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有情,感时抚意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naz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申雄平,湖南衡阳人,又名申雄频,别号净平居士,书斋曰竹石斋、仪萧居。1983年11月服兵役。在部队期间,无条件无师承的情况下,自学书法篆刻。1986年随王新先生研习书画装潢,同时随晏任飞先生习书法。1994年春受业于书画大家郭子绪先生门下,2007年问教于郎绍君先生。
  1993年开始收集萧俊贤先生资料,曾于2002年至2009年停薪留职,专门至广东、南京、无锡、上海、北京、衡阳县等地,历尽艰辛收集和整理萧俊贤先生史料。在恩师郎绍君先生推荐下,专著《萧俊贤年谱》2014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出版有《申雄平·王徽·刘湘清作品集》《符翕金石书画》《申雄平山水扇面》《江瓶水印谱》《萧俊贤年谱》,正在编著《净念楼诗稿》《左荪谷诗抄》。
  申雄平,湖南衡阳人。1983年于部队服役期间,在无条件无师承的情况下,自学篆刻。1986年缘识王新先生,随其研习书画装池,同时随晏任飞先生习书法。1994年春受业于著名书画家郭子绪先生,成其入室弟子。2007年问教于著名美术史论家郎绍君先生。其画风坚守和传承了一代宗师萧俊贤开创的“萧派山水”艺术精髓,书画皆工。出版有《申雄平 王徽 刘湘清作品选》《江瓶水印谱》《申雄平山水扇面》《符翕金石书画》《萧俊贤年谱》。
  申雄平先生独历二十年艰辛,收集整理编著成《萧俊贤年谱》,清华大学著名学者、书法家杜鹏飞教授赋诗为贺:“褪去戎装百骨轻,砚田从此细耘耕。胸中鼓荡鸿鹄志,笔下翻飞董巨旌。因爱俊贤钻故纸,为弘乡党谱新盟。韶光转世知天命,尺素微言亦有情。”著名美术史论家郎绍君先生称:“此年谱填补了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一段空白。”
  在中国画领域中,山水画是一个重要的画种。自然界中的山川林木、屋宇舟车、点景人物均可入画,画家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之六法,抒发对大自然的感悟与联想。如何通过调动自己全部的技巧与艺术修养,创作出既不同于旁人又具有独特自我个性的艺术作品,是画家们没有终点的修行。
  所谓“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任何一位优秀的山水画家,在他的心目中不但有各地名山大川的印象,肯定也有古代和当代画家一大批优秀作品的影子。这些影像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年深日久,日积月累,浸淫其间,必然会渗入到他的作品中“发酵”。申雄平先生的作品循“萧氏”遗风,用焦墨、轻墨、淡墨、积墨,多用干笔、渴笔,以中锋为主兼及侧锋,以皴擦为主,略加渲染,点重苔,重浑厚,有“萧派山水”自然浑茫之气,格调高雅,表达“借山川以写我性情”的意趣。
  《申雄平山水扇面》收录了画家申雄平先生2007-2008年创作的16幅山水扇面作品,题材多采风写生及创作。本书于2008年组织出版,申雄平先生的恩师——著名书画家郭子绪先生亲自作序,字里行间透着严师对爱徒的殷殷期盼与谆谆教导。
其他文献
寒斋藏孟小冬绘《琴瑟合鸣》,绢本,1.4平尺,画面简洁明净,以苍劲的笔法写枯树一枝,一双修长的白鹭静静地伫立于枝头,右边的白鹭回首深情地凝视者伴侣,绢面已经泛黄,但白鹭的眼神反倒更加醒目。跋曰:余自少喜绘画之事,虽习数载未得笔,今写白鹭一双,以求禧吉之气,非敢谓能臻至妙也。庚寅桂月孟小冬绘。印两方:孟小冬,若兰书画。此作暗含了孟小冬的爱情密码。  孟小冬(1908年1月9日-1977年5月27日)
期刊
摘要:本文系对新时期以来涉及顾恺之画论的主要美术史论著述版本的梳理和对“以形写神”原典(《论画》的“几句重要的结束语”)不同的注译解读与研究之得失的考辨,以及对作为顾恺之画论核心绘画观的这一原典之本义与本质的探讨;指出作为中国最早独立画论的顾恺之画论的根本,仍然没有离开对现实总体的唯物主义的观照态度,占据第一位的仍然是对外部现实保持的那种从物到心、从形到神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  关键词:顾恺之画论
期刊
