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近代著名作家永井荷风一生著述极为丰富,创作期长达六十余年。虽然永井荷风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却明显受到冷遇,这与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本文以1980年为界考察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翻译、研究的具体实态,总体来看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
关键词:永井荷风 中国 翻译 研究
一、引言
日本近代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的文学创作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1902年因发表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地狱之花》而一跃成为文坛知名作家,1908年荷风从法国归国后先后发表了《归朝者日记》《法兰西物语》《美利坚物语》等一系列作品,被森鸥外推荐为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并主编《三田文学》,跻身于当时日本文坛一流作家之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大批留日学生归国,掀起了日本現代文学翻译和研究的浪潮,可是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高度评价、介绍永井荷风的唯有周作人一人。a1980年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和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 不仅出版了荷风的散文集和小说选集,研究者也开始把永井荷风纳入研究视野。本文将以1980年为界线,考察我国永井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具体态势。
二、1980年前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做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高度评价了永井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方面的功绩,还多次引用荷风的散文,并且翻译了荷风散文集《晴日木屐》中的《地图》一文,发表于《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是我国1980年以前翻译的唯一一篇荷风的作品。
《周作人自编文集》中与荷风有关的文章总计21篇。其中《日本管窥》《画谱》《凡人崇拜》三篇仅简单提及荷风的随笔,《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与《明治文学之追忆》主要介绍了荷风的文学功绩。周作人把他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小杉天外作对比,肯定了永井荷风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运动中的功绩。自然主义文学运动退潮后,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异彩纷呈,周作人认为原来的自然主义分化成享乐主义(唯美派)和理想主义两派,享乐主义中“永井荷风最有名。他本是纯粹的自然派,后来对于现代文明,深感不满,便变成了一种消极的享乐主义。所作长篇小说《冷笑》是他的代表著作”b,周作人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荷风文学深刻的理解上的。
其余16篇文章按照内容又可以分成译介与引用两大类。《冬天的蝇》和《东京散策记》篇名直接取自荷风散文集名,可以看作是荷风两部散文集的书评。周作人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讨厌荷风,是因为他《在东京散策记》中对日本明治时期肤浅的文明开化的讽刺。周作人读荷风《市河先生之烬录》发现市河先生竟然是自己留学日本时的日语老师,于是作《市河先生》以表达缅怀之情,文中直接摘译了荷风《市河先生之烬录》中的某些段落。周作人《煮药漫抄》摘译了晚年荷风在《十九岁的秋天》中对少时家中洋溢的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描述。周作人由屈山翁“民未知义,以淫词为依归,可悲也”的感慨联想到了荷风《东京散策记》中的《淫词》一文,周作人认为屈山翁与永井荷风都“对于民众的行事颇有同情之处”c。荷风避世隐居期间沉溺于江户艺术的世界,荷风认为认葛饰北斋创作《隅田川两岸一览》时还没有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他在此画册中“对于文化初年江户之忠实的写生颇能使我们如所期望地感触到都会的情调”d,周作人从中得到共鸣,感慨中国画中正缺乏北斋的写实精神。周作人在《柿子的种子》引用寺田寅彦认为民谣是“地底下发出来的祖先之声”,“含有暗淡的绝望的悲哀”的评价,与荷风在《江户艺术论》中对木版画色彩评论相互辉映,荷风认为木版画的色彩“暗示出那样暗黑时代的恐怖与悲哀与疲劳,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正如闻娼妇啜泣的微声,深不能忘记那悲苦无告的色调”e。周作人认为“日本画源出中国而自有成就,浮世绘更有独自的特色,如不是胜过也总是异于中国同类的作品,可以说是特殊的日本美术”,然后引用了永井荷风关于浮世绘和江户木版画分析后,得出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小胡同大杂院”,这是“同为人类为东洋人的悲哀”f。周作人的《大逆事件》中分析了该事件对日本文学界尤其是唯美派的影响,文中引用了永井荷风批判明治时期肤浅的民主的观点。
