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掖,古称甘州,即甘肃省名中“甘”字之由来。提起这座地处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的历史文化名城,长年生活在第三阶梯的人们掩卷遐思,想到的往往是“行追赤岭千山外,坐想黄河一曲流”,是“秦关蜀道还家梦,白草黄云出塞愁”,抑或是“但令四海歌升平,我在甘州贫亦乐”。
然而,现实中的张掖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不仅是古丝绸之路重镇、新亚欧大陆桥的要道,还有中国第二大内流河黑河贯穿全境,自古就是“桑麻之地”“鱼米之乡”。最令人神往的是,被誉为塞上江南的“金张掖”不只有特色鲜明的民族风情、丰富多样的地貌景观,作为当年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西征的最后落脚点,张掖也是万千革命先烈浴血奋战、忠魂埋骨的红色圣地。
雅趣缤纷民安乐
最美的风景永远是人。张掖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灿烂多元的思想文化和丰富充沛的物产,为张掖人酝酿出了独特的生活况味。
出门吃饭,臊子面、小饭、卤肉、油糕、搓鱼子……让人滿口生津。闲来无事,听一段小曲儿、评书,唱两句秦腔、眉户,相当有滋有味儿。若是有幸能应和两句河西宝卷,那就更得劲儿了。兴之所至,甩开膀子,跟上节奏,那些欢快的特色舞蹈无不令人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时至元宵佳节,整座张掖城成为一片灯山灯海。山灯、纱灯、黄河灯交相辉映,声、光、色融为一体,似真似幻,令人目不暇接,如坠绮梦。
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张掖的女子都分外勤勉。刺绣是旧时张掖女子的必修课,并且一生不辍。张掖广为流传的民歌这样唱道:“十岁学针线,十三进绣房,进了绣房绣牡丹,百花百鸟都绣上,男人穿上做新郎,姑娘穿上做新娘。”在这片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汉、回、藏、裕固等38个民族,汉族姑娘精于刺绣,裕固族、蒙古族的女子也往往会在衣袍、花帽、帐房或地毯上绣出各色花样,落落大方地展示各自的心灵手巧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
作为甘肃省独有的、集中居住于张掖的少数民族,裕固族是唐代游牧于鄂尔浑河流域的回鹘(早期称回纥)人的后代。9世纪中叶,因回鹘汗国为黠戛斯所破,其中一支来到河西走廊,与早先迁来的部分回鹘人会合,在这里繁衍生息。随着历史变迁,这支回鹘部落慢慢融合了蒙古族、藏族等民族的特色,发展成现在的裕固族,而他们有近90%的人口聚居在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境内。
裕固族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情,他们热情好客,无论男女多擅饮酒。有客人来时,主人会敬上“下马酒”,一般是三杯青稞酒,以示欢迎,同时还会为尊贵的客人献上洁白的哈达,表示尊敬。吃手抓羊肉前,主人会把最好的肥肋条敬给客人。当客人离开时,他们会再敬三杯“上马酒”,祝福他一路平安。
裕固族是典型的草原游牧民族,他们住帐篷,穿长袍,服饰华丽鲜艳,歌舞活泼欢快。手抓肉、酥油茶、青稞酒等特色餐饮令人大快朵颐,歌舞、顶杠子、赛马等活动,尽显裕固族民族文化的别致风韵。
流云过处,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裕固族五彩缤纷的传统服饰会令你赞叹不已。无论男女,都穿一种高领、大襟的长袍,服饰颜色以鲜艳、明朗为主,正如人们淳朴开朗的性格一样,大方、自然。裕固族女子的着装特色尤为鲜明,她们头戴喇叭形或平顶圆筒形红缨帽,身穿高领偏襟蓝底长袍,外穿下摆开边的坎肩,衣袍上绣有各式美丽的纹样,让人赞叹这份心灵手巧之余,更会被裕固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所深深打动。
裕固族的婚礼也是独具特色。在祝福的歌声里,美丽大方的裕固族新娘盛装打扮,这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日子。婚礼歌曲欢快多样,有梳妆歌、戴头面歌、送亲歌、迎亲歌等,歌词中略显夸张的调侃、幽默的逗趣,不仅把婚礼烘托得隆重而热闹,还展示出裕固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在骑马游牧的生涯里,裕固族虽然遗失了本民族的文字,但用裕固语唱出的歌声伴随着裕固族人的一生。他们用歌谣《我们来自西至哈至》向后代传承历史。在游牧、生产时,他们唱着奶幼畜歌、垛草歌……荡气回肠的牧歌、缠绵悱恻的恋歌、歌唱先祖英雄的赞歌,无不流露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豪迈旷达的人文积淀。
