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小学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重五轻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学生的作文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困惑点。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作文教学还是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现象。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闲暇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相互学习。
一、重“知”轻“能”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般是以写作知识为纲,这样安排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因此,这种作文只强调教师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显然,这种只重“知识”(而且只是写作知识)轻视“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既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也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二、重“外”轻“内”
与上述以写作知识为纲的作文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现象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之间联系进行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词汇、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词语的应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在作文中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字符号的自动化操作能力。这种方法在短时间是可以的。但是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操作模式的形成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习惯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显然,对于要求高度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的作文来说,这种只重“外”不重“内”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胜任的。
三、重“写”轻“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许多语文教学法专家也认为:作文应该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表达谓之“语”,书面表达谓之“文”。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意让学生多写、多练(多写日记、多练片段习作等),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说。这造成很多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甚至一张口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须知说话和写作虽然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表达,即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从信息加工的过程看,“说”和“写”都是属于信息输出(听和说属于信息输入)。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开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由于说话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要立即作出反应,因此经常锻炼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可以为写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然清晰;文章写得好的人,可能口语未必伶俐,但观点一定明确,表达必定清楚,很少有逻辑混乱的情况发生。因此,“说”和“写”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四、重“理”轻“情”
“理”是指理论、理性;“情”是指情感。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讲记叙文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加以介绍,并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加以印证和说明;讲应用文则要强调“标题、称呼、正文、祝颂、署名和日期”等六方面和各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过一篇篇范文来加以印证和说明。这些理论知识固然是必不可少,应当介绍,但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渗透其中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啟发、受到教育。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传递尤为重要。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绝不应忽视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否则只重“理”不重“情”,干巴巴地讲几大要素和文章的题材、格式,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学习、掌握写作知识的目的。另外,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总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小学生写景、写人、叙事、状物之类的文章也是如此,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地去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作文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的技巧,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种文章尽管文句可能通顺,结构也还合理,但却不能打动任何人。
五、重“文”轻“境”
传统作文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重视范文“文字”的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例如:不少语文教师对于范文都是按照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六大块进行讲解,篇篇如此,满堂灌,程式化教学。不能利用创设情境、烘托环境所带来的真实气氛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因而难以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本来富有情趣的、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变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气沉沉的“填鸭”课。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既不考虑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也不创设与题意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不愿意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总之,如果情境创设得好,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可触发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并自然地引发学生想要表达、想要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渐喜欢上作文课。所以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权衡好这“五”重“五”轻现象,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重五轻
在素质教育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今天,学生的作文是教师们在教学中的一个困惑点。广大教师付出了辛勤的劳动,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来看作文教学还是不尽人意,存在的问题还相当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现象。笔者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在闲暇之余,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肤浅的看法,与各位同行相互学习。