周作人在荷风的“东洋人的悲哀”中找到情感共鸣,反复在文章中引用永井荷风的这一论述。但是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周作人对荷风的小说评价不高,关注的仅是荷风的散文随笔部分。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对永井荷风的介绍是概述性的,与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已经有多个中文译本的作品集相比,同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永井荷风小说却没有引起关注。
三、1980年以来我国关于荷风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荷风的散文被选入多种日本散文选集,荷风散文集以及小说选集也陆续出版,荷风进入我国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一)1980年以来的荷风文学的翻译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陈德文选编的《日本散文选》节译了永井荷风《断肠亭日记》的部分章节,此后陆续有各种日本散文选集收录荷风的散文。陈德文翻译的《永井荷风散文选》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荷风作品,该散文集节选自《晴日木屐》《断肠亭日记》《断肠亭杂稿》《美利坚故事》和《法兰西故事》,这五本随笔集几乎横跨了荷风整个创作生涯,由此可以看出选译者力图向我国读者展示荷风散文的全貌。此后,《断肠亭记》《法兰西物语》《美利坚物语》(2010)《晴日木屐》《雪日》等散文集陆续翻译出版。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共出版发行了八种永井荷风散文集(包括再版),这不仅说明中国读者对荷风散文的喜爱,也说明荷风作为散文大家的文坛地位在中国获得广泛认可。
永井荷风的小说翻译起步较晚,1988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合集《舞女》,收录了《舞女》《花街上的风波》(此书有《争风吃醋》《较量》等多种译本),《濹东绮谭》《隅田川》《美国的故事》和《勋章》。《争风吃醋》收录了荷风的《濹东绮谭》《梅雨前后》《雨潇潇》三篇小说。《地狱之花》还收录了《隅田川》《梅雨时节》《濹东绮谭》《积雪消融》和《两个妻子》。《永井荷风选集》收录了《较量》《雨潇潇》《濹东绮谭》《欢乐》四篇小说。《濹东绮谭:永井荷风小说选》由《濹东绮谭》《各显神通》《隅田川》《两个妻子》《积雪消融》组成。《地狱之花》收录了《地狱之花》《隅田川》《梅雨前后》《濹东绮谭》;《濹东绮谭》(该书还收录了《梅雨时节》),《竞艳》《地狱之花》(同书还收录了《隅田川》《两个妻子》和《积雪消融》)。 总之,1980年后我国的永井荷风文学翻译有了很大发展,一系列荷风小说选集的出版推动了荷风文学在我国的接受和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翻译出版的荷风小说主要集中在《濹东绮谭》《地狱之花》《隅田川》《竞艳》等几部,我国读者还无法得以见荷风文学之全貌。
(二)1980年以来我国的永井荷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永井荷风的研究不再限于《日本文学史》上介绍性的文字g,笔者以“永井荷风”为关键词全文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截至2019年10月),共检索出74篇文章。逐一阅读分析后发现这74篇文章专门研究永井荷风的只有39篇,其中期刊论文32篇,学位论文7篇,主要分为比较文学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两大类别。比较文学角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荷风对周作人的影响和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两个方面。
1.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分为荷风对周作人的影响和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高恒文的《周作人与永井荷风——周作人与日本文学》梳理了周作人对荷风的随笔引用,认为周作人喜爱荷风随笔不仅因为其艺术性以及两人对民俗风物和民间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主要是推崇永井荷风的反抗精神。h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是我国最早关注荷风文学对周作人影响的研究成果。赵京华的《周作人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是研究周作人与日本唯美派两大代表作家关系的论文,该论文不仅分析了周作人对永井、谷崎文学的亲近和接受,还对比了永井、谷崎二者文学中的异同,认为周作人、永井和谷崎“三位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在反俗的独立主义、传统回归、东洋人的宿命三个方面所具有的精神共通性及其深层思想共鸣”i。