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PM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清明节被国务院列为法定假日,2011年的清明节,国家统一放假三天,号称“小长假”。清明期间,笔者作了一个随机访问,问及清明节的由来,许多80后、90后纷纷摇头,直言“不知”。甚至一些70后、60后,也是语焉不详,他们对清明节的认知,仅限于扫墓而已。他们或许小时候也曾经跟着长辈一年一度上坟除草,烧纸钱,放鞭炮,拜祭祖茔。偶尔也可能会想起杜牧的那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至于为什么清明要扫墓,扫墓的目的又是什么?能够回答的,更是寥寥无几,不能不让人心生感慨。
  清明之夜,静室独思、把玩回味古人关于清明节的一些诗词和记载,突然感觉很奇妙。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八大节日之一,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特殊的一个。首先,传统节日都是以太阴历(夏历)的某个固定日子为准,如正月初一春节、五月初五端午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等,唯有清明节是以太阳历为准,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与太阴历基本无关,却与农时有着莫大的关系。其次,其他节日大多以喜庆为主基调,只有清明节,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饮乐五大主题,把悲伤、喜悦、劳作、游乐融为一体,既有追旧、又有抚今、形成了一种奇妙的矛盾组合,把五大主题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浓缩了某种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节日,人们大都不在意天气情况,阴晴雨雪都不会太影响节日气氛,唯有清明节,诗人们的情绪似乎总是被天气左右着,无论是风和日丽、还是淫雨霏霏,无论是早晨正午还是黄昏黑夜,都给人以无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来。忍不住翻阅一些书籍资料,想整理、考据出一些头绪来。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梦梁录》记载:在古代,清明节这一天,“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坟。”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据《旧唐书》记载:“寒食上墓,礼往无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为五礼,永为例程。”为什么要在清明扫墓呢?这大概是因为冬去春来,草木生发的缘故。而草木萌生,总是从根上开始萌动,而祖茔,正是人们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亲临察看。一方面給坟墓添土除草;同时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压坟头、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纸条,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样的祭祀无疑是悲伤凝重的,若是孤独一人,又赶上阴雨霏霏,更会平添无限的悲戚哀伤,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的就是清明节的这种特殊气氛。南宋诗人高翥有《清明》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月落狐狸眠冢上,夜来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更直接写出了对人生、生死的感悟。(明)高启《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写尽了动乱年代清明坟墓无人祭祀的荒凉与冷清。清明节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华侨华人专程回归故乡,祭扫祖先陵墓、追怀先人功德、拜会亲友、寻根问祖。即使远在异域、无法在清明节期间返回故乡,人们也要焚化一些纸钱、或写下一些文字,称之为“遥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节沉重伤感的主基调。
  清明节又名寒食节、踏青节。寒食节的起源,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钻燧取火,燃起新火,称为“换火”。换火之后,负责“钻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领,要派人将新火种传送给下属各部,称为“传火”,“换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称为禁火节。禁火节人们只能吃冷食,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唐)韩翃有《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传蜡烛”指的就是“换火、传火”的习俗。换火时,旧火熄灭、新火重生,犹如奥运火炬般次第相传、绵延不绝,传达了新旧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还留有一句成语“薪火相传”。
  关于寒食节的来历,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公子重耳为躲避祸害流亡期间,因饥饿晕倒,介子推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烤熟了送给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为官。便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让军士上山搜索,没有找到。乃下令举火烧山,想把介子推逼出来,孰料烧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终究不见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留下遗书劝晋文公爱惜百姓“勤政清明”,晋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晋国百姓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称为寒食节。此后,寒食节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宋】黄庭坚清明有诗:“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士甘焚死不公候”指的就是介子推的典故。寒食,反映了一种传统的美德、操守和气节。
  上巳节也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周礼·春官·女巫》有:“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类。”《韩诗注》解释说:“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续魄,祓除岁秽。”开始日期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晋以后改为三月三日。故又称三月三。从先秦到汉代,上巳节的习俗活动有三种:一是到水边举行祭祀仪式,并结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过去一年中的污渍与秽气,称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为祓除病气,禊,是修洁净身。祓禊,即除去凶疾的祭祀仪式。《论语》:“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就是写的当时的情形。二是招魂续魄,在野外或水边招唤亲人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苏醒、回归。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戏,并自由择偶或交合。   据古老传说,上巳节这一天是伏羲、女娲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还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娲的习俗。