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琴伊始,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方法,是规范学习乐器的良好开端。同时也为以后提高演奏技艺,完美阐释音乐作品内涵,扬琴演奏基础教学等奠定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关键词】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手形
学习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其基本的要求、规范。学琴伊始,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方法,是规范学习乐器的良好开端。同时也为以后提高演奏技艺,完美阐释音乐作品内涵,扬琴演奏基礎教学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演奏姿势
要求演奏者演奏姿势端正,全身自然放松,坐在琴体内侧左边第二排琴码中间的位置,身体离琴体约25cm左右,不宜过近或过远。椅子的高度因人而异,不宜过高或过低,对于学琴的儿童应特别注意,要根据他的身高来调整椅子的高度。椅子不要坐满,坐椅子的1/2处即可。肩膀自然下垂,前臂屈肘平伸,与身体间距2-3cm,手臂前后摆动自如。双脚张开,与肩同宽,可以一前一后或平放在琴架内,左脚在前,以便演奏高音区时身体重心向前转移,右脚在后,以便演奏低音区时身体重心向右转移,保持身体重心平衡。演奏时表情要自然,动作要大方,不宜过分埋头、端肩、缩脖子和驼背,双臂紧靠胸腔两侧,会造成“夹臂”,双臂过分张开端起,会造成“端臂”,解决“夹臂”和“端臂”这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示范跑步时左右手臂前后摆动,以此讲述遵循身体机能的基本规律。
二、扬琴演奏的手形与持竹方法——三指持竹,腕、指结合
左右手手形相同,呈半握拳状,手心留空,琴竹尾部1/5处贴在食指第一指弯处,大拇指轻搭在琴竹上,与食指齐平(大拇指不能长出或短出食指,大拇指应与竹尾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否则会阻碍力量的传送),用中指一、二指弯的中间位置托住琴竹(演奏时中指不能脱离竹尾,否则会形成“伪三指”),无名指、小指随中指自然并拢弯曲,拿稳琴竹即可,切勿握竹过紧或过松(握竹过紧,造成肌肉紧张、僵硬;过松,琴竹易从手中脱落),做到松弛有度,方能使手指很好地控制琴竹。两手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cm左右,不宜过宽或过窄。
三、击弦
掌握好正确的坐姿和持竹方法后,可以在琴上进行击弦练习。击弦的动作是以“腕指结合,臂力辅助”相互配合。正确的击弦动作是扬琴演奏和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击弦动作
击弦时肩膀放松,端正坐姿,琴竹与琴面形成约30-45度仰角,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发力,力量通过手臂、手腕和手指传送到琴竹头部,并以手腕为轴心,利用惯性顺势快速下弹到琴弦上,然后利用琴弦对竹头的反作用力,将琴竹迅速反弹到初次击弦的起始高度,为下次击弦做准备。在整个击弦的过程中,琴竹下落抬起,均要求琴竹直上直下,是垂直的直线运动,不能在落竹与触到琴弦的过程中有弧度,否则会影响击弦的准确度和音色。
(二)最佳发音点
最佳发音点,指琴竹击弦振动发音最好的位置。一般以距离琴码2.0cm左右的距离为基准,具体的音区间距为:低音区距琴码2.5cm,中音区距琴码2.0cm,高音区距琴码1.5cm。
(三)最佳触竹点
最佳触竹点,指击弦过程中琴竹头接触琴弦的最佳部位。这一最佳部位在琴竹头的中间,不可过于靠前或靠后,靠前则声音尖薄发虚,靠后则声音无弹性,易出现杂音。要求在击弦时,一定要掌握好琴弦与琴弦之间的间距感。并且要养成对音色辨识的习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学者易形成以下几个不正确的击弦问题。
第一,击弦角度不正确,形成明显的“内八字”或“外八字”。调整方法为:肩膀放松,上臂下垂,肘关节自然弯曲,左右手腕的角度应形成相对内八字的自然状态,并约有一横拳的距离。
第二,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远或太近。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远,音色虚、散; 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近,音色很硬,无弹性。
第三,击弦时用手臂过多或只用手指、手腕,造成局部肌肉紧张。要注意手臂、手腕、手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击弦动作过低。无法使琴弦充分振动,音不饱满,圆润。
第五,击弦方向不垂直,手腕左右晃动,出现侧击。在此,重点提出,上下垂直击弦是手臂、手腕和手指关节统一整体运动的本质,以手腕为轴心左右转动是人体自然生理现象,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一定要正确理解区分。
