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价背后的佛像拍卖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ense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乐佛像改写中国佛像成交纪录
  
  不出所料,中国工艺品的拍卖纪录终于在中国诞生并由中国人创造——10月7日下午,在香港苏富比秋拍“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中,一尊72.5厘米高的“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以1.166亿港元(落槌价1.04亿港币)成为最贵的中国佛像。此前成交纪录为一尊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保持,系香港佳士得2004年秋拍以1906.28万元创造。
  这场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开的金钱战争吸引了全球收藏家的眼球。一位在场的朋友用“人山人海”描述拍场的壮观景象——据说,中贸圣佳总经理易苏昊先生走到场外接了个电话,就再也穿不过“人山”和“人海”了,只得站在门口透过人群的缝隙眺望。“大明永乐年施”铭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从4500万港元起拍,价格迅速拉升,至8000万港元后,主要是中国人的“内战”。具有标志意义的是,这尊佛像最终为中国内地藏家——手持353号牌的蔡铭超竞得。蔡铭超多年从事艺术品经营,2001年管理福建厦门国拍艺术品部,今年8月初创建厦门心和艺术拍卖有限公司——记者第一次知道这家公司是8月下旬在第9届北京古玩艺术品博览会上,当时,“心和艺术”占据了精品展区的显著位置。蔡铭超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作为虔诚的佛教信徒,在佛诞2550年之际竞得此尊佛像,自感注定有缘,必将择吉地供奉;1.166亿港币并不太贵,他的底线是2亿港币。
  


  “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是英国古董商斯比尔曼(Speelman)数十载心血结晶。此次拍卖被誉为托起中国佛像收藏进入精品化阶段的重要杠杆,14件(第805号拍品为一对金刚舞姿菩萨立像,实为15尊像)明永乐、宣德时期金铜佛像拍品是迄今水平最高的一次拍卖,业界人士以“顶级水平”评价。除明永乐鎏金金刚橛外,13件拍品成交,总成交额3.2434亿港元,7尊佛像成交额超过千万元——且5件刷新中国金铜佛像的成交纪录。成交价仅次于释迦牟尼佛像的是一对明宣德鎏金铜金刚舞姿菩萨立像,以5052万港元成为目前中国金铜佛像成交的第二名。
  “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的成功标志着中国金铜佛像拍卖处于突飞猛进的阶段,收藏者的鉴赏水平及价格的承受力在迅速提高。据当时在现场的业内人士透露:成交的13件拍品,中国人竞得6件:除蔡铭超外,一位上海藏家也竞得1件,香港古董商万先生和台湾藏家鲁先生各将2件收入囊中。分析人士认为,天价买家在内地的出现,将对中国佛像拍卖和收藏产生直接的影响,对中国古董板块未来的整体行情利好。中国内地市场巨大的吸纳量,势必将更进一步促进海外文物回流,同时,对回流文物也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精品化。
  
  佛像拍卖趋向精品化
  
  与香港毗邻的澳门,自今年春季崇源国际的挺进,标志着其艺术品市场的形成,在10月5日该公司的秋拍中,佛教文物上拍了24件(佛教造像20件),成交15件,总成交额为885.73万港元。24件拍品中,金铜佛像、饰件占15件,成交9件,第104号高33.5厘米的明中期铜鎏金多臂观音菩萨像以310.5万港元成交;石质佛教文物7件,成交4件,第90号高34厘米的唐中期雕天王头像以23万港元成交;瓷质的2件全部成交,第107号高108厘米的清康熙景德镇窑素三彩佛塔以195.5万港元成交。
  


