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进策略”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课堂情势的变化、发展而制定的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运用好“跟进策略”可以营造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本文结合《认识分数》一课的案例谈怎样使用跟进策略,并对如何有效使用跟进策略提出自己的见解。
一、善待错误,使错误呈现精彩
对于错误,许多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其实,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学生真实思维方式的暴露,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善待、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使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师:把这四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1: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1/4的?
生1:把这盘桃有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
师: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脱口而出:分得这盘桃的2/4。
教师一愣,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2个桃就是这盘桃的2/4。
师随即改变设计思路:大家都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但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想,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需要……
生:需要实验来验证。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里的桃图片,同桌之间互相分一分,分的时候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后,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是怎么分的。
生2到黑板上将4个桃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
下面的同学听了,忍不住举手要发言: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好。我们请认为是2/4的同学先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3:我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因为一共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因此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
生4:我反对。请问生3,你刚才在给小猴分桃时,是怎么分的?
生3:我是将这盘桃平均分成了2份?
生4:请问你为什么要分成2份?
生3:因为要分给两只小猴,所以平均分成2份。
生4:每只小猴分得这2份中的几份呢?
生3:每只小猴分得这2份中的1份。哦,我知道了,应该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因为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激动的走向生3:感谢你,不仅仅是因为你说出真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由于你的退让,让我们再一次叩响了数学真理的大门。
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我们不能敷衍赛责,而应该积极的面对,教师要充分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用心来挖掘这种错误的潜在的价值。
二、顺水推舟,使探究走向深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当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基本吻合时,教师可以立即跟进,打破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推波助澜,使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师:如果有100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如果有1篮桃,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全世界的桃子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师:桃子的总个数相同吗?每次小猴分得的桃子个数相同吗?可是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都是这盘桃的1/2呢?
生:因为把这些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些桃的1/2。
师: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你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2,你们是这样理解的吗?(是的)
师:如果把这篮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3。
师:4只小猴呢?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4。
师:你觉得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就分给几只小猴。
生1:把这篮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5。
生2:把这篮桃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6。
生3:把这篮桃平均分给10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10。
……
师:老师感到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一篮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却不同呢?
生4:因为分给的小猴的只数不同。
师:也就是……
生5: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师: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就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一。
可见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完全可以抛开预设,以学定教,随生而动。
三、捕捉亮点,使思维不断涌动
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生成的信息瞬间即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敏锐的作出判断,及时捕捉亮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智慧谐振课堂,拨亮思维的火花。
如在学生初步建构了几分之一的概念之后,出示了下面这样的一道题:
师:看到下面的图,你能想
到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是这些苹果的1/2(并说明理由)。
师追问:这些苹果的1/2可以是左边或者右边的三个苹果吗?
师点击课件,本意是将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可是由于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只能用“PPT”来制作,并且不能将两条虚线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只能依次出现在屏幕上。正当屏幕上显示下图的时候,生1高高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我知道,我想说。
刚开始教师还没有留意生
1的表现,心想题目还没有完整出示呢,再说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平均分。正在教师要继续点击课件,显示第二条虚线的时候。
生1:老师,一份是这些苹果的1/3。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里面有6个苹果,左边的一份是2个苹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苹果。因此左边的2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3。
生2:老师,我认为这盘苹果的另一份可以用分数2/3来表示。
师:请同学们猜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3:我认为右边是4个苹果,左边是2个苹果,因此可以看成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右边的苹果是这样的2份,因此右边的是这些苹果的2/3。
教师的“过失”竟然也能促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师技术的原因,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布白”,这种“布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历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只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善待学生的错误,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思维的接轨处、资源的生成处及时跟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呈现本真的状态,一定会等候到没有预约的精彩。
一、善待错误,使错误呈现精彩
对于错误,许多教师通常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其实,课堂中出现的错误,正是学生真实思维方式的暴露,如果处理不当就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善待、宽容、理解学生的“错误”,给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发现意识,使错误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资源。
师:把这四个桃平均分给4只小猴子,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1:平均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
师:你是怎么得到这个1/4的?
生1:把这盘桃有4个,平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4。
师:如果把这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脱口而出:分得这盘桃的2/4。
教师一愣,问:还有同学有不同的意见吗?
