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风道骨 瘦硬通神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adw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杜甫《李潮八分小篆歌》有句云:“苦县光和尚骨立,书贵瘦硬方通神”。中国书法肇于甲骨文字,衍而为大小篆、隶书八分,无论契于甲骨,抑或刻之砖石,皆以瘦劲而立骨,骨既立矣,而血肉附焉,从而形成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审美原则。从契刻发展为用笔书写,这条原则仍然适用,乃至在绘画上,便有南朝谢赫的“骨法用笔”。后世帖学兴盛,笔法弄巧,变化无状,然而不论怎样变,中锋而立骨总是第一要义,骨不能立,纵能巧变,犹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书谱》云:“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故杜甫之诗句,非仅指肥瘦而言,其要义乃指书法之骨力,骨力遒健,字方通神。有人以颜字之丰润驳难杜诗,谓杜老执于一偏,实乃皮相之见也。
  读林凡先生的书法艺术,我对杜甫的“书贵瘦硬方通神”有了更深的理解。林凡先生是一位画家,深通“骨法用笔”之道。乃至在书法上,他也坚定地实践着这一审美原则。他笔下的甲骨文、大篆、隶书乃至行草,率皆瘦劲爽健,无一丝肥脂赘肉,如千秋古藤、凌空白鹤,俨然一派道骨仙风。
  东晋以来,行草书盛行,士人争以遒丽为尚,而以王羲之冠其首,然羲之之书,兼具骨力遒丽,故识者谓之“韵高千古,力屈万夫”。后世帖学末流,但挹其遒丽,而失其骨力,乃至蹇怯如三日新妇。清末碑学雄起,力倡雄强之风,康有为谓北碑之美,曰魄力雄强,曰点画峻厚,曰骨法洞达,皆倡劲健之风而矫靡弱之弊。此乃呼吁书法回归原始的审美精神,故而得到书界有识之士的极积响应。清季、民国以来,书坛巨擘大率出自碑学阵营,足见天意民心,书道艺理。观今日帖学再兴,与碑学并行不悖,书坛呈百花齐放之势,乃时代之进步,但不能以此否定碑学的历史功绩。
  林凡先生明确主张他喜碑而不喜帖,喜大篆而不喜小篆,这完全是个人的艺术选择。每个艺术家的风格定位,都有其多方面的原因。林凡先生性格刚直不阿,坚毅弘忍,历经坎坷而其志不磨,适足见其坚质浩气,丹心铁骨。他以瘦硬通神为其书法的风格选择,乃是其性格禀赋的生动写照。经历过太多的得失荣辱、大起大落,林凡以冷峻的超脱与彻悟,已不再需要任何的浮华和矫饰,只有一副铮铮铁骨,在秋日晚风里泠然作响。而小篆的规旋矩折、按部就班,自然也不是林老的性格,他更喜欢大篆那种平淡天真、自由自在的艺术状态。这就是林老和他的书法艺术。
  然而林凡先生对艺术又是认真严肃、一丝不苟的。且不说大篆对于字法的严格要求,使林凡倾注了极大的精力,从而达到了从随心所欲不逾大局的境界,光是骨力线条的锤炼,就绝非等闲可以达到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提按丰富的线条,因其装饰性强,总有可以遮丑之处,而纯用中锋的骨力线条,则对用笔力度和节奏感的要求更高,少有怯弱,就一览无余。看林凡先生的线条,如浑金璞玉、漏壁画沙、百炼精钢,化为绕指,他把工笔画的线描功夫用于书法,使二者融而为一,充分体现了驾驭笔墨的深厚功力和高超技巧。
  林老的结体和章法以平和简净为尚,不以花哨炫目的技巧悦人,表面看似乎平淡无奇,实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孙过庭说:“初学分劣,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林凡先生的平和简净,即是一种绚烂之极复归平淡的通会境界,所以无论你看他的篆隶和行草书,不论是放笔直取,还是略施小技,拟或是用篆隶之笔写行草,以及在篆隶中表现行草趣味,无不是下笔中规、随心所欲,真正达到了人书俱老的境界。
  当代书法竞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书家为入展获奖而创作,就难免追逐时风。我无意否定展览竞技的意义,只是认为,在竞技书法之外,个人风格的坚守是不可缺少的。尤其像林凡先生这样能融诗书画为一体的艺坛耆宿,无疑在一个特定的意义上代表着当代书坛的艺术高度。
其他文献
时代喧哗,艺术寂寞。在这样浮躁的年代,能欣赏到当代工笔画家赵洪琦的作品,实在是一桩快乐的幸事:  一棵巨大的树蔸,祼露着,千万条根须向周遭伸延,紧紧地抓住那些光滑的石头,茂密的根须从石头的缝隙钻进去,深深地扎入泥土。溪水清澈见底,把卵石和落叶倒映其中。远处,森林郁郁葱葱。潺潺水声和啁啾鸟鸣朦胧飘逸,仿佛来自神奇的湘南大地深处的音乐。  这就是赵洪琦笔下的《幽幽岁月》,似一曲对乡村自然蓬勃生命力的深
