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将实验对象分为三个组: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和不运用示范法的对照班。根据编制的“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投入状态的观察记录表”和评估细则,采用观察法对实验班和两个对照班的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状态进行了观察记录与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改良示范法能有效地提高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及美术课堂教学的质量。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教师应积极对传统示范法进行改良与创新、应在不同年龄段运用不同形式的示范法等教育建议。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改良示范法;传统示范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62-05
[作者简介]沈秋亚(1977-),女,江苏张家港人,张家港市乘航幼儿园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直观性、可感性而显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是幼儿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
幼儿园美术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游戏法、示范法、范例演示法、练习法等。其中,示范法是指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以动作的形式向幼儿讲授美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得有关绘画和制作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
传统示范法是单一、单向的口头示范法,以“示范、模仿”为主,虽然可以让幼儿较快地学会新教授的内容,但也容易出现全班幼儿的表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改良示范法是在对传统示范法改良和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示范法,以“有机结合、师幼互动”为特点,在传统示范法的基础上结合儿歌、欣赏、情景等内容并增加师幼互动的机会,使单一、单向的口头示范法变为灵活多样、师幼共同参与的示范法。如儿歌辅助示范法、同伴示范法等,都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l生。本文通过对美术教学活动中改良示范法的研究,探索出创新、适宜的示范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园的3个小班、3个中班、3个大班中分别抽取10名幼儿,共90人。其中,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由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抽取的幼儿组成,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由小二班、中二班、大二班抽取的幼儿组成,不运用示范法的对照班由小三班、中三班、大三班抽取的幼儿组成。
(二)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编制《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投入状态的观察记录表》和制定详细的评估细则,将幼儿的状态划分为:认真观察倾听、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专心绘画活动制作、向教师提问;在程度上分为:能(A)、基本能(B)、很少能(C)、不能(D),分别代表积极的投入状态、较为积极的投入状态、一般的投入状态和消极状态。
然后我们采用观察法,对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和运用传统示范法、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的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状态进行观察,并对四种程度进行记录与比较分析。
我们为小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快乐的面包师》,在实验班(小一班)运用儿歌辅助示范法,在对照班(小二班、小三班)分别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详细观察记录见表一。
我们为中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向日葵》,在实验班(中一班)运用欣赏示范法,在对照班(中二班、中三班)分别为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观察记录详见表二。
我们为大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我的好朋友》,在实验班(大一班)运用同伴示范法,在对照班(大二班、大三班)分别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观察记录详见表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
1.从小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详见表四。
2.从中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课堂效果也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详见表五。
3.从大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和不运用示范法的对照班达到的课堂效果都比较好,而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的课堂效果相对差一些。详见表六。
通过对以上小、中、大班组观察记录的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在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等项目上,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幼儿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对照班的幼儿。
其次,在小、中班组,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但在大班组,不运用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同样也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再次,在认真观察倾听、专心绘画或制作这两个项目上,幼儿的投入状态与教师运用怎样的示范法、是否运用示范法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最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投入状态也不同,小班幼儿的表现比较被动,而中、大幼儿的主动性开始增强。
(二)结论分析
1.教学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
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幼儿在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等项目上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对照班的幼儿。从小、中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改良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欣赏示范法)的实验班幼儿在《快乐的面包师》和《向日葵》这两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幼儿。
2.改良示范法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效果有所差异。
从小、中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但从大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不运用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对照班,同样也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各方面的经验积累较为丰富,特别是在绘画活动中已能独立地构思画面并表现简单情节。因此,在大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类型来确定是否运用示范法。 3.示范法的运用对于幼儿学习习惯的影响不显著。
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在认真观察倾听、专心绘画或制作这两个项目中,幼儿的投入状态属于学习习惯的范畴,它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有关系。因此,这两个项目中幼儿的投入状态与幼儿的学习习惯有关,而与教师对示范法的运用相关性不大。
4.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与年龄特点关系密切。
