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莫言作为一名“寻根文学”类别的作家,曾在2011年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并在201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文章中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莫言的小说中体现出了很明显的胶东地域民俗文化特色,这一写作特点能够为其文学作品的赏析度提高一个阶梯。语言民俗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莫言的小说中也多次体现出这一特点,如其擅长应用的民间俗语、方言词汇、比喻修辞,无处不体现着语言民俗的魅力。
关键词:莫言小说;民族文化;語言民俗
引言:莫言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仅能够让他的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使其文章的内涵得以提升。反过来,在莫言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它的文章也成为了一条传统文化的传输纽带,将部分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带进了大家的视野,形成了共赢的文化盛况。上文曾提到,语言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本文就简要对莫言先生的文章中的语言民俗文化方面进行赏析,探究其是怎样利用民间俗语、方言词汇以及部分比喻修辞的手法将文化进行表达的。
一、莫言小说在民间俗语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探究莫言先生是如何在其小说中表达出地域民俗文化的,我们可以先从其应用于小说中的民间俗语这一点开始赏析。民间俗语是不同地域生活的居民最常使用的言语方式,它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最为活跃,且最富有民间社会生活色彩的文化元素,通过对俗语的刻画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出当地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在莫言先生的小说中,就会常用到俗语进行故事的讲述,笔者简单从亲属称谓、俗短语等几个方面对“胶东文化”进行赏析[1]。
首先,我们可以从“称谓语”这个角度探究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地域民俗文化。称谓语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每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先生的文章中,就常应用到些许极具地方文化特性的称谓语,如仔细阅读先生的《红蝗》、《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间有着亲属关系这么一层联系。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整合时,我们能够轻易得到:宗亲五服内,若以“我”为第一视角,我的祖父、祖母往往称其为“爷爷、奶奶”;父亲称“爹”;父辈中年长于父亲的称之为“大爷”;年少者为“叔叔”。从这些称谓中能够体现出胶东文化其实受到鲁安文化很大的影响,重视家庭中的秩序,同时还对血缘的亲疏和系别划分十分明显[2]。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俗短语”这种表达方式中进行民俗探究,俗短语其本身就是俗语中的一些片段内容,在莫言先生的小说中也曾多次提及。如《蛙》中的“胡啰啰、麻了爪”;《飞艇》中的“方家七老妈常常说‘车轱辘话’”等。这些俗短语的应用,让作品传达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
二、莫言小说在方言词语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莫言先生的小说中的地域民俗文化还表现在“方言词语”上面。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最显著文化特征就是当地的方言土语,语言不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而方言恰好就是最能够表达地区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文也曾提及,莫言先生的小说多具有胶东文化特色,所以莫言的小说中自然也不乏方言词汇的存在。如部分胶东地区所特有的方言词、与普通话词形相异而词义相同的异词同义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而词义相异的同词异义词语等[3]。
先从地区特有的方言词进行赏析,莫言在《红蝗》中使用的“波棱盖儿”、《三匹马》中的“二五眼、膈应、稀罕、嘎古”、《蛙》中的“承揍、嫚”等方言词汇,都是胶东人民在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词汇,其中蕴含着无数胶东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被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异词同义词语”和“同词异义词语”两方面进行考虑。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就曾多次应用异词同义词语,如方言词汇中的“日头”对应着普通话中的“太阳”、“照望”对应“照看”、“割舍”对应“舍得”等等。而同词异议词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如《红高粱》中所提到的“大号”并非我们熟知的乐器,而是与乳名相对的学名;《红高粱家族》中涉及到的“毁了”、“撇”等词语寓意为“不好了、坏了”。这些词语被莫言合理的应用在小说中,不但不会让读者产生费解之情,还彰显出了部分胶东的民俗文化特点,增添了文本中的文学魅力。
三、莫言小说在比喻修辞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莫言先生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还在比喻修辞中有所涉猎,如利用民俗物或民俗现象作喻体的比喻手法、以具有胶东地方特色的物象作喻体的比喻、以民间常见的动物或排泄物为喻体的比喻等等[4]。
以《红高粱》中的一段内容为例:“那天晚上的月亮,本来是丰厚的、血红的,但由于战争,他变得苍白、淡薄,像颜色消退的剪纸一样,凄凄凉凉地挂在天上。”这段文章内容看似仅仅运用了一个比喻的句式,实则表达了很多的内容,如残酷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长久无人更换的剪纸才会苍白褪色;月亮凄凄凉凉地挂在天上,更是描绘出了大家为躲避战争而无暇风花雪月,最终只得月亮独自高悬的现象。这一句比喻将月亮比作民俗文化中的剪纸,从中体现出无限的民俗文化内涵,此外,以剪纸作为喻体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文明,让本体鲜明新颖,并让自身的作品透漏出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莫言先生的小说中从不曾仅仅将民俗文化作为点缀,而是更愿意围绕着这样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文章的叙述,他将这种文化更彻底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并利用小说的形式,对胶东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传播,这对胶东民俗学问具有很强的补充和提升的作用。而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文章更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切实地从文章中体会到胶东人的生命力与生命激情,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同冲击,使自身的阅读审美也能够得以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华静.论莫言小说作品语言及叙事的“民族性”因素[J].名作欣赏,2020(26):58-61.
[2]刘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文学语言[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5):57-58.
[3]田俊杰.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精神及其文化自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2):151-156.
[4]林碧玉,穆阳.莫言小说《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5):174-175.