  今年秋拍,中国佛像市场呈整体向好的趋势。9月的纽约秋拍,佳士得与苏富比的中国佛像成交理想。9月19日,佳士得上拍30件佛像,第127号一尊高160厘米的晋代木雕菩萨像以615.29万元(74.4万美元)成为中国最贵的木质佛像,一尊高33.3厘米的唐代石佛也以99.24万元(12万美元)成交。金铜佛像方面,一尊高39厘米的17世纪末18世纪初的铜鎏金释迦牟尼像以254.05万元(30.72万美元)居榜首。9月20日,苏富比上拍的佛像约32件,成交21件,单件成交价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第123号一对明代珐华釉瓷质佛教立狮,以254.05万元(30.72万美元)成交,第115号一尊唐代大理石雕的菩萨头像以198.48万元(24万美元)成交,第110号是一尊仅存半面的北齐石雕佛头像,以148.86万元(18万美元)成交。从纽约情况看,明代以前的汉传铜佛像、石佛像占有相当比例。
  自十六国时期,佛像大量制作,信徒们将自己的信仰和精神寄托融入了各种材质各种形式的佛像之中。除较易保存的金、银、铜、铁佛和石质佛像外,还有竹木制、泥塑、漆制、玉石、翡翠、纸质等材质的佛像,其中,金铜佛与石佛存世最多,也最受人们的关注。金铜佛像可泛指一切以金属为质地的佛教造像,材质可以是纯金、红铜、黄铜、青铜、铁、银等,但一般特别指鎏金的铜佛像。金色是金铜佛像为彰显光耀灿烂的神性所不可或缺的,因过于珍贵,鲜有纯金佛像,绝大多数以汞镀金在铜佛表面贴金。石质佛像存世较少,并受到国家法律的严格保护,市场流通极少,海外市场上拍的石佛或者木佛,部分是传世品,大部分是非法盗运出境的。
  自1993年中国大陆文物艺术品拍卖兴起以来,佛像零星现身拍场,只是数量尚构不成规模,价格偏低。天津市文物公司对佛像拍卖有筚路蓝缕的开拓之功,除在1996年春季举办文物展销会中设立铜佛专柜外,自1997年春季文物竞买专场开始推出佛像拍品,并于1998年10月佛教传入中国2000年之际,举办了“中国历代金铜佛像特展”,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拓展了佛像拍卖业务,并使之成为天津文物拍卖的最大特色。次年冬,辽宁省文物总店又与辽宁国际拍卖公司合作推出佛像专场。自此,金铜佛像日益受到收藏家们的广泛关注,云南、江苏、四川、上海等地的拍卖行业陆续跟进,行情启动。2004年,佛像拍卖市场达到了高潮。
  


  从去年成交价前十位的中国佛像看,石佛4件(北齐、北魏各占一件,唐代占两件,均在海外成交)。金铜佛6件,中国大陆市场2件入围:北京翰海1100万元成交的明代铜药师佛坐像居首位,中国嘉德132万元成交的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位列第6位。中国内地拍卖公司夺得佛像十大天价的状元(2004年这个状元头衔为香港佳士得夺得),说明内地佛像市场已基本形成。
  中国大陆市场中的佛像,90%以上是金铜佛像,时代以明清时期为主,数量以清代为多,明代以前佛像数量稀少。经常推出佛像的天津文物、中国嘉德、上海崇源等公司今年春拍成绩不俗。本月北京翰海与匡时国际将借香港苏富比的东风,继续演绎佛像专场。两家公司都有雄厚实力的合作伙伴:北京翰海借力北京尚仕雅集,匡时国际携手台湾观想艺术。两个整体水平较高的专场,规模和实力是内地表现最为强势的一次,值得期待。
  
  明清宫廷造像风华正茂
  
  金铜佛像收藏以宫廷造像最受追捧,特别是明清宫廷造像,拍卖高价通常也在这一板块中产生,如2004年香港佳士得秋拍以1906.2万元成交的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2005年北京翰海秋拍以1100万元成交的明代铜药师佛坐像,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以495万元成交的清代中期铜鎏金财宝天王,等等。
  明清宫廷造像之所以受青睐,业内人士分析:一是沾有“皇家”血统——凡与宫廷有关系的古董价值与价格都较高;二是明清两个时代离我们较近,文化传承和审美趣味尚有共同性,这一时期的金铜佛像,特别是藏传佛像,外表鎏金,气势辉煌,工艺精美绝伦;三是明清两代佛像存世量相对较多,可供选择的余地较大。
  


