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是新时期教学的重要目标,这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素质教育是一致的。分析当前全国各地中考试题都给我们以往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法敲响了警钟。那种只注重知识传授不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新教材和新时代的要求。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新试题较侧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运用能力。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做过的类型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没有落到实处。
现就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教会学生学习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
2、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师生计算比赛:103×97=110×90=46×54=
2、引导学生计算:①(a+b)(a-b)=②(m+n)(m-n)=
③(x+y)(x-y)=④(c+d)(c-d)=
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是"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形式"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b)(a-b)=a2-b2,即两数的平方差的形式。
3、进一步提出:能直接用②中的形式写出103×97=的计算过程吗?110×90=46×54=可以写成什么样的过程呢?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平方差公式的形成,也对该公式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1)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和技巧,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始教师可出自学提纲到后面渐渐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出。
(2)课堂上严格遵循"少讲多练"原则: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3)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看书和做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每一个概念的引人都是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或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往往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也就是在当时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有所创新方能突破。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随着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4)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
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SAS",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在自主学习数学。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情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我在教学中,提供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有错允许提意见。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我出示这样一题:"x2-2x-3怎么分解?",练习时有的同学改写成x(x-2)-3,还有(x-1)2-1。我表扬了这个同学敢于大胆的创造性思维。不料有个男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不应该表扬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看题目要求。"其中一个受表扬的同学马上承认道:'题目是让我们因式分解,可是我还没有做完……我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再见到这些类似的题目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发现(x-1)2-1还是可以继续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学生也因此学会了这三种类型之间的互相转换。并总结出
x(x-2)-3 ①
=x2-2x-3 ②
=(x-1)2-4 ③
=(x-1+2)(x-1-2)④
=(x+1)(x-3)⑤
① ② ③是经过怎样的变化最终得到正确的分解结果⑤的。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x与3x",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做过的类型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上没有落到实处。
现就本人教学工作的实际谈几点体会:
一、教会学生学习
1、首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应充分认识到:中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能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投入,热爱学生,了解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尽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帮助
2、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3、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的教学中,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常常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新教材给我们开拓了新的思路,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概念的实际背景与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真正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平方差公式"时,可以这样来进行:
1、师生计算比赛:103×97=110×90=46×54=
2、引导学生计算:①(a+b)(a-b)=②(m+n)(m-n)=
③(x+y)(x-y)=④(c+d)(c-d)=
引导学生发现:
①算式的左边是"两数和与两数差的形式"
②算式的结果形式是(a+b)(a-b)=a2-b2,即两数的平方差的形式。
3、进一步提出:能直接用②中的形式写出103×97=的计算过程吗?110×90=46×54=可以写成什么样的过程呢?
这样学生也就一下子明白了这个规律可以作为公式……
通过教师的诱导,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既认识了平方差公式的形成,也对该公式的掌握有很大的帮助,这种探索精神也势必激励学生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二、营造创新氛围,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
(1)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启发"艺术和技巧,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始教师可出自学提纲到后面渐渐可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出。
(2)课堂上严格遵循"少讲多练"原则:学生对基本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出现错误或易混淆之处要讲;学生新旧知识断线之处要讲;学生解答不完整、知识抓不到要领、思路阻塞之处要讲。已学懂的内容不讲;似懂非懂的内容不讲,通过组织讨论解决;没有熟练的技能技巧不讲,组织他们练习。
(3)特别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辅导,有意识地观察他们看书和做练习,从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以逐步改变他们在学习中的被动状态。每一个概念的引人都是由于生产实际需要或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些重要定理的证明往往也体现了一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也就是在当时研究某些问题的需要而有所创新方能突破。因此在教学中重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就是让学生不断感受到随着生产、生活实际的需要,科学研究等方面的需要是会不断出现新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求我们在不断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这无疑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重要的。
(4)课后鼓励学生做教具。
如学习几何三角形全等定理"SAS",就可让学生自己用硬纸片做两个三角形,其中一个三角形的对应角不是两条对应边的夹角,结果两个三角形不全等。上课时让学生带进课堂来分析三角形不全等的原因。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性质时布置学生自己用硬纸皮制作一个等腰三角形,把等腰三角形对折,体会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顶角上的角平分线互相重合。使学生在学做教具的同时在自主学习数学。
2、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多思
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就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热爱学生,坚持教学民主,在课堂内创设一个宽松、和谐、充满信任的情境。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我在教学中,提供六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明白的问题允许发问,没想好允许再想,不同的意见允许争论,老师有错允许提意见。如在学习"因式分解""时,我出示这样一题:"x2-2x-3怎么分解?",练习时有的同学改写成x(x-2)-3,还有(x-1)2-1。我表扬了这个同学敢于大胆的创造性思维。不料有个男生理直气壮地说:"老师不应该表扬他们,因为他们没有好好看题目要求。"其中一个受表扬的同学马上承认道:'题目是让我们因式分解,可是我还没有做完……我接着提出问题:如果我们再见到这些类似的题目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句话引起了学生的思考,发现(x-1)2-1还是可以继续用平方差公式分解的,学生也因此学会了这三种类型之间的互相转换。并总结出
x(x-2)-3 ①
=x2-2x-3 ②
=(x-1)2-4 ③
=(x-1+2)(x-1-2)④
=(x+1)(x-3)⑤
① ② ③是经过怎样的变化最终得到正确的分解结果⑤的。
3、巧编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热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应当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1)改编教材上的习题,使之一题多变,一题多解。(2)设计开放题(题目的条件不充分,结论有多种性)例如:"比较大小:5x与3x",就是一道很好的开放题。以上两种题目需要学生通过多向立体思维选择信息,全方位观察思考,运用多种知识来重组解答,无疑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事实上,充满思考性的练习题即使学生没能完全正确解答出来,也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去编设习题,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考、分析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时代要求我们教师要勇于创新,大胆实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多给点思考的机会,多方面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必将成为我们数学教师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