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汪立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曲家,而且十分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喜爱绘画。正因为他对绘画的热爱,使他比其他音乐家更敏锐地发现了东山魁夷画作中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的绘画意境,从而找到了钢琴创作的灵感,诞生了《“东山魁夷画意”组曲》这一名曲。
关键词:汪立三 《东山魁夷画意》 钢琴 绘画 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是汪立三先生根据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有感而发,创作的4部分组曲。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不仅立刻震惊了当时中国音乐界,而且响誉海内外。《东山魁夷画意》的特别之处是将绘画作品同钢琴作品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汪立三先生对于画作的理解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认知。
刚拿到曲谱时就被封面上的画面所深深吸引。封面为东山魁夷先生的绘画作品<冬花>,画面上是一颗冬日里的枯树独立寒雪中,上方有一颗不知是清晨还是日暮的太阳,树枝落满了积雪,整体画面颜色十分寡淡,给人一种肃穆、冷清、寂寥之感。之后出于好奇,便翻查到了其余三部作品的绘画原作。除《湖》以外并无乐曲标题对应的画作,但似乎可以从东山魁夷先生的画作中猜测到其余两首作品的出处。例如《森林秋装》,笔者在演奏初期无法理解标题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但在查找画作时豁然开朗,发现东山先生有很多画作都包含树林与一匹小白马的景象,小白马正与《森林秋装》中的伴奏织体相吻合。
此外,作品中有多处模仿其他乐器的场景,比如说竹笛、钟磬。当了解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后,应该仔细琢磨如何用钢琴的音色去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竹笛的音色有清脆、响亮的特点,因此模仿竹笛音色时应该尽量维持声音的立体感、清晰度,并且尽量保持连奏以模仿吹奏竹笛时笛身与空气摩擦的震动。《涛声》中结束部分是一段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以及宗教色彩的钟磬音乐,钟和磬都是中国最古老的的民族乐器,音色如同敲击在石头上轰鸣响亮的回声,在钢琴上演奏时应该保证低音的回声一直持续,高音区干净响亮、层次清晰,并着重强调整体的宗教色彩。
《东山魁夷画意》共分为四个部分:
《冬花》中,一开始用一系列不同音区的琶音塑造出清静、肃穆的冬日场景,在演奏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琶音在不同音区之间的明暗音色对比。例如在高音区应该讲指尖立起,使得音色较为明亮,而在低音区则应该手指贴键演奏,产生较暗音色的对比。在演奏第三页高潮部分时,由于左右手分别有不同的旋律线条和织体,因此应该讲右手部分演奏得清脆明丽,集中表现一阵风吹来,雪花纷纷零零从树上坠落的场景,而左手则应该用沉稳冷静的较为清晰的音色将整体气氛拉回到冬日枯树稳健、寂寥的状态中来,从而形成音色的对比,塑造梦幻般的气氛。
《森林秋装》中汪立三先生在这里运用了日本的都节调式,并在这个调式中延伸出了两条优美的旋律线——高音和低音,高音的旋律时断时续,低音仿佛在一个圆圈上循环。汪立三先生在此采用了日本舞蹈的节奏特点来装饰旋律,并利用休止符造成了乐曲的“斑点”性色彩,赋予了音乐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乐曲的民族性更加突出,旋律更加充满活力。
在练习《湖》时,笔者曾因为节拍的问题而困惑不已,因为这首乐曲中节拍变化异常频繁,时而从4/4拍子转3/2拍子,或者2/2拍子转3/4拍子这种比较无规律的节拍变化,这无疑为演奏者提出了对节奏感节拍和速度的敏感性的巨大挑战。将不同节拍增大倍数,化为同一种音符为一拍的节拍,例如,将3/2拍子扩大成6/4拍子,这样就可以轻松的统一前后速度,化繁为简。东山魁夷先生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幅与湖有关,湖就一定要有倒影,汪立三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倒影这一元素,将主旋律不断地变化重复,再现了风景倒映在湖水中的独特美感,并且通过在不同音区间的跳动来表现湖水的波纹以及树叶或石子落在水面上的清脆悦耳的叮咚声,栩栩如生,令人遐想翩翩。
《涛声》这部作品是组曲中最成功最深刻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是汪立三先生根据鉴真和尚东渡的故事加以二次创作的。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而鉴真和尚的故事正与汪立三的个人遭遇如出一辙。汪立三先生由于对冼星海先生的交响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1959年送往北大荒参加劳动改造,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恢复自由。也许就是这样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才铸就了汪立三先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将这份情感投入到钢琴创作当中,鉴真和尚的遭遇深深触动了汪立三先生的内心,他认为他的经历同鉴真和尚极为相似,再加上观看到了东山魁夷先生的画展,因画生情,因请谱曲,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东山魁夷画意》。
因此,东山魁夷先生的画作本身仅仅充当了导火线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汪先生的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传播正能量。即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不解地努力,认定自己的目标,梦想一定会实现的坦荡胸怀。汪立三用他的个人修养和魅力为东山魁夷的画作谱写了更加精妙动人的一笔,正所谓源于绘画,高于绘画。恐怕这才是钢琴、音乐乃至艺术带给人们的无法比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冷佳.两首中国钢琴曲的演奏与教学[J].钢琴艺术,1997,(01).
[3]陈燕杰.论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罗薇.声之韵——汪立三之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之四《涛声》作品简析[J].钢琴艺术,2003,(07).