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谈情说爱和众人游乐的日子。《周礼·地官·媒氏》中说:“仲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 每年这一天,上至天子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们都穿上新缝制的春装,倾城邀约而出,或到江河之滨嬉戏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兰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饮行乐,认为这样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节日的主角,他们载歌载舞,自由寻找或约会情人,谈情说爱、私奔野合。《诗经·郑风·溱洧》中描写了水边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爱的场景: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女曰:“观乎?”士曰:“既徂。”、“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从此,“令会男女、奔者不禁”成为“三月三”节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于是后来的“三月三”不仅就有了东晋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兰亭集会,曲水流觞,欢饮之间写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的暧昧、香艳情景。还有了崔护“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相思之情。宋代诗人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苏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语道破了清明期间男女游人蜂拥出城、踏春郊游的盛况。而“万株杨柳属流莺”更隐含了踏春男女之间难以言表的情怀。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现在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即使到了现代,人们依然把青年异性之间的艳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怀春。上巳踏春的欢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节的另一基调。
  戴柳的风俗,据说起源于晋文公,而插柳的风俗,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隐含着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题。柳树是古时人们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亦即死后会遭人遗弃的民间俗语。清明前后,春风和煦、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使得人与大自然实现和谐与沟通,为清明节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气,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与梦想。踏春之时,仕女簪花、士子别柳,更有一种敞开心扉、返璞归真的天然野性,民间谚语亦有“清明不戴柳,红颜变白首”的说法。“寻花问柳”,也就成了一种顺应天时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节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会趁机作祟。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时期,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菩萨以柳枝沾甘露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着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最初的“赠柳”,也只发生在恋人、夫妻或异性朋友之间,男子远行,女子折柳相赠,《诗经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柳”与“留”谐音,以表示依依惜别、款款挽留之意。后发展到同性朋友之间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灞桥在长安東,跨水作桥,主人送客至此桥,离别赠柳以表示不忍相别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长长的杨柳枝条,在春风中披拂摇曳,似飘曳的长发、似挥舞的手臂、似缠绵的柔情,总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着家乡、兼有生命力强、驱邪平安之意,“折柳赠别”就蕴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清明折柳,与浓浓的亲情、友情之中,又带出了浓浓的离愁别绪。
  清明更是我国农民一年辛勤劳作的开始,南方桑蚕初孵、黄淮小麦返青、华北土地解冻,唐王维诗《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描写了清明期间雨后乡间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气,以及雨后农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实,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农家欢快放松的心情。我国古代还有清明节听蛙鸣预测年景的习俗,宋范成大春田园绝句:“湔裙水满绿苹洲,上巳微寒懒出游。薄暮蛙声连晓闹,今年田稻十分秋。”形象地写出了农人“听蛙计年”的喜悦之情;“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奇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清明节过后,就该是紧张忙碌的农活了。民间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种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种豆”“清明有雾,夏秋有雨、清明起尘,黄土埋人(沙尘暴)”等农事、天气谚语。一年之计在于春,清明节激人奋进,促使人们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
  正是由于寒食节、上巳节时间上与清明邻近,又都是在郊外的活动,大约在唐宋时期,逐渐合而为一。上巳节重交游、踏青的特点与清明扫墓后的春游娱乐就被整合到清明节习俗之中。后人便将三月三、寒食的风俗视为清明习俗。因此,三月三在现今的汉族群众中可说已不成其为节日了,仅只保留了某些民俗痕迹如庙会而已。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正是清明节期间,汴京人们踏春游玩、宴饮生活的宏阔场景。这时,寒食、上巳、清明三个节日已经融为一体,很难区分了。(唐)韦庄诗《长安清明》:“蚤是伤春梦雨天,可堪芳草更芊芊。 内官初赐清明火,上相闲分白打钱。 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 游人记得承平事,暗喜风光似昔年。”虽然依旧是细雨纷纷的清明节,却一扫杜诗的孤独伤感。(宋)程颢诗《郊行即事》:“芳原绿野恣行时,春入遥山碧四围。兴逐乱红穿柳巷,困临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飞。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即使是理学大家,清明节也是宴饮郊游、恣意欢乐。
  理清了清明节的历史渊源和风俗来历,也就明白了清明节的深刻内涵,理解了古诗词中关于清明节的多种描述和诗人们复杂多变的纠结情感,更能深刻理解当今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悠久的传承与发展。慎终追远、崇尚自然,中华民族对于人生之感悟,便浓缩在了一个小小的清明节之中。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道德文明,使之“薪火相传、生生不已”,这,就是笔者撰写本文的主要目的,可能,也是我国把清明节作为法定假日的目的所在吧!