朱颍的《试论永井荷风与汉学》汉学教育、生活与创作以及社会思索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学对荷风的影响。j邵毅平的《永井荷风的汉诗》从荷风把王次回比喻为中国的波德莱尔入题,认为荷风年轻时的汉诗明显受到杜牧影响,虽然后来喜欢王次回,但其汉诗中没有明显受到王次回影响的痕迹。k周朝晖的《永井荷风与王次回》认为王次回的诗作“滋养了唯美主义大师”荷风的创作。l赵秀娟的《离愁难尽诉 风雨共悲秋——谈永井荷风对〈秋窗风雨夕〉的引用与翻译》m分析了荷风对《红楼梦》中的诗《秋窗风雨夕》的引用和翻译。钱晓波的《青年荷风汉文素养小考——以〈上海纪行〉为中心》n以文本《上海纪行》为中心,考察了荷风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
除了上论文以外,中国台湾学者郑清茂在专著《中国文学在日本》中专有一章论述《永井荷风与汉文学》的关系。作者首先界定了“汉文学”的概念,然后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江户中期以后日本“文人气质”两方面分析了荷风与汉文学的关系,认为江户中期以后日本的“文人气质”明显受到中国“见于魏晋”,却始于元末,明末更为普遍的“奇矫狂放”的文人生活态度及思想影响,认为荷风“是这个文人传统的最后一人”o。此外,崔世广主编的论文集《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收录了肖冬元的论文《永井荷风与中国》p,该论文从荷风家世、荷风文学与上海以及荷风与中日战争三个方面论述了荷风与中国的关系。
2.作家作品研究
谭晶华在《漫谈永井荷风文学的思想倾向》中分析了永井风的逆反精神和怀古幽情,认为荷风文学构成复杂,既有传统的因素,又有西方文学的影响,其“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q,此文堪称我国永井荷风文学研究的先声。唐月梅的《美的创作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r从文学主张、特征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唯美派文学思潮,认为荷风在该文学思潮处于核心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的地位,这篇论文启发了我国研究者对日本唯美派的进一步研究。齐珮在专著《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美的遁逸:永井荷风》一章中从思想历程以及文学转向两个层次分析了荷风中后期的文学创作,认为荷风是一位“遁入传统的艺术世界,寻求心灵慰藉的唯美主义者”s,该文细致地梳理了荷风的思想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我国目前最为全面细致的荷风研究。田雁的《时代变迁与荷风文学的再定位》t认为20世纪以来日本文学界重新认识到了荷风文学的价值,把荷风定位为情趣的“守望者”,呼吁学界打破固有成见,重新评价荷风文学。施秀娟的《论永井荷风中短篇小说的特色》认为《地狱之花》“是东西方文明交媾的畸变花朵,有其独特的价值”u。李远喜的《永井荷风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兼为永井荷风一辩》高度评价了荷风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批判了把荷风小说定义为“花柳小说”的成见,认为“荷风的小说属于人情世态小说”v。蔡珊珊的《从〈断肠亭记〉看永井荷风散文的美学品格》通过对自然景物、文化情怀和人物风情三个意象群体的分析,认为这不仅体现了荷风“独特的审美品位,也表达了其淡泊、雅致的美学情趣”w。郑培燕的《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考察了《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中江户情趣与异国情调的融合。x吴庭的《传统价值和底层妇女的守望》认为荷风在《隅田川》中流露出对传统价值的珍视以及对社会底层女性的关怀。y张焕香的《一个曾被忽略的文豪:永井荷风》概述了荷风的文学功绩以及中国荷风研究的主题。z硕士论文方面@ 7,张永丽的《永井荷风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分析了《地狱之花》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因素,认为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永井荷风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李晓的《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的创作特征——以“形影相吊”为中心》从荷风生活的社会背景、文学主张、生活态度等方面探讨了荷风中后期小说创作特征及其文学魅力;王园利的《永井荷风作品的自然審美研究》分析了荷风自然审美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了荷风文学永恒之美的内涵;王一玮的《〈地狱之花〉人物形象论》分析了小说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形象,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解读除了小说中“地狱”和“花”所指代的丰富含义。