   明清的宫廷造像也称“北京造像”,这两代皇室重视藏传佛像的制作,一方面是皇帝信奉,另一方面出于安抚和笼络西藏、蒙古地区的目的。明代宫廷造像铸造集中于永乐、宣德两朝,“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代表了这一时期的最高水平。当时宫廷专属的造像机构称“佛作”,归“御用监”管理,主要制作藏式佛像以馈赠蒙藏地方的官员僧众。首都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黄春和介绍,“永宣两朝造像主要特征是造像躯体浑厚,造型敦实,体态优美大方,面相宽平,双目平直,衣纹都采取内地传统的写实手法,有较强质感。佛像头饰螺发,身着袒右肩袈裟,菩萨戴发冠和梳发髻,上身饰网状的璎珞,下身着长裙。工艺上采取内地传统的失蜡法铸造,胎体厚重,表面都镀金处理,金质纯厚,亮丽悦目。莲座处都有封藏,固定座底封盖为剁口法。造像上分刻‘大明永乐年施’和‘大明宣德年施’铭款,一般在莲花座台面正前方,都是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造像一般用黄铜铸造(后世仿品多用红铜),艺术风格和手法基本一致,是汉藏艺术完美融合的典范,只是永乐造像藏式风格多些,宣德造像中原艺术因素多些,永乐造像比宣德造像精细。工艺的高下决定了价值与价格,永乐造像的数量和质量都远高于宣德造像,这也是市场上永乐造像价格比宣德造像高的原因。
   清代宫廷造像集中于康熙、乾隆两朝,“造型挺拔,工艺精细”——学术界认为康熙造像工艺水平较高,但有款传世品极少,无款者只能从工艺和风格判断。据台湾《拍卖年鉴》统计,2005年至今年上半年,市场出现3件造型相同的康熙鎏金无量寿佛(阿弥陀佛),即去年7月伦敦苏富比春拍编号193号的鎏金宝石漆制阿弥陀佛像(高41厘米,成交价19.84万英镑)及今年4月香港苏富比春拍以348万港元成交的鎏金铜无量寿佛(高42厘米)、6月北京翰海春拍以264万元成交的鎏金铜无量寿佛(高43.5厘米)。
   清雍正时期禁铜,铜佛像制作一度停止。乾隆时期,铜矿来源增多,加之乾隆帝喜好藏密佛像,造像逐渐增多,只是造型较康熙朝呆板,工艺相对简单,失去了内在的精神气质。但因收藏人群众多,价格走向非常可观。
  


   明清佛教造像以宫廷造像最具代表性,存世精品也主要是宫廷造像,因此,宫廷造无疑将一直是中国佛像市场上最引人注目的角色。
  
  大型佛像价格高
  
  由于材质、工艺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历代造像中可移动佛像的尺寸普遍较小,藏式佛像尺寸也多在二三十厘米左右,超过50厘米以上者较少。正因为如此,近三年来,居成交排行榜前列的佛像多为大型佛,如2004年香港佳士得以1906.2万元成交的明代大威德明王鎏金铜佛像高105.4厘米,2005年秋拍北京翰海的明代铜药师佛坐像的更达215厘米,2006年崇源国际春拍以219.42万元成交的明代铜鎏金观音菩萨坐像高87.4厘米,2006年北京翰海春拍以484万元成交的明代毗卢遮那四面铜佛高51厘米。石佛、木佛高价成交的也是大型佛像,2005年巴黎佳士得秋拍以44.88万欧元成交的北齐大理石雕佛头高50厘米,2006年纽约佳士得秋拍以615.29万元成交的晋代木雕菩萨像高160厘米。
  尽管不能仅以尺寸作为衡量佛像的标准,但在铜材紧缺的封建社会,体量硕大的佛像通常只有宫廷才有能力制造。同时,制作大型佛像的工艺和技术要求高,非普通匠人所能及,这也注定了巨型佛像的高质量和精品化,加之数量有限,传世至今者更为罕见,其价值和价格肯定领先于体量尺寸较小的佛像。香港苏富比以1.166亿元成交的永乐御制释迦牟尼佛像,通高72.5厘米,与之相似的另一尊仅59厘米,目前藏于大英博物馆。
  许多业内人士认为,对于鎏金铜佛像而言,无论是否有无款识证明其御制身份,只要是大尺寸、造型精美的佛像,价格必定会年年上涨,升值的空间较大。
  