以上是我在扬琴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初学者学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希望能给同仁们提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能为我们的扬琴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古维迎(1986—),男,汉,山东聊城,助教,硕士,钦州学院,扬琴演奏与教学;赖世娟(1975—),女,汉,广西钦州,副教授,硕士,钦州学院,声乐演唱。
【关键词】扬琴演奏;基础教学法;手形
学习任何一件乐器,都有其基本的要求、规范。学琴伊始,学习和掌握正确的演奏方式方法,是规范学习乐器的良好开端。同时也为以后提高演奏技艺,完美阐释音乐作品内涵,扬琴演奏基礎教学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故教学者与学习者都应予以高度重视。
一、演奏姿势
要求演奏者演奏姿势端正,全身自然放松,坐在琴体内侧左边第二排琴码中间的位置,身体离琴体约25cm左右,不宜过近或过远。椅子的高度因人而异,不宜过高或过低,对于学琴的儿童应特别注意,要根据他的身高来调整椅子的高度。椅子不要坐满,坐椅子的1/2处即可。肩膀自然下垂,前臂屈肘平伸,与身体间距2-3cm,手臂前后摆动自如。双脚张开,与肩同宽,可以一前一后或平放在琴架内,左脚在前,以便演奏高音区时身体重心向前转移,右脚在后,以便演奏低音区时身体重心向右转移,保持身体重心平衡。演奏时表情要自然,动作要大方,不宜过分埋头、端肩、缩脖子和驼背,双臂紧靠胸腔两侧,会造成“夹臂”,双臂过分张开端起,会造成“端臂”,解决“夹臂”和“端臂”这一问题时,可以向学生示范跑步时左右手臂前后摆动,以此讲述遵循身体机能的基本规律。
二、扬琴演奏的手形与持竹方法——三指持竹,腕、指结合
左右手手形相同,呈半握拳状,手心留空,琴竹尾部1/5处贴在食指第一指弯处,大拇指轻搭在琴竹上,与食指齐平(大拇指不能长出或短出食指,大拇指应与竹尾保持在同一直线上,否则会阻碍力量的传送),用中指一、二指弯的中间位置托住琴竹(演奏时中指不能脱离竹尾,否则会形成“伪三指”),无名指、小指随中指自然并拢弯曲,拿稳琴竹即可,切勿握竹过紧或过松(握竹过紧,造成肌肉紧张、僵硬;过松,琴竹易从手中脱落),做到松弛有度,方能使手指很好地控制琴竹。两手之间的水平距离为10cm左右,不宜过宽或过窄。
三、击弦
掌握好正确的坐姿和持竹方法后,可以在琴上进行击弦练习。击弦的动作是以“腕指结合,臂力辅助”相互配合。正确的击弦动作是扬琴演奏和教学中最基础最重要的部分,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击弦动作
击弦时肩膀放松,端正坐姿,琴竹与琴面形成约30-45度仰角,大臂带动小臂,小臂带动手腕发力,力量通过手臂、手腕和手指传送到琴竹头部,并以手腕为轴心,利用惯性顺势快速下弹到琴弦上,然后利用琴弦对竹头的反作用力,将琴竹迅速反弹到初次击弦的起始高度,为下次击弦做准备。在整个击弦的过程中,琴竹下落抬起,均要求琴竹直上直下,是垂直的直线运动,不能在落竹与触到琴弦的过程中有弧度,否则会影响击弦的准确度和音色。
(二)最佳发音点
最佳发音点,指琴竹击弦振动发音最好的位置。一般以距离琴码2.0cm左右的距离为基准,具体的音区间距为:低音区距琴码2.5cm,中音区距琴码2.0cm,高音区距琴码1.5cm。
(三)最佳触竹点
最佳触竹点,指击弦过程中琴竹头接触琴弦的最佳部位。这一最佳部位在琴竹头的中间,不可过于靠前或靠后,靠前则声音尖薄发虚,靠后则声音无弹性,易出现杂音。要求在击弦时,一定要掌握好琴弦与琴弦之间的间距感。并且要养成对音色辨识的习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初学者易形成以下几个不正确的击弦问题。
第一,击弦角度不正确,形成明显的“内八字”或“外八字”。调整方法为:肩膀放松,上臂下垂,肘关节自然弯曲,左右手腕的角度应形成相对内八字的自然状态,并约有一横拳的距离。
第二,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远或太近。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远,音色虚、散; 击弦位置距离琴码太近,音色很硬,无弹性。
第三,击弦时用手臂过多或只用手指、手腕,造成局部肌肉紧张。要注意手臂、手腕、手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他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第四,击弦动作过低。无法使琴弦充分振动,音不饱满,圆润。
第五,击弦方向不垂直,手腕左右晃动,出现侧击。在此,重点提出,上下垂直击弦是手臂、手腕和手指关节统一整体运动的本质,以手腕为轴心左右转动是人体自然生理现象,二者不可混为一谈,一定要正确理解区分。
以上是我在扬琴实践教学过程中,结合初学者学琴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的解决对策,希望能给同仁们提供参考,不妥之处,还望各位批评指正,同时,也希望能为我们的扬琴教育事业尽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古维迎(1986—),男,汉,山东聊城,助教,硕士,钦州学院,扬琴演奏与教学;赖世娟(1975—),女,汉,广西钦州,副教授,硕士,钦州学院,声乐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