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安徽地方银行纸币的发行始末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ngdo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十一日,国民政府令行政院转发财政部执行的《设立省银行或地方银行及领用或发行兑换券暂行办法》规定:安徽地方银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六日在芜湖长街徽州会馆成立。抗战胜利后随省政府迁至合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九日改组为安徽省银行。1949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收,从而结束了该行的历史。
  安徽地方银行的历任董事长都是由财政厅长兼任,因工作关系先后更替三次,分别是杨锦仲、章乃器、杨忆祖,行长程振基聘期始终没有间断。该行成立之初没有发行权,主要是领用中央银行暗记券。即与中央银行订立领用5元券500万元的合同,后来实际领用340.85万元,在中央银行的票面上加印一个微小的“铝”字,作为暗记,尔后发行。
  安徽地方银行注册资本200万元(最初计划官商各半),实收半数,由省政府拨给,后来增资至500万元。以官办优势积极在各地普设分支。除经营存款、汇兑、代理公库和发行纸币一系列银行业务外,还大力进行商贸活动,投资办企业,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该行初创之时,以“不以牟利为目的,惟求地方事业之发展”为办行宗旨。在行长程振基和全体员工的励精图治、艰苦努力下,逐渐在全省境内形成一个金融网络,先后在怀宁(安庆)、蚌埠、屯溪三地设立分行,并次第在44个县设立办事处。
  安徽地方银行成立仅一年零七个月,抗日战争爆发,总行由芜湖撒至省会安庆,旋移六安、麻埠,最后迁到立煌(今金寨县)。由于日寇封锁长江,使南北阻隔,该行经汉口会议决定,采取分区管理办法。1938年6月后,皖南以屯溪为中心,设立总行办事处,由行长程振基亲自坐镇;皖北以立煌总行为中心,由副行长郭子清主持,为战时经济所需,设立乡运处,积极抢购转运物资,并以贷款周济农村商民,以期共渡艰危。
  抗战爆发前后三年多时间里,获准印行纸币1,250万元,发行期短,以辅币为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以“调剂金融,肃清私票”为由,呈准印行辅币券250万元,其中l角券(图1)70万元,2角券(图2)80万元,5角券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锦仲、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以“收回破烂辅币,节省法币流通”为由,呈准印行辅币250万元,其中1分券(图3)2万元,5分券(图4)18万元,1角券(图5)和2角券(图6)各40万元,5角券(图7)15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又以“抵制敌伪以法币套取外汇”为由,获准印行纸币750万元,其中1角券和2角券各40万元,5角券150万元(均与5月印行的角币同版),1分券2万元,5分券18万元(除签名改杨忆祖、程振基外,其版别与5月份同版)。同时印行主币1元券(图8)500万元,分两个版别,即一版冠字为“A”100万元,背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另一版冠字“B”、“C”、“D”、“E”各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忆祖、程振基。
  安徽地方银行印行的上述3批票券,第一批在省内广泛流通,后两批主要流通于立煌(今金寨县)、六安、霍山和屯溪、歙县、祁门等非沦陷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安徽地方银行在第二批辅币券未印竣前,因前后方被日伪阻隔,省政府财政困难,曾委托省印刷局印制定额票200万元,其中1元券50万元,5元券50万元,10元券100万元。1元、5元券当年发行,10元券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发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又续发2000元、5000元和1元、2元、3元、4元共6种定额本票,均在省内流通。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物,笔者作了初步调查统计,安徽地方银行纸币共有6种面值,15个规格版别(详见附表),定额本票共有8种面值,9个版别。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却为筹集抗战期间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上空前繁荣兴盛,文化艺术上群芳争艳,作为中国文化艺苑里璀璨夺目的瑰宝,唐三彩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它是唐代的一种彩陶工艺品,以黄、褐、绿三色为基本釉色,吸取了中国画、雕塑等艺术门类的特点,形态生动,色彩绚丽,显现出非同凡响的堂皇富丽和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  唐三彩制品有各种人物和各类动物、立体塑像、明器等,在这其中,最神奇而引人注目的要属神秘狰狞的三彩镇墓兽了。洛阳