生:没有。每只小猴分得2个桃,把这盘桃平均分成4份,2个桃就是这盘桃的2/4。
师随即改变设计思路:大家都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但这仅仅是你们的猜想,要想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需要……
生:需要实验来验证。
师:好,那就请同学们拿出你们手里的桃图片,同桌之间互相分一分,分的时候思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学生操作后,教师请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是怎么分的。
生2到黑板上将4个桃平均分成两份。
师:你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2: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
下面的同学听了,忍不住举手要发言: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好。我们请认为是2/4的同学先来说明自己的理由。
生3:我认为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因为一共有4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桃,因此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2/4。
生4:我反对。请问生3,你刚才在给小猴分桃时,是怎么分的?
生3:我是将这盘桃平均分成了2份?
生4:请问你为什么要分成2份?
生3:因为要分给两只小猴,所以平均分成2份。
生4:每只小猴分得这2份中的几份呢?
生3:每只小猴分得这2份中的1份。哦,我知道了,应该是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因为是把这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只小猴分得其中的1份,所以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激动的走向生3:感谢你,不仅仅是因为你说出真正的想法,更重要的是由于你的退让,让我们再一次叩响了数学真理的大门。
课堂上出现了错误,我们不能敷衍赛责,而应该积极的面对,教师要充分的思考学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用心来挖掘这种错误的潜在的价值。
二、顺水推舟,使探究走向深入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知识的理解的过程。当学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数学知识时,必然会提出一些相关的问题,来解决自己的困惑。当课堂生成与教学目标基本吻合时,教师可以立即跟进,打破预设,顺着学生的思路,推波助澜,使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师:如果有100个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1/2。
师:如果有1篮桃,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全世界的桃子平均分给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师:桃子的总个数相同吗?每次小猴分得的桃子个数相同吗?可是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都是这盘桃的1/2呢?
生:因为把这些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些桃的1/2。
师:也就是说不管有多少个桃,只要你将它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1/2,你们是这样理解的吗?(是的)
师:如果把这篮桃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呢?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3。
师:4只小猴呢?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4。
师:你觉得可以分给几只小猴,就分给几只小猴。
生1:把这篮桃平均分给5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5。
生2:把这篮桃平均分给6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6。
生3:把这篮桃平均分给10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1/10。
……
师:老师感到奇怪了,为什么同样是一篮桃,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几却不同呢?
生4:因为分给的小猴的只数不同。
师:也就是……
生5: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的份数不同。
师:也就是把这篮桃平均分成几份,每只小猴就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一。
可见在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教师完全可以抛开预设,以学定教,随生而动。
三、捕捉亮点,使思维不断涌动
课堂教学情况千变万化,生成的信息瞬间即逝,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生成敏锐的作出判断,及时捕捉亮点,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以智慧谐振课堂,拨亮思维的火花。
如在学生初步建构了几分之一的概念之后,出示了下面这样的一道题:
师:看到下面的图,你能想
到几分之几呢?
生:每份是这些苹果的1/2(并说明理由)。
师追问:这些苹果的1/2可以是左边或者右边的三个苹果吗?
师点击课件,本意是将这些苹果平均分成三份,可是由于制作课件的水平有限,只能用“PPT”来制作,并且不能将两条虚线同时呈现在屏幕上,只能依次出现在屏幕上。正当屏幕上显示下图的时候,生1高高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我知道,我想说。
刚开始教师还没有留意生
1的表现,心想题目还没有完整出示呢,再说屏幕上显示的并不是平均分。正在教师要继续点击课件,显示第二条虚线的时候。
生1:老师,一份是这些苹果的1/3。
师:哦,说说你的理由。
生:这里面有6个苹果,左边的一份是2个苹果,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2个苹果。因此左边的2个苹果是这些苹果的1/3。
生2:老师,我认为这盘苹果的另一份可以用分数2/3来表示。
师:请同学们猜测这个同学是怎样想的。
生3:我认为右边是4个苹果,左边是2个苹果,因此可以看成把6个苹果平均分成3份,右边的苹果是这样的2份,因此右边的是这些苹果的2/3。
教师的“过失”竟然也能促使数学课堂动态生成。教师技术的原因,给学生的思维留下“布白”,这种“布白”激发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的历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摇篮。只要我们坚守儿童立场,善待学生的错误,在学生思维的困惑处、思维的接轨处、资源的生成处及时跟进,我们的数学课堂一定会呈现本真的状态,一定会等候到没有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