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叙事技巧与寻求主题的完美结合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rrylee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麦田里的守望者》是J.D塞林格的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半个世纪过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依然在世界各国的畅销书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其艺术魅丽可谓经久不衰。不少评论家从主题,故事情节,人物造,语言特征等方面,挖掘这部作品的价值,让读者能更透彻地理解这部名著。本文将从叙事技巧方面剖析,书中小说技巧娴熟自如的运用,为当代小说形式的发展和完善做出了很大贡献。
  关键词:叙事技巧;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内心透视;主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6-02
  《麦田里的守望者》没有跌起伏的故事情节,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差生,他由于多考试不及格,第三次被开除学校,却因为不敢马上回家告诉父母这个消息,而在旅途流浪,直至三天后才回到家中。这三天中,霍尔顿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思,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孩子眼中的成人世界和一颗敏感丰富的童心。
  一、第一人称不可靠叙述者——展现当时世界的混乱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全部用第一人称写成,是霍尔顿在精神病医院对大夫作出的一种自叙,讲述他“在去年圣诞节前所过的那段荒唐生活”。霍尔顿是小说的戏剧化代言人,以“我”的口吻,描述着“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且文中没有作家插入评论的任何迹象。这种写作视角好处有二:其一,便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到的:“同一位缺少作家帮忙的叙述者一道旅行,其最重要的效果也许是缩短感情距离。”(1987:287)霍尔顿将自己眼中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呈现在读者面前,让我们能通过他的心灵来认识周围的一切,和他同呼吸共命运,悲他所悲喜他所喜,经历了他所经历的一切,读者和叙述者心有灵犀的共鸣便油然而生了。“因为我们绝对地局限于他的经验之中,我们就完全同情他了”(布斯1987:292)。其二,这种讲故事的方式赋予细节以逼真的效果,同时让读者感到他比叙述者了解得更多的,正在发生的事情。霍尔顿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我们便感到对他有一种移情作用。读者不仅可以掌握故事中的霍尔顿的观点,而且由于没有作家的断然插入,又可保持自己的客观性。读者不是通过作家的眼睛去看霍尔顿的,而是自己在阅读中慢慢发现主人公的个性品质。
  但是,霍尔顿虽然以逼真,亲切的第一人称“我”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在文中却只能算个不可靠叙述者。布斯是这样定义不可靠叙述者的:“叙述者所说所作与作家的观点一致的时候,我称他为可靠的叙述者,如果不一致,则称之为不可靠叙述者”。
  如何可见霍尔顿是个不可靠叙述者呢?首先,霍尔顿在精神病医院对大夫做的坦白,特殊的叙述环境告诉我们,霍尔顿精神世界正在经历着痛苦折磨,缺失了理性和客观性,对事物的评价也许会有失偏颇有所偏激。其次,霍尔顿在文中坦然承认:“你这一辈子大概没见过比我更会撒谎的人。”的确,霍尔顿撒谎可谓不假思索信手拈来。如他在火车上遇到同学的母亲自己我介绍时,他信口糊编了一个名字“鲁道尔夫席密德”,在被问及为什么会在上课时间坐上火车外出时,霍尔顿也说假话了:“我得去动一下手术我脑子里长了个小小的瘤子”。实际上,霍尔顿是因为四门功课不及格而被逐出校门。
  作家用一个不可靠叙述者作为他的戏剧化代言人有何用意呢?从文中可以看出,霍尔顿虽然撒谎,却敢于承认自己是个不可救药的撒谎者,他愿意毫无保留地展现出他满品污秽的语言,他一塌糊涂的学业,他愤世嫉俗的个性,虽然与大人心目中的乖孩子,好学生形象有着天壤之别,他的率性坦然却不可质疑。这个自嘲的小小“说谎者”与成人世界中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如霍尔顿所崇敬的数学老师安多里尼,就教导霍尔顿“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地活着。”他满口仁义道德,教霍尔顿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生活,但是却趁着霍尔顿熟睡时猥锁他,是一个不愿告人的同性恋者。这种少年和成人的反差,形成了一种“反讽”,一种“诚实”的说谎者和“虚伪”的实在者之间的反讽,正如布斯所言:“不可靠的叙述者与他们的作家的观点相离的方向和远近不同,这些叙述者便有了很大差别,正如目前流行的术语反讽一样”。《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反讽影射着孩子的单纯和成人的世故,不可靠的少年比可靠的成年人要更加真诚更加坦荡。华滋华斯的诗中有一句:“儿童是成人之父”。这也许是对主题的一个最好诠释吧,天真无邪的孩子身上纯洁的光芒让自诩为大人的我们自惭形愧。