总之,我国研究者对荷风文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翻译过来的几部作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受制于翻译。比较文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荷风文学对周作人的影响和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鲜见具体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江户汉文学对荷风文学影响的论述。 四、结论
虽然永井荷风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却明显受到冷遇,这与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仅翻译出版了荷风的随笔集,也开始翻译出版荷风的小说,只是这些翻译大都集中于某几部作品,这不仅难以向我国读者展现荷风文学的全貌,也影响和制约了研究者的研究。荷风家学渊源,自幼深受漢学影响,青年时期先后游历美国、法国,是20世纪西方文化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东方知识分子的代表,其文学博采众家之所长,其思想杂糅东洋西洋,客观认识和评价永井荷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作家中的“传统回归”倾向,也有助于勾勒出中日两国近代作家在正面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后文学思想的异同。
a 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b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cde 周作人:《苦竹杂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页,第117页,第38—39页。
f 周作人:《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8页。
g 张焕香在《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综述》一文梳理了我国21世纪以来对荷风文学的研究后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研究正逐步从译介的层面上升到研究的高度。
h 见《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6期,第62—66页。
i 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5期,第153页。
j 见《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第57页。
k 见《书城》2009年第3期 ,第78页。
l 见《读书》2011年第6期,第71页。
m 见《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第2辑,第146—153页。
n 见《日本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187页。
o 郑清茂:《中国文学在日本》,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43页。
p 崔世广主编:《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q 见《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4期,第17页。
r 见《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第61—68页。
s 齐佩:《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t 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u 见《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36页。
v 见《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第72页。
w 见《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59页。
x 见《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第6期,第61—64页。
y 见《日本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187页。
z 见《名作欣赏》2014年第3期,第123—124页。@ 7 见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数据库。
作 者: 唐新艳,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
关键词:永井荷风 中国 翻译 研究
一、引言
