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转课堂已不再是什么新潮,即使在偏远的乡村学校,它也伴随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步,日夜兼程地上山下乡,舶进一所所学校,挤进一间间教室,形成了乡村学校教研关注的新常态。不错,新概念是翻转着走进了学校、课堂,但在它的华丽外套下,是否裹住了实质性的创新?这些创新是否能够铸就乡村的高效课堂?
下面是我参加的某校以“怎样翻转课堂”为题的教研活动片段。
下午两点整,教研组长揿动开关,小学语文《妈妈的账单》一课的视频就跃上了荧屏。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0>60 (台下的学生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认为老师是不是写错了。)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这个算式(生大声读),结合我发给你们的微课视频,对这个式子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这个算式错了,应该是0<60呀!
师:这个式子到底对不对?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里,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课文,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大家都急切地想读这篇课文。)
……】
视频关闭。教研组长发言:这个导入以一个特殊的算式有效地激起“千层浪”,学生越疑,则学习探究的欲望越强烈,这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文章中心的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1:更有趣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疑问,他们的理解与体会就非常到位了,文章的中心也就轻松地被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了拓展,教师也很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可见这前后呼应的导入方式很成功。
教师2:“妈妈看到彼得的账单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做出回应,因为学生是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的,他们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体会还显得不够深刻。
教师3:片段设计中的亮点是教师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妈妈的付出,但学生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体会还显得不够深刻。
教师4:这位教师意识到了要调动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但似乎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学生内心的情感没有得到深度激发,缺乏升华的过程,没有形成高潮。
……
教研活动进行了110分钟,教师们的兴趣也的确被调动起来了,但却存在问题,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进入了思考……
当打下“为什么要翻转课堂”的问号时,我的思路才开始清晰起来。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指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转交给学生。学生将课堂内的有效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并互相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所传播的信息,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通过看视频、听播客等方式获得。而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规划学习,控制节奏,发布成果,从而深化自主学习,赢得课堂高效学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第一次翻转了化学课堂。当时,他们录制视频并传到网络,旨在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没想到,这种具有开创性的尝试,竟然推动了学生的泛在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天气恶劣时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而且天气极好时,也可不必到校,在任何一个学习终端获得良好的“一对一”课堂。当学生走进真实的教室后,他们所需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信息,而是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
由于该模式是新颖的,导致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因此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在科罗拉多州举行的翻转课堂学术会议上,这位教师公布了图示,并解读了他的“翻转课堂”(如下图)。
当我们仔细研读示意图时发现,即使是如此新潮的翻转课堂,也存在传统与创新截然不同的理解。
按照传统的理解,所谓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取代面对面的授课,在课堂上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仍然用在参与教师主持的关键性学习中。以往的“讲课”程序只是被视频代替,而在课外完成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课堂上来完成。显然,这种传统的理解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中极为普遍,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上传了教学视频,就实现了课堂翻转。
上面所列举的教研活动,尽管教师们研究的主题是“怎样翻转课堂”。但是,我们却找不到研究怎样让学生与教师一对一互动,怎样交流自学体验的任何痕迹。课堂的有效时间,依然被教师牢牢地掌控。假如去掉视频中那位教师提前发布的微课,那么这节课与传统教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可见,教师在理解与实施翻转课堂时存在误区。一是部分教师将“在线视频”当作“课堂翻转”的代名词,因此微视频成了教师的“翻转萌”;二是认为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替代教师,学习中的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来指导;三是认为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与教师开展课程性对话,并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这些偏颇性理解,则恰恰与翻转课堂的本义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翻转课堂?首先,当初之所以要把课堂翻转过来,是因为想借此来营造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小生境”,满足师生之间的“一对一”需要。所以,一切适用于大范围教学的课堂形式,都不在翻转课堂的本义之内。其次,优化师生互动渠道,增加师生间个性化沟通的方法,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目的。再次,学生学习的效率之所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与教师正常沟通,没有“课感”,导致他们无法形成系统的课程体验,也就不能深化课程学习。
翻转课堂之所以要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来一个“本末倒置”,是因为要把学生做作业时的书面显示,变成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变成学生之间的体验交流。因此,“怎样翻转课堂”的研究重点应聚焦在课堂上学生的“动”,而不是教师的“引”与“控”。
聚焦学生的“动”,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更多的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显性表现中“窥视”其产生如此思维轨迹(隐性运动)的原因。毫无疑问,窥视的最佳环境应该是“一对一”,或者没有精神压力的平等互动(如学生间的无障碍交流)。然而,恰恰就是“一对一”与“无障碍交流”是教师们所不习惯的,甚至是陌生的。因此,研究翻转课堂其焦点就应该放在这种教学技能,甚至是教育理念上。
反之,如果我们继续像案例视频中的教师一样,充当控制课堂的达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继续像案例教研中那样,逐一评点教师对课程的预设,品评大面积控制性教学行为,也是一种错位的教研方式。
众所周知,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教师在教学中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因此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今,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然而,当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师难道还要进行传统讲授?我们的教研难道还要使用错位的教研方式?
因此,翻转课堂的教研聚焦点应是研究怎样实现“师生一对一”及“学生间的无障碍交流”。
下面是我参加的某校以“怎样翻转课堂”为题的教研活动片段。
下午两点整,教研组长揿动开关,小学语文《妈妈的账单》一课的视频就跃上了荧屏。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0>60 (台下的学生议论纷纷,大家都觉得很奇怪,认为老师是不是写错了。)
师:请同学们大声地读出这个算式(生大声读),结合我发给你们的微课视频,对这个式子你们有没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这个算式错了,应该是0<60呀!
