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三月十一日,国民政府令行政院转发财政部执行的《设立省银行或地方银行及领用或发行兑换券暂行办法》规定:安徽地方银行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一月十六日在芜湖长街徽州会馆成立。抗战胜利后随省政府迁至合肥,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十二月九日改组为安徽省银行。1949年5月由人民政府接收,从而结束了该行的历史。
安徽地方银行的历任董事长都是由财政厅长兼任,因工作关系先后更替三次,分别是杨锦仲、章乃器、杨忆祖,行长程振基聘期始终没有间断。该行成立之初没有发行权,主要是领用中央银行暗记券。即与中央银行订立领用5元券500万元的合同,后来实际领用340.85万元,在中央银行的票面上加印一个微小的“铝”字,作为暗记,尔后发行。
安徽地方银行注册资本200万元(最初计划官商各半),实收半数,由省政府拨给,后来增资至500万元。以官办优势积极在各地普设分支。除经营存款、汇兑、代理公库和发行纸币一系列银行业务外,还大力进行商贸活动,投资办企业,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该行初创之时,以“不以牟利为目的,惟求地方事业之发展”为办行宗旨。在行长程振基和全体员工的励精图治、艰苦努力下,逐渐在全省境内形成一个金融网络,先后在怀宁(安庆)、蚌埠、屯溪三地设立分行,并次第在44个县设立办事处。
安徽地方银行成立仅一年零七个月,抗日战争爆发,总行由芜湖撒至省会安庆,旋移六安、麻埠,最后迁到立煌(今金寨县)。由于日寇封锁长江,使南北阻隔,该行经汉口会议决定,采取分区管理办法。1938年6月后,皖南以屯溪为中心,设立总行办事处,由行长程振基亲自坐镇;皖北以立煌总行为中心,由副行长郭子清主持,为战时经济所需,设立乡运处,积极抢购转运物资,并以贷款周济农村商民,以期共渡艰危。
抗战爆发前后三年多时间里,获准印行纸币1,250万元,发行期短,以辅币为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以“调剂金融,肃清私票”为由,呈准印行辅币券250万元,其中l角券(图1)70万元,2角券(图2)80万元,5角券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锦仲、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以“收回破烂辅币,节省法币流通”为由,呈准印行辅币250万元,其中1分券(图3)2万元,5分券(图4)18万元,1角券(图5)和2角券(图6)各40万元,5角券(图7)15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又以“抵制敌伪以法币套取外汇”为由,获准印行纸币750万元,其中1角券和2角券各40万元,5角券150万元(均与5月印行的角币同版),1分券2万元,5分券18万元(除签名改杨忆祖、程振基外,其版别与5月份同版)。同时印行主币1元券(图8)500万元,分两个版别,即一版冠字为“A”100万元,背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另一版冠字“B”、“C”、“D”、“E”各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忆祖、程振基。
安徽地方银行印行的上述3批票券,第一批在省内广泛流通,后两批主要流通于立煌(今金寨县)、六安、霍山和屯溪、歙县、祁门等非沦陷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安徽地方银行在第二批辅币券未印竣前,因前后方被日伪阻隔,省政府财政困难,曾委托省印刷局印制定额票200万元,其中1元券50万元,5元券50万元,10元券100万元。1元、5元券当年发行,10元券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发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又续发2000元、5000元和1元、2元、3元、4元共6种定额本票,均在省内流通。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物,笔者作了初步调查统计,安徽地方银行纸币共有6种面值,15个规格版别(详见附表),定额本票共有8种面值,9个版别。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却为筹集抗战期间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责编:丁丑)
安徽地方银行的历任董事长都是由财政厅长兼任,因工作关系先后更替三次,分别是杨锦仲、章乃器、杨忆祖,行长程振基聘期始终没有间断。该行成立之初没有发行权,主要是领用中央银行暗记券。即与中央银行订立领用5元券500万元的合同,后来实际领用340.85万元,在中央银行的票面上加印一个微小的“铝”字,作为暗记,尔后发行。
安徽地方银行注册资本200万元(最初计划官商各半),实收半数,由省政府拨给,后来增资至500万元。以官办优势积极在各地普设分支。除经营存款、汇兑、代理公库和发行纸币一系列银行业务外,还大力进行商贸活动,投资办企业,成为一个庞大的经济实体。
该行初创之时,以“不以牟利为目的,惟求地方事业之发展”为办行宗旨。在行长程振基和全体员工的励精图治、艰苦努力下,逐渐在全省境内形成一个金融网络,先后在怀宁(安庆)、蚌埠、屯溪三地设立分行,并次第在44个县设立办事处。
安徽地方银行成立仅一年零七个月,抗日战争爆发,总行由芜湖撒至省会安庆,旋移六安、麻埠,最后迁到立煌(今金寨县)。由于日寇封锁长江,使南北阻隔,该行经汉口会议决定,采取分区管理办法。1938年6月后,皖南以屯溪为中心,设立总行办事处,由行长程振基亲自坐镇;皖北以立煌总行为中心,由副行长郭子清主持,为战时经济所需,设立乡运处,积极抢购转运物资,并以贷款周济农村商民,以期共渡艰危。
抗战爆发前后三年多时间里,获准印行纸币1,250万元,发行期短,以辅币为主。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二月,以“调剂金融,肃清私票”为由,呈准印行辅币券250万元,其中l角券(图1)70万元,2角券(图2)80万元,5角券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锦仲、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五月,以“收回破烂辅币,节省法币流通”为由,呈准印行辅币250万元,其中1分券(图3)2万元,5分券(图4)18万元,1角券(图5)和2角券(图6)各40万元,5角券(图7)15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九月,又以“抵制敌伪以法币套取外汇”为由,获准印行纸币750万元,其中1角券和2角券各40万元,5角券150万元(均与5月印行的角币同版),1分券2万元,5分券18万元(除签名改杨忆祖、程振基外,其版别与5月份同版)。同时印行主币1元券(图8)500万元,分两个版别,即一版冠字为“A”100万元,背签名为章乃器、程振基;另一版冠字“B”、“C”、“D”、“E”各100万元,券背面签名为杨忆祖、程振基。
安徽地方银行印行的上述3批票券,第一批在省内广泛流通,后两批主要流通于立煌(今金寨县)、六安、霍山和屯溪、歙县、祁门等非沦陷区。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安徽地方银行在第二批辅币券未印竣前,因前后方被日伪阻隔,省政府财政困难,曾委托省印刷局印制定额票200万元,其中1元券50万元,5元券50万元,10元券100万元。1元、5元券当年发行,10元券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发行。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又续发2000元、5000元和1元、2元、3元、4元共6种定额本票,均在省内流通。
根据相关资料和实物,笔者作了初步调查统计,安徽地方银行纸币共有6种面值,15个规格版别(详见附表),定额本票共有8种面值,9个版别。虽然发行时间不长,但却为筹集抗战期间资金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责编:丁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