塞上水乡地多姿
张掖是块神奇的土地,南依祁连山,北枕合黎山、龙首山,黑河贯穿全境。冰川雪山、峡谷湖泊、森林草原、沙漠戈壁、绿洲湿地、丹霞地貌相映成趣,张掖既有南国风韵,又有塞上风情。
在祁连山中挑战山地越野,沿着汉明古长城行走,徒步穿越黑河湿地,在冰雪山地体验生态马拉松赛……张掖无疑是户外运动爱好者的天堂。如果你是户外游的轻度“患者”,丹霞必然是最值得欣赏的风景。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中,那红,那绿,那黄,那灰白,宛若上帝不小心打翻了颜料盘,将颜料倾洒于山间一般,无论日出、日落还是雨后,都别有一番景致。如果你已“病入膏肓”,距离张掖市区仅25千米,集地理奇观、峡谷探险、地质科考、民族风情、自驾越野于一体的平山湖大峡谷自然不容错过。 当然,如果你是一位爱马人士,山丹马场定能让你心满意足。这座亚洲最大的马场位于张掖市山丹县南侧,是祁连山北侧的一片辽阔广袤的大草原。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皇家的军马场,无论是在草原上策马奔腾,欣赏绵延几十千米的油菜花田,还是品尝马场的野生蘑菇、特色湖鱼、酸奶、蜂蜜……都会让人由衷感叹:世界那么大,景色那么美,总要来张掖看看。
来张掖的不仅有户外狂热族,也有阖家休闲族。喜欢郊外游走,甘州区长安镇前进村的百亩花田,7月至9月中旬正是盛开期,油菜花、福禄考、香雪球、雁来红等26种花卉竞相绽放;想要忆苦思甜,在山丹县李桥乡高庙村可以赶一把驴拉磨,试一次打场,亲身体验一回秋收,唤醒久违的乡村记忆;热衷寻幽访古,位于合黎山下、弱水之畔的屋兰古镇不仅保留着丝绸之路开辟初期的屋兰古城遗迹,还传承着九曲黄河灯阵的非遗文化。
走进张掖那一刻,声声驼铃里摇曳着的丝路盛景恍若眼前。在张掖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正在上演。该剧融合张掖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俗民风,穿插河西独有的宝卷念唱表演方式,将原汁原味的张掖文化特色呈现给观众,让游人如同回到古时张掖,感受丝绸之路昔日的辉煌。
若你最是欣赏别样的民族风物,到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的白银蒙古族乡喀尔喀蒙古族特色村寨,孔武有力的蒙古族汉子会为你呈现紧张激烈的摔跤表演;康乐镇裕固族风情体验区里能歌善舞的姑娘和小伙儿,也会使游人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一杯酒呀有一个礼节,一杯酒呀有一首歌,一杯酒呀有一个祝福……”欢快的《敬酒歌》,传递的是张掖人的热情,打开的是异乡游人拘谨的心。
慷慨西征浴血处
“百战河西百事哀,干霄豪气望西来。横飞碧血山河泪,化作清波润高台。”
山丹、临泽、高台……张掖,正是那片遍洒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烈士鲜血、遍埋西路军英魂忠骨的红色圣地。在这里,李先念、徐向前等近百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出生入死,浴血征战;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杨克明等西路军英烈长眠于此;民主爱国人士高金城以重开福音堂医院为掩护,救治伤员,并营救了300余名西路军将士,最终被国民党秘密杀害。
张掖作为当年西路军西征的最后落脚点,也是西路军在最后几个月里和敌人战斗最激烈、伤亡最惨重的地方。将士们胸怀信念、血洒疆场,彰显了革命者信仰的价值和精神的力量,也感染、激励了张掖人民争取解放的决心和勇气。在西路军鏖战张掖的岁月,当地各界群众踊跃报名参军,送粮送物,给予西路军强有力的支援。西路军失利后,张掖人民想方设法,冒着生命危险营救和保护革命将士。正是因为张掖人民不遗余力地营救,一大批西路军幸存骨干才得以辗转返回延安,继续投身革命。张掖不但是军民革命意志昂扬不屈的热土,也是滋养星星之火的沃土。
时至今日,张掖人民仍将红军西征精神看作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高台县)、梨园口战役纪念馆(临泽县)、高金城烈士纪念馆(甘州区)、石窝会议纪念馆(肃南裕固族自治縣)……一座座革命遗迹庄严地矗立在张掖大地上,每时每刻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向后人讲述西路军征战河西的惨烈与悲壮,也把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在无数人的胸中描摹得愈加红艳艳、沉甸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