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如何把书读“活”?

来源 :旗帜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cotscotscotsc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之所以比同时代许多人都站得高些,看得远些,从阅读角度讲,是因为他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拥有渊博的学问知识,二是注重阅读“社会”这本更大更厚的“无字之书”,三是能够把这两方面所学融会贯通。融会贯通,就是把书读“活”。
  同一部兵书,马谡的用法是背本本,诸葛亮的用法就不是。王明和毛泽东都读马列著作,王明读的甚至更多,但他是教条主义,毛泽东不是。可见,读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读法和用法,在于是不是拥有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进出自如和出神入化的本事。毛泽东有这种本事。这来自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来自他反对本本主义的照搬照套的读法和用法。特别是阅读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西方著述,毛泽东尤其强调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读。怎样才能联系实际,把“本本”读“活”呢?毛泽东把他的方法概括为两条,即读书的时候一当“联系员”,二当“评论员”。这是他1958年11月同陶鲁笳等人谈话时提出来的。
  所谓“联系员”,有两层含义。一是把书中写到的观点主张、人物事件,同与这些观点主张、人物事件有关的或对立的另一个侧面联系起来思考和理解。例如,毛泽东读《史记·高祖本纪》,不仅关注刘邦的内容,还聯系书中有关刘邦的对立面项羽的描写来做比较,进而加深理解,由此得出“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的结论。再如,读日本学者坂田昌一谈基本粒子还可以再往下分的《关于新基本粒子观的对话》,毛泽东就联系《庄子》里说的“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的观点来理解,认为坂田昌一说的“是对的”。
  “联系员”的第二层含义,就是善于跳出书本,联系现实来理解和发挥。毛泽东1958年读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批语中,表达出这种读法的好处,他说把书中的“‘我国’(指苏联)两字改为‘中国’来读,就十分有味道”。他针对现实工作中存在分散主义、本位主义和有禁不止的情况,要求党的领导干部读《史记》时,要体会秦始皇在统一六国的战争中,善于调动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到主攻方向上来的领导方法。读苏联的《简明哲学辞典》,毛泽东就抓住其“同一性”条目只强调矛盾的对立、否定矛盾转化这个形而上学观点,把它同斯大林时期苏联不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做敌我矛盾转化的情况联系起来理解,进而认为,这个条目反映了斯大林晚年政治上犯错误在思想方法上的根源。
  所谓“评论员”,就是对书中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有所评论,不是跟在书本后面亦步亦趋,而是从自己的知识背景和实践需要出发,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发挥和运用。
  毛泽东的读书笔记和谈话,常常体现出政治家的敏锐和见识。例如,他读《徐霞客游记》和郦道元的《水经注》,关注的是两位作者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所发现的“科学作品”;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也说蒲松龄“很注意调查研究”,否则他哪有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这样的评论,显然已经离开书本的主题,借书论事,强调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写出有水平的东西。再如,《通鉴纪事本末·石勒寇河朔》叙述石勒拿不定主意是否攻取幽州,问计于谋士张宾,张宾详细分析了王浚、刘琨和乌桓几方面的情况,帮助他下决心攻取幽州,毛泽东从中读到的是“分析方法是极重要的”。此外,毛泽东读《汉书·赵充国传》,认为赵充国建议汉宣帝实行屯田的奏折,由于分析得当,才取得了对公卿们“说服力强之效”;读《老子》,说其中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是告诫人们分析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读《不怕鬼的故事》,认为《宋定伯捉鬼》一篇对“新鬼大,旧鬼小”的描述,说明对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析”。从这些评论,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如何注重并善于从书本中读出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论的。
  当“评论员”的阅读方法,使毛泽东常常在书中见识到一般读书人所难见到的精妙,发一般读书人所难发的评论。他认为过去被看作荒淫无度的商纣王,其实是一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用辩证法,歌颂了一个模范丈夫;枚乘的大赋《七发》,是批判保守主义的;贾谊的《治安策》是最好的政论;《水浒传》里的“三打祝家庄”,反映了搞统一战线的重要性;《红楼梦》写的是社会历史等。这些评论,往往成为前人和今人所未曾言到的一家之言。
