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的学生问题意识比较薄弱,不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或者是提问不能提在点子上、关键处,这是他们不会或不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有关因素去构设问题。因此。我们除了要为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留给学生质疑的时间与空间外,还要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掌握一定的质疑方法,让学生逐渐学会质疑。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一篇课文中重点语句往往是课文的关键所在,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思考质疑,学生能在这些重点语句子中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这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体现。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风平浪静”这个词平常都是用来形容天气好,可我觉得有时也可用来形容心情好。我想知道在这里到底指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是形容天气好,有的说是形容心情好,经过讨论,最后大家都觉得两层意思都该有:正因为天气好,水手们完成了任务后心情愉快,才可能到甲板上来玩,也才会拿猴子逗乐,才会有“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不难看出,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对标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既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开端。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后再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小兴安岭在哪里?为什么说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美在哪些地方?哪儿最美?小兴安岭出产些什么?……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于是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见,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审题质疑的习惯。为自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明明不敢抽出火柴点燃,为何却终于抽出一根?《别了,我爱的中国》中,作者既然“不忍离了中国而去”,为什么还要做“罪人”离开呢?
4.比较质疑。比较是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对相似或相反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写的是邱少云,从以前有关课文来看,照理应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而要写“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习过程中,“思”和“疑”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给了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要注意的是,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时间、范围、对象等控制,把握质疑的时机,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质疑。同时也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问题的天地,通过小组、集体、师生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更好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
1.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一篇课文中重点语句往往是课文的关键所在,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则要求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进行思考质疑,学生能在这些重点语句子中自己思考,发现问题。提出自己不懂、疑惑之处,这是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的体现。如教学《跳水》一课时,一个学生提出:“风平浪静”这个词平常都是用来形容天气好,可我觉得有时也可用来形容心情好。我想知道在这里到底指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有的说是形容天气好,有的说是形容心情好,经过讨论,最后大家都觉得两层意思都该有:正因为天气好,水手们完成了任务后心情愉快,才可能到甲板上来玩,也才会拿猴子逗乐,才会有“跳水”这个故事的发生……不难看出,学生在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其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2.对标题进行质疑。课题是文章的眼睛。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既能使学生养成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又能弄清题目与课文的内在联系,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这是一堂课成功的开端。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出示课题后,让学生齐读课题,读了后再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了许多问题:小兴安岭在哪里?为什么说是美丽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美在哪些地方?哪儿最美?小兴安岭出产些什么?……这些问题为更好地学习课文做了铺垫。于是我把问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可见,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可使学生逐步养成审题质疑的习惯。为自学课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3.对矛盾处进行质疑。语文教材中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之笔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小女孩明明不敢抽出火柴点燃,为何却终于抽出一根?《别了,我爱的中国》中,作者既然“不忍离了中国而去”,为什么还要做“罪人”离开呢?
4.比较质疑。比较是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对相似或相反的文本,让学生进行比较,在辨析中产生问题,提出问题。例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中写的是邱少云,从以前有关课文来看,照理应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可是课文里为什么不写邱少云的心理活动,而要写“我”的心理活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在学习过程中,“思”和“疑”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质疑能力的培养,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教给了学习的方法,从而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要注意的是,在质疑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时间、范围、对象等控制,把握质疑的时机,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尤其要鼓励基础差的学生质疑。同时也要保证质疑问难的质量,既要拓宽内容、范围,又要进行范围控制,不能漫无边际,要做些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学生的思考集中在要学的知识点上。
总之。教师应该积极指导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让学生进入问题的天地,通过小组、集体、师生讨论、各抒己见,从而更好地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