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已多年,教师教育观念是否更新、教学行为是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否转变,关系到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是否真正的张扬和提升。“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引导者”。要怎样才能真正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实现这一基本理念呢?怎样才能构建出适应新课程的数学课堂教学方式呢?我认为:关键是在于教师对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认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这一阶段的总结,我认为,新课程推进下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学观念的转变)的构建必须落脚在两个方面:
一、教师要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变“教”为“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过于强调教师作为传教者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实,现代教育观念下的小学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概言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
首先,导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知识天经地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扼杀。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不要歧视学生,学生的行与不行,教师起关键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此,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差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有利于意义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其次,导在兴趣的激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毫无兴趣可言,其实,在数学认识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因此,教师要切实做到让学生热爱并喜欢上课,通过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丰富、生动的活动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只要做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何愁上不去。
再次,导在思路的开拓。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采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又如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趣、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启迪思维上创新、学生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点拨、学习关键处指导,力争达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还是比较肤浅和被动的:其一,教师所提的问题未必是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学生的参与未必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有些问题纯属烘托气氛;其二,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基本是中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参与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做到变“学”为“探”。
新世纪需要的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人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和解放,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就小学各科教育而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因为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思想观点,都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实现。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领悟、主动地发现、主动地创新,并让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力求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力求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做到开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表达;开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开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探究。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合作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凝聚人心。
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一方面,“合作探索”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另一方面,真正的“自己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探寻出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着手,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学观念转变(形成)的根本途径。
一、教师要构建自己的教学方式,必须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做到变“教”为“导”。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强调知识、技能的传授,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控制,过于强调教师作为传教者的地位和作用,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灌输——接受,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其实,现代教育观念下的小学教师,要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概言之,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变“教”为“导”。
首先,导在师生关系的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的地位神圣不可侵犯,讲授知识天经地义。长此以往,势必造成对学生个性的压抑和扼杀。现代教育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之间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活动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不要歧视学生,学生的行与不行,教师起关键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树立一种观念,那就是:学生没有不好,只有不同;没有笨孩子,只有潜力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为此,教师既要在课堂上要挖掘学生的潜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多给差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保持一种充满自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又要努力创设一个良好的、有利于师生共创共生、合作交流,有利于意义构建的外部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平等、尊重、和谐的氛围中形成丰富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
其次,导在兴趣的激发。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从自己的教学经验出发,把书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仅仅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毫无兴趣可言,其实,在数学认识活动中,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推动、引导、维持和强化作用。因此,教师要切实做到让学生热爱并喜欢上课,通过加强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寓于丰富、生动的活动中,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活泼的语言、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兴趣,只要做到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何愁不能提高,教学质量何愁上不去。
再次,导在思路的开拓。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应以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在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情况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的点拨与拓宽,加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如采用立足于学生的学习现实,放手让学生试做例题,并鼓励学生尽可能用不同的方法,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题多答等方法,经常对学生进行思维发散;又如在教学中巧妙设疑、激趣、质疑,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启迪思维上创新、学生疑惑处启发、思维阻塞处点拨、学习关键处指导,力争达到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发展的目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些教师的课堂上,总是充满着一问一答的场面,表面上热热闹闹,但细心体会就会发现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还是比较肤浅和被动的:其一,教师所提的问题未必是真正具有启发意义的,学生的参与未必是建立在积极思考的基础上,有些问题纯属烘托气氛;其二,教学活动完全按照教师预先的设计进行,而不是根据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实际掌握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活动基本是中是教师说了算,学生参与更多的是回答问题而不是提出问题。
二、教师要帮助学生构建恰当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做到变“学”为“探”。
新世纪需要的是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不断进取的人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育和解放,需要一个比较宽松的、个性化的、富有激励性的环境,要给学生留下自主选择和发展的空间。就小学各科教育而言,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尤为重要。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就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和潜力,因为从教学过程的本质来看,学生是认识的主体,学生的发展必须依赖于自己的主观努力,无论是把人类积累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还是把知识转化为智力才能,或把知识转化为思想观点,都要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才有可能实现。
首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给予学生必要的、充分的自学时间,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领悟、主动地发现、主动地创新,并让学生动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新知识,在研究中学习,学习中研究,通过不断的探索获取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力求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力求营造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做到开放学生的嘴巴,让学生表达;开放学生的眼睛,让学生观察;开放学生的大脑,让学生思考;开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探究。
其次,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21世纪的学生应当“学会合作”,合作探究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凝聚人心。
另外,教师还要处理好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索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一方面,“合作探索”是以自主学习为基本前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发现、解决问题,如果离开了主动性和自主性,这时的学习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式。另一方面,真正的“自己学习”往往具有探究的性质和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使两者进行融合,成为一体,相得益彰。
总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习方式的转变上下功夫,探寻出适合学生成长和学习的教与学的方式,努力培养具有探索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就必须从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着手,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教学观念转变(形成)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