  藏传佛像稳居市场主流
  
   中国拍卖场上的藏传佛像数量占80%-90%。据台湾《拍卖年鉴》统计,2005年进入西藏文物十大排行榜的10件藏传佛像中,成交价最低的一件——北京翰海秋拍的明永乐铜鎏金“大明永年施”款佛像(高25.7厘米)也到了176万元,而成交价最高的一件达55.36万美元,是纽约苏富比春拍成交的7世纪铜鎏金辩才天像,高41厘米。“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的14件明永宣佛像属于藏式佛像。本月即将举槌的匡时国际和北京翰海的两个专场也将主推藏传佛像。
  


  藏传佛像缘何广受藏家追捧?北京匡时国际拍卖公司副总经理赵强认为,主要是近些年“藏学”热带动了西藏文物,特别是藏传佛教文物的收藏热潮,自欧美扩展到东南亚、韩国及台湾、香港等地区。藏传金铜佛像、唐卡也成为中国内地藏家投资的新热点,收藏者日众。
  另外,黄春和认为,藏传佛像热还有其本身的原因,其一是藏传的佛像形态各异,造型普遍富于动感,加上每一种题材都具有丰富而神奇的宗教内涵,丰富多彩的品类远比造型单调的汉地佛像更能勾起收藏家的购藏欲望。再者,藏传佛像不同产地的风格变化各异,藏中、藏西、青海、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地都有不同的制作风格,收藏家选择的余地较大。
  藏传佛像在市场占主流地位还有一个历史的原因,即藏传佛像成为明清宫廷造像主流,影响和波及面大,且损毁较少,北京故宫博物院仅清乾隆一朝鎏金佛像就达数万件之多,北京雍和宫也收藏几千件清代宫廷所造的藏式佛像。而汉传佛像损毁较多,特别是“文革”时期,很多佛像遭到毁灭性的破坏,这就制约了收藏人群的扩大。随着国际市场的价格上涨,国内行情见好(2005年西藏文物十大天价中5件在中国境内产生),未来给藏家可以想象的空间还很大。
  
  市场将出现两极分化
  
  外来的佛教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是独特的文化现象,历史上,虽屡罹禁毁之难,但“慈悲心”、“普度众生”的“济世”思想传播不息,成为民众的精神追求和寄托。深厚的文化因素是佛像更具受众的社会基础,黄春和先生坚信“佛像依托深厚的民族文化,生命力是没有止境的。”
  就佛像市场而言,大陆与台湾走的是相似路径。台湾哑舍文物负责人龙惠农先生介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创造了经济奇迹,佛教信徒在盖庙建寺之后,就在世界范围内搜寻佛像,“全世界的佛像精华都在台湾”。区别在于:大陆市场刚刚起步,前途无限好。
   “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传播了斯比尔曼的收藏理念。在此之前,大陆收藏家甚至不知道收藏顶级佛像精品的概念是什么。“做任何行业,包括艺术品都需要有前瞻性”,北京尚仕雅集(国际)文化艺术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一西认为,中国收藏家此次感受到的何止是震憾,更是一次棒喝!两年前,苏富比曾想向中国收藏家整体转让这批佛像,坊间有两个版本:最早的版本是苏富比以6000万元人民币寻找买家,另一个版本是欲以1000万英镑向藏家转手。转让价格有异,结果是一样的。
  


