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叙事人物刻画角度分析海明威《在异乡》小说中的人物性格,认为文中人物刻画方面很少运用直接形容和外貌描写展现主要通过环境描写、简洁的对话、心理活动、行为描写、类比象征等间接手法展现人物性格。
关键词:《在异乡》人物刻画;间接表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4-01
一、引言
以往对《在异乡》的叙事分析,是从叙事声音和视角、评价研究,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浅谈人物塑造的研究,但仅从背景和人物对话谈人物塑造并不充分。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前者用特定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后者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事例暗示。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讨论了间接表现中行动,言语,外表,环境,和通过类比强化人物刻画的手法。
笔者认为海明威《在异乡》中描写相貌特征很少,而是抓住环境背景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因果关系,人物习惯性行动揭示静态性格,直接引语叙述,减速聚焦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来展现“我”的内心。
二、环境与人物性格
环境描写除烘托文本基调,还将各种感觉组织成语言。从叙事理论角度,人物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常常转喻来暗示性格特征。《在异乡》作了故事背景的环境描写,感视觉交融,和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突出物象的清晰感,战争、寒冷及动物尸体增加了人物性格厚重感。给异乡的人孤寂感和对时势的痛恨。被掏空心脏在寒风里吹的野味隐喻战场上九死一生,伤痕累累的士兵。
文中他们选择最短的路去医院,哪怕要过桥;走有卖热乎炒栗子的桥,都暗示伤兵们对生存和温暖的渴求。这不仅是一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间接表现,在选择一贯去医院的那条路习惯性动作背后,揭示了静态的性格侧面,成为读者了解人物心境的一个线索。
伤兵们去咖啡馆路上的描述、咖啡馆的环境和开篇环境不同,一派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温暖繁荣。在视觉上和开篇环境及人物心境形成反差。“我”认为意大利咖啡馆的姑娘是最爱国的。这是口是心非的讽刺,和“我”因为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而遭其他伤兵冷落,耿耿于怀,矛盾不已的性格相吻合。
三、对话与人物性格:直接引语
言语是文本中人物刻画常用手段,言语不仅能体现人物的出生、居住地、社会阶层等,还有言语背后的心理和个性。故事行动和言语是通过一种因果关系传达人物性格特征的。《在异乡》中连最简短的对话都采用直接引语,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特定话语,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直接引用还原人物本来对话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表明人物心理感受的修饰词,让读者更注意对话内容本身,转而回味对话者的人物性格。这是叙事创造中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文章有一段是少校和医生的对话,少校曾经是优秀的击剑手,在战争中手部负伤,目前在医院成为康复器械的“试验品”。他明白根本不能恢复,但仍诙谐地问自己能否踢球,没有揭穿医生的回答和糊弄人的康复照片,体现了少校曾经心怀正义和爱国情怀,虽然伤痛在身,却不自暴自弃的勇敢刚毅。不拆穿谎言,保持优雅和尊严,用“very interesting”简短的问答使其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高大了许多。但医生问其是否有信心康复时,他却惊人回答:“No”,其忠于内心的形象被演绎出来。
另一段少校与“我”的对话,他一直要求“我”用正确的意大利语法,侧面刻画了一个忠于国家,自律严谨的军人形象。与“我”谈论结婚时,优雅的少校反常激动,使读者想探其反差的原委。后文,其妻子在战后死去,因为失去挚爱的痛苦是少校心中不能平复的创伤。这段简洁的借言又再次刻画少校因战争失去亲人而内心孤独,脆弱敏感的一面。
四、“我”的心理刻画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文中为了凸显少校这个海明威式英雄形象,当然不能刻意对“我”作过多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我”所见所感勾勒出这个身处异乡的美国士兵的内心。文中有几段“我”的内心独白是以往学者较少分析的。“我”强烈感到伙伴的疏远冷落,“我”极为介意伙伴知道因为“我”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并非英勇就义的殊荣,渴望在异乡获得伙伴的温暖。“我”承认只是被迫参战,对死也非大义凛然,但战争的残酷和孤独感让“我”觉得内心的痛苦比身体的伤痛更大。海明威用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崇尚荣誉、向往友谊、对战争恐惧内心敏感的孤独异乡人的形象。
五、人物行动的象征意义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一次性的行动或习惯性的行动揭示:习惯性行动倾向揭示人物静态的性格。一次性行动和习惯性行动都可以归于几种范畴:实现行动、省略行动、思索行动,这几种行动都可能被赋予象征意义。
文中几处习惯性动作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侧面,比如几个士兵选择去医院的道路;少校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语法;少校总是按时上医院;少校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眼睛直盯着墙壁……也有几处一次性行动暗示出的人物性格,比如谈论婚姻时少校的失态,之后少校又向我道歉,想起逝去妻子的少校竟失声痛哭。
