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卢静怡(1974-),女,浙江台州人,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高职旅游教育研究。
摘要:新常态已成为时下学术界探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转型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旅游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服务地方与旅游产业发展是其重要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将担负更多的历史责任。文章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出发,围绕专业优化配置、国际化办学、现代学徒制及校企政融合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旅游教育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旅游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卢静怡,女,1974-,汉族,浙江台州人,浙江工商大学硕士,教授,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旅游管理。 通讯地址:杭州萧山高教园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新常态”一词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意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成为常态”【1】。本文所理解的“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环境、新失衡等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环境正面临不断变化之中,“变”已成为新常态下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政策,其核心是阐释了新常态下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增长点。然而,旅游业是敏感性很强的行业,极易受到政策、资源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出台对酒店、会业、餐饮等各行业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旅游市场格局被打破,逼迫着中国旅游业结构的调整。旅游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高职旅游教育理应适应这种转变,找寻旅游产业发展之规律,抓住万变之本,培养与旅游行业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
一、专业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利器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各种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以下称“报告”)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首次提出了 “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新的旅游拓展要素【2】。可以说,这一提法准确把握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实际上,产业的发展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只有“变”才是不变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应敏锐地嗅到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出专业优化配置。其专业建设在战略上首先要结合产业的战略确定自己的方向,积极思考专业在产业当中的地位、專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路径等方面,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产业的市场化思想以及成功基因加以传承与创新,以更好地帮助产业提升学习力、竞争力,从而达到整合产业知识库、优化产业链等功效,匹配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3】。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掌握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向,优化配置了旅游新六要素所对应的专业。在传统的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技术上新增了邮轮、休闲、养老等专业,为行业培养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旅游产业新发展。其次,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处在职业教育的中间一层,既要积极对接中职旅游类专业,又要衔接应用型本科、硕士旅游类专业,打通中职到研究生的旅游类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和融合。
二、国际化办学:旅游产业“走出去”的新模式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入出境旅游并重,深度国际化大交流、旅游外交功能凸显的新阶段。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计划到2050年全面实现旅游国际化【2】。可以说,旅游业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以后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旅游业的服务规范、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4】。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旅游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势在必行。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交流与国际化标准建设。高职院校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展各类国际之间的师生研习、互访、学术研讨、科学研究等活动。在政策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并就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院校管理等方面努力建设国际化标准。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对接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是国内首批通过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专业。
二是课程开发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即开发主体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开发过程国际化、成果享用国际化等。所谓开发主体国际化,指由中方和外方互派人力来开发课程,融入“双主体”共同育人的理念;课程内容国际化指要求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应体现国际化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相适应,内容编排符合国际化标准;开发过程国际化指的是合作双方应利用国际化先进技术及理念,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实时开发或更改课程;成果享用国际化即建立课程资源库,资源库的受益者应该是双方的人力资源。
三是管理模式国际化。管理手段的国际化是指管理学生的双方根据自身国情在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各自扮演的管理角色,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环境及合法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相对于学校)或工人(相对于企业)学习工作行为,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与工作氛围。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打造国内首个国际旅游教育体验区,发展旅游修学文化、国际修学旅游,展现浙江旅游文化特色,建设集国际修学体验、浙江旅游文博、地方居民体育休闲、高校校园社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修学旅游与文化博览教育旅游综合体,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化工作与学习支撑环境。