  当“联系员”和“评论员”的攻读之法,彰显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反映了毛泽东的读书活动同客观实践的深刻关联。这种关联,激活了书本,让一些“闲书”有用,“死书”变活;也激活了毛泽东的思考,使他常有新的思想收获,进而在实践中有新的运用和发挥。比如,他细读苏联威廉斯的《土壤学》,与他提出“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不能说没有关联。毛泽东1964年读了竺可桢的论文《论我国气候的几个特点及其与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后,又有新的收获,当面对竺可桢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农业八字宪法”尚有缺点,还应该加上光和气(日光和气候),“农业八字宪法”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
  (摘自《毛泽东读书笔记精讲》)
  (本文选自:公務员文萃2019年04期)
其他文献
說起睡眠,很多人都不拿睡觉当回事。战国时名医文挚对齐威王说:“我的养生之道就是把睡眠放在头等位置,人和动物只有睡眠才生长,睡眠帮助脾胃消化食物,所以,睡眠是养生的第一大补,人一个晚上不睡觉,其损失百天也难以恢复。”  华佗,众所周知,是古代有名的医学专家,而华佗的养生术就是从睡觉开始的。记住下面四个睡觉戒律,人很难变老!  第一:子时前一定要睡觉  在古人的养生概念中,睡觉是人生第一件大事。如果每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并指出“很多人特别是青年人基本不看主流媒体,大部分信息都从网上获取”,要求我们“必须掌握舆论战场的主动权”。近年来,外交部党委在党建“铸魂工程”中,大力推进党建信息化建设,强化阵地意识,把网络作为开展青年思想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方式和手段,铸牢“忠诚、使命、奉献”外交人员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根基,培养有较高政治素养的青年干部队伍
期刊
武士魂魄  涓涓细流中,见武士抚琴,充满力量之人演奏风雅,不禁令人好奇。待定睛一看,武士的十指虽然错落有致,腿上放着的,却是一块枯木,上面没有一根琴弦。音乐在哪里?若弹奏的是嵇康的一曲《广陵散》,知音又有几何?若观者如痴如醉,又仅仅是因为琴声吗?  “大音希声”,当代雕塑家任哲在名为《云山风度》的武士雕塑作品中试图阐释艺术的本质。“对艺术家本人和观者都有很高的要求,所以叫知音难求。如果弹琴的人不把
期刊
摘 要:作为上下五千年历史的中国,其古老文化传统艺术经久不衰,显示出清晰透明的传承关系,这是艺术界的公认。而对与现代中国人来说,很难以为这种事实便是赖以骄傲的资本,相反,他们越来感觉自己已经达到了境界,去表现自己手法,为与创新,被社会公认为现代艺术。这就是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区别。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根源,它造就了一种高度封闭、高度稳定的文化体系。在中国人的意识当中,也构成了一条精神的支柱,这
期刊
一  在那个特殊年月,拥有几万亩土地的西戈壁农场并不是“粮仓”,所种的粮食竟然不够本农场人吃。踢开生产闹革命的后果是水没浇到位,肥没有施下去,甚至连种子都收不回来。没人去地里诚心诚意侍弄庄稼,土地能饶你?你哄地一时,地哄你一季。  粮食不够吃,怎么办呢?求上级从别处调运供给,俗称“返销粮”:大人小孩按定额分配,职工每月每人十公斤,上学的、没上学的孩子按年龄段来定额。可定量只能维持全家饿不死,敞开吃
期刊
很多人都说,埃及总统穆尔西2012年11月22日颁布的宪法声明撕裂了埃及社会,但实际上在2011年“1·25革命”后埃及社会就一直处在严重分裂状态:先是围绕审判穆巴拉克为代表的前政府高官、国民议会和总统选举以及军方“恋权”等问题上新旧势力尖锐对立;继则在穆兄会背景的穆尔西当选总统、接管政权后围绕决定国家未来政治发展方向的新宪法制定过程中形成激烈冲突的世俗和宗教力量两大阵营。新旧势力的斗争以穆巴拉克
期刊
中医中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经验和健康养生理念,至今依然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巨大的价值。国家的支持政策,也为中医药的良性发展和走出国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如今,中医药之花早已绽放“一带一路”。截至目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同40余个外国政府、地区主管机构签署了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称,政府将支持优秀中医药机构与沿线合作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以医带药,开展注
期刊
“年轻人不会买菜,根本不懂得挑菜。”你是不是经常听到老一辈人这样的评价呢?菜市场的“学问”有很多,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些选菜的秘诀吧。  茄子:选“眼睛”大的  茄子都想买嫩的,毕竟茄子的老嫩对于口感影响极大。那么,判断茄子的老嫩有一个可靠的方法,就是看茄子的眼睛“大小”。茄子的“眼睛”長在哪里?在茄子的萼片与果实连接的地方,有一白色略带淡绿色的带状环,菜农管它叫茄子的“眼睛”。“眼睛”越大,表示
期刊
行至美国犹他州卡纳布镇以南几千米,一个庞然大物映入眼帘,它由南至北向上爬升,大致由五层不同色彩的大阶梯构成,这便是大升梯,拾级而上,便可登顶这一自然奇观。  大升梯位于科罗拉多高原之上,狂风呼号;科罗拉多河的支流经过这里,冲刷地表。在风与水的共同作用下,层层岩石被剥离,露出了它们潜藏千万年的面貌,那些藏在岩石里的历史也渐渐展开。  有颜色的历史  大升梯的五层台阶各有各的颜色,各有各的历史。  第
期刊
在中国医学史上,任锡庚算不上一号重要的人物,而他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恰好经历了中国人最感兴趣的慈禧太后掌权的年月,经历光绪、宣统两任帝王,一直到帝制废除才离开太医院。  任锡庚在太医院待了30多年,写了一本《太医院志》,详尽地记载了太医院的规章制度、日常事務、历史渊源流变,以及许多逸闻,算是把这段历史完整地记录下来。  根据任锡庚的记述,清朝的太医院原址在今天的东交民巷,占地广阔。清太医院沿用明朝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