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经常被教导要“高效学习”,怎样才能高效利用时间?开门见山,针对文综,我在每科学习笔记和方法方面做了一些分享,希望对正在看文章的小伙伴有所帮助。
地理
“走心”小窍门
我一般会做课前预习,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在不懂的地方进行批注,上课仔细听老师讲解。老师讲课速度很快,我一般用手机拍PPT课件上重要内容,课后再补充。不被允许带手机的小伙伴,下课找老师拷貝课件,周末回家及时整理。
讲到世界区域,我会把每个地区的经纬线图、气候分布图、区域地形图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这些是认识该区域的基础知识点,考点会从这些知识点上延伸。像世界洋流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等涉及重要考点的知识点,一定要在考前复习。每天只需要花10—20分钟记忆各种图,在点滴积累中很容易实现跨越式进步。
地理试题灵活多变,遇见原题的概率很小。不同考试的同一知识点会不停地“换马甲”,变换出各种考查形式,积累错题中的知识点和总结规律比只订正错题本身更重要。
联想记忆——We Are Family
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曾说过: “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把相似的、相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更能增强记忆效果。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从属、衍生关系等进行联想,让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有规律可循。
联想记忆法适合图文记忆,将知识点与熟悉的实物联系在一起,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大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 “两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也可以设定情景,将知识点置于情境中。如:为何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不是非洲和大洋洲,而是南美洲?可作如下联想:南美洲和南极洲都姓“南”,它们是一家人,有亲属关系,所以距离近。
政治
勾勒蓝图,设计“房子”
政治知识点繁多,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时老师在PPT上呈现的内容很多,切忌只顾抄笔记,忽视老师讲课内容。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听懂,在书上标记、勾画重点。尤其是哲学比较晦涩,记下老师举的例子可帮助理解。
书上的笔记较杂乱,我喜欢用框架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梳理。第一遍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大致提纲,画出思维导图。如果忆不起某一内容,马上回去翻看目录,从整体把握课本内容,“扫描”盲区,查漏补缺,使记忆框架化。第二遍将所有知识点完整地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选好材料,夯实“地基”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复习时要学会“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符合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当真正做到书本烂熟于心时,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是送分题。考试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于其他学科,尤其体现在哲学部分,答题模板多为“原理+阐述”,因此绝不可忽视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见得多,印象自然深。在翻阅试卷时,可以找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典型错题和常错题,对错题更深入地反思和研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找到改进方法。
历史
抓典型,对号入座
直接在历史书上标记重要知识点,我不会每一课都另外做笔记。除了背诵,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点是理清时间脉络,掌握时间的走向。顺着时间点记忆对应的事件和相关知识,利于知识体系化框架化。
我做选择题的经验是,知道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结合该时间段发生的大事件,就能很快判断选项正误。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战争(1894—1895年)、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等。记住这些典型事件的时间,做选择题时直接排除与题千所述不符合的选项,答题效率瞬间提高90%。
谐音+图文,打一针强心剂
历史涉及的人名、地名、国名众多,大事件无数,强行记忆比较困难,谐音记忆是一个讨巧的方法。如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记成“一把揪死”,这样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幽默诙谐、轻松有趣的段子,既活跃思维,又强化了知识记忆。
针对某一知识点,还可采取图文结合方式进行记忆。比如中国历代政治体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春秋百家争鸣、明末清初思想等)都可以用树状图或框架图将内容视图化、形象化强化记忆。
地理
“走心”小窍门
我一般会做课前预习,了解本节课教学内容,在不懂的地方进行批注,上课仔细听老师讲解。老师讲课速度很快,我一般用手机拍PPT课件上重要内容,课后再补充。不被允许带手机的小伙伴,下课找老师拷貝课件,周末回家及时整理。
讲到世界区域,我会把每个地区的经纬线图、气候分布图、区域地形图剪下来贴在笔记本上,这些是认识该区域的基础知识点,考点会从这些知识点上延伸。像世界洋流图、世界自然带分布图等涉及重要考点的知识点,一定要在考前复习。每天只需要花10—20分钟记忆各种图,在点滴积累中很容易实现跨越式进步。
地理试题灵活多变,遇见原题的概率很小。不同考试的同一知识点会不停地“换马甲”,变换出各种考查形式,积累错题中的知识点和总结规律比只订正错题本身更重要。
联想记忆——We Are Family
美国著名的记忆术专家哈利·洛雷因曾说过: “记忆的基本法则是把新的信息联想于已知事物。”把相似的、相反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记忆,更能增强记忆效果。从地理事物或现象的因果、从属、衍生关系等进行联想,让地理知识多而不杂,有规律可循。
联想记忆法适合图文记忆,将知识点与熟悉的实物联系在一起,利于激发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如新疆的地形特征可与“疆”的右半部分联系起来,“三横”表示三座大山,即阿尔泰山、天山和昆仑山; “两田”代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也可以设定情景,将知识点置于情境中。如:为何距离南极洲最近的大洲不是非洲和大洋洲,而是南美洲?可作如下联想:南美洲和南极洲都姓“南”,它们是一家人,有亲属关系,所以距离近。
政治
勾勒蓝图,设计“房子”
政治知识点繁多,做笔记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所在。有时老师在PPT上呈现的内容很多,切忌只顾抄笔记,忽视老师讲课内容。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听懂,在书上标记、勾画重点。尤其是哲学比较晦涩,记下老师举的例子可帮助理解。
书上的笔记较杂乱,我喜欢用框架将老师所讲的内容进行梳理。第一遍根据自己对课本的理解,在笔记本上列出一个大致提纲,画出思维导图。如果忆不起某一内容,马上回去翻看目录,从整体把握课本内容,“扫描”盲区,查漏补缺,使记忆框架化。第二遍将所有知识点完整地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选好材料,夯实“地基”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四本必修书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复习时要学会“瞻前顾后”,融会贯通。比如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政府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符合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原理。当真正做到书本烂熟于心时,政治的每一个问题都会是送分题。考试对政治基础知识的考查高于其他学科,尤其体现在哲学部分,答题模板多为“原理+阐述”,因此绝不可忽视书本上的知识。
我们常说习惯成自然,见得多,印象自然深。在翻阅试卷时,可以找一个错题本,用来整理典型错题和常错题,对错题更深入地反思和研究,及时发现不足之处,找到改进方法。
历史
抓典型,对号入座
直接在历史书上标记重要知识点,我不会每一课都另外做笔记。除了背诵,学习历史最重要的~点是理清时间脉络,掌握时间的走向。顺着时间点记忆对应的事件和相关知识,利于知识体系化框架化。
我做选择题的经验是,知道一个大的时代背景,结合该时间段发生的大事件,就能很快判断选项正误。例如中国近代史上,按照时间顺序,先后爆发了鸦片战争( 1840—1842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中法战争(1883—1885年)、甲午战争(1894—1895年)、义和团运动(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等。记住这些典型事件的时间,做选择题时直接排除与题千所述不符合的选项,答题效率瞬间提高90%。
谐音+图文,打一针强心剂
历史涉及的人名、地名、国名众多,大事件无数,强行记忆比较困难,谐音记忆是一个讨巧的方法。如甲午战争发生于1894年,记成“一把揪死”,这样化难为易,变死为活。把枯燥的死记硬背变成幽默诙谐、轻松有趣的段子,既活跃思维,又强化了知识记忆。
针对某一知识点,还可采取图文结合方式进行记忆。比如中国历代政治体系、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春秋百家争鸣、明末清初思想等)都可以用树状图或框架图将内容视图化、形象化强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