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卡勒德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讲述了关于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与救赎的故事。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分析阿米尔的外在和内在成长经历,分析了他的成长和自我救赎之路的关系,认为阿米尔是在成长中学会了救赎,也在救赎中得到了成长。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成长;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6-02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1980年随父亲移居到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因其生动的故事剧情,在问世后受到读者的追捧,大获成功。他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在联合国颁奖仪式上表示:“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并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少爷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的父亲对他十分严苛,对哈桑却充满爱怜之意,这让阿米尔非常嫉妒。哈桑一直视阿米尔为自己世界的中心,为了阿米尔,他可以付出一切。表面上,阿米尔对哈桑热情亲切,内心却讨厌嫉妒比自己更能讨父亲欢心的仆人之子。直到有一天,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惨遭坏人施暴,阿米尔却因为害怕而选择了袖手旁观。从此以后,阿米尔不敢再见哈桑并诬蔑他且让父亲赶走了他们一家。不久阿米尔和父亲因战乱移民美国,哈桑一家却不知所踪。多年后,阿米尔偶然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偿还那二十多年的罪恶感,他决定重回阿富汗,开始自己的灵魂救赎。
一、成长小说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成长小说是描述成长的主力。成长小说作为词语,源自德语Bildungsroman,Entwicklungsroman,Erziebungsroman,Kunstlerroman等,取其塑造,修养,发展和成长之意。马斯科在其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中对成长小说进行了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是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马斯科,1969:32)芮渝萍则将其定义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芮渝萍,2004:7)
从马斯科和芮渝萍的定义以及相关论著的研读中,笔者归纳出成长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一)小说的叙事必须包含人物的成长;(二)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性;(三)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天真-遭遇困难-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四)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因此,按照成长小说的定义和特征,《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二、在成长中实现救赎
在一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通常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的成长,如身体特征的变化,年龄的增长等,我们称之为“外在成长”。另一个则是主观的成长,如心灵的升华,性格的变化等,我们称之为“内在成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同时存在的。
(一)阿米尔的“外在成长”
小说中主人公外在成长经历了纯真的童年,风筝比赛,远走美国,真相出现,重返阿富汗,得到救赎几个阶段。这正好与前文总结出的关于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对照,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阿米尔也一步步的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纯真的童年。故事始于阿富汗,阿米尔家境殷实,他和哈桑享受着阳光、和平和快乐,这时候的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是亲密无间的,虽然他们的地位不一样,阿米尔会对哈桑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并因父亲对哈桑的爱而感到嫉妒,但他本质上还是个天真纯洁的孩子。
风筝比赛。这种美好单纯的日子在阿米尔12岁那年的风筝比赛上结束了。他希望通过这场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哈桑帮助他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身体上难以愈合的伤痛和心理上阿米尔对他深深的背叛。这场风筝比赛也是阿米尔人生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要实现他的成长,就必须要克服这个心结。
远走美国。阿米尔逼走哈桑后不久,18岁的他就和父亲离开了被苏联入侵的阿富汗,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流亡之路。在美国二十多年的生活中,阿米尔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他结婚了,获得了自己的事业,使自己从一个在父亲保护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成年男人。
真相出现。拉辛汗的来电让阿米尔抛下了美国的一切,只身回到他那动荡不安的祖国。哈桑真正身世的揭露是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它促成了阿米尔决定勇敢的去面对过错完成救赎的决心。可以说这个有关哈桑身世的真相对阿米尔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催化剂。
重返阿富汗。阿米尔回到了战火荼毒,满目疮痍的喀布尔,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要救出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在这里他再次遇到了当年强暴哈桑的恶棍阿塞夫,时隔二十六年,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终于落在了再也没有哈桑保护的阿米尔身上,阿米尔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但他忍受了下来,他救出了索拉博。这也是阿米尔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正面的行动来挽救曾经的过错,也是他第一次找到了能够真正得到成长的方法。
