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创新面的沈曾植书法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er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我国书法艺术发展来看,清代汇编了历代书论、名帖,收藏了各家书迹、碑刻,功绩卓著,规模空前,是书道中兴的时代。从整个清代书法来看,嘉庆、道光前为帖学期,嘉庆、道光后为碑学期。帖学期又分为宗董其昌和宗赵孟俯。碑学期以嘉庆、道光之交为唐碑期,咸丰、同治至宣统为北碑期。从各种书体实际来看,可归纳为三项:即草法之衰、篆隶之盛、碑学之兴。
  清末民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社会动荡的大变革时期。洋务运动后,在客观上促进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的解放和文艺的发展。此时的书法艺术承清末碑学之余绪,集前贤之睿智,纵势为尚,变古为新,南北兼收,碑帖互用,各家书法流派先后形成,交相辉映,对中国书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沈曾植就是晚清时期融南北书流为一冶,独树一帜、自创新面有杰出成就的代表之一。
  沈曾植(1850—1922),字子培,号乙盦,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总理衙门章京、江西按察使、安徽抚学使署布政使、护理巡抚等职。他学贯中西,学术渊博,著作丰富,被誉为晚清“中国大儒”,其书法艺术的杰出成就更丰实了他不寻常的一生。
  沈曾植少年从高伟曾师研习诗词,以小楷抄读《通鉴纪事本末》等。光绪元年(1875年)始治边疆地理学。沈曾植入仕途于晚清,钦用主事,观政刑部。自是始与贤士大夫交游,时与康有为、罗振玉、王国维等诸先生论学开一世新风,名扬海内。他所处的时代及供职促成其觅见历代古物及新发现的文献珍品,并以乾嘉治学之法于辽、金、元史,对西北、南洋地理尤所究心。于甲骨文、敦煌秘籍,上自先秦出土文物,下至唐人写经,无所不取,无所不舍。沈曾植博学工诗文书画,他的著述涉及历史、边疆地理、民族、佛学、律令等,如《蒙古源流笺证》、《汉律辑存》、《佛国记校注》、《女真考略》等,至于诗文、音韵、书法就更多了。其书法早年精帖学,晚年由帖入碑,融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诡变多姿,个性强烈。沈曾植门人金甸丞蓉镜论之:“先生书蚤精帖学,得笔于包安吴(世臣)。壮嗜张廉卿(裕钊),尝欲著文以昭其书法之源流正变,及得力之由。其后由帖入碑,融南北书流为一冶。错综变化,以发其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论者谓之三百年来,殆难与辈。”
  


  沈曾植注重书法技论及历代碑帖的治学研究。其书法论提要中,以初学、博取、分析、比较、探源、互证等六个方面阐述了研习书法碑帖的重要性。其《宋拓阁帖跋》云:“楷法入手以唐碑,行草入手从晋帖,立此以为定制,而后可以上窥秦汉,下周近世,有本有文,折衷众说耳。”在《菌阁琐谈》中,强调了研习书法用指运腕的技论:“章程以细密为准,则宜用指。铭石以宏廓为用,则宜运腕。因所书之宜适,而字势异,笔势异,手腕之异,由此兴焉”。论书法用笔墨,《菌阁琐谈》云:“《醴泉笔录》:永叔书法取弱笔,浓磨墨以借其力,……董书柔豪淡墨,略无假借,书家朴学,可以谓之难矣”,“墨法之古今之异,北宋浓墨实用,南宋浓墨活用,元人墨薄于宋,在浓淡间。”可见他对宋元时期书家用笔墨的研究。沈曾植弟子王蘧常论其师书法之治云:“上自甲骨、钟鼎、竹简、陶器等,凡有文字者,无不肆习。余尝见斋中所积元书纸高可隐身,皆此类也。(案头所置仅《淳化秘阁》《急就章》《校官》等数贴,《郑义》《张猛龙》《敬显 》数碑而已)”。
  沈曾植的书法早岁欲仿山谷(黄庭坚),故心与手忤,往往怒张横决,不能得势,中拟太傅(钟繇),渐有入处。晚清碑学之兴,沈曾植以历代碑帖为书学之道,融南北书流为一冶,逐步形成了独树一帜、自创新面的书法艺术风格。其书法艺术的发展尤得力对北碑的研究。其《海日楼札丛·张猛龙碑》云:“此碑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境,而终幅不杂一分笔……此直当为由分入楷第一巨制。” “昔尝谓南朝碑碣罕传,由北碑拟之,则《龙藏》近右军,《清颂》近大令”,“光绪中叶,学者始重《张猛龙》,然学如牛毛,成为麟角。北碑惟此骨韵俱高,敛分入篆,信本晚年瓣香,殆皆在此”。其《禅静古刹前铭敬使君碑跋》云:“《刁惠公志》近大王,《张猛龙碑》近小王,此铭内外拓,藏锋抽颖兼用而时书之”。
