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全面推行的今天,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已然不能满足当前素质教育的教学需求。在此背景下,体验式教学法日益走进了广大教师的教学视野,它迎合了新课改的教学需求,是一种值得被大范围推崇和应用的教学方法。基于此,笔者就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途径与策略做些总结。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情境 探究 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它指的是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亲身参与,以直接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一改传统课堂“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有利于促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创设情境——促进参与,激发兴趣
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情景式教学活动,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形式的新颖、有趣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善于表现的性格特征。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多种形式的情景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以“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景:将讲台看作商店,将讲台桌看作售货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标有价格的商品卡片。之后,我让学生两两结组,一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当“顾客”挑选好“商品”之后,拿到“柜台”让“售货员”进行结算,最后再由“顾客”核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此,通过创设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二、合作探究——挖掘潜能,深化理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以“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为例,课前,我让学生从家中带一些圆形物体到学校来,比如乒乓球、水杯或圆形的小镜子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利用绳子和直尺等工具来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看一看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在排除了误差等因素后,我向学生引入了圆周率的概念。最终,学生自主推导出了圆周长公式。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既强化了學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发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又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应用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积极设立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实践和应用。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班级男、女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并借助适当的方式来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与此同时,我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男生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女生呢?二是全班学生中,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你的身高在全班男生或女生中处于什么位置?三是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如此,通过设立知识应用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到了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识到体验式教学法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情境 探究 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不同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法,它指的是让学生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对课堂学习活动进行亲身参与,以直接获取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将其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可以一改传统课堂“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而且还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而有利于促使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最大幅度上得到提升与发展。
一、创设情境——促进参与,激发兴趣
对于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一门学科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情景式教学活动,作为创设教学情境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其形式的新颖、有趣符合小学生爱玩好动、善于表现的性格特征。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不妨依托具体的教学内容来创设多种形式的情景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以“小数加法和减法”这部分内容为例,在引导学生掌握了小数加减法的一般方法之后,我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购物”情景:将讲台看作商店,将讲台桌看作售货架,上面摆满了各种标有价格的商品卡片。之后,我让学生两两结组,一名学生扮演顾客,另一名学生扮演售货员。当“顾客”挑选好“商品”之后,拿到“柜台”让“售货员”进行结算,最后再由“顾客”核算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而且都较为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此,通过创设这一与学生日常生活极为贴近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进而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提升。
二、合作探究——挖掘潜能,深化理解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中,大多是教师处于主体地位,即只是一味地向学生讲授和灌输课本知识。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就成了教师与学生各自的单向活动过程,进而不利于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也不利于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鉴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当将课堂的主动权最大限度地还于学生,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来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以此来充分挖掘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深化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例如,以“圆的周长”这部分内容为例,课前,我让学生从家中带一些圆形物体到学校来,比如乒乓球、水杯或圆形的小镜子等。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利用绳子和直尺等工具来测量这些圆形物体的周长和直径,并看一看这二者之间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会在行间巡视,并就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予以针对性的指导和点拨。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发现圆的周长总是其直径的3倍多。在排除了误差等因素后,我向学生引入了圆周率的概念。最终,学生自主推导出了圆周长公式。如此,通过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让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亲身参与,既强化了學生的数学学习动机,发掘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又深化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应用实践——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陶行知所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教学、教学什么、怎样教学”这三个根本性问题。基于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除了要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之外,还应当积极设立知识应用环节,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所学知识加以实践和应用。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完“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之后,我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对班级男、女生的身高进行统计,并借助适当的方式来对统计数据进行描述。与此同时,我还提出了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一是男生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女生呢?二是全班学生中,身高在哪个范围的人数最多?你的身高在全班男生或女生中处于什么位置?三是你还能从统计图中得到哪些信息?如此,通过设立知识应用环节,不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还使学生感受到了统计活动的实际价值,体验到了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进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一定要在认识到体验式教学法教学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其有效应用于课堂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从而获取高质量、高效化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尉金杰.小学数学教学中体验式教学法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7):90.
[2]刘永先.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教育,2017(08):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