得到救赎。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曲折之后,阿米尔终于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并且收养他为自己的孩子,肩负起了对索拉博抚养的责任。直到这个阶段才是阿米尔完成成长的终点。
(二)阿米尔的“内在成长”
伴随着阿米尔六个阶段的“外在成长”,他的内心也经历了与之相对应的变化,由天真、背叛、煎熬、震惊、勇敢、救赎六个阶段表现出他的内在成长过程。
在童年阶段,阿米尔虽然是个有点骄纵的少爷,但是本性上仍然是一个天真简单的孩子,他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卡勒德胡塞尼,2006:27)这几个字不仅刻在树干上,更是刻在了他们两人的心里。 风筝比赛对阿米尔的内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没有控制住自己对哈桑的嫉妒,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强暴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甚至为了自欺欺人地 “忘却”那糟糕的表现,他犯下了更严重的错误:设计诬陷并逼走了哈桑父子。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二十六年来,内疚和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18岁的阿米尔随父亲一起逃到了美国,“ 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卡勒德胡塞尼,2006:125)然而,往事终究是无法被埋葬的,当他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时,他背叛的不仅仅是儿时的玩伴,更是自己同根的亲兄弟,这纠缠不清的血缘关系更加重了阿米尔的罪恶感。
在经历了震惊和深深的自责之后,阿米尔选择了勇敢的去面对这一切,他回到硝烟弥漫的阿富汗,历经艰辛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当风筝飞翔在美国的天空中的时候,当索拉博为此而露出浅浅微笑的那一刻,那萦绕在阿米尔心头长达二十六的阴影终于消散了,他勇敢的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终于“长大成人”了!
三、在救赎中实现成长
(一)血的救赎
在人类发展史上,“血”一直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它既象征着生命也意味着死亡,具有神圣的意义。在所有的宗教活动中,都把血放在一个崇高的位置上,“他们认为这是将祭品的灵魂献给了天神,神灵在感受到了这些之后便会降赋于寺庙之中、庇佑人们。”(田兆元,龙敏,2001:67-68)在祭祀活动中,鲜血意味着净化和救赎,有罪的人通过流下鲜血这种仪式,来达到对灵魂的净化和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流血的仪式来救赎自己内心的愧疚,从而最终完成自己的成长旅程。、他选择了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卡勒德胡塞尼,2006:2)回到阿富汗营救索拉博,他所面对的是当年血腥强暴了哈桑的阿塞夫,而他身边再也没有了哈桑和他的弹弓的保护了。
面对阿塞夫的过程是一场真正的献祭仪式。当阿塞夫的拳套击打在阿米尔孱弱的身躯上时,当阿米尔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阿塞夫的拳套时,阿米尔笑了,因为这是阿米尔“自1975年冬天以来,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这样的事情。”(卡勒德胡塞尼,2006:279)因为,鲜血流出的那刻,阿米尔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鲜血洗涤了他身上的罪恶,他用鲜血偿还了哈桑为他流下的血,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二)实现救赎
阿米尔实现自己的救赎除了其外界的指引外,更主要是其自身的道义感、勇气和精神超然。
1、道义感的自觉
尽管阿米尔犯下了错误,但是他对自己的错误时时都感到深深的自责,内心一直受着无尽的煎熬,即使逃避到了美国,依然没有摆脱良心上的谴责,从这点可以看出,在阿米尔的心中是具有道义感的,并且使他时时反省自己内心的罪孽。直到拉辛汗打来电话,指引了他的救赎之路,他回到了阿富汗,了解了哈桑的身世,他的道义感完全的爆发出来了。这种道义感也是他在动荡不安的阿富汗极力拯救索拉博的支柱,也是他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
2、个人的勇气
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波折,需要极大的勇气。只身回到巴基斯坦寻找他曾经背叛过的哈桑,需要勇气;勇敢的回到硝烟弥漫的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孩子索拉博,需要勇气;要在魔鬼一样的阿塞夫手中救出索拉博,更是需要勇气。而这一切,阿米尔都做到了,他正视了自己多年前犯下的错误,战胜了自己的懦弱,鼓起勇气实现了自己的自我救赎。
3、精神的超然
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则是他精神上的更进一步升华。他不加隐瞒的向所有人介绍索拉博的身份:“我爸爸睡了他的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现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发上的那个孩子是哈桑的儿子。他是我的侄儿。”(卡勒德胡塞尼,2006:349)
当阿米尔能够尊重事情的真相,能够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能够通过公开自己的过错来表达忏悔时,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也隐含着对阿富汗当下的民族,宗教,阶级矛盾造成的种种悲剧的实行救赎的渴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超然。
四、结语
《追风筝的人》记录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之路。从对哈桑的背叛到26年备受煎熬的生活到救出索拉博得到心灵的救赎,阿米尔战胜了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救赎。这是一场罪与赎罪的轮回,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M].NY:The Odyssey Press,1969.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田兆元,龙敏.中国盟誓中杀牲掀血行为的动机探讨[J].民族艺术,2001.
