才;而且也是具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此外,新华社通过举办2015年12月第八届中国版权年会·保护新闻作品版权论坛彰显其保护版权的方略。
4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所有行业都在顺应潮流调整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当今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是正在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大数据赋予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要求传媒行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际通讯社的转型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新华社正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调整,积极从多方面推动了数字化全媒体建设和实践。
全媒体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影响着世界新闻信息传播业。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报道和呈现形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将是最值得关注课题和动向之一。从新华社的发展战略中可见端倪。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全球经济普遍放缓,金融市场的动荡起伏,以创新作为驱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是关键的一环。未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在内的新领域,还将继续吸引了全球各个行业的关注。探索新领域,确立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共同的目标,国际通讯社的创新发展和转型战略的调整依然在继续。
注释
①新华社网站.http://bj08.xinhua-news.com/xinmeiti/intro.html .
②快笔小新”上岗了!84岁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2]荣婷,刘怡.新媒体与社会发展2012首届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全球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2(9):72-76.
[3]宋建武,白净.建设生态型超级“客户端”——论“新华社客户端”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8):10-13.
作者简介:韩笑恬,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关键词 新华社;新媒体;转型战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7)15-0085-02
新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1]。新媒体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各种变革,不仅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改变,对人类生存方式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进而可能改变人类思维方式和存在方式[2]。而作为中国国家级媒体的新华通讯社,面对新媒体传播技术的改进与冲击,早已确立了举全社之力发展新媒体的战略转型目标,并不断进行有针对性的实施和推进,力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它已超越传统意义上的通讯社,而成为适应新时代需求的一流全媒体综合信息服务商。其先导性的新媒体发展意识和举措对促进中国新闻传播事业总体新发展,提升国际传播影响力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可借鉴作用。近年来新华社不断创新理念,研发技术,积极从如下方面促进自身战略转型。
1 产品+体验——利用新媒体优化集成服务
新华社向来注重新媒体的开发运用。1997年11月,新华网正式成立。2008年12月,推出视频新闻专线,实现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的多媒体报道格局。2009年9月,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打造的新华社手机电视台正式上线。2011年2月,新华社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盘古搜索。2011年4月,新华微博正式上线,同时推出新华微博手机客户端。近年来又有重大新媒体探索举措。
作为新华社以两会报道为契机推出的全新服务,新华社新媒体专线2013年2月27日开通试运行。新华社新媒体专线体验其有别于传统线路发稿的新探索。内容上,其新媒体报道以“新锐、灵动”为定位;形式上,结合文图、音视频、动漫等以适应新需求。该专线借鉴新媒体传播方式,对接新媒体传播热点,利用新华社采集优势,聚合多种社会资源,打造个性化、对象化、专门化、深度化的集成互动服务平台①。