  下面欣赏几幅沈曾植的书法作品。
  临《郑文公碑》轴(图一,纸本,纵166厘米,横42厘米,嘉兴博物馆藏),楷书。释文:“儒雅乐道,据德依仁,孝弟端淑,寡言愍,六籍孔精,百氏备究。郑文公碑寐叟”。钤“曾植印信”朱文方印、“海日楼”白文方印。此书体用笔多北碑意态,字独真正,劲洁清拔,化北碑为己用,篆势分韵草情咸粹其中。
  临《爨宝子碑》轴(图二,纸本,纵57厘米,横33厘米,嘉兴博物馆藏),楷书。释文:“在阴嘉和,处渊流芳,宫宇数刃,循得其墙。爨宝子寐翁”。钤“植”朱文方印、“海日楼”白文方印。此书体在隶楷之间,逆入平出,峻落反收,横画尽处多用批法,如“在”、“嘉”、“芳”、“得”、“其”等,端朴古茂,饱墨沉光。
  


  赠少兰《岩姿郢雨》七言对联(图三,纸本,纵163厘米,横37厘米,浙江博物馆藏),行书。释文:“少兰仁兄大雅岩姿壑籁有神会,郢雨湘烟擅别才。寐叟”。 钤“知一念即无量劫”朱文长方印、“寐叟”朱文方印、“海日楼”白文方印。此书体沉毅老辣,精气内敛,方笔翻转,锐笔而实留。
  临《校官碑》轴(图四,纸本,纵146厘米,横39厘米,海盐博物馆藏),隶书。释文:“毖学典读,祖讲诗易,剖演奥艺,外览百家,众儁挈圣,抱不测之谋,秉高世之介。校官碑辛酉腊月东轩居士。”钤“学无学”白文长文印、“海日楼”白文方印、“象莲花未开形”朱文方印。该书体端庄深厚兼具篆意。沈曾植在书法论《汉校官碑跋》云:“余最喜此碑书法,顾恨拓书漫漶,尝集浓淡干湿数本合装之,互征其趣。”校官碑为习分隶者之典范,从沈氏书法看,其作品大都带有明显的隶篆意韵,开合有序,笔润遒劲。
  “中夜江山静”诗轴(图五,纸本,纵48厘米,横24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行书。释文:“中夜江山静,危楼望北辰。长为万里容,有愧百年身。故国风云气,高堂战戊尘。胡雏负恩泽,嗟尔太平人”。钤“沈曾植印”白文方印、“海日楼”白文方印。此书体抑扬尽致,审其落墨运笔,中笔必折,外墨必连,转必提顿,以方为圆,落必含蓄,涨墨而实洁。此为沈曾植晚年力作。
  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在晚年成就尤为突出,书法艺术趋臻化境。书法之道非限于为书法而书法,与个人的学问德业、事功成就、时代特征息息相关,究其原委,书法本身集其大成,自创新面源于此。
  纵观沈曾植的书法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与成就,如其弟子王蘧常所论:“其初以义理辅实用,即由实用返自然。盖历三变,而每变益进。壮岁由理学转而治考据,此一变也;及服官政,又由考据转而求困世,此又一变也;晚年潜心儒玄道释之学,以求郅治之极,此又一变也。余事于岐黄、历算、音律、目录、金石、书艺等,亦无不淖极理致,唯不谈阴阳五行耳。书艺晚名益高。”章士钊称之为“奇峭博丽”,沙孟海称其“专用方笔”。翻复盘旋,如游龙舞凤,奇趣横生。王蘧常题其师绝句云:“昔年书法传坤艮,置我三王二爨间。满地残阳看绝笔,落花如雪泪如环。”沈曾植的书法艺术还影响培育了一代书法家,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益、古风子、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
其他文献
在各类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佛像是一个特殊的品类。作为宗教艺术品,除去造型之美外,佛像传达的智慧与慈悲,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多方面的,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投资收藏的热点。顺应这一潮流,现在书店里关于佛像收藏鉴定的书籍出版了很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一些书虽包装精美,但内容七拼八凑,错误百出。许多爱好佛像收藏的朋友问我看什么书好,我往往答不上来——个人爱好不同,鉴赏水平各异,众口难调。但衡量一本
期刊
永乐佛像改写中国佛像成交纪录    不出所料,中国工艺品的拍卖纪录终于在中国诞生并由中国人创造——10月7日下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落槌价1.04亿港币)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此前成交纪录为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保持,系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以1906.28万元创造。  这场在