关键词:《追风筝的人》;成长;自我救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8-0246-02
卡勒德胡赛尼出生在阿富汗,1980年随父亲移居到美国。《追风筝的人》是他的第一部小说,因其生动的故事剧情,在问世后受到读者的追捧,大获成功。他于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道主义奖,在联合国颁奖仪式上表示:“在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并立志拂去蒙在阿富汗普通民众面孔的尘灰,将‘灵魂’的悸动展示给世人”。
《追风筝的人》讲述少爷阿米尔和仆人之子哈桑从小一起长大,阿米尔的父亲对他十分严苛,对哈桑却充满爱怜之意,这让阿米尔非常嫉妒。哈桑一直视阿米尔为自己世界的中心,为了阿米尔,他可以付出一切。表面上,阿米尔对哈桑热情亲切,内心却讨厌嫉妒比自己更能讨父亲欢心的仆人之子。直到有一天,哈桑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而惨遭坏人施暴,阿米尔却因为害怕而选择了袖手旁观。从此以后,阿米尔不敢再见哈桑并诬蔑他且让父亲赶走了他们一家。不久阿米尔和父亲因战乱移民美国,哈桑一家却不知所踪。多年后,阿米尔偶然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竟然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为了偿还那二十多年的罪恶感,他决定重回阿富汗,开始自己的灵魂救赎。
一、成长小说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成长小说是描述成长的主力。成长小说作为词语,源自德语Bildungsroman,Entwicklungsroman,Erziebungsroman,Kunstlerroman等,取其塑造,修养,发展和成长之意。马斯科在其论文《什么是成长小说?》中对成长小说进行了定义:成长小说展示的是年轻主人公经历了某种切肤之痛的事件之后,或改变了原有的世界观,或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或两者兼有;这种改变是他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并最终把他引向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成人世界。在成长小说中,仪式本身可有可无,但必须有证据显示这种变化对主人公会产生永久的影响。(马斯科,1969:32)芮渝萍则将其定义为:成长小说就是以叙述人物成长过程为主题的小说,就是讲述人物成长经历的小说。(芮渝萍,2004:7)
从马斯科和芮渝萍的定义以及相关论著的研读中,笔者归纳出成长小说的几个重要特征:(一)小说的叙事必须包含人物的成长;(二)从内容上看,成长小说具有亲历性;(三)从结构上看,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当模式化:天真-遭遇困难-迷惘-考验-失去天真-顿悟-认识人生和自我;(四)从结果上看,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难后,获得了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的重新认识。因此,按照成长小说的定义和特征,《追风筝的人》无疑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二、在成长中实现救赎
在一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通常包含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客观的成长,如身体特征的变化,年龄的增长等,我们称之为“外在成长”。另一个则是主观的成长,如心灵的升华,性格的变化等,我们称之为“内在成长”。这两者是相辅相成,同时存在的。
(一)阿米尔的“外在成长”