  16岁开始收藏的一西,多年从事佛教文物经营和研究,他预测“佛华普照—重要明初鎏金铜佛收藏专拍”将提高中国收藏家对佛像收藏的认知,市场随之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精品价格越来越高,而中低品问津者较少。今年秋拍以后,“市场的行情暂时会进入一个相对的平稳调整期”,原因是精品较少,藏家入手后短时间不会换手。受此影响,内地藏家对精品的追逐会越来越强烈,藏传佛像行情走高的同时,汉传佛像精品的价格也有望借势上涨。北京收藏家邢继柱先生也认为,藏传佛像精品价格将继续攀升,较为常见的作品价格将下滑。今年春拍已有迹象印证了这一点:中小型拍卖公司推出的佛像专拍,因大部分属中低端拍品,成交价和成交率平平。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佛教艺术专家金申看来,“当前的佛像市场,港台及海外的拍卖是精品多,价格也贵。内地精品少,价格偏低,成交率也不如海外高。”成立仅一年多的北京时代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坚持经营佛像拍卖,副总经理马金立建言收藏家,时下是收藏佛像的良机。
  永宣佛像行情会重复中国书画的轨迹吗?赵强并不认同:“只要比较一下永宣瓷器和永宣佛像的价格就会明了。市场流通的永宣佛像数量有限,多数购藏者轻易不会转手,因此价格不会陡然下滑。从斯比尔曼收藏佛像拍卖情况看,新买家居多,这说明又有一些实力雄厚的投资收藏者入场了,这些永宣佛像在短期内是不会流通的。换句话说,永宣宫廷造像的行情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比较平稳的。”赵强曾长期担任天津市文物公司业务负责人,自1997年主持过十年天津文物拍卖会,特别是金铜佛像专场的征集和拍卖活动。
  当收藏家都把目光定格在明清藏传鎏金佛像时,有专家指出,对早期汉传佛像的价值认识普遍不足,这导致了明清佛像火热,早期汉传佛像乏人问津的局面。这种情况与国际市场截然相反——今秋纽约拍卖,成交价最高的中国佛像还是早期佛像。早期汉传佛像不乏精品,北齐、北魏、隋唐、辽代等时期是中国佛教造像的高潮期,还有南诏、大理有着地域文化特色的佛像。佛像收藏者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目标非常重要,从众跟风是很难做出成就来的。相对而言,很多西方的佛像藏家更看重的是佛像本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表靓丽与否则在其次。一西期望收藏家能通过佛像了解佛教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追求经济价值或单纯的顶礼膜拜上。“媒体说‘大明永乐年施’款鎏金释迦牟尼佛像是天价,我说是无价”,蔡铭超更看重佛像的文化内涵及附加价值,以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其他文献
近年笔者在工作外出期间有幸认识“德宝斋”主,承蒙主人不吝将家藏青铜瑰宝与笔者赏鉴。在目睹、摩挲该器后,感其造型风格新颖独特。且该器从未见于著录。今公诸于世,以使读者共赏之。  本器为兽状容器,圆形口,有盖。盖中心配置一半圆形钮,钮两侧各连铸一兽首饰,钮套一活环。口径9.1,连盖高17,连梁高21厘米。底长18.6,底宽14.2厘米。器体作圆鼓的前后两兽相合,兽首相背状。每兽都有粗敦的两只低矮前足,
期刊
中国嘉德2006秋季拍卖会将于11月22日至24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举行。将推出中国古代书画、中国近现代书画、中国当代书画、角茶轩珍藏明清书画、食筍斋珍藏中国书法、静观居珍藏中国近现代绘画、瓷器工艺品家具珠宝、存仁堂藏瓷器工艺品、中国油画及雕塑、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古籍善本、碑帖法书、邮品、李安深收藏纸币、古钱、金银锭、金银币、铜镜等专场。拍卖会预展将于11月19日至11月21日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
期刊
敦煌写经的时间跨度非常长,从4世纪一直延续到11世纪,长达7个世纪之久。据我们最近对国家图书馆所藏敦煌遗书的初步调查,大约三分之一的遗书在古代进行了不同程度修复。  敦煌古代写经的修复比较复杂,有的写经是层层裱补,而且每层裱补纸的纸质、颜色不同——有7、8世纪的中原纸,有吐蕃占领时期的敦煌生产的纸张,也有归义军时期敦煌自己生产的纸张。从补纸的数量来分析,应以吐蕃占领时期、归义军时期敦煌本地生产的纸
