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素食与健康

来源 :锦绣·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z_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古的人类,生活于大自然中,他们的饮食取之于大自然。那時人类对肉,素是没有界定意识的。茹毛饮血一切为了生存,随着人类对大自然的适应,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对大自然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对大自然的斗争中,逐步的认识了对选择饮食、食材有了新的认识。面对越来越丰富的食材,人们开始对自己的饮食进行有目的选择,对肉食和素食有了不同的认识和选择。
  一、素食的起源
  在茹毛饮血时期弱肉強食,人们逐渐认识了在捕杀猎物中的艰辛,在屠杀动物中的血腥和残忍,目睹自已同类被其他生物扑杀、攫食和相残中,逐渐走向了农耕社会。饮食习惯也以五谷、熟食、素食为主,以肉食、素食为辅,讲究五味调和。上古神化传说中的燧人氏,因人类茹毛饮血不易消化,伤胃伤脾影响健康,于是发明钻木取火,教人熟食,以化腥臭。轩辕黄帝制釜甑(陶治炊具),教百姓"蒸谷为飯″、"烹谷为粥”。人们把自已饮食文化进步的功劳和主食材的选定,归功于自已的先哲,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崇祖"的情节。
  千百年来居住在黄河、长江流城的汉民族,因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人们选择了五谷(稻、粱、菽、麦、稷)为主食,辅以肉、蔬的饮食习俗。而处于西北边陲高寒地区,因"天苍苍,地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地域,地理环境,生话条件受到限制,多以肉食和奶制品为主食,以五谷、素食为辅的生话习惯。
  中国素食文化源远流长,人类素食可以追到远古時代,在没有掌握使用火之前,原始人类基本食物是植物的根茎、枝叶、果实。那時食肉类是很危险的,猎获的艰难和储存中的变质,以及動物身体中原有的病毒和寄生虫的病害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由于原始人猎获率的低下,造成主要的食物来源转向于植物,而且豢养动物也需大量的植物来维持。植物的易贮性和季节性生长,使人类逐渐的走向了以农耕为主体的社会,随之饮食习惯也转向以谷物,蔬莱为主的饮食主体。故墨子说:″古之民,未知饮食時,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已"。 此文中的"素食",清.孙诒让解释为:”素食,谓草木",又称"蔬食"。
  人类的素食习惯也源于对大自然的敬畏,人类蒙昧時代鉴于生产力的低下,无力抵御大自然的灾害,在天人合一的思想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为敬天,每于重大祭祀活动中,都以净化心灵,放弃血腥的屠杀,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都要要进行:茹素数日,净其身,清其心的"戒斋"活动。吃素食以净化心灵,素食在人们心中逐渐的充当恬淡心灵的角色。儒家经典《礼记》中记载:"逢子卯,稷食菜羹″,"大丧则不举"。这个″不举“,即不杀牲食肉,而吃蔬食一类的”斋食“,直延申至今,形成了家有丧事,只吃青菜豆腐饭,食腥膻则为不敬的习俗。
  著名的成汤“网开一面,德而禽兽”和孔子的“钓而不网,弋不身宿”都主张有节制的捕猎动物,爱惜动物是人们仁心的发露。“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才厨也”。孟子著名的言论启迪了后世素食者的心智,“视天下无一物,非我”的中国饮食文化传统。由于为政者和“圣人”以爱惜动物,而作为施行仁政的仪态,逐渐的在后世行成了中国饮食文明文化的传统。
  素食的起源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宗教的信仰,特别是自西汉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因慈悲,不杀生,信因果,在众生即我,我而众生的思想指导下,特别是南北朝的梁武帝萧衍倿佛,史称”菩萨皇帝“。他念杀生之残忍,作《断酒肉文》以皇家的行政命令禁佛教徒饮酒,食肉,并身体力行。他强调说:“今日僧众,.......,若复饮酒,吃肉,弟子当以王法治问”。在皇权的干御下,禁肉,茹素已成了佛教的“戒律”,鉴于梁武帝的“训戒”,吃素己成了汉传佛教的一个传统。梁武帝的“行政”干御,无形中把中国素食之化,推向了一个高峰。代之而起的一枝饮食奇葩“仿饍”,“以荤托素”,异軍突起。无数的素食美食家和实践者为之著文,入庖。著名的有宋.陈达叟的“《本心斋蔬食谱》,清.薛宝辰《素食略说》,著名的南京文人清.李渔在其《闲情偶记.饮馔部》中将蔬食列为第一。他说道:“吾谓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著名的诗人,美食家袁枚著《隋园食单》列《杂素菜单》对数十种蔬菜的烹制作了详细的介绍。至今饮食业乃奉为经典。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神魔小说《西游记》第100回中,吴承恩以生花神来之笔描绘了光禄寺的素宴的品种:“烂煮蔓青,糖浇香芋。蘑菇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姜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萊菔,芥未拌瓜。”这些纷繁的食材,各种素食令人眼花缭乱,望之流诞欲滴!