小说中主人公外在成长经历了纯真的童年,风筝比赛,远走美国,真相出现,重返阿富汗,得到救赎几个阶段。这正好与前文总结出的关于成长小说的叙述结构相对照,随着故事的发展,主人公阿米尔也一步步的实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纯真的童年。故事始于阿富汗,阿米尔家境殷实,他和哈桑享受着阳光、和平和快乐,这时候的阿米尔和哈桑之间是亲密无间的,虽然他们的地位不一样,阿米尔会对哈桑开一些无伤大雅的小玩笑,并因父亲对哈桑的爱而感到嫉妒,但他本质上还是个天真纯洁的孩子。
风筝比赛。这种美好单纯的日子在阿米尔12岁那年的风筝比赛上结束了。他希望通过这场比赛向父亲证明自己的能力,哈桑帮助他取得了胜利,但却付出了身体上难以愈合的伤痛和心理上阿米尔对他深深的背叛。这场风筝比赛也是阿米尔人生中遇到的重大挫折,要实现他的成长,就必须要克服这个心结。
远走美国。阿米尔逼走哈桑后不久,18岁的他就和父亲离开了被苏联入侵的阿富汗,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流亡之路。在美国二十多年的生活中,阿米尔经历了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他结婚了,获得了自己的事业,使自己从一个在父亲保护下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有主见有担当的成年男人。
真相出现。拉辛汗的来电让阿米尔抛下了美国的一切,只身回到他那动荡不安的祖国。哈桑真正身世的揭露是阿米尔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它促成了阿米尔决定勇敢的去面对过错完成救赎的决心。可以说这个有关哈桑身世的真相对阿米尔的成长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催化剂。
重返阿富汗。阿米尔回到了战火荼毒,满目疮痍的喀布尔,他的目的只有一个,他要救出哈桑的孩子-索拉博。在这里他再次遇到了当年强暴哈桑的恶棍阿塞夫,时隔二十六年,阿塞夫的不锈钢拳套终于落在了再也没有哈桑保护的阿米尔身上,阿米尔全身上下几乎没有一块完好的地方,但他忍受了下来,他救出了索拉博。这也是阿米尔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第一次主动采取正面的行动来挽救曾经的过错,也是他第一次找到了能够真正得到成长的方法。
得到救赎。在经历了重重困难和曲折之后,阿米尔终于将索拉博带回了美国,并且收养他为自己的孩子,肩负起了对索拉博抚养的责任。直到这个阶段才是阿米尔完成成长的终点。
(二)阿米尔的“内在成长”
伴随着阿米尔六个阶段的“外在成长”,他的内心也经历了与之相对应的变化,由天真、背叛、煎熬、震惊、勇敢、救赎六个阶段表现出他的内在成长过程。
在童年阶段,阿米尔虽然是个有点骄纵的少爷,但是本性上仍然是一个天真简单的孩子,他在树上刻下:“阿米尔和哈桑,喀布尔的苏丹”。(卡勒德胡塞尼,2006:27)这几个字不仅刻在树干上,更是刻在了他们两人的心里。 风筝比赛对阿米尔的内心有着非常大的影响,他没有控制住自己对哈桑的嫉妒,眼睁睁的看着哈桑被强暴而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甚至为了自欺欺人地 “忘却”那糟糕的表现,他犯下了更严重的错误:设计诬陷并逼走了哈桑父子。为此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二十六年来,内疚和自责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他。
18岁的阿米尔随父亲一起逃到了美国,“ 对我来说,美国是个埋葬往事的地方”。(卡勒德胡塞尼,2006:125)然而,往事终究是无法被埋葬的,当他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其实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时,他背叛的不仅仅是儿时的玩伴,更是自己同根的亲兄弟,这纠缠不清的血缘关系更加重了阿米尔的罪恶感。
在经历了震惊和深深的自责之后,阿米尔选择了勇敢的去面对这一切,他回到硝烟弥漫的阿富汗,历经艰辛救出了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当风筝飞翔在美国的天空中的时候,当索拉博为此而露出浅浅微笑的那一刻,那萦绕在阿米尔心头长达二十六的阴影终于消散了,他勇敢的承担了自己的责任,他完成了自己的心灵救赎,终于“长大成人”了!