  二、内心透视——纯真童心的“守望者”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另一个写作技巧的运用便是“内心透视”。按照布斯的理论“任何的内心透视,不论深度如何,总是将心理得展示的人物变为叙述者”“内心透视因此受到不可靠程度的支配”“我们越是深入心理,我们就会在不失掉同情心的情况下接受越多的不可靠性”。这么说来,内心透视的运用,与不可靠叙述者的运用,在技巧上可谓是相得益彰天衣无缝了。除了技巧上的巧妙作用外,内心透视也是挖掘主题的得利工具。
  首先,内心透视让读者能全面地,各个角度地认识主人公霍尔顿的性格和价值取向。“在不减少展现缺陷的情况下而仍然获致同情的效果”(布斯1987:255),便是采用内心透视了。读者通过霍尔顿的眼睛观察世界,他的心灵感受世界,便能透彻理解他种种行动的原因,“持续的内心透视引导读者为伴随他旅行的人祝福,而不顾这个人物表现出来的品性如何。”(布斯1987:256)
  表面看来,霍尔顿并不是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他在学业上一塌糊涂,满口污言秽语,常喝得酩酊大醉,接触的朋友要么是妓女要么是混账男孩。除非读者和他的哥哥D.B.及妹妹菲比一样了解他,不然都会对这个“不良少年”嗤之以鼻,决不会为他的命运揪心为他的前途担忧。但霍尔顿对自己经历的剖析中,却充满了真性情的光芒,孩子气,善良,纯真,正直,胆小,都是他性格中可爱的一面,与那个愤世嫉俗的霍尔顿相差甚远。例如在说到自己的妹妹菲比时,霍尔顿满怀柔情地说道:“你这一辈子再也不会见过那么漂亮那么聪明的小孩子。”他被学校开除后,一心惦念着小妹妹,一路上不停想跟菲比打电话,向她诉说哀肠。又为菲比买她最爱歌手的光碟,小心翼翼地保存着,真到他偷偷溜回家,趁父母不注意之时,把碟赠给菲比。然后又护送菲比去学校读书。在菲比的学校里,霍尔顿看到“有人在墙上写了fuck you两个大字。”霍尔顿当时的心情是“我见了真他妈的气死”“我想到菲比和别的那些小孩子会看到它,最后总有个下流的孩子会解释给她们听,她们会老想着这事,甚至或许会嘀咕这事”“我真希望亲手把写这两个字的人杀掉”。最后霍尔顿冒着被误认为是他写脏话的危险,把两个大大的脏字给擦干净了。虽然他本人脏话连遍,却不愿也不忍看到孩子们被污染被同化,他一心想做孩子纯真童心的“守望者”,这不是文中的要旨吗?。“我老是想像,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做游戏,几千几万个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人——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 ,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一段的内心透视,就是霍尔顿反抗现实,追求理想的纯洁一面,他要守住孩子的至诚至性,防止孩子被成人世界的丑恶一面所耳濡目染。这段文字,不仅仅是让读者同情了,更是为他加油呐咕,为他祝福祈祷,希望他能如愿以偿。难怪有评论家说《麦田里的守望者》“开当代美国文学中心理现实广义的先河”。通过内心透视,霍尔顿被塑造成福斯特所说的“浑圆人物”,有血有肉,爱憎分明。
  霍尔顿有不成熟甚至邪恶的一面,但也有其美好善良的一面。塞林格运用独具匠心的精湛的叙述艺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层次丰富的艺术空间,深刻反映了复杂的现代成人社会和一代青年的心态,为小说主题的展示起了巨大的推动,是成功和魅力的源泉。
  参考文献:
  [1]董小英.叙述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罗刚.叙述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
  [3]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4]W.C.布思.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其他文献
摘 要:动漫文化是动漫作品的内涵,他通过动漫作品及衍生品在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国家形象、进行国际交往中正持续发生着作用;动漫文化是动漫产业的核心,。本文从动漫文化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广州动漫文化发展的制约因素,探讨动漫文化发展的措施,以对广州动漫文化发展提出以参考意见。  关键词:动漫文化;意义;措施;氛围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
期刊
摘 要:东北民谣文化是东北文化的源头,本文试从东北民谣的发展以及民谣下的东北地域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对人物性格的塑造几方面进行文化阐释。让所有人真实的感受生长在黑土地上的祖先们心底发出的心灵呼喊。  关键词:东北民谣;民俗;性格;地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7-02  东北民谣作为东北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整个东北社会
期刊