日本近代作家永井荷风(1879—1959)的文学创作横跨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期,1902年因发表自然主义文学作品《地狱之花》而一跃成为文坛知名作家,1908年荷风从法国归国后先后发表了《归朝者日记》《法兰西物语》《美利坚物语》等一系列作品,被森鸥外推荐为早稻田大学文学教授,并主编《三田文学》,跻身于当时日本文坛一流作家之列。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我国大批留日学生归国,掀起了日本現代文学翻译和研究的浪潮,可是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高度评价、介绍永井荷风的唯有周作人一人。a1980年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和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 不仅出版了荷风的散文集和小说选集,研究者也开始把永井荷风纳入研究视野。本文将以1980年为界线,考察我国永井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的具体态势。
二、1980年前我国对永井荷风文学作品的译介与研究
周作人1918年在北大做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高度评价了永井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方面的功绩,还多次引用荷风的散文,并且翻译了荷风散文集《晴日木屐》中的《地图》一文,发表于《文饭小品》1935年第5期。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这是我国1980年以前翻译的唯一一篇荷风的作品。
《周作人自编文集》中与荷风有关的文章总计21篇。其中《日本管窥》《画谱》《凡人崇拜》三篇仅简单提及荷风的随笔,《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与《明治文学之追忆》主要介绍了荷风的文学功绩。周作人把他与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先驱小杉天外作对比,肯定了永井荷风在日本自然主义文学思潮运动中的功绩。自然主义文学运动退潮后,日本文坛各种流派粉墨登场,异彩纷呈,周作人认为原来的自然主义分化成享乐主义(唯美派)和理想主义两派,享乐主义中“永井荷风最有名。他本是纯粹的自然派,后来对于现代文明,深感不满,便变成了一种消极的享乐主义。所作长篇小说《冷笑》是他的代表著作”b,周作人的这一论断是建立在对荷风文学深刻的理解上的。
其余16篇文章按照内容又可以分成译介与引用两大类。《冬天的蝇》和《东京散策记》篇名直接取自荷风散文集名,可以看作是荷风两部散文集的书评。周作人认为日本人之所以讨厌荷风,是因为他《在东京散策记》中对日本明治时期肤浅的文明开化的讽刺。周作人读荷风《市河先生之烬录》发现市河先生竟然是自己留学日本时的日语老师,于是作《市河先生》以表达缅怀之情,文中直接摘译了荷风《市河先生之烬录》中的某些段落。周作人《煮药漫抄》摘译了晚年荷风在《十九岁的秋天》中对少时家中洋溢的浓厚的中国文化气息的描述。周作人由屈山翁“民未知义,以淫词为依归,可悲也”的感慨联想到了荷风《东京散策记》中的《淫词》一文,周作人认为屈山翁与永井荷风都“对于民众的行事颇有同情之处”c。荷风避世隐居期间沉溺于江户艺术的世界,荷风认为认葛饰北斋创作《隅田川两岸一览》时还没有受到中国画的影响,他在此画册中“对于文化初年江户之忠实的写生颇能使我们如所期望地感触到都会的情调”d,周作人从中得到共鸣,感慨中国画中正缺乏北斋的写实精神。周作人在《柿子的种子》引用寺田寅彦认为民谣是“地底下发出来的祖先之声”,“含有暗淡的绝望的悲哀”的评价,与荷风在《江户艺术论》中对木版画色彩评论相互辉映,荷风认为木版画的色彩“暗示出那样暗黑时代的恐怖与悲哀与疲劳,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正如闻娼妇啜泣的微声,深不能忘记那悲苦无告的色调”e。周作人认为“日本画源出中国而自有成就,浮世绘更有独自的特色,如不是胜过也总是异于中国同类的作品,可以说是特殊的日本美术”,然后引用了永井荷风关于浮世绘和江户木版画分析后,得出民族文化的代表在“小胡同大杂院”,这是“同为人类为东洋人的悲哀”f。周作人的《大逆事件》中分析了该事件对日本文学界尤其是唯美派的影响,文中引用了永井荷风批判明治时期肤浅的民主的观点。
周作人在荷风的“东洋人的悲哀”中找到情感共鸣,反复在文章中引用永井荷风的这一论述。但是由于个人兴趣的原因,周作人对荷风的小说评价不高,关注的仅是荷风的散文随笔部分。总之,这一时期我国对永井荷风的介绍是概述性的,与唯美主义代表作家谷崎润一郎和佐藤春夫已经有多个中文译本的作品集相比,同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永井荷风小说却没有引起关注。
三、1980年以来我国关于荷风文学的译介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翻译与研究掀开了新的篇章,荷风的散文被选入多种日本散文选集,荷风散文集以及小说选集也陆续出版,荷风进入我国文学研究者的研究视野。
(一)1980年以来的荷风文学的翻译
据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陈德文选编的《日本散文选》节译了永井荷风《断肠亭日记》的部分章节,此后陆续有各种日本散文选集收录荷风的散文。陈德文翻译的《永井荷风散文选》是我国翻译出版的第一部荷风作品,该散文集节选自《晴日木屐》《断肠亭日记》《断肠亭杂稿》《美利坚故事》和《法兰西故事》,这五本随笔集几乎横跨了荷风整个创作生涯,由此可以看出选译者力图向我国读者展示荷风散文的全貌。此后,《断肠亭记》《法兰西物语》《美利坚物语》(2010)《晴日木屐》《雪日》等散文集陆续翻译出版。截至2019年10月,我国共出版发行了八种永井荷风散文集(包括再版),这不仅说明中国读者对荷风散文的喜爱,也说明荷风作为散文大家的文坛地位在中国获得广泛认可。