三、校企政协同创新:旅游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新举措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断开放与包容发展,高职院校与当地社会零距离接触,多渠道与市场交融互动,涌现了诸如校办企业、企业投资创建学校、校企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盟发展模式。这类模式突出表现为利益高度共享,机制稳定长效,合作具有前瞻性,不仅能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而且在高校与企业文化、信息沟通层面也具有天然优势。通过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顺利建设实施,有众多优秀的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企业制学院”、“校中厂”等融合发展模式,并成立了产学合作发展联盟理事会,共同推进双方合作发展。然而,随着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问题。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资源聚集方式等重大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以构建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逻辑生态链。
随着大批非旅游类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旅游业,旅游产业化、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旅游业是资源禀赋的产业,而资源的拥有者大多为各地旅游政府主管部门。因此,旅游产业要想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校企政协同创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实施主体,高校提供人力与技术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才、资源、资金、文化等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形成一条优化的生态链。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强调资源-专业-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省政府、省旅游局领导的共同领导下,设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发展理事会,制定产学合作就业(实习)规范、科研成果转换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措施,从组织与制度上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四、现代学徒制: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新词。从本质上来讲,它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实际操作,更要懂技术的实施原理。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达 200 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极大地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5】。旅游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旅游行业输送大量质量较高的人才。
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具有培养周期长、全程教育、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师徒关系亲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注重其就业价值但不重视学历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比较传统学徒制,它最大的特点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6】。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因此,旅游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一定要在旅游行业严格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入职标准, 学生只有完成培训、 获得相关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旅游企业。这就要发挥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各自优势,加快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不断夯实产教融合的发展基础,优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并且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占仓.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2
【2】國家旅游局.《2015全国旅游工作报告》. http://www.china.com.cn/,2015.1
【3】黄志兵. 高职“专业—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4(1):103
【4】王昆欣. 致力于国际化的旅游教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8:1
【5】金炳雄. 企业制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6):90-91
【6】王振洪,成 军.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4
【7】徐晓虎,陈 圻. 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178
摘要:新常态已成为时下学术界探讨的热词。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把经济发展新常态确定为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旋律。作为国家战略性支柱产业之一的旅游产业,正处于升级转型时期,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高职旅游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服务地方与旅游产业发展是其重要的功能与价值所在。在经济新常态下高职旅游职业教育将担负更多的历史责任。文章从新常态下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出发,围绕专业优化配置、国际化办学、现代学徒制及校企政融合等四个方面阐述了高职旅游教育服务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新常态;高职旅游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卢静怡,女,1974-,汉族,浙江台州人,浙江工商大学硕士,教授,单位: 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旅游管理。 通讯地址:杭州萧山高教园区浙江旅游职业学院
“新常态”一词最先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提出的,意指“反常的现实正逐步成为常态”【1】。本文所理解的“新常态”,是指在新的发展阶段,出现的新机遇、新环境、新失衡等发展阶段。当前,中国整体经济环境正面临不断变化之中,“变”已成为新常态下的核心。在此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与新政策,其核心是阐释了新常态下旅游业为国民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新增长点。然而,旅游业是敏感性很强的行业,极易受到政策、资源及环境变化的影响。如“八项规定”和“六项禁令”的出台对酒店、会业、餐饮等各行业的影响。传统的中国旅游市场格局被打破,逼迫着中国旅游业结构的调整。旅游经济新常态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作为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之一,高职旅游教育理应适应这种转变,找寻旅游产业发展之规律,抓住万变之本,培养与旅游行业相适应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更好地服务旅游产业。
一、专业优化配置: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利器
随着旅游产业的不断升级,各种新业态、新产品不断涌现。《2015年全国旅游工作报告》(以下称“报告”)在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基础上首次提出了 “商、养、学、闲、情、奇”作为新的旅游拓展要素【2】。可以说,这一提法准确把握了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向。实际上,产业的发展永远处在变化之中,只有“变”才是不变的。旅游类高职院校应敏锐地嗅到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出专业优化配置。其专业建设在战略上首先要结合产业的战略确定自己的方向,积极思考专业在产业当中的地位、專业对接产业发展需求的路径等方面,为产业提供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培养适应旅游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专业建设要在战略层面上对产业的市场化思想以及成功基因加以传承与创新,以更好地帮助产业提升学习力、竞争力,从而达到整合产业知识库、优化产业链等功效,匹配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3】。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充分调研市场的基础上,掌握旅游产业的发展动向,优化配置了旅游新六要素所对应的专业。在传统的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技术上新增了邮轮、休闲、养老等专业,为行业培养相关技术技能型人才,助力旅游产业新发展。其次,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视角来看,高职院校处在职业教育的中间一层,既要积极对接中职旅游类专业,又要衔接应用型本科、硕士旅游类专业,打通中职到研究生的旅游类人才培养的上升通道。优化专业结构,加强职业教育层次上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贯通和融合。