叙述者将叙事视角聚焦少校的动作、表情,减速作场景式的描绘,在他回想起逝去妻子的时的痛苦表情,作者使用了简单的动作词象征内心的悲痛,又不得不迅速恢复平静,这种极慢的场景叙述和文中几个概略叙述对比,这个人物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得到提升。
六、结语
本文用叙事学中小说人物刻画理论分析海明威的《在异乡》中塑造几个人物性格的手法,多运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因果关系、直接引语、人物的心理及人物动作场景描绘等间接表现手法,将战退士兵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展露无疑,“我”的内心也解读出来。
参考文献:
[1]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
关键词:《在异乡》人物刻画;间接表现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4-01
一、引言
以往对《在异乡》的叙事分析,是从叙事声音和视角、评价研究,叙事艺术和文体风格,浅谈人物塑造的研究,但仅从背景和人物对话谈人物塑造并不充分。文本中的人物标记有两个基本类型: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前者用特定词把人物特征明说,后者不直说特征,而是以各种方式表现或事例暗示。里蒙凯南《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讨论了间接表现中行动,言语,外表,环境,和通过类比强化人物刻画的手法。
笔者认为海明威《在异乡》中描写相貌特征很少,而是抓住环境背景与人物性格塑造的因果关系,人物习惯性行动揭示静态性格,直接引语叙述,减速聚焦动作表情,和心理活动来展现“我”的内心。
二、环境与人物性格
环境描写除烘托文本基调,还将各种感觉组织成语言。从叙事理论角度,人物的物理环境和人际环境常常转喻来暗示性格特征。《在异乡》作了故事背景的环境描写,感视觉交融,和第一人称叙述结合突出物象的清晰感,战争、寒冷及动物尸体增加了人物性格厚重感。给异乡的人孤寂感和对时势的痛恨。被掏空心脏在寒风里吹的野味隐喻战场上九死一生,伤痕累累的士兵。
文中他们选择最短的路去医院,哪怕要过桥;走有卖热乎炒栗子的桥,都暗示伤兵们对生存和温暖的渴求。这不仅是一段环境描写对人物内心的间接表现,在选择一贯去医院的那条路习惯性动作背后,揭示了静态的性格侧面,成为读者了解人物心境的一个线索。
伤兵们去咖啡馆路上的描述、咖啡馆的环境和开篇环境不同,一派人声鼎沸,华灯初上,歌舞升平的温暖繁荣。在视觉上和开篇环境及人物心境形成反差。“我”认为意大利咖啡馆的姑娘是最爱国的。这是口是心非的讽刺,和“我”因为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而遭其他伤兵冷落,耿耿于怀,矛盾不已的性格相吻合。
三、对话与人物性格:直接引语
言语是文本中人物刻画常用手段,言语不仅能体现人物的出生、居住地、社会阶层等,还有言语背后的心理和个性。故事行动和言语是通过一种因果关系传达人物性格特征的。《在异乡》中连最简短的对话都采用直接引语,直接而生动地记录人物的特定话语,有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从而客观地介入对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在直接引用还原人物本来对话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表明人物心理感受的修饰词,让读者更注意对话内容本身,转而回味对话者的人物性格。这是叙事创造中直接性和间接性的统一。
文章有一段是少校和医生的对话,少校曾经是优秀的击剑手,在战争中手部负伤,目前在医院成为康复器械的“试验品”。他明白根本不能恢复,但仍诙谐地问自己能否踢球,没有揭穿医生的回答和糊弄人的康复照片,体现了少校曾经心怀正义和爱国情怀,虽然伤痛在身,却不自暴自弃的勇敢刚毅。不拆穿谎言,保持优雅和尊严,用“very interesting”简短的问答使其在读者心中的形象高大了许多。但医生问其是否有信心康复时,他却惊人回答:“No”,其忠于内心的形象被演绎出来。
另一段少校与“我”的对话,他一直要求“我”用正确的意大利语法,侧面刻画了一个忠于国家,自律严谨的军人形象。与“我”谈论结婚时,优雅的少校反常激动,使读者想探其反差的原委。后文,其妻子在战后死去,因为失去挚爱的痛苦是少校心中不能平复的创伤。这段简洁的借言又再次刻画少校因战争失去亲人而内心孤独,脆弱敏感的一面。
四、“我”的心理刻画
“我”作为故事的叙述者,文中为了凸显少校这个海明威式英雄形象,当然不能刻意对“我”作过多直接描写,而是通过“我”所见所感勾勒出这个身处异乡的美国士兵的内心。文中有几段“我”的内心独白是以往学者较少分析的。“我”强烈感到伙伴的疏远冷落,“我”极为介意伙伴知道因为“我”是美国人才获得勋章,并非英勇就义的殊荣,渴望在异乡获得伙伴的温暖。“我”承认只是被迫参战,对死也非大义凛然,但战争的残酷和孤独感让“我”觉得内心的痛苦比身体的伤痛更大。海明威用心理描写刻画了一个崇尚荣誉、向往友谊、对战争恐惧内心敏感的孤独异乡人的形象。
五、人物行动的象征意义
一个人的性格特点可以通过一次性的行动或习惯性的行动揭示:习惯性行动倾向揭示人物静态的性格。一次性行动和习惯性行动都可以归于几种范畴:实现行动、省略行动、思索行动,这几种行动都可能被赋予象征意义。
文中几处习惯性动作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性格侧面,比如几个士兵选择去医院的道路;少校不厌其烦地纠正“我”的语法;少校总是按时上医院;少校笔挺地坐在手术椅中,眼睛直盯着墙壁……也有几处一次性行动暗示出的人物性格,比如谈论婚姻时少校的失态,之后少校又向我道歉,想起逝去妻子的少校竟失声痛哭。
叙述者将叙事视角聚焦少校的动作、表情,减速作场景式的描绘,在他回想起逝去妻子的时的痛苦表情,作者使用了简单的动作词象征内心的悲痛,又不得不迅速恢复平静,这种极慢的场景叙述和文中几个概略叙述对比,这个人物在小说的中心地位得到提升。
六、结语
本文用叙事学中小说人物刻画理论分析海明威的《在异乡》中塑造几个人物性格的手法,多运用环境与人物性格的因果关系、直接引语、人物的心理及人物动作场景描绘等间接表现手法,将战退士兵对战争的恐惧、厌恶展露无疑,“我”的内心也解读出来。
参考文献:
[1]里蒙凯南著,姚锦清等译.叙事虚构作品:当代诗学[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89.
[2]王雅丽,管淑红.小说叙事的评价研究——以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在异乡》为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