三、在救赎中实现成长
(一)血的救赎
在人类发展史上,“血”一直被赋予了很多的意义。它既象征着生命也意味着死亡,具有神圣的意义。在所有的宗教活动中,都把血放在一个崇高的位置上,“他们认为这是将祭品的灵魂献给了天神,神灵在感受到了这些之后便会降赋于寺庙之中、庇佑人们。”(田兆元,龙敏,2001:67-68)在祭祀活动中,鲜血意味着净化和救赎,有罪的人通过流下鲜血这种仪式,来达到对灵魂的净化和救赎。
在《追风筝的人》中,阿米尔正是通过这样一种流血的仪式来救赎自己内心的愧疚,从而最终完成自己的成长旅程。、他选择了踏上“那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卡勒德胡塞尼,2006:2)回到阿富汗营救索拉博,他所面对的是当年血腥强暴了哈桑的阿塞夫,而他身边再也没有了哈桑和他的弹弓的保护了。
面对阿塞夫的过程是一场真正的献祭仪式。当阿塞夫的拳套击打在阿米尔孱弱的身躯上时,当阿米尔用自己的鲜血染红了阿塞夫的拳套时,阿米尔笑了,因为这是阿米尔“自1975年冬天以来,第一次感到心安理得。我大笑,因为我知道,在我大脑深处某个隐蔽的角落,我甚至一直在期待这样的事情。”(卡勒德胡塞尼,2006:279)因为,鲜血流出的那刻,阿米尔知道自己已经得到了解脱,鲜血洗涤了他身上的罪恶,他用鲜血偿还了哈桑为他流下的血,他完成了自己的救赎。
(二)实现救赎
阿米尔实现自己的救赎除了其外界的指引外,更主要是其自身的道义感、勇气和精神超然。
1、道义感的自觉
尽管阿米尔犯下了错误,但是他对自己的错误时时都感到深深的自责,内心一直受着无尽的煎熬,即使逃避到了美国,依然没有摆脱良心上的谴责,从这点可以看出,在阿米尔的心中是具有道义感的,并且使他时时反省自己内心的罪孽。直到拉辛汗打来电话,指引了他的救赎之路,他回到了阿富汗,了解了哈桑的身世,他的道义感完全的爆发出来了。这种道义感也是他在动荡不安的阿富汗极力拯救索拉博的支柱,也是他完成自我救赎的动力。
2、个人的勇气
面对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波折,需要极大的勇气。只身回到巴基斯坦寻找他曾经背叛过的哈桑,需要勇气;勇敢的回到硝烟弥漫的阿富汗去寻找哈桑的孩子索拉博,需要勇气;要在魔鬼一样的阿塞夫手中救出索拉博,更是需要勇气。而这一切,阿米尔都做到了,他正视了自己多年前犯下的错误,战胜了自己的懦弱,鼓起勇气实现了自己的自我救赎。
3、精神的超然
阿米尔将索拉博带回美国收养,则是他精神上的更进一步升华。他不加隐瞒的向所有人介绍索拉博的身份:“我爸爸睡了他的仆人的老婆。她给他生了个儿子,名字叫做哈桑。现在哈桑死掉了,睡在沙发上的那个孩子是哈桑的儿子。他是我的侄儿。”(卡勒德胡塞尼,2006:349)
当阿米尔能够尊重事情的真相,能够承认自己犯下的错误,能够通过公开自己的过错来表达忏悔时,他完成了对自己的救赎,也隐含着对阿富汗当下的民族,宗教,阶级矛盾造成的种种悲剧的实行救赎的渴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超然。
四、结语
《追风筝的人》记录了主人公阿米尔的成长和救赎之路。从对哈桑的背叛到26年备受煎熬的生活到救出索拉博得到心灵的救赎,阿米尔战胜了他自己,也付出了很多的努力,才最终得到了自己的救赎。这是一场罪与赎罪的轮回,只有正视自己的错误,勇于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才能得到心灵的平静和精神上的升华。
参考文献:
[1]Mordecai Marcus.What Is An Initiation Story?[M].NY:The Odyssey Press,1969.
[2]卡勒德胡塞尼.追风筝的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芮渝萍.美国成长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田兆元,龙敏.中国盟誓中杀牲掀血行为的动机探讨[J].民族艺术,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