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好好描写过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呢?
你们的自行车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功能?它有怎样的结构?把像自行车这样的物体细致地描写出来,就成了一篇状物作文。
怎样状物能让人一目了然,并留下深刻印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状物之法。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呢?这是在告诉我们,这座桥的历史十分悠久。
如何体现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给我们形成了直接印象,极具画面感。作者还细致描写了桥的造型和设计,这些都是赵州桥坚固的原因,如此描写,令人信服。
在描写赵州桥的美观时,作者着重描写了桥面两侧石栏上雕刻的图案,将镜头对准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龙,重点突出,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魅力。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
(节选自统编版小写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
作者善于抓住关键动作,做细致生动而入神的刻画与描写,“锯”“钻”“穿”,一连串的动作,可谓一气呵成。
“壮士”“斗士”“孙悟空”“窦尔敦”,小小的竹节人可以变化出这么多造型!作者将这些造型一一写下来,让我们也感受到竹节人的好玩。
“破课桌”变“古战场”,这样的比喻生動有趣,不难想象出竹节人在课桌上斗得天翻地覆的场景。
写斗竹节人,有图像,有声音,妙趣横生,这源自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很自然地呈现真实场景,于是,读者的兴趣来了,美好的感觉就涌了上来。
通常写一件东西时,我们会细描样子、引用资料。可是,这一篇《竹节人》却将东西写活了,处处流露出童年的欢乐与趣味。这得益于什么呢?融情于物,融情于事,作者将自己对竹节人的情感完全融于字里行间,从制作竹节人到斗竹节人,再到后文中,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自己偷偷玩的叙述,描摹细致入微,无一处不见作者的欢喜与快乐。
阅读拓展
这里便是一幅仕女图,一位年轻恭谨的官吏正托着杯盏向一贵妇献茶,而两人站得有二里地远!请注意这里距离即暗寓礼貌!而此处这同一妇人,也或许另一位——按在茶具上容貌往往是颇有雷同的,正在款移莲步,拟欲踏入一只画舫,画舫即停泊在这座寂静园中溪流的岩旁,而照她举步的正确角度推测,必然只能使她进入到一片鲜花烂漫的草地中去——进入这条怪河对岸的老远以外。
再向远处些——如果在这个世界当中尚有远近距离可言——我们还可以见到马匹、树木、高塔等物,以及舞蹈着的人们。
(节选自[英]兰姆《古瓷》)
作者这里先看近处,再看远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瓷器上的仕女图。在描写器物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器物的主体和细节都描写清楚。
船只最触目的三桅大方头船,这是个外来客,由长江越湖来的,运盐是它主要的职务。它大多数只到此为止,不会向沅水上游走去。普通人叫它作“盐船”,名实相副。船家叫它作“大鳅鱼头”……这种船只大多数是用乌油漆过,所以颜色多是黑的。这种船按季候行驶,因为要大水大风方能行动。杜甫诗上描绘的“洋洋万斛船,影若扬白虹”,也许指的就是这种水上东西。
比这种盐船略小,有两桅或单桅,船身异常秀气,头尾突然收敛,令人入目起尖锐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乌江子”。它的特长是不怕风浪,运粮食越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竞走选手。形体结构上的特点是桅高,帆大,深舱,锐头。盖舱篷比船身小,因为船舷外还有护舱板,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样,一看很干净,秀气斯文,行船既靠风,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多整齐……
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装饰,尾梢有舵楼,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发后方上下行驶,路线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每年水大至多上下三五回,其余大多时节都在休息中,成排结队停泊河面,俨然是河上的主人……
(节选自沈从文《常德的船》,有删改)
作者写了三种船,介绍了它们的样式、结构、功能、行船方式等方面,让我们一目了然。写状物作文时,我们也可以从事物的这些方面入手哟!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如何写状物作文了吗?记住下面的顺口溜,相信只要多留意多观察多练习,你们一定会妙笔生花,写出越来越多的精彩篇章!
状物文章不用怕,多角度,多观察,
突出重点分详略,抓住特点讲方法,
融入情感细描绘,定能感动你我他。
你们的自行车是什么颜色的?它有什么功能?它有怎样的结构?把像自行车这样的物体细致地描写出来,就成了一篇状物作文。
怎样状物能让人一目了然,并留下深刻印象呢?让我们走进课文,一起来学习状物之法。
《赵州桥》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作者是怎么写的呢?
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叫安济桥,又叫赵州桥。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了。
赵州桥非常雄伟。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横跨在三十七米多宽的河面上。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平时,河水从大桥洞流过,发大水的时候,河水还可以从四个小桥洞流过。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赵州桥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选自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赵州桥》)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年”呢?这是在告诉我们,这座桥的历史十分悠久。
如何体现赵州桥的雄伟和坚固?这里运用了列数字等说明方法,给我们形成了直接印象,极具画面感。作者还细致描写了桥的造型和设计,这些都是赵州桥坚固的原因,如此描写,令人信服。
在描写赵州桥的美观时,作者着重描写了桥面两侧石栏上雕刻的图案,将镜头对准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龙,重点突出,让我们一下就感受到了赵州桥的魅力。
有一段时间,我们全迷上了斗竹节人。
把毛笔杆锯成寸把长的一截,这就是竹节人的脑袋连同身躯了,在上面钻一对小眼,供装手臂用。再锯八截短的,分别当四肢。用一根纳鞋底的线把它们穿在一起,就成了。锯的时候要小心,弄不好一个个崩裂,前功尽弃。
……
把穿着九个竹节的鞋线嵌入课桌裂缝里,在下面一拉紧,那立在裂缝上的竹节们就站成一个壮士模样,叉腿张胳膊,威风凛凛,跟现今健美比赛中那脖子老粗、浑身疙瘩肉的小伙子差不多。
将鞋线一松一紧,那竹节人就手舞之、身摆之地动起来。两个竹节人放在一起,那就是搏斗了,没头没脑地对打着,不知疲倦,也永不会倒下。
有时其中一个的线卡住了,那“斗士”便显出一副呆头呆脑的傻样子,挺着肚子净挨揍。
竹节人手上系上一根冰棍棒,就成了手握金箍棒的孙悟空,号称“齐天小圣”,四个字歪歪斜斜刻在竹节人背上,神气!
