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乘法口诀是所有乘除计算的基础,学生必须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全部安排在二年级上册,全学期大约有50%的时间教学这部分内容。那么,如何优化乘法口诀教学呢?
一、 在理解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按照一个因数是2、3、4……9的顺序分两段编排进行教学的。苏教版把乘法口诀分为三个单元:乘法口诀(一)、口诀求商(一)、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但要看本节课的内容安排,还应该关注整个单元的目标。“乘法口诀(一)”教学1—6的乘法口诀,教材编排结构完全相同: 创设问题情境→列表计算结果→明确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学习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口诀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是乘法口诀(一)、口诀求商(一)的继续,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已借助实物图形,从连加算式引出乘法算式,明确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并通过有关例题的学习,初步懂得了连加和乘法算式之间、乘法算式和口诀之间的关系,以及口诀中每个字所表示的意义。因此,在继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时,不能仅停留在借助实物图形,由连加算式导出乘法算式的口诀,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推理,通过逐一添上相同加数,得到连加算式,再改写成对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教材对表内乘法分两部分安排,我们在考虑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连续性,例如对于“9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学生能利用前一阶段的学习经验编出乘法口诀,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目标要求。本节课更应针对“9的乘法口诀”数量多、得数数字相对较大、学生快速熟记较难的特点,在“让学生参与规律探寻的过程中促进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这方面舍得花时间,抓实效。
二、 让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促进乘法口诀编制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一样,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之一。乘法口诀课一般按照“创设情境→列算式→说意
义→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流程教学,如果每节课都按照这样的流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通过乘法口诀(一)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积累了编制口诀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9乘法口诀时,要在唤起学生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后,逐步放开,让学生独立编制口诀。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先通过复习题,回顾编制口诀的一般方法,明确乘法口诀表各句口诀之间是有一定联系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需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不仅获得探索欲望的满足,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乘法口诀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小九九”,即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9的乘法口诀有9句。二是“大九九”,即1至9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苏教版沿用了传统的“小九九”。乘法口诀表虽然只有45句,但却是完备的,构造简单明了,也具有有序性,沿不同方向观察,呈现有趣的关系和规律。
在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们共同参与制表活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并从中感受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发现关系、掌握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整理表格而发现的规律,更多的是偏重于算式之间(尤其是前后左右间)的得数关联。对于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即使不再规律也无大碍。可是对于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确需要借助一个“拐杖”来突破这个“坎”,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熟练程度。
我们在组织学生参与整理全过程并切实感悟表格所蕴含规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体验这些规律在帮助其记忆表格或提高口算能力上的作用。否则,发现的规律会成为“鸡肋”,表格记忆会沦为一种额外负担。
例如,一旦记住“三七二十一”,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口算相近的“4×7=(),2×7=(),7×5=(),3×6=(),3×8=()”等算式,并展开“推算”过程的讨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后续练习设计中也可以多安排“你知道6×6=36,就可以马上得出()×()=()”这类题型,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格整理的价值。
四、 在提高练习效益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例题教学后设计的“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都独具匠心,教师要仔细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思路,把握本质,让习题成为诱发学生求知欲、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想想做做”第1题时,应将发现的“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积的十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因数小1”这些规律跟口诀识记或检验间及时建立起联系等。教材在例题或习题安排上都比较注重从“口诀的积”与“整十数”联系之间去寻求发现规律形成的原因和相关应用价值。如果我们在找出规律后停止深入探讨,没有或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比几十少几”就是“比()个10少()”的道理,进而明晰“()个9”和“()个10”之间的紧密联系等这些规律形成的本质,那么就不能使学生对发现的规律“知其所以然”,就不会对口诀的记忆有多大的帮助,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就教学反馈来看,学生运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记忆。这恰恰是他们在前段时间学习口诀时已经多次运用而又被他们理解的规律或方法。而对本节课新发现的其他规律却并不热衷,甚至不怎么主动运用。其实,这很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喜欢运用被他们理解和熟悉的方法。所以,此时教师如果能将探索而得的“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与“怎样来快速判断9的某一句口诀是否记错”、“积的十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因数小1”与“我们可以怎样来快速而又准确地识记口诀”相联系,并补充相应的配套练习加以巩固,那么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规律的价值和学以致用的快乐,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