期刊
《共和国不会忘记——湖南省平江县失散老红军肖像摄影集》作者是我省警界摄影家阳红光先生。这一主题摄影是他于2012年拍摄的。2013年8月,此套作品在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近半月。中国美术馆收藏了其中两幅作品,中国摄影家协会收藏了整套作品。随后,按照湖南省委宣传部的要求和部分市及湖南大学的邀请,作品分别在长沙、岳阳、株洲、郴州、湖南大学进行了为期一个月以上的展出。数地展出,观众达20多万人,留言4000
期刊
寒斋藏孟小冬绘《琴瑟合鸣》,绢本,1.4平尺,画面简洁明净,以苍劲的笔法写枯树一枝,一双修长的白鹭静静地伫立于枝头,右边的白鹭回首深情地凝视者伴侣,绢面已经泛黄,但白鹭的眼神反倒更加醒目。跋曰:余自少喜绘画之事,虽习数载未得笔,今写白鹭一双,以求禧吉之气,非敢谓能臻至妙也。庚寅桂月孟小冬绘。印两方:孟小冬,若兰书画。此作暗含了孟小冬的爱情密码。  孟小冬(1908年1月9日-1977年5月27日)
期刊
摘要:本文系对新时期以来涉及顾恺之画论的主要美术史论著述版本的梳理和对“以形写神”原典(《论画》的“几句重要的结束语”)不同的注译解读与研究之得失的考辨,以及对作为顾恺之画论核心绘画观的这一原典之本义与本质的探讨;指出作为中国最早独立画论的顾恺之画论的根本,仍然没有离开对现实总体的唯物主义的观照态度,占据第一位的仍然是对外部现实保持的那种从物到心、从形到神的写实主义艺术精神。  关键词:顾恺之画论
期刊
晓彬小楷书法取法钟、王及唐人小楷,于文微明、祝允明、王宠等名家用功亦勤,可谓是涉猎广泛。他经过刻苦的临池不辍,掌握了小楷的书写技巧和法度,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近两年来晓彬的视野逐渐开阔。宋人米芾,明人倪元璐、黄道周,清人傅山、王锋等杰出的书法家虽不以小楷名世,但是他们所书小楷皆能跳出二王和唐人的法度,形成了各自高古、朴拙、率真的风貌,极富创造性。这都给晓彬不少的启迪。他开始有意识地把更多的因素带
期刊
林凡是中国著名的艺术大家,他在诗、书、画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他的重彩工笔山水画以苍润瑰伟、奇崛秀逸的面貌为世人所称道,他的“林梅”也以追求意境、清润雅致而不同凡俗。他的书法蕴含了浓郁的感性色彩,映现出书家的才情气质,表达作者心中的奇诡凄美的情怀。这里,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探讨林凡先生平和简净、遒丽天成的书法艺术的美学特征。  一、线形之美,妙趣天然  书法美学的研究还是近几年的事,陈振
期刊
沈鹏致林凡  林凡兄:  你长期在诗书画三绝之路上求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从你的对诗僧齐己的偏爱,表明你追求着一种新境界;从你的“刘郎骑马返京兆”,想见你对往事的感喟;又从“归时浑忘夜停梯”,传来你勤于切磋的信息。社会上一向看重你的工笔重彩,而你的这本书法选集问世,将会给人们一个更完美的林凡形象。  并颂 笔健!  沈鹏 癸酉岁杪  周俊杰致蒋力馀  力馀弟:  《林凡集林》收悉,至为感动。林
期刊
国梁兄要出画集了,作为他最早的绘画推手,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  几天前国梁兄来电要我为他的画集写上一段,我却颇有些犹豫。按理我作为他的支持者,此时要贺上一篇才行,可作为他的文学粉丝,推推他的画是我职责所在,真要动笔写文章,还颇有点“上下”不安。  第一次见到国梁兄的画是在一次雅集上。已故编辑萧金鉴先生送给我一套藏书票,藏书票上全是国梁兄的画,土褐色的底、白色的线条,画面有人物,也有动物,似乎还有
期刊
黄书墩老师1945年出生于彰化鹿港,从小濡染于当地的文化气息,年轻时先是协助父母经商,其后即使当“运将”,也不曾忘怀诗书雅翰,得空便学习书法,并于33岁时,偶然与篆刻家吴耀辉老师相识,久蛰于心中的习艺憧憬,激发了他学习篆刻的念头。来年由黄尝铭老师启蒙学习治印,其后再入石玺斋王北岳教授门下,由于黄书墩老师没有美术科系的学习基础,篆刻方面乃至艺文相关的知识,除了来自阅读,部分得自师门熏陶,尤其黄尝铭老
期刊
中国人托物言志的观念一旦遇到政治环境的某种极端便会在艺术上生发出惊艳的花朵,大写意花鸟画的发生发展便是其中一例。  明清两代,封建王朝的统治地位达到极端,君主集权的政治手段更是愈演愈烈。朝代交替的浩劫以及两代共同存在的社会弊端让平民的生存坠入水火,尤其是科举制度和文字狱对于知识阶层的束缚与迫害激起了从思想界到艺术界的巨大波澜。思想界对于皇权的质疑与艺术界大写意花鸟画的呼啸而来遥相辉映,它们都是人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