从小、中、大班年级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这三个项目上的投入状态明显低于中、大班的幼儿。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中班幼儿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四、教育建议
针对观察记录与分析比较,结合我园在美术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中积累的相关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集思广益,积极对传统示范法进行改良与创新
美术是视觉审美艺术,美术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起到引导幼儿观察、感受、想象、创造的作用。传统示范法是填鸭式的示范法,以“示范、模仿”为主,在这种教法下幼儿所呈现的美术作品是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因此,教师应集思广益,对传统示范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将儿歌、欣赏、情景等内容融入到示范中,并在活动中渗透入师幼互动的教学理念,让枯燥、乏味的传统示范法变为生动有趣、共同参与的新型示范法。
改良示范法具体的形式有:儿歌辅助示范法——将朗朗上口、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融入到示范的过程中,让幼儿边说边画;欣赏示范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入范例的使用,使示范成为一种“欣赏示范”的过程;同伴示范法——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同伴的表现手法、创意之处,然后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创作;互补示范法——采用师幼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为示范形式,引导幼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示范过程,使示范得到互补与发展;情景示范法——教师给示范过程赋予一个情景内容,使示范具有游戏性的特点,让幼儿沉浸在游戏情景之中,在游戏中学习。
(二)合理把握,针对年龄特点运用不同形式的示范法
小、中、大班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美术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合理把握,在不同年龄段运用不同形式的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小班幼儿对物体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若任凭他们自由发挥会导致美术教学活动仅有过程而没有结果。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运用欣赏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等进行启发和指导,为小班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参考,唤起小班幼儿想要表现物体的清晰意向。
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中班幼儿常见、熟悉的物品或事件,教师可以运用互补示范法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示范的过程。对于一些中班幼儿不熟悉的物品或事件,教师可以运用欣赏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等帮助幼儿明确表现物体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情景示范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带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互补示范法、情景示范法等帮助幼儿明确表现物体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运用同伴示范法来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创作;还可以不作任何示范,仅引导幼儿通过回忆再现表象,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表达。
(三)关注选材,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还应关注选材。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幼儿画的不像,因为绘画的目的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并非是充当“照相机”。在幼儿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在评判幼儿的作品时,不应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应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培养习惯,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岁~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习惯:专心绘画或制作的习惯——培养幼儿认真构思、认真绘画、认真涂色,养成认真仔细的品质;快速绘画的习惯——帮助幼儿克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迅速完成作品;卫生绘画的习惯——引导幼儿在绘画时注意画面卫生、桌面卫生、地面卫生、衣服卫生,养成卫生绘画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许鸿,陈蓉辉.幼儿艺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
[关键词]美术教学活动;改良示范法;传统示范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2)07/08-0062-05
[作者简介]沈秋亚(1977-),女,江苏张家港人,张家港市乘航幼儿园副园长、小学高级教师。
一、问题的提出
在幼儿艺术教育中,美术教育因其独有的直观性、可感性而显现出强烈的感染力。幼儿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是表现他们的所知,更是将自己的思想情感融入其中。因此,美术教学活动是幼儿表达所知、所想、所感的天地。
幼儿园美术教学常用的方法有观察法、游戏法、示范法、范例演示法、练习法等。其中,示范法是指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以动作的形式向幼儿讲授美术的知识和技能,使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获得有关绘画和制作的具体方法和技能技巧。
传统示范法是单一、单向的口头示范法,以“示范、模仿”为主,虽然可以让幼儿较快地学会新教授的内容,但也容易出现全班幼儿的表现千篇一律的现象。改良示范法是在对传统示范法改良和创新基础上的一种新型示范法,以“有机结合、师幼互动”为特点,在传统示范法的基础上结合儿歌、欣赏、情景等内容并增加师幼互动的机会,使单一、单向的口头示范法变为灵活多样、师幼共同参与的示范法。如儿歌辅助示范法、同伴示范法等,都能有效地调动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积极l生。本文通过对美术教学活动中改良示范法的研究,探索出创新、适宜的示范法,从而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教学活动的兴趣,有效地提高美术教学活动的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我园的3个小班、3个中班、3个大班中分别抽取10名幼儿,共90人。其中,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由小一班、中一班、大一班抽取的幼儿组成,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由小二班、中二班、大二班抽取的幼儿组成,不运用示范法的对照班由小三班、中三班、大三班抽取的幼儿组成。
(二)研究过程
首先,我们通过编制《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投入状态的观察记录表》和制定详细的评估细则,将幼儿的状态划分为:认真观察倾听、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专心绘画活动制作、向教师提问;在程度上分为:能(A)、基本能(B)、很少能(C)、不能(D),分别代表积极的投入状态、较为积极的投入状态、一般的投入状态和消极状态。
然后我们采用观察法,对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和运用传统示范法、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的幼儿在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状态进行观察,并对四种程度进行记录与比较分析。
我们为小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快乐的面包师》,在实验班(小一班)运用儿歌辅助示范法,在对照班(小二班、小三班)分别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详细观察记录见表一。
我们为中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向日葵》,在实验班(中一班)运用欣赏示范法,在对照班(中二班、中三班)分别为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观察记录详见表二。