  二、素食与健康
  素食与每一个人的健康息息相关,人们在嗜食膏梁肥腻、山珍海味之后,逐渐的认识到素食的重要。最早提出肉食之鄙的是先秦.吕不为的《吕氏春秋》一书中的:“肥肉厚酒,务自强,命之曰烂腸之食。”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从药食同源的养生观点出发也提出,入当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在炼丹的过程中,无意的发明了豆腐。豆腐的出現,把我国素食推向一个划時代的高峰并推向了世界,起源于豆腐的豆制品不下数十种。以豆制品为食材的美食层出不穷、纷繁奇异且营养丰富。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其《三民主义.民生》中说:“夫豆腐者,实植物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的论断。
  随着時代的发展,人们科学的对自已的饮食进行了反思,当今新时代除了有宗教信仰的人以素食为生,更有为了健康选择素食的,查经据典对现代人的健康生活与美好明天闲谈此话。
其他文献
摘要:音乐剧是重要的舞台戏剧形式之一,结合了歌唱、舞蹈、表演和对白这几种形式,通过展现具体情节来表达故事中包含的情感。《蜀女女卓文君》是四川省的一部原创大型音乐剧,得到了国家艺术基金会的支持。也是我国经典故事与音乐剧相结合的一次重要尝试。本文对该部原创音乐剧的历史背景、时代意义进行了分析。剧本情节总结概述后针对角色性格和演唱风格进行了浅析。  关键词:音乐剧;《蜀女卓文君》;角色分析;演唱风格  
期刊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缘辽阔、民族多样、历史悠久,不同地区拥有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历史的珍贵传承。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我国社会发展吸收了大量外来文化,虽然对社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但是很长一段时间给传统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在室内设计领域,室内设计风格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和思想追求。然而,由于地域文化受到冲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很多室内设计存在文化缺
期刊
摘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根基与核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它不仅继承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更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胡锦涛、江泽民等领导人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现实基础,着眼于国内与国际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因此便有着深厚的理论和实践根基。  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
期刊
摘要: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中国整体文化的发展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为了让中国文化从世界文化体系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重新审视民族民间文化背景、生态情况,以及历史渊源,从而从根本上保证中国舞蹈艺术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基于此,中国必须要加大对民族民间舞蹈的认知力度,不断提升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底蕴。通过找寻民族民间舞蹈发展中存在的变异性和稳定性,不断为舞蹈文化体系建设增添时代要素,
期刊
摘要:在舞台实践中长笛演奏者的现场发挥非常重要,在演出的时候会有紧张的心理,其中一部分在正常的范围内,不会影响到整个演出的效果;另外一部分有着负面的影响,就是怯场心理,非常不利于演出的呈现,还会使演出失败。所以文章主要对长笛演奏者怯场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在这个基础上提出了有效的调整方法,以供相关人士参考。  关键词:舞台实践;长笛演奏者;心理  引言:  在长笛表演的过程当中,演员很容易受到自身
期刊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98年的奋斗历程和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与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团结合作、并肩奋斗的不懈追求。以统战文化助推乡村旅游,一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创新了统战文化的传统宣传方式。  关键词:服务大局;统筹意识;创新意识  一、统战文化助推乡村旅游的重要意义  一是统一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职责体
期刊
摘要:社会转型是嵌入社会发展脉络的变革动力,是社会进步必然要求。农技推广作为科技成果集成、试范、推广的主体,对推进农业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农技推广服务工作的实际情况,在对现有农技推广理论、推广体系、机构组织、实践工作和出现的问题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围绕社会转型下农技推广服务重构存在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探讨。农技推广服务作为农业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尽快融入现代农业发展当中,立足我国农业
期刊
2018年,教育部出台了新的高考改革方案,新方案突出了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及考试分数的“大科”地位,真正的“大语文”时代已经来临。在语文试卷中,作文占据了半壁江山。因此,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一周只有两节作文课。靠这仅有的两节课,既要讲解作文要求及写作方法,还要让学生练习草稿,并誊写在正式作文本上,时间实在是太仓促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讲解课文,那么,如何在经典文
期刊
摘要:我国民族多元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少数民族传统音乐的广泛传播。本地区人文历史的特有风格以及深刻的民族艺术气质是民族音乐的主要特点。在民族音乐的历史长河中少数民族钢琴音乐是其表现形式之一。而少数民族钢琴音乐主要表现在古典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之中。少数民族钢琴音乐的发展要找到既具有民族特性,又具有古典艺术水准的平衡点。本论文从少数民族钢琴作品的民族性等角度进行分析,希望找到少数民族钢琴音乐可持续发展的
期刊
摘要:为了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高校应该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实践,积极构建完善的思政课程体系,并在专业课程中挖掘所蕴藏的思政教育资源,以发挥各科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育人职责。基于此,文章以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对象,着力对课程思政推行和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探究,从而为进一步实现教育教学改革目标提供有效地支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