晓彬小楷书法取法钟、王及唐人小楷,于文微明、祝允明、王宠等名家用功亦勤,可谓是涉猎广泛。他经过刻苦的临池不辍,掌握了小楷的书写技巧和法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近两年来晓彬的视野逐渐开阔。宋人米芾,明人倪元璐、黄道周,清人傅山、王锋等杰出的书法家虽不以小楷名世,但是他们所书小楷皆能跳出二王和唐人的法度,形成了各自高古、朴拙、率真的风貌,极富创造性。这都给晓彬不少的启迪。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更多的因素带
期刊
林凡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大家,他在诗、书、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他的重彩工笔山水画以苍润瑰伟、奇崛秀逸的面貌为世人所称道,他的“林梅”也以追求意境、清润雅致而不同凡俗。他的书法蕴含了浓郁的感性色彩,映现出书家的才情气质,表达作者心中的奇诡凄美的情怀。这里,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林凡先生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线形之美,妙趣天然  书法美学的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陈振
期刊
沈鹏致林凡  林凡兄:  你长期在诗书画三绝之路上求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从你的对诗僧齐己的偏爱,表明你追求着一种新境界;从你的“刘郎骑马返京兆”,想见你对往事的感喟;又从“归时浑忘夜停梯”,传来你勤于切磋的信息。社会上一向看重你的工笔重彩,而你的这本书法选集问世,将会给人们一个更完美的林凡形象。  并颂 笔健!  沈鹏 癸酉岁杪  周俊杰致蒋力馀  力馀弟:  《林凡集林》收悉,至为感动。林
期刊
国梁兄要出画集了,作为他最早的绘画推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几天前国梁兄来电要我为他的画集写上一段,我却颇有些犹豫。按理我作为他的支持者,此时要贺上一篇才行,可作为他的文学粉丝,推推他的画是我职责所在,真要动笔写文章,还颇有点“上下”不安。  第一次见到国梁兄的画是在一次雅集上。已故编辑萧金鉴先生送给我一套藏书票,藏书票上全是国梁兄的画,土褐色的底、白色的线条,画面有人物,也有动物,似乎还有
期刊
黄书墩老师1945年出生于彰化鹿港,从小濡染于当地的文化气息,年轻时先是协助父母经商,其后即使当“运将”,也不曾忘怀诗书雅翰,得空便学习书法,并于33岁时,偶然与篆刻家吴耀辉老师相识,久蛰于心中的习艺憧憬,激发了他学习篆刻的念头。来年由黄尝铭老师启蒙学习治印,其后再入石玺斋王北岳教授门下,由于黄书墩老师没有美术科系的学习基础,篆刻方面乃至艺文相关的知识,除了来自阅读,部分得自师门熏陶,尤其黄尝铭老
期刊
中国人托物言志的观念一旦遇到政治环境的某种极端便会在艺术上生发出惊艳的花朵,大写意花鸟画的发生发展便是其中一例。  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达到极端,君主集权的政治手段更是愈演愈烈。朝代交替的浩劫以及两代共同存在的社会弊端让平民的生存坠入水火,尤其是科举制度和文字狱对于知识阶层的束缚与迫害激起了从思想界到艺术界的巨大波澜。思想界对于皇权的质疑与艺术界大写意花鸟画的呼啸而来遥相辉映,它们都是人性
期刊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句云:“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国书法肇于甲骨文字,衍而为大小篆、隶书八分,无论契于甲骨,抑或刻之砖石,皆以瘦劲而立骨,骨既立矣,而血肉附焉,从而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从契刻发展为用笔书写,这条原则仍然适用,乃至在绘画上,便有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后世帖学兴盛,笔法弄巧,变化无状,然而不论怎样变,中锋而立骨总是第一要义,骨不能立,纵能巧变,犹皮之不存
期刊
黄书墩,字子圻,号鹿甫,1954年出生于彰化县鹿港镇。篆刻学会理事、新北市青溪新文艺学会理事长、台湾印社社员、玄修印社社长、北美地区台湾传统周展演讲师、南华大学人文系协同教学专业讲师、国立台东大学驻校艺术家;曾任全省地方美展评审委员,磺溪美展、南瀛奖、南瀛美展、大墩美展评审委员,国防部后备金环奖评审委员,大墩美展、台北县美术家大展、土城市桐花节筹备委员。黄尝铭老师启蒙,入石玺斋师事王北岳教授,获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