永井荷风的小说翻译起步较晚,1988年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小说合集《舞女》,收录了《舞女》《花街上的风波》(此书有《争风吃醋》《较量》等多种译本),《濹东绮谭》《隅田川》《美国的故事》和《勋章》。《争风吃醋》收录了荷风的《濹东绮谭》《梅雨前后》《雨潇潇》三篇小说。《地狱之花》还收录了《隅田川》《梅雨时节》《濹东绮谭》《积雪消融》和《两个妻子》。《永井荷风选集》收录了《较量》《雨潇潇》《濹东绮谭》《欢乐》四篇小说。《濹东绮谭:永井荷风小说选》由《濹东绮谭》《各显神通》《隅田川》《两个妻子》《积雪消融》组成。《地狱之花》收录了《地狱之花》《隅田川》《梅雨前后》《濹东绮谭》;《濹东绮谭》(该书还收录了《梅雨时节》),《竞艳》《地狱之花》(同书还收录了《隅田川》《两个妻子》和《积雪消融》)。 总之,1980年后我国的永井荷风文学翻译有了很大发展,一系列荷风小说选集的出版推动了荷风文学在我国的接受和研究。但是目前我国翻译出版的荷风小说主要集中在《濹东绮谭》《地狱之花》《隅田川》《竞艳》等几部,我国读者还无法得以见荷风文学之全貌。
(二)1980年以来我国的永井荷风研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关于永井荷风的研究不再限于《日本文学史》上介绍性的文字g,笔者以“永井荷风”为关键词全文检索中国期刊网数据库(截至2019年10月),共检索出74篇文章。逐一阅读分析后发现这74篇文章专门研究永井荷风的只有39篇,其中期刊论文32篇,学位论文7篇,主要分为比较文学研究和作家作品研究两大类别。比较文学角度的研究成果主要分为荷风对周作人的影响和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两个方面。
1.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视角的研究主要分为荷风对周作人的影响和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高恒文的《周作人与永井荷风——周作人与日本文学》梳理了周作人对荷风的随笔引用,认为周作人喜爱荷风随笔不仅因为其艺术性以及两人对民俗风物和民间艺术的理解与欣赏,主要是推崇永井荷风的反抗精神。h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这是我国最早关注荷风文学对周作人影响的研究成果。赵京华的《周作人与永井荷风、谷崎润一郎》是研究周作人与日本唯美派两大代表作家关系的论文,该论文不仅分析了周作人对永井、谷崎文学的亲近和接受,还对比了永井、谷崎二者文学中的异同,认为周作人、永井和谷崎“三位作家作为同时代人,在反俗的独立主义、传统回归、东洋人的宿命三个方面所具有的精神共通性及其深层思想共鸣”i。朱颍的《试论永井荷风与汉学》汉学教育、生活与创作以及社会思索三个方面分析了汉学对荷风的影响。j邵毅平的《永井荷风的汉诗》从荷风把王次回比喻为中国的波德莱尔入题,认为荷风年轻时的汉诗明显受到杜牧影响,虽然后来喜欢王次回,但其汉诗中没有明显受到王次回影响的痕迹。k周朝晖的《永井荷风与王次回》认为王次回的诗作“滋养了唯美主义大师”荷风的创作。l赵秀娟的《离愁难尽诉 风雨共悲秋——谈永井荷风对〈秋窗风雨夕〉的引用与翻译》m分析了荷风对《红楼梦》中的诗《秋窗风雨夕》的引用和翻译。钱晓波的《青年荷风汉文素养小考——以〈上海纪行〉为中心》n以文本《上海纪行》为中心,考察了荷风具有深厚的汉文学修养。
除了上论文以外,中国台湾学者郑清茂在专著《中国文学在日本》中专有一章论述《永井荷风与汉文学》的关系。作者首先界定了“汉文学”的概念,然后从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和江户中期以后日本“文人气质”两方面分析了荷风与汉文学的关系,认为江户中期以后日本的“文人气质”明显受到中国“见于魏晋”,却始于元末,明末更为普遍的“奇矫狂放”的文人生活态度及思想影响,认为荷风“是这个文人传统的最后一人”o。此外,崔世广主编的论文集《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收录了肖冬元的论文《永井荷风与中国》p,该论文从荷风家世、荷风文学与上海以及荷风与中日战争三个方面论述了荷风与中国的关系。
2.作家作品研究
谭晶华在《漫谈永井荷风文学的思想倾向》中分析了永井风的逆反精神和怀古幽情,认为荷风文学构成复杂,既有传统的因素,又有西方文学的影响,其“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值得进一步探讨和研究”q,此文堪称我国永井荷风文学研究的先声。唐月梅的《美的创作与幻灭——论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思潮》r从文学主张、特征以及意义三个方面分析了日本唯美派文学思潮,认为荷风在该文学思潮处于核心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的地位,这篇论文启发了我国研究者对日本唯美派的进一步研究。齐珮在专著《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美的遁逸:永井荷风》一章中从思想历程以及文学转向两个层次分析了荷风中后期的文学创作,认为荷风是一位“遁入传统的艺术世界,寻求心灵慰藉的唯美主义者”s,该文细致地梳理了荷风的思想历程和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是我国目前最为全面细致的荷风研究。田雁的《时代变迁与荷风文学的再定位》t认为20世纪以来日本文学界重新认识到了荷风文学的价值,把荷风定位为情趣的“守望者”,呼吁学界打破固有成见,重新评价荷风文学。施秀娟的《论永井荷风中短篇小说的特色》认为《地狱之花》“是东西方文明交媾的畸变花朵,有其独特的价值”u。李远喜的《永井荷风作品的艺术特色与社会意义——兼为永井荷风一辩》高度评价了荷风文学的艺术特色和思想主题,批判了把荷风小说定义为“花柳小说”的成见,认为“荷风的小说属于人情世态小说”v。