其他文献
【摘要】实验是小学科学教学中特有的教学手段,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开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主要手段,配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让实验在课堂上熠熠生辉。发挥出其独特的功能。实验是科学成就取得的重要途径和必备手段。没有千百次的实验,爱迪生就不可能发明电灯。没有一次又一次的实验,诺贝尔的名字可能不会为世界人们所熟知,没有实验就没有科学理论的基石,就没有科学技术的进步。一名话,没
众所周知,学习语文的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是让学生到语言的汪洋大海中,通过自己的“游泳”实践去学习语言、应用语言。无疑,课外作业就在“课堂教学”和“课外语文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然而,翻开小学生的语文课外作业,不难发现:这么多年来,机械的抄写、背诵让天真的孩子觉得语文难,语文烦,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被渐渐灭杀。    在我校实施主
高三语文的复习课堂教学多是复习旧知识,要么评讲试卷和练习,容量大、节奏快。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教学效果也就不太理想。  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电子白板,可以在已经制造好的课件上用不同颜色、不同笔型的笔迹进行标注讲解,甚至可以随心所欲的在上面写、画、插入视频剪辑图片、改变背景图和颜色、进行放大和缩小等等!还可以在白板上随意有所板书,而且随意放大放小,又可以保留下来,当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重新调出来。
内容摘要:兴趣不仅是学好语文知识的强大动力,还可提高学生学好语文知识的积极性和语文学习的质量,进而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情趣,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精心创设情境,巧妙设悬念、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  关键词:兴趣语文学习作用方法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好语文是学好其它课程的基础,这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充分认识并担负的神圣职责。  初上讲台的我,曾为这样一种形式所困扰:老师认认真真备课,辛辛
心理学研究表明,要课堂教学中,充分有效地运用激励艺术,对于促进学生以良好心态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它也是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有激励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褒扬式激励。褒扬是感情激励的重要手段,教师公正合理的褒扬不仅能使学生产生满足感,还会使其产生责任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口头语言或微笑,点头等体态语言对学生加以表扬,尽量找到学生闪光点给其以褒扬激励,尽可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过程性评价、自我评价、结果性评价,以及BLOG评价等,对比思考了每一种评价方式的优劣,得出了几种课堂评价方法虽各有千秋,但我们如能结合教学内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定能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关键词】课堂评价过程评价自我评价BLOG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学活动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深入到学习过程中的评价有利于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
【摘要】对于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我做过不少尝试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思考我发现,以前我所做的这些都只是针对自己来改进教学,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我往往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的培养。最近通过校级培训和对“洋思” 精神及“蔡林森先学后教”理论的学习,我明白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其实古人早就明白这一点。古人云:“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授人以渔,可享一生。”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
【摘要】让学生走进快乐语文世界。一要学会关注;二要善于发现。课前必须预习:1、总结预习方法。2、加强家校联系。3、定期检查预习。让学生带着问题认真读文,学生通过预习逐步掌握各类文章的规律,进而提高自学能力,让他们先扶着老师伸出的探路拐杖,逐步走向自学之路。【关键词】快乐语文关注发现习惯具有永城特色的“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动眼看、动耳听、动
【摘要】随着近年来各阶段的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小学阶段作为整个教育的初级阶段,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小学语文作为小学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所有学科的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呢?【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质量随着现阶段我国在各教育阶段实行的教学改革,小学语文教育在教学理念上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以往的传统式语文知识灌输,而是从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入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摘要】作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做了一些理论和实践的探讨,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当好学生的表率,当好法制教师,并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策略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法制教育渗透少年儿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是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根本所在。而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