找到两根针织机上废弃的钩针,装在竹节人手上,就成了窦尔敦的虎头双钩。把“金钩大王”刻在竹节人的胸口,神气!
用铅皮剪一把偃月刀,用铁丝系一绺红丝线做一柄蛇矛,给那竹节人装上,再挖空心思取一个更威风、更吓人、叫得更响的名号。
破课桌,俨然一个叱咤风云的古战场。
还有同学别出心裁,想技高一筹,给竹节人粘上一个橡皮雕成的脑袋,做一套纸盔甲。一有机会,便得意扬扬招呼大伙来观摩。谁知弄巧成拙,中看不中用,没打几个回合,那粘上的脑袋连盔甲被它自己手里的大刀磕飞了,于是对方大呼胜利。
其实,竹节人的动作压根不由扯线人做主,那不过是在竹节间的线一紧一松间的胡乱耸动而已,可看上去,却挺像是那么回事。
黑虎掏心!泰山压顶!双龙抢珠!
咚锵咚锵咚咚锵!咚咚锵!
……
(节选自统编版小写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
作者善于抓住关键动作,做细致生动而入神的刻画与描写,“锯”“钻”“穿”,一连串的动作,可谓一气呵成。
“壮士”“斗士”“孙悟空”“窦尔敦”,小小的竹节人可以变化出这么多造型!作者将这些造型一一写下来,让我们也感受到竹节人的好玩。
“破课桌”变“古战场”,这样的比喻生動有趣,不难想象出竹节人在课桌上斗得天翻地覆的场景。
写斗竹节人,有图像,有声音,妙趣横生,这源自作者丰富的生活体验。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很自然地呈现真实场景,于是,读者的兴趣来了,美好的感觉就涌了上来。
通常写一件东西时,我们会细描样子、引用资料。可是,这一篇《竹节人》却将东西写活了,处处流露出童年的欢乐与趣味。这得益于什么呢?融情于物,融情于事,作者将自己对竹节人的情感完全融于字里行间,从制作竹节人到斗竹节人,再到后文中,老师没收了竹节人却自己偷偷玩的叙述,描摹细致入微,无一处不见作者的欢喜与快乐。
阅读拓展
这里便是一幅仕女图,一位年轻恭谨的官吏正托着杯盏向一贵妇献茶,而两人站得有二里地远!请注意这里距离即暗寓礼貌!而此处这同一妇人,也或许另一位——按在茶具上容貌往往是颇有雷同的,正在款移莲步,拟欲踏入一只画舫,画舫即停泊在这座寂静园中溪流的岩旁,而照她举步的正确角度推测,必然只能使她进入到一片鲜花烂漫的草地中去——进入这条怪河对岸的老远以外。
再向远处些——如果在这个世界当中尚有远近距离可言——我们还可以见到马匹、树木、高塔等物,以及舞蹈着的人们。
(节选自[英]兰姆《古瓷》)
作者这里先看近处,再看远处,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瓷器上的仕女图。在描写器物时,我们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把器物的主体和细节都描写清楚。
船只最触目的三桅大方头船,这是个外来客,由长江越湖来的,运盐是它主要的职务。它大多数只到此为止,不会向沅水上游走去。普通人叫它作“盐船”,名实相副。船家叫它作“大鳅鱼头”……这种船只大多数是用乌油漆过,所以颜色多是黑的。这种船按季候行驶,因为要大水大风方能行动。杜甫诗上描绘的“洋洋万斛船,影若扬白虹”,也许指的就是这种水上东西。
比这种盐船略小,有两桅或单桅,船身异常秀气,头尾突然收敛,令人入目起尖锐印象,全身是黑的,名叫“乌江子”。它的特长是不怕风浪,运粮食越湖。它是洞庭湖上的竞走选手。形体结构上的特点是桅高,帆大,深舱,锐头。盖舱篷比船身小,因为船舷外还有护舱板,弄船人同船只本身一样,一看很干净,秀气斯文,行船既靠风,上下行都使帆,所以帆多整齐……
在沅水流域行驶,表现得富丽堂皇,气象不凡,可称为巨无霸的船只,应当数“洪江油船”。这种船多方头高尾,颜色鲜明,间或且有一点金漆装饰,尾梢有舵楼,可以安置家眷。大船下行可载三四千桶桐油,上行可载两千件棉花,或一票食盐。用橹手二十六人到四十人,用纤手三十人到六七十人,必待春水发后方上下行驶,路线系往返常德和洪江。每年水大至多上下三五回,其余大多时节都在休息中,成排结队停泊河面,俨然是河上的主人……
(节选自沈从文《常德的船》,有删改)
作者写了三种船,介绍了它们的样式、结构、功能、行船方式等方面,让我们一目了然。写状物作文时,我们也可以从事物的这些方面入手哟!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如何写状物作文了吗?记住下面的顺口溜,相信只要多留意多观察多练习,你们一定会妙笔生花,写出越来越多的精彩篇章!
状物文章不用怕,多角度,多观察,
突出重点分详略,抓住特点讲方法,
融入情感细描绘,定能感动你我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