一、重“知”轻“能”
传统的小学作文教学一般是以写作知识为纲,这样安排作文教学内容有较强的系统性、逻辑性,对于发挥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也比较有利,但是存在一个根本性的缺陷——把写作能力仅仅看成是一种只与写作有关的、操纵文字符号的能力,而不是与多种心理活动密切相关的综合能力。因此,这种作文只强调教师如何结合范文或范例向学生传授写作知识,而忽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训练。显然,这种只重“知识”(而且只是写作知识)轻视“能力”的教学内容安排既不符合学生作文的心理过程,也不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
二、重“外”轻“内”
与上述以写作知识为纲的作文教学内容相适应,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按照不同的现象类型、描述对象和表现手法结合范文进行分析。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范文进行认真的模仿与记忆,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模仿练习,即多次重复性的“外部刺激”,强化学生对词、句及其之间联系进行记忆和理解,让学生记住更多的词汇、句型及其应用环境,最终使学生熟练掌握对词语的应用。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强化”方法在作文中的体现,其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强化训练使学生形成一种对文字符号的自动化操作能力。这种方法在短时间是可以的。但是写作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涉及个体的多种心理活动。一个人的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不仅与他掌握的词语数量、句型结构有关,更取决于他的观察能力、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和价值取向等多种内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而不考虑个体“内在因素”的行为主义训练方法,虽然对于固定的操作模式的形成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条件改变,习惯于范文模式,习惯套用现成词语、现成语言环境的学生就会感到无所适从。显然,对于要求高度发挥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敏捷性、灵活性的作文来说,这种只重“外”不重“内”的教学方法是难以胜任的。
三、重“写”轻“说”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里面有个‘语’字。如何听他人的话,如何更好地说自己的话,正是语文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许多语文教学法专家也认为:作文应该包括口头作文和书面作文。培养学生作文的能力,具体地说即教学生学会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通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语文的含义本来就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结合,口头表达谓之“语”,书面表达谓之“文”。而当前的语文教学往往只重视“文”不重视“语”,只重视“写”而轻视“说”,注意让学生多写、多练(多写日记、多练片段习作等),却很少让学生在课堂说。这造成很多学生不敢说话、不会说话,甚至一张口就面红耳赤,结结巴巴。须知说话和写作虽然不同,但二者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表达,即都是个体的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从信息加工的过程看,“说”和“写”都是属于信息输出(听和说属于信息输入)。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不论说话还是写文章,开始前都要有一个构思过程——确定要表达的中心思想、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等。由于说话要求随机应变、见机行事并要立即作出反应,因此经常锻炼说话,提高说话的能力,可以为写文章打下坚实的基础。重“写”轻“说”的做法不仅影响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的发展,也会影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然清晰;文章写得好的人,可能口语未必伶俐,但观点一定明确,表达必定清楚,很少有逻辑混乱的情况发生。因此,“说”和“写”在作文教学中应该统一起来,相辅相成,彼此促进。那种把“说”和“写”对立起来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是违反教学规律的。
四、重“理”轻“情”
“理”是指理论、理性;“情”是指情感。所谓重“理”轻“情”是指在作文教学中偏重写作理论知识的讲授,而忽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例如,讲记叙文主要围绕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加以介绍,并通过教材中的一篇篇范文加以印证和说明;讲应用文则要强调“标题、称呼、正文、祝颂、署名和日期”等六方面和各种应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过一篇篇范文来加以印证和说明。这些理论知识固然是必不可少,应当介绍,但是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和自然科学中的课文不一样,它不是直接说理来教育人,而是通过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渗透其中的情感来感染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啟发、受到教育。课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思想情感除了通过课文内容本身直接传递给学生以外,还要靠教师的语言、表情和动作来传达。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传递尤为重要。有时,教师的表情、动作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绝不应忽视作文教学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将“理”溶于“情”之中,才能使学生兴趣盎然,乐于接受。否则只重“理”不重“情”,干巴巴地讲几大要素和文章的题材、格式,只能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产生厌烦情绪,达不到学习、掌握写作知识的目的。另外,作文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活动过程,总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小学生写景、写人、叙事、状物之类的文章也是如此,不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导学生满腔热情地去注意、观察周围的生活,去热爱、体验周围的事物,只把作文简单地看成是一种词语运用的技巧,不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因为在这种方法下,学生只能写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无个性特征、毫无感情色彩的文章,这种文章尽管文句可能通顺,结构也还合理,但却不能打动任何人。
五、重“文”轻“境”
传统作文教学还有一个通病就是重视范文“文字”的内容的讲解,而忽视对范文所描述“情境”的创设。例如:不少语文教师对于范文都是按照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段落大意、内容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六大块进行讲解,篇篇如此,满堂灌,程式化教学。不能利用创设情境、烘托环境所带来的真实气氛激发学生作文的兴趣,因而难以唤起学生写作的激情,学生很难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本来富有情趣的、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的作文课,变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气沉沉的“填鸭”课。在命题作文的教学中,既不考虑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也不创设与题意有关的真实情境,使学生面对题目无从下手,逐渐对作文失去了信心,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不愿意上作文课,害怕写作文。总之,如果情境创设得好,不仅可以烘托课堂气氛,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还可触发丰富的联想,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并自然地引发学生想要表达、想要写作的欲望,从而逐渐喜欢上作文课。所以创设情境是作文教学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总之,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权衡好这“五”重“五”轻现象,笔者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春天一定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