师:这个式子到底对不对?答案就藏在《妈妈的账单》这一课里,只要同学们理解了课文,也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出来了,大家都急切地想读这篇课文。)
……】
视频关闭。教研组长发言:这个导入以一个特殊的算式有效地激起“千层浪”,学生越疑,则学习探究的欲望越强烈,这对充分调动学生积极的学习状态以及对文章中心的提炼,做了很好的铺垫。
教师1:更有趣的是学生们在学习、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这个疑问,他们的理解与体会就非常到位了,文章的中心也就轻松地被托出来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中得到了拓展,教师也很轻松地突破了文章的难点,可见这前后呼应的导入方式很成功。
教师2:“妈妈看到彼得的账单时心里会想些什么”,对于这个问题,老师对学生的回答应该做出回应,因为学生是站在一个孩子的立场上来思考的,他们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体会还显得不够深刻。
教师3:片段设计中的亮点是教师能巧妙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体会妈妈的付出,但学生对“母爱的无私和伟大”的体会还显得不够深刻。
教师4:这位教师意识到了要调动学生日常生活的积累,但似乎有点蜻蜓点水的感觉,学生内心的情感没有得到深度激发,缺乏升华的过程,没有形成高潮。
……
教研活动进行了110分钟,教师们的兴趣也的确被调动起来了,但却存在问题,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我进入了思考……
当打下“为什么要翻转课堂”的问号时,我的思路才开始清晰起来。
“翻转课堂”译自“Flipped Classroom”,是指教师重新调整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转交给学生。学生将课堂内的有效时间用于自主学习,并互相合作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在传统课堂上教师所传播的信息,学生在课前就可以通过看视频、听播客等方式获得。而课堂上,学生与教师互动,与同学合作完成探究、体验。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主规划学习,控制节奏,发布成果,从而深化自主学习,赢得课堂高效学习。
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Wood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教师 Jonathan Bergmann和Aaron Sams使用视频软件录制PPT并附上讲解声音,第一次翻转了化学课堂。当时,他们录制视频并传到网络,旨在为缺席的学生补课。没想到,这种具有开创性的尝试,竟然推动了学生的泛在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在天气恶劣时在家看视频、听讲解,而且天气极好时,也可不必到校,在任何一个学习终端获得良好的“一对一”课堂。当学生走进真实的教室后,他们所需的不再是书本上的知识信息,而是与教师互动,与同学交流。
由于该模式是新颖的,导致影响其教学效果的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因此引发了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在科罗拉多州举行的翻转课堂学术会议上,这位教师公布了图示,并解读了他的“翻转课堂”(如下图)。
当我们仔细研读示意图时发现,即使是如此新潮的翻转课堂,也存在传统与创新截然不同的理解。
按照传统的理解,所谓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取代面对面的授课,在课堂上学生把自主学习的时间仍然用在参与教师主持的关键性学习中。以往的“讲课”程序只是被视频代替,而在课外完成的“家庭作业”却被拿到课堂上来完成。显然,这种传统的理解在当前我国的中小学中极为普遍,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只要上传了教学视频,就实现了课堂翻转。
上面所列举的教研活动,尽管教师们研究的主题是“怎样翻转课堂”。但是,我们却找不到研究怎样让学生与教师一对一互动,怎样交流自学体验的任何痕迹。课堂的有效时间,依然被教师牢牢地掌控。假如去掉视频中那位教师提前发布的微课,那么这节课与传统教学几乎没有什么两样。
可见,教师在理解与实施翻转课堂时存在误区。一是部分教师将“在线视频”当作“课堂翻转”的代名词,因此微视频成了教师的“翻转萌”;二是认为翻转课堂就是用视频来替代教师,学习中的学生不再需要教师来指导;三是认为在课堂上,只要学生能与教师开展课程性对话,并顺利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即可。这些偏颇性理解,则恰恰与翻转课堂的本义背道而驰。
为什么要翻转课堂?首先,当初之所以要把课堂翻转过来,是因为想借此来营造一个学生能自主学习的“小生境”,满足师生之间的“一对一”需要。所以,一切适用于大范围教学的课堂形式,都不在翻转课堂的本义之内。其次,优化师生互动渠道,增加师生间个性化沟通的方法,是翻转课堂最重要的目的。再次,学生学习的效率之所以不高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无法与教师正常沟通,没有“课感”,导致他们无法形成系统的课程体验,也就不能深化课程学习。
翻转课堂之所以要将教学由“教—学”模式变成“学—教”模式,来一个“本末倒置”,是因为要把学生做作业时的书面显示,变成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变成学生之间的体验交流。因此,“怎样翻转课堂”的研究重点应聚焦在课堂上学生的“动”,而不是教师的“引”与“控”。
聚焦学生的“动”,不仅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显性表现,更多的还需要教师从学生的显性表现中“窥视”其产生如此思维轨迹(隐性运动)的原因。毫无疑问,窥视的最佳环境应该是“一对一”,或者没有精神压力的平等互动(如学生间的无障碍交流)。然而,恰恰就是“一对一”与“无障碍交流”是教师们所不习惯的,甚至是陌生的。因此,研究翻转课堂其焦点就应该放在这种教学技能,甚至是教育理念上。
反之,如果我们继续像案例视频中的教师一样,充当控制课堂的达人,那就大错特错了;如果我们继续像案例教研中那样,逐一评点教师对课程的预设,品评大面积控制性教学行为,也是一种错位的教研方式。
众所周知,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不同的,有的接受快,有的接受慢,教师在教学中需统一教学进度与要求,因此不能照顾到每位学生。如今,学生在课前观看微视频,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缺陷,起到了预习的效果,是个性化教学的体现。然而,当学生们带着问题走进课堂时,我们的教师难道还要进行传统讲授?我们的教研难道还要使用错位的教研方式?
因此,翻转课堂的教研聚焦点应是研究怎样实现“师生一对一”及“学生间的无障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