(作者单位: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
一、 在理解教材体系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和连续性
乘法口诀是在学生学完100以内的加减法的基础上,按照一个因数是2、3、4……9的顺序分两段编排进行教学的。苏教版把乘法口诀分为三个单元:乘法口诀(一)、口诀求商(一)、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
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不但要看本节课的内容安排,还应该关注整个单元的目标。“乘法口诀(一)”教学1—6的乘法口诀,教材编排结构完全相同: 创设问题情境→列表计算结果→明确几个几相加→列出乘法算式→编制口诀。学习乘法的意义及乘法口诀是这个单元学习的重点。“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是乘法口诀(一)、口诀求商(一)的继续,因此,教学这一内容时,重点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练地掌握和运用乘法口诀求积、求商。学生在学习1—6的乘法口诀时,已借助实物图形,从连加算式引出乘法算式,明确乘法是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并通过有关例题的学习,初步懂得了连加和乘法算式之间、乘法算式和口诀之间的关系,以及口诀中每个字所表示的意义。因此,在继续学习7—9的乘法口诀时,不能仅停留在借助实物图形,由连加算式导出乘法算式的口诀,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应指导学生学会推理,通过逐一添上相同加数,得到连加算式,再改写成对应的乘法算式,编出口诀。
教材对表内乘法分两部分安排,我们在考虑教学目标的阶段性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学目标的连续性,例如对于“9的乘法口诀”这一内容,学生能利用前一阶段的学习经验编出乘法口诀,这是一个连续性的目标要求。本节课更应针对“9的乘法口诀”数量多、得数数字相对较大、学生快速熟记较难的特点,在“让学生参与规律探寻的过程中促进对口诀的理解和记忆”这方面舍得花时间,抓实效。
二、 让学生根据已有学习经验促进乘法口诀编制
获得数学活动经验与掌握数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一样,也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之一。乘法口诀课一般按照“创设情境→列算式→说意
义→编口诀→记口诀→用口诀”的流程教学,如果每节课都按照这样的流程,学生难免会产生厌烦情绪。通过乘法口诀(一)这一单元的教学,学生已经积累了编制口诀的经验,所以在教学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二)中7—9乘法口诀时,要在唤起学生编制乘法口诀的经验后,逐步放开,让学生独立编制口诀。
例如在教学“7的乘法口诀”时,先通过复习题,回顾编制口诀的一般方法,明确乘法口诀表各句口诀之间是有一定联系后,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7的乘法口诀的学习需求,然后让学生根据已有的学习经验自己探索、编制7的乘法口诀。这样,学生不仅获得探索欲望的满足,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 让学生在整理乘法口诀中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乘法口诀表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小九九”,即2的乘法口诀有2句,3的乘法口诀有3句,……9的乘法口诀有9句。二是“大九九”,即1至9的乘法口诀都是9句,苏教版沿用了传统的“小九九”。乘法口诀表虽然只有45句,但却是完备的,构造简单明了,也具有有序性,沿不同方向观察,呈现有趣的关系和规律。
在整理乘法口诀的过程中,我们要启发学生们共同参与制表活动,有意识地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发现,并从中感受算式排列的有序性和算式之间的联系。学生在发现关系、掌握规律过程中,逐渐形成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整理表格而发现的规律,更多的是偏重于算式之间(尤其是前后左右间)的得数关联。对于口算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即使不再规律也无大碍。可是对于口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他们的确需要借助一个“拐杖”来突破这个“坎”,从而更好地掌握方法,提高熟练程度。
我们在组织学生参与整理全过程并切实感悟表格所蕴含规律的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实例来体验这些规律在帮助其记忆表格或提高口算能力上的作用。否则,发现的规律会成为“鸡肋”,表格记忆会沦为一种额外负担。
例如,一旦记住“三七二十一”,我们就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口算相近的“4×7=(),2×7=(),7×5=(),3×6=(),3×8=()”等算式,并展开“推算”过程的讨论,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后续练习设计中也可以多安排“你知道6×6=36,就可以马上得出()×()=()”这类题型,从而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表格整理的价值。
四、 在提高练习效益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
教材例题教学后设计的“试一试”“想想做做”和“练习”都独具匠心,教师要仔细揣摩每道题的设计思路,把握本质,让习题成为诱发学生求知欲、开阔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载体。
例如,教学“9的乘法口诀”的“想想做做”第1题时,应将发现的“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积的十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因数小1”这些规律跟口诀识记或检验间及时建立起联系等。教材在例题或习题安排上都比较注重从“口诀的积”与“整十数”联系之间去寻求发现规律形成的原因和相关应用价值。如果我们在找出规律后停止深入探讨,没有或不能及时引导学生去进一步探究“比几十少几”就是“比()个10少()”的道理,进而明晰“()个9”和“()个10”之间的紧密联系等这些规律形成的本质,那么就不能使学生对发现的规律“知其所以然”,就不会对口诀的记忆有多大的帮助,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就教学反馈来看,学生运用得最多的方法就是利用相邻口诀之间的关系记忆。这恰恰是他们在前段时间学习口诀时已经多次运用而又被他们理解的规律或方法。而对本节课新发现的其他规律却并不热衷,甚至不怎么主动运用。其实,这很自然,因为学生总是喜欢运用被他们理解和熟悉的方法。所以,此时教师如果能将探索而得的“积的十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的和都是9”与“怎样来快速判断9的某一句口诀是否记错”、“积的十位上的数总比另一个因数小1”与“我们可以怎样来快速而又准确地识记口诀”相联系,并补充相应的配套练习加以巩固,那么学生就能切身体会到规律的价值和学以致用的快乐,激发起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欲望。
(作者单位:无锡市天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