我们为大班组选择了美术活动《我的好朋友》,在实验班(大一班)运用同伴示范法,在对照班(大二班、大三班)分别采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观察记录详见表三。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统计结果
1.从小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详见表四。
2.从中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课堂效果也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详见表五。
3.从大班组的统计数据来看,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和不运用示范法的对照班达到的课堂效果都比较好,而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的课堂效果相对差一些。详见表六。
通过对以上小、中、大班组观察记录的统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首先,在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等项目上,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幼儿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对照班的幼儿。
其次,在小、中班组,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但在大班组,不运用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同样也能达到较好的课堂效果。
再次,在认真观察倾听、专心绘画或制作这两个项目上,幼儿的投入状态与教师运用怎样的示范法、是否运用示范法之间的相关性不大。
最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的投入状态也不同,小班幼儿的表现比较被动,而中、大幼儿的主动性开始增强。
(二)结论分析
1.教学方法对实现美术教育活动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效果。
运用改良示范法的实验班的幼儿在参与课堂讨论、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等项目上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对照班的幼儿。从小、中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改良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欣赏示范法)的实验班幼儿在《快乐的面包师》和《向日葵》这两个美术教学活动中的投入状态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的对照班幼儿。
2.改良示范法在不同年龄段的使用效果有所差异。
从小、中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运用改良示范法实验班的课堂效果明显优于运用传统示范法和不运用示范法的两个对照班;但从大班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在不运用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对照班,同样也达到了较好的课堂效果。这是由于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各方面的经验积累较为丰富,特别是在绘画活动中已能独立地构思画面并表现简单情节。因此,在大班的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类型来确定是否运用示范法。 3.示范法的运用对于幼儿学习习惯的影响不显著。
学习习惯是指幼儿在一定的学习情景下自动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在认真观察倾听、专心绘画或制作这两个项目中,幼儿的投入状态属于学习习惯的范畴,它与幼儿的已有生活经验有关系。因此,这两个项目中幼儿的投入状态与幼儿的学习习惯有关,而与教师对示范法的运用相关性不大。
4.幼儿在活动中的投入状态与年龄特点关系密切。
从小、中、大班年级的观察记录统计表中可以看出小班幼儿在举手、回答问题、向教师提问这三个项目上的投入状态明显低于中、大班的幼儿。小班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浓厚的兴趣,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中班幼儿有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与能力,能努力完成自己选择的活动;大班幼儿爱学、好问,有极强的求知欲望。
四、教育建议
针对观察记录与分析比较,结合我园在美术教学实践与研讨活动中积累的相关经验,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集思广益,积极对传统示范法进行改良与创新
美术是视觉审美艺术,美术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起到引导幼儿观察、感受、想象、创造的作用。传统示范法是填鸭式的示范法,以“示范、模仿”为主,在这种教法下幼儿所呈现的美术作品是缺乏创造性和想象力的作品。因此,教师应集思广益,对传统示范法进行改良和创新,将儿歌、欣赏、情景等内容融入到示范中,并在活动中渗透入师幼互动的教学理念,让枯燥、乏味的传统示范法变为生动有趣、共同参与的新型示范法。
改良示范法具体的形式有:儿歌辅助示范法——将朗朗上口、幼儿喜闻乐见的儿歌融入到示范的过程中,让幼儿边说边画;欣赏示范法——在示范的过程中,加入范例的使用,使示范成为一种“欣赏示范”的过程;同伴示范法——向幼儿展示同伴的作品,引导幼儿说说同伴的表现手法、创意之处,然后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创作;互补示范法——采用师幼共同参与、共同合作为示范形式,引导幼儿运用集体的智慧来完成示范过程,使示范得到互补与发展;情景示范法——教师给示范过程赋予一个情景内容,使示范具有游戏性的特点,让幼儿沉浸在游戏情景之中,在游戏中学习。
(二)合理把握,针对年龄特点运用不同形式的示范法
小、中、大班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年龄特点,他们在美术方面的表现也各不相同,教师应合理把握,在不同年龄段运用不同形式的示范法开展美术教学活动。
小班幼儿对物体的美感形象思维还处在启蒙阶段,若任凭他们自由发挥会导致美术教学活动仅有过程而没有结果。在小班美术教学活动中,应注意运用欣赏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等进行启发和指导,为小班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参考,唤起小班幼儿想要表现物体的清晰意向。
中班幼儿的生活经验、绘画水平及审美能力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中班幼儿常见、熟悉的物品或事件,教师可以运用互补示范法来引导幼儿共同参与示范的过程。对于一些中班幼儿不熟悉的物品或事件,教师可以运用欣赏示范法、儿歌辅助示范法等帮助幼儿明确表现物体的方式方法。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情景示范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带动幼儿积极参与活动。
大班幼儿的生活经验较为丰富,具备一定的绘画技能。在大班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运用互补示范法、情景示范法等帮助幼儿明确表现物体的方式方法;也可以运用同伴示范法来鼓励幼儿大胆构思、大胆创作;还可以不作任何示范,仅引导幼儿通过回忆再现表象,创造性地进行绘画表达。
(三)关注选材,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还应关注选材。在选材时,不要担心幼儿画的不像,因为绘画的目的是表达和表现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而并非是充当“照相机”。在幼儿涂鸦、稚拙的表现中,会有很多可爱的想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教师在评判幼儿的作品时,不应以“像不像”作为“好不好”的标准,而应鼓励他们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并通过自主的创作过程,建立起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四)培养习惯,为美术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岁~6岁是培养幼儿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人受益终身,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以下几方面习惯:专心绘画或制作的习惯——培养幼儿认真构思、认真绘画、认真涂色,养成认真仔细的品质;快速绘画的习惯——帮助幼儿克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心不在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迅速完成作品;卫生绘画的习惯——引导幼儿在绘画时注意画面卫生、桌面卫生、地面卫生、衣服卫生,养成卫生绘画的行为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许鸿,陈蓉辉.幼儿艺术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3.
[3]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