2015年6月,全新改版的“新华社客户端”的总下载量达到4 266.5万。该客户端实际上是一个客户端集群,是新华社遵循中央“加快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精神,打造自主掌控的终端平台、推进集成服务平台的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3]。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所在地域和信心关注喜好为自己定制阅读标签,享受到平台提供的政党、地区、生活、文化等的集成内容服务。至此,对应PC端的新华网和对应移动端的新华社客户端共同构成新华社融合发展的“两个轮子”。由于充分重视新媒体时代的用户体验,新华社客户端创新开发出“动新闻”“沙画新闻”“漫画新闻”“无人机视频社区”“互动新闻”等新形式,分别在“东方之星”沉船事件、青海英雄尕布龙、“习大大访问英国”等新闻报道中使人眼前一亮,引起了巨大反响。除新闻外,该平台还和全国1 800个县市签约开设当地政务+服务信息频道,以建立覆盖全国的智能化综合移动门户。用户可根据地域和自身关注话题添加标签订阅相关内容进行个人偏好设置,客户端将据此定向推送相关新闻和服务,极大增强了用户
黏性。
2 新闻+技术——双管齐下助力融合传播
机器人新闻写手最早在美国起步,近年来才真正应用于传媒领域。新华社于2015年11月7日正式推出机器人写稿项目,使新闻生产的主体实现了由人向机器的转变。机器人写稿是通过各业务板块的需求定制发稿模板、数据自动抓取和稿件生成、建稿编审签发“三步走”来实现。机器人写稿是新华社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研究大数据在信息生成领域应用的可行性,推进业务与技术深度融合,更好地履行国家通讯社职能的有益探索②。目前机器人写稿技術主要运用在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领域,有待在更多新闻类型中做更深入精准的开发。另外,机器人会不会代替专业记者工作的大讨论也在学界业界空前火热地进行开来。
注重持续地新技术开发和利用,与新闻内容的专业生产配合,增强了新华社自身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利用最新的移动网络技术,新华社不断创新诸多新闻报道样式,例如:可视化图表、漫画、全景图片和视频、三维二维动漫视频、H5应用,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现场新闻等。这些新兴技术和形式的应用尤其体现在新近重大新闻事件的创新报道上,例如,2015年9月3日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阅兵采用的“1+X”大型融合报道以及结合数据新闻理念和VR科技对2016年两会专题进行的全媒体报道等。这些新闻与技术的创新性融合真正实现了新华社新闻信息一次采集、N次加工、梯次生成、多终端传播、全媒体覆盖的融合传播模式。
3 内容+渠道——打造全媒报道平台,推动全媒体战略转型
新华社全媒报道平台2015年7月7日在京启动运行。此举被视为国家通讯社积极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一步”。该平台致力于打破部门界限,借调全社全能采编人才共同朝纵深开发全媒体立体形态新闻作品。依靠“新华全媒头条”这一拳头产品,整合编辑全社新闻资源,以“1+N”的形式少而精地进行集文字、图片、微视频、网络为一体的全方位报道。在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下,该平台还自行开发使用一套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持的全网舆情监测系统,可随时抓取导出实时热词及新闻事件,监控分社新闻生产情况,进行效果评估,有助于确定新闻选题,掌握受众阅读习惯,全面覆盖两个舆论场。从而实现创作出传统媒体的“震版之作”,新媒体的“刷屏之象”。
全媒报道平台的运行凸显全能媒体人才的重要性,为此新华社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和版权保护。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媒介融合形势下提出其需要的新媒体专业人才不仅是专业敬业的调查研究人才;具备“互联网基因”的人才;而且也是具有复合创意能力的人才。此外,新华社通过举办2015年12月第八届中国版权年会·保护新闻作品版权论坛彰显其保护版权的方略。
4 结束语
新媒体时代的来临,所有行业都在顺应潮流调整工作重心和发展战略。当今大数据技术和云计算是正在应用到新闻传播领域,大数据赋予了新闻报道的新形式,给传媒行业带来了新的变化。新媒体环境下要求传媒行业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国际通讯社的转型发展也必须顺应这一趋势,新华社正是顺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战略调整,积极从多方面推动了数字化全媒体建设和实践。
全媒体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将影响着世界新闻信息传播业。全媒体的新闻信息报道和呈现形式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方面,都将是最值得关注课题和动向之一。从新华社的发展战略中可见端倪。中国经济已进入了新常态,全球经济普遍放缓,金融市场的动荡起伏,以创新作为驱动来促进全球经济发展是关键的一环。未来,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包括大数据、云计算、智能制造等在内的新领域,还将继续吸引了全球各个行业的关注。探索新领域,确立创新发展模式成为共同的目标,国际通讯社的创新发展和转型战略的调整依然在继续。
注释
①新华社网站.http://bj08.xinhua-news.com/xinmeiti/intro.html .
②快笔小新”上岗了!84岁新华社启用“机器人记者”。
参考文献
[1]喻国明.解读新媒体的几个关键词[J].广告大观(媒介版),2006(5):12-15.
[2]荣婷,刘怡.新媒体与社会发展2012首届 新媒体与社会发展 全球论坛综述[J].新闻记者,2012(9):72-76.
[3]宋建武,白净.建设生态型超级“客户端”——论“新华社客户端”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J].新闻与写作,2015(8):10-13.
作者简介:韩笑恬,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