蔡珊珊的《从〈断肠亭记〉看永井荷风散文的美学品格》通过对自然景物、文化情怀和人物风情三个意象群体的分析,认为这不仅体现了荷风“独特的审美品位,也表达了其淡泊、雅致的美学情趣”w。郑培燕的《异国情调与江户情调的融合》考察了《美利坚物语》《法兰西物语》中江户情趣与异国情调的融合。x吴庭的《传统价值和底层妇女的守望》认为荷风在《隅田川》中流露出对传统价值的珍视以及对社会底层女性的关怀。y张焕香的《一个曾被忽略的文豪:永井荷风》概述了荷风的文学功绩以及中国荷风研究的主题。z硕士论文方面@ 7,张永丽的《永井荷风文学中的传统与现代》分析了《地狱之花》中的传统文化因素和现代因素,认为正是这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造就了永井荷风独具特色的文学风格;李晓的《永井荷风中后期小说的创作特征——以“形影相吊”为中心》从荷风生活的社会背景、文学主张、生活态度等方面探讨了荷风中后期小说创作特征及其文学魅力;王园利的《永井荷风作品的自然審美研究》分析了荷风自然审美观形成的原因,分析了荷风文学永恒之美的内涵;王一玮的《〈地狱之花〉人物形象论》分析了小说中出场的主要人物形象,结合作家的人生经历解读除了小说中“地狱”和“花”所指代的丰富含义。
总之,我国研究者对荷风文学的研究大都集中在翻译过来的几部作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明显受制于翻译。比较文学视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荷风文学对周作人的影响和概述中国古代文学对荷风的影响,鲜见具体分析中国古代文学、江户汉文学对荷风文学影响的论述。 四、结论
虽然永井荷风很早就被介绍到我国,却明显受到冷遇,这与荷风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相称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不仅翻译出版了荷风的随笔集,也开始翻译出版荷风的小说,只是这些翻译大都集中于某几部作品,这不仅难以向我国读者展现荷风文学的全貌,也影响和制约了研究者的研究。荷风家学渊源,自幼深受漢学影响,青年时期先后游历美国、法国,是20世纪西方文化冲击下成长起来的东方知识分子的代表,其文学博采众家之所长,其思想杂糅东洋西洋,客观认识和评价永井荷风,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近代作家中的“传统回归”倾向,也有助于勾勒出中日两国近代作家在正面受到西方文化冲击后文学思想的异同。
a 王向远:《二十世纪中国的日本翻译文学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3页。
b 周作人:《艺术与生活》,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45页。
cde 周作人:《苦竹杂记》,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10—111页,第117页,第38—39页。
f 周作人:《瓜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2—58页。
g 张焕香在《21世纪以来中国对永井荷风文学的研究综述》一文梳理了我国21世纪以来对荷风文学的研究后认为,21世纪以来我国的荷风文学研究正逐步从译介的层面上升到研究的高度。
h 见《鲁迅研究月刊》1996年第6期,第62—66页。
i 见《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8年第5期,第153页。
j 见《运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6期,第57页。
k 见《书城》2009年第3期 ,第78页。
l 见《读书》2011年第6期,第71页。
m 见《华西语文学刊》2011年第2辑,第146—153页。
n 见《日本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83—187页。
o 郑清茂:《中国文学在日本》,纯文学出版社有限公司1982年版,第243页。
p 崔世广主编:《文化、文学与中日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
q 见《外国问题研究》1989年第4期,第17页。
r 见《外国文学评论》1991年第4期,第61—68页。
s 齐佩:《日本唯美派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5页。
t 见《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第9期。
u 见《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3期,第36页。
v 见《日本问题研究》2000年第2期, 第72页。
w 见《孝感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59页。
x 见《日本问题研究》2012年第6期,第61—64页。
y 见《日本教育与日本学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83—187页。
z 见《名作欣赏》2014年第3期,第123—124页。@ 7 见中国期刊网硕博论文数据库。
作 者: 唐新艳,北京语言大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博士生,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与中日比较文学。
编 辑: 水涓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