关键词:汪立三 《东山魁夷画意》 钢琴 绘画 东山魁夷
《东山魁夷画意》组曲是汪立三先生根据日本著名画家东山魁夷的绘画作品,有感而发,创作的4部分组曲。这部作品一经问世,不仅立刻震惊了当时中国音乐界,而且响誉海内外。《东山魁夷画意》的特别之处是将绘画作品同钢琴作品相结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阐述了汪立三先生对于画作的理解以及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认知。
刚拿到曲谱时就被封面上的画面所深深吸引。封面为东山魁夷先生的绘画作品<冬花>,画面上是一颗冬日里的枯树独立寒雪中,上方有一颗不知是清晨还是日暮的太阳,树枝落满了积雪,整体画面颜色十分寡淡,给人一种肃穆、冷清、寂寥之感。之后出于好奇,便翻查到了其余三部作品的绘画原作。除《湖》以外并无乐曲标题对应的画作,但似乎可以从东山魁夷先生的画作中猜测到其余两首作品的出处。例如《森林秋装》,笔者在演奏初期无法理解标题与作品之间的关系,但在查找画作时豁然开朗,发现东山先生有很多画作都包含树林与一匹小白马的景象,小白马正与《森林秋装》中的伴奏织体相吻合。
此外,作品中有多处模仿其他乐器的场景,比如说竹笛、钟磬。当了解到了作曲家的创作意图后,应该仔细琢磨如何用钢琴的音色去模仿其他乐器的音色。竹笛的音色有清脆、响亮的特点,因此模仿竹笛音色时应该尽量维持声音的立体感、清晰度,并且尽量保持连奏以模仿吹奏竹笛时笛身与空气摩擦的震动。《涛声》中结束部分是一段非常具有民族特色以及宗教色彩的钟磬音乐,钟和磬都是中国最古老的的民族乐器,音色如同敲击在石头上轰鸣响亮的回声,在钢琴上演奏时应该保证低音的回声一直持续,高音区干净响亮、层次清晰,并着重强调整体的宗教色彩。
《东山魁夷画意》共分为四个部分:
《冬花》中,一开始用一系列不同音区的琶音塑造出清静、肃穆的冬日场景,在演奏这部分内容时,应该注意琶音在不同音区之间的明暗音色对比。例如在高音区应该讲指尖立起,使得音色较为明亮,而在低音区则应该手指贴键演奏,产生较暗音色的对比。在演奏第三页高潮部分时,由于左右手分别有不同的旋律线条和织体,因此应该讲右手部分演奏得清脆明丽,集中表现一阵风吹来,雪花纷纷零零从树上坠落的场景,而左手则应该用沉稳冷静的较为清晰的音色将整体气氛拉回到冬日枯树稳健、寂寥的状态中来,从而形成音色的对比,塑造梦幻般的气氛。
《森林秋装》中汪立三先生在这里运用了日本的都节调式,并在这个调式中延伸出了两条优美的旋律线——高音和低音,高音的旋律时断时续,低音仿佛在一个圆圈上循环。汪立三先生在此采用了日本舞蹈的节奏特点来装饰旋律,并利用休止符造成了乐曲的“斑点”性色彩,赋予了音乐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使乐曲的民族性更加突出,旋律更加充满活力。
在练习《湖》时,笔者曾因为节拍的问题而困惑不已,因为这首乐曲中节拍变化异常频繁,时而从4/4拍子转3/2拍子,或者2/2拍子转3/4拍子这种比较无规律的节拍变化,这无疑为演奏者提出了对节奏感节拍和速度的敏感性的巨大挑战。将不同节拍增大倍数,化为同一种音符为一拍的节拍,例如,将3/2拍子扩大成6/4拍子,这样就可以轻松的统一前后速度,化繁为简。东山魁夷先生的绘画作品中有很多幅与湖有关,湖就一定要有倒影,汪立三先生准确地抓住了倒影这一元素,将主旋律不断地变化重复,再现了风景倒映在湖水中的独特美感,并且通过在不同音区间的跳动来表现湖水的波纹以及树叶或石子落在水面上的清脆悦耳的叮咚声,栩栩如生,令人遐想翩翩。
《涛声》这部作品是组曲中最成功最深刻也是最著名的一首,是汪立三先生根据鉴真和尚东渡的故事加以二次创作的。鉴真东渡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佛教更为广泛的传播到东亚地区,对日本的宗教和文化事业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增进了中日两国人民的友谊。
而鉴真和尚的故事正与汪立三的个人遭遇如出一辙。汪立三先生由于对冼星海先生的交响乐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文革”期间被打成右派,1959年送往北大荒参加劳动改造,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才得以恢复自由。也许就是这样坎坷曲折的人生经历,才铸就了汪立三先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并将这份情感投入到钢琴创作当中,鉴真和尚的遭遇深深触动了汪立三先生的内心,他认为他的经历同鉴真和尚极为相似,再加上观看到了东山魁夷先生的画展,因画生情,因请谱曲,才有了我们如今所看到的《东山魁夷画意》。
因此,东山魁夷先生的画作本身仅仅充当了导火线的作用,在这部作品中,更多的是汪先生的个人情感的表达,是传播正能量。即无论遇到多大的艰难险阻,只要坚持不解地努力,认定自己的目标,梦想一定会实现的坦荡胸怀。汪立三用他的个人修养和魅力为东山魁夷的画作谱写了更加精妙动人的一笔,正所谓源于绘画,高于绘画。恐怕这才是钢琴、音乐乃至艺术带给人们的无法比拟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魏廷格.魏廷格音乐文选[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2]冷佳.两首中国钢琴曲的演奏与教学[J].钢琴艺术,1997,(01).
[3]陈燕杰.论汪立三《东山魁夷画意》的文化取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4]罗薇.声之韵——汪立三之东山魁夷画意组曲之四《涛声》作品简析[J].钢琴艺术,20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