期刊
柴窑一直是陶瓷考古界的一大悬案。一则,从明代以来文人笔记中就对其多有描述,虽或详或略,不一而足,但这些记述都承认柴窑是古瓷之冠,质精色异,且传世稀少,加深了柴窑的神秘色彩;二来,考古界至今未能找到所谓柴窑窑址,也不能对任何一件传世器物冠以柴窑之名,没有与文献对应的出土资料,更使柴窑探索如陷迷雾。当然,这种不确定性也为研究者留下了极大的探索空间,仅关于柴窑的产地就有众多意见。笔者从梳理明清文献入手,
期刊
编者按:本刊2006年第十期《神秘奢华的国君夫人墓》介绍了陕西韩城梁带村两周墓地以及26号墓的发掘过程和取得的收获,本文将着重介绍著名的27号大墓。    2005年5月-2006年9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渭南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和韩城市文物旅游局联合组成的韩城考古队,开始对27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除编钟、编磬未完全清出外,截止8月底,27号墓的发掘工作已近尾声。    打破27号墓的灰坑和“地
期刊
国家图书馆收藏少数民族古籍历史悠久,早在20世纪初,清政府将内阁大库的40多箱满文图书拨交学部开始,国图的民族古籍收藏种类不断丰富。此后接收了殖边学校的四五箱满蒙文图书,在专家学者的不懈努力下,重金购得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西夏文献、240叶新疆出土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抗战期间,马学良教授、万斯年先生历尽千辛万苦,用当时的9万元购回500多册彝文古籍,同期在云南丽江一带收集了一批东巴文资料近4
期刊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形式历经简策、帛书卷子装、卷轴装、经折装、梵夹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演变,这既与书籍的制作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变化有关,又与古人书籍保护的理念不断强化紧密相关。本文仅就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演变与书籍保护的关系,略加剖析。    简策    中国古代书籍的装帧始自简策。在纸发明之前,甚至在纸发明以后数百年间,也就是从商周到东晋的数千年中,中国古代书籍主要载体是竹木。简策意即编
期刊
“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舆图为古代地图的通称,也叫舆地图,大多指疆域图。在2006.5.26-6.26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文明的守望-中华古籍珍品暨保护成果展”展览中共展出了18幅地图。这18幅地图囊括了我国绘制地图的几种传统方法:计里画方、山水画法、经纬测量。此次展出舆图规模之宏大,是各种形式的舆图展览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有80%的地图是第一次与国内观众见面,可谓“千年一面”。
期刊
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收藏宏富,《积古图》就是藏品中的一件珍品。  《积古图》为手卷装,通长2640厘米,高38厘米,引首卷端翁方纲隶书题“积古图”三大字,右钤“长毋相忘”印,落款“嘉庆癸亥夏六月朔为云台中丞题并记于后北平翁方纲”,下钤“潭溪”、“翁方纲”印。其后是工笔彩绘绢本“积古图”。图长67.5厘米,高34厘米。钤“积古斋”、“文选楼”、“仪征阮伯元”印。再后为阮元手书《积古斋记》。此记文收入《
期刊
在各类中国古代艺术品中,佛像是一个特殊的品类。作为宗教艺术品,除去造型之美外,佛像传达的智慧与慈悲,带给人的精神愉悦是多方面的,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投资收藏的热点。顺应这一潮流,现在书店里关于佛像收藏鉴定的书籍出版了很多,五花八门,良莠不齐。一些书虽包装精美,但内容七拼八凑,错误百出。许多爱好佛像收藏的朋友问我看什么书好,我往往答不上来——个人爱好不同,鉴赏水平各异,众口难调。但衡量一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