关键词:莫言小说;民族文化;語言民俗
引言:莫言小说中的民俗文化不仅仅能够让他的文章变得更加生动,使其文章的内涵得以提升。反过来,在莫言先生的文章中,我们往往能够看到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它的文章也成为了一条传统文化的传输纽带,将部分鲜为人知的民俗文化带进了大家的视野,形成了共赢的文化盛况。上文曾提到,语言民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那么本文就简要对莫言先生的文章中的语言民俗文化方面进行赏析,探究其是怎样利用民间俗语、方言词汇以及部分比喻修辞的手法将文化进行表达的。
一、莫言小说在民间俗语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探究莫言先生是如何在其小说中表达出地域民俗文化的,我们可以先从其应用于小说中的民间俗语这一点开始赏析。民间俗语是不同地域生活的居民最常使用的言语方式,它是在语言交际活动中最为活跃,且最富有民间社会生活色彩的文化元素,通过对俗语的刻画能够更为直观地反映出当地所特有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在莫言先生的小说中,就会常用到俗语进行故事的讲述,笔者简单从亲属称谓、俗短语等几个方面对“胶东文化”进行赏析[1]。
首先,我们可以从“称谓语”这个角度探究莫言小说中表现出的地域民俗文化。称谓语在语言交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每一篇文章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它所代表的并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先生的文章中,就常应用到些许极具地方文化特性的称谓语,如仔细阅读先生的《红蝗》、《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作品,就会发现这些作品中的人物间有着亲属关系这么一层联系。在对这些文章进行整合时,我们能够轻易得到:宗亲五服内,若以“我”为第一视角,我的祖父、祖母往往称其为“爷爷、奶奶”;父亲称“爹”;父辈中年长于父亲的称之为“大爷”;年少者为“叔叔”。从这些称谓中能够体现出胶东文化其实受到鲁安文化很大的影响,重视家庭中的秩序,同时还对血缘的亲疏和系别划分十分明显[2]。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俗短语”这种表达方式中进行民俗探究,俗短语其本身就是俗语中的一些片段内容,在莫言先生的小说中也曾多次提及。如《蛙》中的“胡啰啰、麻了爪”;《飞艇》中的“方家七老妈常常说‘车轱辘话’”等。这些俗短语的应用,让作品传达了浓浓的乡土文化气息。
二、莫言小说在方言词语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莫言先生的小说中的地域民俗文化还表现在“方言词语”上面。众所周知,一个地区的最显著文化特征就是当地的方言土语,语言不能够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而方言恰好就是最能够表达地区特色的一个重要因素。前文也曾提及,莫言先生的小说多具有胶东文化特色,所以莫言的小说中自然也不乏方言词汇的存在。如部分胶东地区所特有的方言词、与普通话词形相异而词义相同的异词同义词语、与普通话词形相同而词义相异的同词异义词语等[3]。
先从地区特有的方言词进行赏析,莫言在《红蝗》中使用的“波棱盖儿”、《三匹马》中的“二五眼、膈应、稀罕、嘎古”、《蛙》中的“承揍、嫚”等方言词汇,都是胶东人民在日常的生活生产过程中所创造出的,能够表达自己的情绪的词汇,其中蕴含着无数胶东人民的勤劳与智慧,被一直沿用至今。
另外我们还可以从“异词同义词语”和“同词异义词语”两方面进行考虑。在《天堂蒜薹之歌》中,莫言就曾多次应用异词同义词语,如方言词汇中的“日头”对应着普通话中的“太阳”、“照望”对应“照看”、“割舍”对应“舍得”等等。而同词异议词语的应用也较为普遍,如《红高粱》中所提到的“大号”并非我们熟知的乐器,而是与乳名相对的学名;《红高粱家族》中涉及到的“毁了”、“撇”等词语寓意为“不好了、坏了”。这些词语被莫言合理的应用在小说中,不但不会让读者产生费解之情,还彰显出了部分胶东的民俗文化特点,增添了文本中的文学魅力。
三、莫言小说在比喻修辞上的地域民俗文化表现
莫言先生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民俗文化还在比喻修辞中有所涉猎,如利用民俗物或民俗现象作喻体的比喻手法、以具有胶东地方特色的物象作喻体的比喻、以民间常见的动物或排泄物为喻体的比喻等等[4]。
以《红高粱》中的一段内容为例:“那天晚上的月亮,本来是丰厚的、血红的,但由于战争,他变得苍白、淡薄,像颜色消退的剪纸一样,凄凄凉凉地挂在天上。”这段文章内容看似仅仅运用了一个比喻的句式,实则表达了很多的内容,如残酷的战争使人民流离失所,长久无人更换的剪纸才会苍白褪色;月亮凄凄凉凉地挂在天上,更是描绘出了大家为躲避战争而无暇风花雪月,最终只得月亮独自高悬的现象。这一句比喻将月亮比作民俗文化中的剪纸,从中体现出无限的民俗文化内涵,此外,以剪纸作为喻体能够更清晰地表达出当时社会的现状和文明,让本体鲜明新颖,并让自身的作品透漏出浓厚的民俗文化特色。
结束语:
综上所述,莫言先生的小说中从不曾仅仅将民俗文化作为点缀,而是更愿意围绕着这样的文化内涵进行对文章的叙述,他将这种文化更彻底地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并利用小说的形式,对胶东文化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传播,这对胶东民俗学问具有很强的补充和提升的作用。而对于读者来说,这样的文章更能够激发大家的兴趣,同时还能够切实地从文章中体会到胶东人的生命力与生命激情,感受不同地区的文化带给我们的不同冲击,使自身的阅读审美也能够得以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华静.论莫言小说作品语言及叙事的“民族性”因素[J].名作欣赏,2020(26):58-61.
[2]刘静.莫言小说《丰乳肥臀》的文学语言[J].鄂州大学学报,2018,25(05):57-58.
[3]田俊杰.论莫言小说中的民间精神及其文化自信[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2):151-156.
[4]林碧玉,穆阳.莫言小说《红高粱》的语言艺术特色探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15):174-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