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角色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师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新思维的培养者;课程的设计者和开发者;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平等对话的实施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反思的实践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关键词】 教师 角色 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要打破与新教材不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1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
新课程实施必然与一些旧的教学方法发生激烈地碰撞和磨擦,教师很难一下子就能挣脱掉旧的教学方法的枷锁,依旧会满足于知识的“零售”或“批发”。不愿引领学生到知识的大海去“撒网”和“捕捞”,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主要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去探究问题。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去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坚决摒除教师只管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不管学生学的现象。
作为创造思维的培育者,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不能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输入给学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观点以及教材提出诘问和异义。教师要潜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思维资源,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
2 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要当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要借助教材进行“设计”与“开发”,千万不能让学生象待哺的小鸟等着老师给他们喂食,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食”吃。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教材设计一些有新颖性又有层次性的问题,多设计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还可以多设计一些课堂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例如,既可网上查,也可到图书馆,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查,给学生创造实践探索的空间。
作为一个“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与学生要共建课程的主体,从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合理的“调整”、“裁减”、“增删”,以便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整体。
3 由教为主动、学为被动的关系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到对话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上不是注重教师的教,而是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要平等对话,自觉的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强化民主意识,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或设想和与众不同的疑问和答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情”点;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诱发他们的“醒悟”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切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问题的答案,强制纳入既定的轨道,教师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对话问题的讨论中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合作的和谐的关系中把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要有“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具体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而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功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养成的圣殿。如果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便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与情感地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地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智力发展不足、学习成绩不好以及犯过错误、有缺陷的同学,使他们每时每刻感受到教师的爱。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和与众不同,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赏。
5 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可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行为,在教学前反思,可使教学尽可能地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在教学中反思,可不断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后反思,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提炼、问题的批判审察,并上升为教学理论。做好各种反思的记录,成为可供其他教师参考的案例。教师反思时要注意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提供的有关标准密切联系起来。
6 教师要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要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自己新形势下驾驭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一要研究学生,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长。二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要研究学科的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四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前瞻性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永远处于常教常新状态。
7 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往和合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劳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之间森严壁垒,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也制约了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新课程实施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的合作还表现在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学习借鉴,团结互助和相互尊重上。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否则就将会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职能要有历史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博道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 郭东岐.教师的适应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4 基础课程读本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4
【关键词】 教师 角色 转变
新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有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学方法,要打破与新教材不适应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避免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实施后,教师角色必须转变。
1 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创造思维的培育者
新课程实施必然与一些旧的教学方法发生激烈地碰撞和磨擦,教师很难一下子就能挣脱掉旧的教学方法的枷锁,依旧会满足于知识的“零售”或“批发”。不愿引领学生到知识的大海去“撒网”和“捕捞”,要改变这种现象,教师首先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作为指导者,主要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去探究问题。教师的任务是组织、引导,创造机会和空间让学生去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要坚决摒除教师只管滔滔不绝的满堂灌,不管学生学的现象。
作为创造思维的培育者,课堂上我们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善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不能急于将自己的观点输入给学生,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教师的观点以及教材提出诘问和异义。教师要潜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思维资源,激发学生超越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学到更多更深的知识。
2 由课程的执教者转变为设计者和开发者
教师不要当高高在上的执教者,要借助教材进行“设计”与“开发”,千万不能让学生象待哺的小鸟等着老师给他们喂食,教师要让学生自己找“食”吃。这就要求教师借助教材设计一些有新颖性又有层次性的问题,多设计一些为什么和怎么样之类的问题,少问简单的是什么之类的问题。还可以多设计一些课堂外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通过各种方法去寻找答案。例如,既可网上查,也可到图书馆,也可通过调查、访问的形式查,给学生创造实践探索的空间。
作为一个“设计者”和“开发者”,教师与学生要共建课程的主体,从课程内容而言,教师可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而作出合理的“调整”、“裁减”、“增删”,以便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的学习内容能与社会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有字之书和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整体。
3 由教为主动、学为被动的关系转变为师生之间的民主合作、平等到对话的关系
新课程要求教师课堂上不是注重教师的教,而是关注学生的学,教师不再是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教师要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识,要平等对话,自觉的放弃传统意义上的知识权威,强化民主意识,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生展开平等的思想交流与情感交流,充分尊重学生的观点或设想和与众不同的疑问和答案,要激发他们学习的“动情”点;抓住他们的“闪光”点;诱发他们的“醒悟”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切不可将学生的思想和问题的答案,强制纳入既定的轨道,教师要以对话人的身份参与学生的对话问题的讨论中去,让学生在一种民主合作的和谐的关系中把自己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只有这样才是真正的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4 要有“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其在教学中的表现:一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学生是具体主观能动性的人,是具有强大发展潜力的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而关注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学生发展,激励学生成长。二是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成功喜悦和失败的沮丧,教师的责任就是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顽强的意志,引导学生讲究学习方法,学会学习,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三是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而且是人格养成的圣殿。如果教学过程中不能成为学生道德提升和人格发展的过程,便是教学的最大失败。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与学生真正地进行了思想与情感地交流,才能给予学生广博地文化浸染,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切入学生经验系统,才能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要承认每个学生的独特性、差异性,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和独特个性。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那些智力发展不足、学习成绩不好以及犯过错误、有缺陷的同学,使他们每时每刻感受到教师的爱。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细微进步和与众不同,要及时予以肯定和赞赏。
5 教师要养成教学反思的良好习惯
教师的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之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反思,可不断调整、完善教学行为,在教学前反思,可使教学尽可能地为师生共同发展服务,并在教学实践中得以实施;在教学中反思,可不断根据教学实际与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后反思,有利于经验的总结提炼、问题的批判审察,并上升为教学理论。做好各种反思的记录,成为可供其他教师参考的案例。教师反思时要注意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提供的有关标准密切联系起来。
6 教师要自觉进行教学研究
教师要研究新的教学理论,国内外新的教育教学动态,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武装自己,完善自己,并用于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师要研究新课程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提高自己新形势下驾驭教学的能力;教师要研究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艺术。一要研究学生,把每一个学生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特长。二要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保证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三要研究学科的特点,拓宽知识面,提高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四要研究教育教学中前瞻性的问题,使自己的教学永远处于常教常新状态。
7 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往和合作
传统教学中,教师劳动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学科之间森严壁垒,教师之间缺乏交流合作,也制约了学科的交流和合作。新课程实施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主动关心和积极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不仅要有本学科的知识,还要不断学习和掌握其他学科的知识,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相互促进。教师的合作还表现在相互交流,共同研究,学习借鉴,团结互助和相互尊重上。
总而言之,新的课程理念呼唤教师角色的转换需要重新塑造自己,否则就将会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需要。教师的职能要有历史性的转变。
参考文献
1 博道卷.新课程中教师行为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2 郭东岐.教师的适应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3 李如密.教学艺术论.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9
4 基础课程读本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