摘 要:《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海明威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品中主人公哈里的悲剧人生体现了战后一代人对世界、对生活、对生命的迷惘和彷徨,也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难以调和的矛盾带来精神创伤的一个写照。本文主要通过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分析哈里的性格,深入展示人物的内心,让读者从一个新的视角了解作品中人物复杂的心理真实和性格特点,揭示出其悲剧人生的成因,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小
期刊
摘 要:作为古代较通行的文体——连珠体有特殊的讽谏功能,即傅玄所谓的“合于古诗劝兴之义”。连珠成为古代士大夫向君王纳言献策、参政议政的工具。体现了古代士大夫治国平天下的美好理想。  关键词:连珠;文体;讽谏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59-02  连珠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比较通行的文体,兴盛于汉魏,成熟于六朝,衰亡于唐宋,而复兴于明清
期刊
摘 要: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类型多样,本文通过对东北民间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分析,揭示在男权统治下,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塑造下,东北的女性世世代代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是如何完全迷失自我,甘愿沦为附属品。  关键词:东北;民间故事;男权思想;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0-02  东北民间故事是东北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口头创作的
期刊
摘 要: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关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经历,分析了他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之路的关系,认为阿米尔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也在救赎中得到了成长。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成长;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6-02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19
期刊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内蕴。汉语是汉文化的载体,它深深地印上了汉民族悠久而多姿多采的文化历史的印记,学习汉语必须把握汉文化。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作为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且最能体现时代和社会变化的一个要素,它能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内涵。本文简要的介绍了汉语词汇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词汇;文化;关系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 要:定远县地处安徽东部,是滁州市下辖的一个县。定远方言属于江淮官话,这里的方言听起来似乎很“土”,例如“捾、欶、睒、趿、炕”等。然而研究发现,这些很“土”的词语实际上并不“土”,它们在很多古代文献中出现过,如《说文解字》、《广韵》等。  关键词:定远方言;《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本字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65-02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为考察对象,分析契诃夫如何利用具有视觉效果的语言和修辞手段使小说语言活泼生动,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关键词:视觉效果;修辞;通感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3-03  契诃夫(1860-1904年),俄国小说家、戏剧家,被视为最伟大的短篇小说家。他创造了一种风格独特、言简意赅、艺术精湛的抒情心理小说。
期刊
摘 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儿舞蹈艺术事业开始迅速的蓬勃发展,但如今优秀的少儿舞蹈作品仍然是屈指可数,故此,少儿舞蹈编创事业也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业人士的重视。少儿舞蹈有别于其他舞种,它有其自身特点,因此少儿舞蹈作品要想能够出彩、出奇,编创者除了切实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以外,最为重要的就是在编创手法上、形式上、题材上都要有所创新。  关键词:少儿舞蹈;编创;思维创新  中图分类号:J79 文献标识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