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周股市在银行股的带动下继续上扬,尤其是3月29日,中国银行、工商银行等超级大盘股一度几近涨停,到收盘时涨幅达5%~6%,上证综指因此涨了20多点。有人说,那是因为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大盘股闻声起舞。但是,以大盘股为主体、作为期指标的的沪深300指数(主要以流通市值计算,银行股所占权重较小)却下跌了14点,而金融股则全线飘红,这说明期指推出并非银行股大涨的主要原因。银行股大涨的背后到底隐藏些什么?在其带领下又会将股市引向何处?
我们不妨以已经披露年报的中国银行为例来加以分析。
中国银行是迄今超级大盘股中业绩增幅最高者,公司以5.3万亿元总资产、近5900万亿元净资产、2500多亿股总股本的超大规模,净利润增幅竟高达52.38%。问题还在于,2006年中行的利润增幅为22%,业务增长更只有10%左右(贷款增长8.8%,存款增长10.8%)。也就是说,这家上市银行以约一成的收入增长实现了两成的利润增长,进而又获得了五成多的净利润增长。一成收入获得两成的利润增长,是因为两次加息后银行利差扩大了,而两成的利润增长竟能获得五成多的净利润增长,背后却大有文章。关键还在于历史欠账已基本还清,公司得以轻装上阵之故。
公司年报显示,2006年中行不良贷款为982亿元(不良贷款比率4.04%),而其中945亿元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高达96%,银监会规定的拨备覆盖率为65%,而中行从2003年到2006年这4年中,覆盖率分别为67%、68%、80%和96%。因为前两年覆盖率相对较低,需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致使2004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3%)。以后由于覆盖率已高,才使2005、2006年净利润增长分别高达32%和52%,尽管这两年利润增长也不过两成左右。
我们一直说,新兴加转轨是中国股市的两大特点。新兴好理解,什么是转轨呢?中国银行(包括工行、建行等)就是转轨期企业的最好代表。众所周知,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一度高达25%,如中国银行2005年改制那一年还达16.28%,正是近两年的大幅计提,才使不良贷款率越来越低,拨备覆盖率越来越高。2006年中行税前利润也就670亿元,而计提的不良贷款准备就达940亿元。如果能少计提一点,将能增加多少净利啊。如今其拨备覆盖率已达96%,随着监管从严新增不良贷款正大幅下降,可以说以后再大幅计提的可能性几乎已不存在。如果2007年收入再增一成(这是可能的),利润再增两成,净利润当能增长三成。这就是转轨期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是中国的银行股股价高于世界各大上市银行的体制性原因。我们不妨将之称为转轨期成长或中国式成长。
实际上,转轨期成长是中国大牛市的主要动力,2006年的股改,2007年的整体上市以及诸如国有银行改制,做的都是转型转轨的大文章,哪里受旧体制的危害深,哪里获得的新体制的收益就越大。以中国银行为例,虽然按5.60元左右的股价,市盈率和市净率已达34倍和3.7倍,绝对不低,但面对96%的拨备覆盖率,2007年坏账计提将大幅减少,2008年又有两税合并因素,这样一分析估值就会逐渐降低。当然,2007年现在还刚刚开头,未来可能获得的成长其股价表现不能一步到位。就银行股而言,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很重要,覆盖率高的(如中行)以后就可少计提,而工行2006年中报显示其覆盖率为60%,还没有达到65%的相关规定,净利增长就赶不上中行。这就是工行股价一度高于中行,现在终于落在后面的基本原因。
结论是,以银行股带动的本轮行情,同整体上市等重大题材一样,背后都是制度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都有基本面在作支撑。体制的改变是深刻的,同时又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完成的,急涨必急跌,只有反复拉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引领股市健康向上。
我们不妨以已经披露年报的中国银行为例来加以分析。
中国银行是迄今超级大盘股中业绩增幅最高者,公司以5.3万亿元总资产、近5900万亿元净资产、2500多亿股总股本的超大规模,净利润增幅竟高达52.38%。问题还在于,2006年中行的利润增幅为22%,业务增长更只有10%左右(贷款增长8.8%,存款增长10.8%)。也就是说,这家上市银行以约一成的收入增长实现了两成的利润增长,进而又获得了五成多的净利润增长。一成收入获得两成的利润增长,是因为两次加息后银行利差扩大了,而两成的利润增长竟能获得五成多的净利润增长,背后却大有文章。关键还在于历史欠账已基本还清,公司得以轻装上阵之故。
公司年报显示,2006年中行不良贷款为982亿元(不良贷款比率4.04%),而其中945亿元已经计提了减值准备,拨备覆盖率高达96%,银监会规定的拨备覆盖率为65%,而中行从2003年到2006年这4年中,覆盖率分别为67%、68%、80%和96%。因为前两年覆盖率相对较低,需计提较多的减值准备,致使2004年净利润出现负增长(-3%)。以后由于覆盖率已高,才使2005、2006年净利润增长分别高达32%和52%,尽管这两年利润增长也不过两成左右。
我们一直说,新兴加转轨是中国股市的两大特点。新兴好理解,什么是转轨呢?中国银行(包括工行、建行等)就是转轨期企业的最好代表。众所周知,我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一度高达25%,如中国银行2005年改制那一年还达16.28%,正是近两年的大幅计提,才使不良贷款率越来越低,拨备覆盖率越来越高。2006年中行税前利润也就670亿元,而计提的不良贷款准备就达940亿元。如果能少计提一点,将能增加多少净利啊。如今其拨备覆盖率已达96%,随着监管从严新增不良贷款正大幅下降,可以说以后再大幅计提的可能性几乎已不存在。如果2007年收入再增一成(这是可能的),利润再增两成,净利润当能增长三成。这就是转轨期带来的巨大收益,也是中国的银行股股价高于世界各大上市银行的体制性原因。我们不妨将之称为转轨期成长或中国式成长。
实际上,转轨期成长是中国大牛市的主要动力,2006年的股改,2007年的整体上市以及诸如国有银行改制,做的都是转型转轨的大文章,哪里受旧体制的危害深,哪里获得的新体制的收益就越大。以中国银行为例,虽然按5.60元左右的股价,市盈率和市净率已达34倍和3.7倍,绝对不低,但面对96%的拨备覆盖率,2007年坏账计提将大幅减少,2008年又有两税合并因素,这样一分析估值就会逐渐降低。当然,2007年现在还刚刚开头,未来可能获得的成长其股价表现不能一步到位。就银行股而言,拨备覆盖率这个指标很重要,覆盖率高的(如中行)以后就可少计提,而工行2006年中报显示其覆盖率为60%,还没有达到65%的相关规定,净利增长就赶不上中行。这就是工行股价一度高于中行,现在终于落在后面的基本原因。
结论是,以银行股带动的本轮行情,同整体上市等重大题材一样,背后都是制度性的因素在起作用,都有基本面在作支撑。体制的改变是深刻的,同时又不是一朝一夕得以完成的,急涨必急跌,只有反复拉锯,一步一个脚印,才能引领股市健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