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改革开放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环境不断更新,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良风气孕育而生,教育面临着许多新课题。不管世界如何变化,学校德育工作始终是首要的工作。我国优良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不能丢弃,相反,我们更应该加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
一、学礼仪,明事理
文明办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有《弟子规》规范孩子的行为。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如今,许许多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孩子在楼房白色墙上留下手印、脚印、球印;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等;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不是其任课教师更是当做“陌生人”;讲粗语,不谦让,为了一件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国民道德水准的下降令人感叹:礼仪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自古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和对人要“温良谦让”的礼教。一个人如果懂得对人有礼貌,懂得尊敬人,礼貌谦让,那么在其人生道路上就会赢得许多助力;如果蛮横无理,不尊敬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许多阻力。“人不学,不知道。”孩子需要我们去教,因此,要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告诉他们在家里的礼仪、在学校的礼仪、在公众场合礼仪、与人交往的礼仪……从经典教育中活学活用,讲故事,让其明白“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的道理。讲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以点滴养成,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让孩子在平常活动中感受,从而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以礼待人,做文明学生,当文明公民。
二、懂孝顺,育爱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即子女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饭菜父母煮,衣物父母洗;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满足就发脾气;父母不能说孩子的不是,一说孩子就与家长顶嘴……这些情形令人担忧!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尊重的人,他还会懂得尊敬他人吗?
古人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父母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感激;对父母的教诲虚心听取,生活上关心、体贴父母。我们应注重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的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他们为我们都做些什么,从中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父母倒茶、拖地板、收拾房间、煮饭菜、洗衣物等,让孩子从做事中体会,学会尊敬父母,从身边小事做起,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做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那么他也会将好的行为转化为尊敬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三、守信用,会做人
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为人处世之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做人美德。正所谓“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在一些孩子当中,就存在欺骗的现象。例如,一些孩子嘴巴馋,想买零食吃,就欺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骗取家长的钱;有些孩子回到家欺骗家长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事实上是其不想写作业:有些孩子被敲诈勒索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就向同学借钱,借了钱久久都不还……这些看似小事,小事不断,不阻止,将来就会出大事。
针对种种现象,需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或个别谈话,或举实例,或讲故事。让孩子明白:重信誉,不食言,这样才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要孩子从小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人。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件事。
四、讲勤俭,润美德
中华民族以勤俭持家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一些孩子吃不完的早餐随地扔;小小年纪讲究穿名牌,比谁家更有钱……勤劳俭朴的美德在悄悄地远离孩子们。
可以举一些历史事例教育孩子,使其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有条件的可带孩子实地参观、体会,让其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随便倒饭菜,不挑吃穿,不攀比,从小养成勤俭的美德。
五、会宽恕,创和谐
宽恕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我国古代就提倡“以和为贵”。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伤害、欺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如果耿耿于怀,于己于人都十分不利。有些孩子常会因别人碰一下或捉弄一下,就打人报复;有的因“嘴多”——给别人起外号、说粗话等而大动干戈。这些琐事我们也不可忽视。
可以个别谈话教育,或开主题班会、辩论会等,通过历史上的宽容故事如“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仁义胡同”等,让孩子明白:宽容是有涵养的人的表现。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
一、学礼仪,明事理
文明办事、礼貌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在古代有《弟子规》规范孩子的行为。礼貌是人际交往中相互友好和尊重的桥梁。如今,许许多多不文明、不礼貌的现象令人担忧:一些孩子在楼房白色墙上留下手印、脚印、球印;乱扔果皮纸屑、包装袋等;见到老师不打招呼,不是其任课教师更是当做“陌生人”;讲粗语,不谦让,为了一件小事争吵,甚至大打出手。在经济繁荣的今天,国民道德水准的下降令人感叹:礼仪教育是何等的重要!
自古有“不学礼,无以立”的古训和对人要“温良谦让”的礼教。一个人如果懂得对人有礼貌,懂得尊敬人,礼貌谦让,那么在其人生道路上就会赢得许多助力;如果蛮横无理,不尊敬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就会遇到许多阻力。“人不学,不知道。”孩子需要我们去教,因此,要重视孩子的礼仪教育,告诉他们在家里的礼仪、在学校的礼仪、在公众场合礼仪、与人交往的礼仪……从经典教育中活学活用,讲故事,让其明白“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而不成,国无礼而不宁”的道理。讲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应该从小事做起,以点滴养成,可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主题活动,让孩子在平常活动中感受,从而教育孩子讲文明,讲礼貌,以礼待人,做文明学生,当文明公民。
二、懂孝顺,育爱心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即子女孝敬父母、长辈,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饭菜父母煮,衣物父母洗;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不满足就发脾气;父母不能说孩子的不是,一说孩子就与家长顶嘴……这些情形令人担忧!试想:连自己的父母都不懂得尊重的人,他还会懂得尊敬他人吗?
古人有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孝敬父母表现在对父母的养育之恩发自内心的感激;对父母的教诲虚心听取,生活上关心、体贴父母。我们应注重教育孩子,告诉孩子: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是父母哺育我们成长,孝顺父母是做人的本分。可以让孩子观察父母的一天、一周或一个月,他们为我们都做些什么,从中让孩子懂得父母的辛劳;可以让孩子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帮父母倒茶、拖地板、收拾房间、煮饭菜、洗衣物等,让孩子从做事中体会,学会尊敬父母,从身边小事做起,听从父母的教诲。在做事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关爱之心,那么他也会将好的行为转化为尊敬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
三、守信用,会做人
诚信是做人的一种品质,是为人处世之本,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一种做人美德。正所谓“一言九鼎”,“言必行,行必果”。在一些孩子当中,就存在欺骗的现象。例如,一些孩子嘴巴馋,想买零食吃,就欺骗家长说学校要交钱,骗取家长的钱;有些孩子回到家欺骗家长说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事实上是其不想写作业:有些孩子被敲诈勒索不敢告诉家长或老师,就向同学借钱,借了钱久久都不还……这些看似小事,小事不断,不阻止,将来就会出大事。
针对种种现象,需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对症下药,或个别谈话,或举实例,或讲故事。让孩子明白:重信誉,不食言,这样才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要孩子从小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人。教育孩子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在家做个好孩子,在校做个好学生,在社会做个好公民,尽自己的能力做好每件事。
四、讲勤俭,润美德
中华民族以勤俭持家为荣,以奢侈浪费为耻。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人们的生活变得富裕了,一些孩子吃不完的早餐随地扔;小小年纪讲究穿名牌,比谁家更有钱……勤劳俭朴的美德在悄悄地远离孩子们。
可以举一些历史事例教育孩子,使其懂得“成由节俭败由奢”。有条件的可带孩子实地参观、体会,让其明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教育孩子不要浪费粮食,懂得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不随便倒饭菜,不挑吃穿,不攀比,从小养成勤俭的美德。
五、会宽恕,创和谐
宽恕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我国古代就提倡“以和为贵”。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伤害、欺辱和不公平的待遇,如果耿耿于怀,于己于人都十分不利。有些孩子常会因别人碰一下或捉弄一下,就打人报复;有的因“嘴多”——给别人起外号、说粗话等而大动干戈。这些琐事我们也不可忽视。
可以个别谈话教育,或开主题班会、辩论会等,通过历史上的宽容故事如“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仁义胡同”等,让孩子明白:宽容是有涵养的人的表现。古语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学会宽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我们的社会更和谐。
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作为教师,我们要适应不断发展的新情况、新变化,进一步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让孩子们健康、茁壮地成长!
(责编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