期刊
顷在《收藏界》今年第5期(总第53期)读到《名家刻铜墨盒赝品何其多》一文(作者署名徐标,以下简称“徐文”),该文旨在对刊载于今年第3期中的《文房奇葩》一文中介绍陈寅生、姚华、张樾臣的三方刻铜墨盒(图1)辨伪。读罢“徐文”,笔者试就该文中的一些辨伪依据和称述谈一些看法,聊资收藏界同好参考。  笔者以为在“徐文”中称:“结合文中(笔者按:指《文房奇葩》)配图进行综合分析判断,认为三方刻铜墨盒均为赝品无
期刊
在中国古代珍瓷宝库中,最令人向往而着迷的,莫过于元代景德镇瓷器了。在终元一朝不过98年的时间里,竟然创烧了元青花、元红釉、元蓝釉、釉下红绿彩,以及名冠天下的元卵白釉瓷。难怪已然仙逝的古瓷鉴赏大家冯先铭先生生前不无感叹地赞曰:“若论及古瓷之极品,古昌南镇也”。  也许是挟地域之便吧,或是应了那句“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话,在我的古瓷收藏鉴赏生涯中,应属于那种比较幸运的一类,能较早地接触到元代景德镇古瓷中
期刊
康熙早期(康熙十九年以前),由于吴三桂、尚可喜、耿继茂的“三藩之乱”,使江西重陷于战火。康熙十四年,瓷都景德镇被火烧劫掠,制瓷业再度遭到严重破坏。局势动荡,经济衰退,使得康熙早期多数青花瓷器色调泛灰,深浅不一。制作工艺粗率,基本上仍延续着明末及顺治时期风貌。但值得一提的是,康熙早期由于继续推行“官搭民烧”制度,促使民窑也烧制出了一些大件的上乘精品之作。这些大件精品器物,胎质坚实厚重,纹饰优美,气势
期刊
笔者收藏有一件瓷盘,正面有浮雕塔形图案和“表忠塔”三个大字,并印有“明治三十七八年战历,忠魂永远二辉夕旅顺白玉山顶,总丈夕二百十八尺”文字。背面印有“昭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旅顺要塞司令部许可济昭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旅顺要港部司令部许可济”。  据查资料,瓷盘中的表忠塔就是现位于大连旅顺口的白玉山塔。1904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政府为“慰战死者英灵,千秋传载其英烈”,当时的日海军联合舰队司令东乡平八郎
期刊
收藏界素有“官窑优于民窑,琢器胜于圆器”之说,其实,民窑圆器也精彩。综观时下,收藏大军浩浩荡荡,淘宝势头如火如茶。在人们把收藏的目光紧盯“官窑”与“琢器”时,“民窑圆器”留下了空档。笔者为工薪阶层,入道不长,量入而出,不敢奢求,六年来采用避“官”就“民”,避“琢”就“圆”,避拍场就地摊的“战略战术”,也“淘”得一些好东西。每每请出把玩观赏,其乐融融,有道是“珍宝”共赏,本人不敢独享,现介绍几件,以
期刊
12.元釉下彩绘水波纹长颈扁腹瓶(图12),口径2.8厘米,底径5.2厘米,高14厘米,1967年南昌市出土,现藏江西省博物馆。贮器。小口,细长颈,扁圆腹,圈足,底足无釉,露灰白色胎。口沿下、圈足均绘褐彩,其余部位满绘水波纹,波兴浪卷,翻滚奔腾,笔势的顺逆往返,运笔的轻重缓急,线条的粗细疏密,都有强烈的节奏和韵律感,可以明显看出中国画写意的影响(图12)。成对出土,比较难得。  13.南宋黑釉剔花
期刊
一、三彩    唐三彩:是一种生产于唐代(618—907年)的彩色低温铅釉。它用白色粘土作胎,用含铜、铁、钻、锰等元素的矿物作釉料的着色剂,并在釉里加入很多的炼铅熔渣和铅灰做助熔剂,经过约800度的高温烧制而成。釉面呈现深绿、浅绿、翠绿及蓝、黄、白、赭、褐等多种色彩,但以黄、绿、白三彩为主。唐三彩以铅的氧化物作为助熔剂,目的是降低釉料的熔融温度,在窑里烧制时各种着色金属氧化物熔于铅釉中并向四方扩散
期刊
荷花的高洁典雅和靓丽飘逸为世人所共识。“出淤泥而不染”,又让古今多少文人墨客按耐不住,不吝把笔墨、水彩尽情挥洒在一波池塘中的荷花、荷叶之上,不少佳作令人赏心悦目,赞叹不已,感慨万千。其中,张大千先生是中国绘画史上屈指可数的绘画荷花的佼佼者,也是中国当代绘画荷花的卓越大家。    张大千的艺术个性风流倜傥,豪迈不羁,潇洒如神仙。刘海粟和张大千一样,都进行过泼墨泼彩画的探索,并作出重要贡献,但艺术风格
期刊
“货布”钱是王莽于天凤元年(公元14年)第四次货币改制时铸造的钱币,铸行了长达十年之久,与“大泉五十”、“货泉”合为王莽三大“长命钱”。当时通行一布可当值“货泉”25枚,亦当“大泉五十”钱25枚,其制作与名品“十布”一样工整,在王莽铸币中当属铸量较大的一种。由于“货布”钱造型优美,铸工精湛,近年来随收藏的不断升温,也倍受广大泉友所珍爱,其市场价格由二十年前的5元扶摇直上,现在已经每枚上涨至120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