二、国际化办学:旅游产业“走出去”的新模式
报告指出:目前我国旅游市场已从入境游为主,发展到入出境旅游并重,深度国际化大交流、旅游外交功能凸显的新阶段。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形成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三足鼎立的格局。计划到2050年全面实现旅游国际化【2】。可以说,旅游业是我国与国际接轨最早的行业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入世以后和当今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旅游业的服务规范、管理方法、经营理念时刻都在发生变化【4】。旅游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办学的必要性。旅游业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培养国际化旅游人才势在必行。高职旅游教育国际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开放交流与国际化标准建设。高职院校应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开展各类国际之间的师生研习、互访、学术研讨、科学研究等活动。在政策与体制机制建设方面开展对话与合作。并就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院校管理等方面努力建设国际化标准。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景区、导游、酒店管理等专业对接国际化专业标准建设,是国内首批通过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专业。
二是课程开发国际化。课程开发国际化即开发主体国际化、课程内容国际化、开发过程国际化、成果享用国际化等。所谓开发主体国际化,指由中方和外方互派人力来开发课程,融入“双主体”共同育人的理念;课程内容国际化指要求课程所涉及到的内容应体现国际化先进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国际相关行业标准相适应,内容编排符合国际化标准;开发过程国际化指的是合作双方应利用国际化先进技术及理念,如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等实时开发或更改课程;成果享用国际化即建立课程资源库,资源库的受益者应该是双方的人力资源。
三是管理模式国际化。管理手段的国际化是指管理学生的双方根据自身国情在学生学习体验过程中各自扮演的管理角色,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学习环境及合法的管理制度来规范学生(相对于学校)或工人(相对于企业)学习工作行为,积极营造国际化的学习与工作氛围。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以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为标准,打造国内首个国际旅游教育体验区,发展旅游修学文化、国际修学旅游,展现浙江旅游文化特色,建设集国际修学体验、浙江旅游文博、地方居民体育休闲、高校校园社区游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修学旅游与文化博览教育旅游综合体,形成了良好的国际化工作与学习支撑环境。
三、校企政协同创新:旅游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新举措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的不断开放与包容发展,高职院校与当地社会零距离接触,多渠道与市场交融互动,涌现了诸如校办企业、企业投资创建学校、校企股份合作等利益联盟发展模式。这类模式突出表现为利益高度共享,机制稳定长效,合作具有前瞻性,不仅能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而且在高校与企业文化、信息沟通层面也具有天然优势。通过我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顺利建设实施,有众多优秀的高职院校已经成立了“企业制学院”、“校中厂”等融合发展模式,并成立了产学合作发展联盟理事会,共同推进双方合作发展。然而,随着校企合作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体制机制问题。组织体系、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资源聚集方式等重大问题还尚未完全解决,以构建更加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逻辑生态链。
随着大批非旅游类大型企业不断进入旅游业,旅游产业化、集团化趋势的加强,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旅游业是资源禀赋的产业,而资源的拥有者大多为各地旅游政府主管部门。因此,旅游产业要想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校企政协同创新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式:即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实施主体,高校提供人力与技术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人才、资源、资金、文化等企业发展的各种要素形成一条优化的生态链。适应旅游产业的发展需求,强调资源-专业-产业之间的有机融合和互动。例如,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省政府、省旅游局领导的共同领导下,设立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发展理事会,制定产学合作就业(实习)规范、科研成果转换办法等一系列促进措施,从组织与制度上保障了校企合作的正常运行。
四、现代学徒制:旅游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新范式
“技术技能型人才”是国家教育部在2015年“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新词。从本质上来讲,它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要会实际操作,更要懂技术的实施原理。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数据,国内旅游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缺口达 200 多万,人才的巨大缺口极大地制约了旅游产业的发展【5】。旅游高职教育专业人才必须要进行相关的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旅游行业输送大量质量较高的人才。
传统学徒制作为一种特有的职业教育形式,具有培养周期长、全程教育、现场亲自动手操作、师徒关系亲密、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注重其就业价值但不重视学历等特点。现代学徒制是职业学校教育与传统学徒制良好结合的产物,是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顶岗实习、订单培养、现代学徒制是一种递进关系。比较传统学徒制,它最大的特点是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和法律保障,并具有产教结合的培训方式【6】。不仅从机制体制上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变革,而且将人文素养、职业素养养成贯穿于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过程。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培养过程遵循针对性、适应性和发展性相融合,具有较强的个人价值取向,更加符合人的发展需求加快形成多方参与的工作机制。
因此,旅游高职院校实施现代学徒制一定要在旅游行业严格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制定相关政策,规范行业入职标准, 学生只有完成培训、 获得相关行业资格证书才能进入旅游企业。这就要发挥好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力量等各自优势,加快实现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步规划,与产业建设同步实施,与技术进步同步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健全企业参与制度,不断夯实产教融合的发展基础,优化、扩大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并且进一步完善产教融合的法制环境。
参考文献:
【1】张占仓. 中国经济新常态与可持续发展新趋势[J],河南科学,2015(1):92
【2】國家旅游局.《2015全国旅游工作报告》. http://www.china.com.cn/,2015.1
【3】黄志兵. 高职“专业—产业链”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14(1):103
【4】王昆欣. 致力于国际化的旅游教育——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8:1
【5】金炳雄. 企业制学院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优势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4(6):90-91
【6】王振洪,成 军. 现代学徒制:高技能人才培养新范式[J],中国高教研究,2012(8):93-94
【7】徐晓虎,陈 圻. 中国智库的基本问题研究[J],学术论坛,2012(1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