期刊
金秋时节,香港苏富比携15尊明代宫廷制作的佛像,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办预展。佛像数量之多、品级之高、价值之大,为近年来海内外艺术品市场罕见。预展期间,参观者络绎不绝。笔者曾两临现场,零距离观摩。应《文物天地》月刊之邀,笔者就15尊佛像的艺术特点与文物价值谈谈看法,仅供大家参考。   这15尊佛像有三个特别突出的特点:一是品相一流。15尊佛像每尊都堪称精品,表面金水亮丽,形象完好无损,造型完美大方,且
期刊
青花、粉彩一直是瓷器拍卖市场上的两大主流品种,上半年北京市场更是在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天价成交的推波助澜下,热度持续不升。6月3日下午,该瓶以350万元中国嘉德春拍瓷器专场上起拍,第一声应价就到了1180万元,随后价格迅急飙升,最终以5280万元的价格成为内地拍卖市场到目前为止成交最高的一件瓷器,甚至有业内人士认为这是“国内瓷器拍卖开始向国际先进行列迈进的一个标志”。  粉彩是一种低温釉
期刊
明代嘉靖、万历和清代康熙是中国五彩瓷发展的三个黄金时代,但是这三个时代五彩瓷品种是发展是大不一样的,具体表现在,嘉万五彩实质上主要指的是青花五彩,而康熙五彩主要是釉上五彩。    谈五彩瓷,首先要注意区分这两个品种。明代釉上五彩瓷源于金代五彩瓷,元代时也有烧造,但真正发展起来还是在明代,特别是嘉万时期,但相对而言,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要远逊于青花五彩。釉上五彩是以红、黄、紫、赭等色彩描绘纹饰以已经
期刊
尽管元代时已经创烧了釉里红,但是釉里红真正大量烧制还是自洪武开始。洪武一朝,瓷器多以釉里红、青花大器为主,其中釉里红生产的数量最多,也最为珍贵。釉里红的大量使用极有可能与朱元璋的尚红有关,“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不仅衣服如此,甚至他还曾“以红色为贵”要求宫中内外皆以红色作为宫中装饰的主要色调。可以说,洪武釉里红更多的体现了一种王者之器,精品瓷器大气磅礴,红色纯正,纹饰虽多为花卉,但都精美绝伦。从传
期刊
2006年9月27日,著名美术教育家、肖像画家张振仕绘《毛泽东像》入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幅“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母本”系北京华辰拍卖公司从一位美籍华人手中征集,估价100万至120万元,编号0139,拟6月拍卖。5月中旬消息甫出,社会各届反响强烈――新浪网统计,绝大多数网民反对――而2005年6月北京另一家拍卖行拍卖毛泽东赠印尼总统苏加诺《富贵长青》(齐白石、陈半丁合作)受到处罚也是前车之鉴。“拍,
期刊
青花瓷器成交的前10件珍品分别出自元代(3件)、明永乐(2件)、明宣德(1件)、明成化(1件)、清雍正(1件)、清乾隆(2件)六个时期,从时代分布的数量来看,元青花依然是青花器中的王者,明代青花仍然最受追捧,清代青花乾隆器价格较高。    上榜的3件元青花是常见的元代青花典型器——大罐,榜首的一件是香港佳士得以2268.4万元成交的“岁寒三友”图罐,第二件是北京华辰以1452万元成交的缠枝牡丹纹罐
期刊
如果把抢救国宝的人也称作国宝,那么,抗战时期,易培基、程沧海、马衡、吴玉章、高炎武等冒着枪林弹雨,与凶残的日寇斗智斗勇,为中华民族抢救下几十万件国宝,这些勇士当称之为国宝;在各种特殊时期,王懿荣、刘铁云、罗振玉、叶恭绰、张伯驹、张大千等人,或抢救或捐献文物,同样可称为国宝。当代不少学问家、鉴定家、收藏家,承继先辈传统,如徐森玉、启功、马承源、庄万里、潘达于、钱镜塘、顾丽江、孙伯渊等许多位,还有本文
期刊
清代的瓷器烧制工艺,以康、雍、乾三朝所达到的水平最高,主要表现在各个彩釉品种的成功烧制上,特别是珐琅彩、粉彩及各种色釉瓷的成就表现更为突出。专家认为这一段时期的色釉瓷“釉色绚烂缤纷,品目繁多,有模仿自宋朝瓷窑体系的汝、官、哥(如TOP4清乾隆仿哥窑釉双如意耳壶、TOP7清雍正仿哥窑釉弦纹洗口瓶)、钧及龙泉等名窑的釉色,也有取材自明朝孔雀绿、宝石红、霁青及娇黄等的绿、红、蓝、黄色台系。而胭脂红、豇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