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由聚焦】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但是,无论何种选择,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也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所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人、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审视时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显得尤为严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来套用。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
从摇摆走向平衡,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特级教师对《只拣儿童多处行》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一起去解读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从中获得启迪。进行反恩……
【精彩赏析】
【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在读“入”中读“出”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我是从第六自然段中读出来的:“春光竟是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把春天写成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实际上写孩子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
师: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
师:冰心奶奶是怎么把儿童和春光联系起来的?(出示以下一段文字)
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感到快乐。
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都会欢快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
师:嗯,生命力旺盛。第二点是什么?
生:把花当作人,花儿快乐,自己(儿童)也快乐。
师:谁来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最后一个男孩,你没有读过,你来读。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
生:如果说海棠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儿童是春天的使者。
师:(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为什么要拣儿童多的地方走呢?因为儿童朝气蓬勃。儿童多处春光美,你们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仅仅是因为如此?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更重要的是因为冰心奶奶爱儿童。
师:是呀,她曾经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你读了课文,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我觉得她特别喜欢儿童。
生:我觉得她是—位特别有童心的作家。
生: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今天我终于知道“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雨后》这首诗读过吗?谁来读一读?(出示,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好。冰心奶奶有一颗童心在跳跃,她看到哥哥摔了一跤,就提醒妹妹,可妹妹也想摔那么一跤。
师:《雨后》这首诗是冰心奶奶59岁的时候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60岁时写的,从这两篇文章看出,她是多么爱孩子啊!但她只爱孩子吗?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首诗—《纸船》,自己读一读。(出示。略)
师:这首诗是冰32岁到美国去留学时,在船上写的。听一听著名的配音演员丁建华是怎么朗诵的。
师:如果说,从前面的诗文当中,看出冰心奶奶爱儿童。那么从这首诗中,看出冰心奶奶爱什么?
生:冰心奶奶爱母亲。
师:从你读到过她的其他文章中,你还知道她爱什么?
生:爱大海,爱星星。
师:是啊,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另一位百岁老人巴金,他希望年轻人多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赏析】孙老师的文本解读以“入”文本为起点,通过一个“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接着,孙老师又提出“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仅仅是因为儿童像花一样充满生命活力”这个问题,补充冰心的与本文主旨密切相关的诗文,引发学生“出”(超)文本思考、感悟和融通,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入。把一篇散文与冰心老人不同时期的诗文链接,与不同时期的冰心交谈,把自己的心嵌入到作者的心灵中去,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在读“出”中读“活”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晴”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
(学生阅读)
师: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候。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生:“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生: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生: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热烈鼓掌)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请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波浪线,签上你的姓名。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鼓掌!)
生: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 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醒自己!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出示):
课文:“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
原著:“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在这里是贬义褒用,无所顾忌,显得很洒脱。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生:春光,把一个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给我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鼓掌!)
【赏析】这个孙老师让学生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阅读,“入”中求“出”,“出”中求“活”,在文本解读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对文本的不同感悟。面对学生的生成。孙老师巧妙加以点化,使个性化解读生动、丰满而不失价值引领。在交流过程中,引入文本原著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接着让学生理解、感悟并用词造句。这样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本质追求,对文本主旨的深度开发。这样,在引导评价中促成了学生语言形式的内化、思维内容的深化,更深入领悟文本语言表情达意的恰到好处,使课堂因学生的个性激荡而充满生命的灵性。
【读后反思】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之所以能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地解读,迸发出精彩,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情解读和对学生个性解读的引导点化。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收获的过程。这一过程,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
一、倡导个性化解读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文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结果也会不同,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从这一点看两位特级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他们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并引领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也正因为如此,美文在师生心中所唤起的那种喜悦,是其他美味佳肴唤起的喜悦无法比拟的,获得的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当老师提出“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个性化解读,解读得那样的多彩、到位。在孙建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更为亮丽、深刻。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两位特级教师不是满足于此,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鼓励激发,点化修正,以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沉浸其中,潜入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享受文本带来的心灵愉悦。
二、引导批判性解读
作为课文,其意义应该是公认的、确定的、相对统一的。作为个体理解、感悟和引发,其意义则是无限丰富多彩的。这是由文本的多义性所决定的。首先要读懂文本.确定大众的、普遍的意义。才能进入批判性解读。即在传统中寻找“缝隙”,设法挤进去,挖掘出新的意义。阅读不应是无目的的欣赏,应该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孙建锋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文本段落与原著相关文字的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评价,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教师相机点拨引导。这样的阅读引领,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评价,在评价中批判,在批判中深入。批判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批判的要义是获得对遣词造句妥帖性的感悟内化;获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并深度开发;更重要的是在据理力争的揣摩过程中,获得包括加深文本内涵领悟在内的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一种意识和习惯。
三、启导链接式解读
互文理论告诉我们,古今诗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后人少读书。不知其出典而已。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各种已出版的读物比作一部交响曲的话,那么,各种文本只不过是交响曲的一个或几个音符。它们相互配合、交融并呼应,组成了各种不同的乐章。因此,解读文本,不要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不单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的大系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雨后》、《纸船》的写作意图如出一辙,她爱星星,爱儿童,爱母亲,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读得深入,读得广博;才能悟得深刻,悟得全面。把一篇文章链接到其他文章中,嵌入到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的文本(作者)交谈,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主体需求,需要根植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个性化解读;阅读是一种批判行为,需要不断地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批判性解读;阅读更是一种联系情结,需要从独立走向上引下联、左右逢源的链接式解读。阅读需要解读,解读需要引导,它是一种解读的构建,更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有人说,现在的语文教改在爬坡,是行进在很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拐点上。我想,这是一个再贴切不过的比喻了。所谓拐点,就是说可能向左,也可能向右;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拐点上的人和事,面临着无数的选择。但是,无论何种选择,作为语文教师,首先必须也不能放弃对文本的解读,因为要使学生有所悟。教师首先要有所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只有当教师对文本深情投人、真情流露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受到熏陶和感染。
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需要我们老师去响应、去对话、去引领。以其昏昏怎能使人昭昭?没有高屋建瓴,谈何指导引领?
新课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然而,审视时下的语文教学,重学习方式变革轻文本解读的现象显得尤为严重。有的教师甚至将“形式”作为决胜课堂的砝码,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先确定形式,再找相应的文本来套用。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倾向。
从摇摆走向平衡,让我们一起走进两位特级教师对《只拣儿童多处行》相同教学内容的精彩片断,一起去解读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从中获得启迪。进行反恩……
【精彩赏析】
【孙双金《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在读“入”中读“出”
师: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
生:我是从第六自然段中读出来的:“春光竟是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把春天写成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实际上写孩子也是这样的饱满,这样的烂漫。
师:你有一双慧眼、火眼金睛。把藏在背后的东西也读出来了。
师:冰心奶奶是怎么把儿童和春光联系起来的?(出示以下一段文字)
只要管理得好,给它适时地浇水施肥,花儿也和儿童一样,在春天的感召下,欢畅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的四肢。这时候,自己感到快乐,别人也感到快乐。
师:这一段中,哪些词写出了花儿和儿童的共同特点?
生:第一点是,在春天的感召下,儿童和花儿都会欢快活泼地、以旺盛的生命力,舒展出新鲜美丽。
师:嗯,生命力旺盛。第二点是什么?
生:把花当作人,花儿快乐,自己(儿童)也快乐。
师:谁来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最后一个男孩,你没有读过,你来读。
师:不错,我们一起来读。
师:还有补充吗?
生:儿童就是祖国的花朵。
生:如果说海棠是春光,那么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儿童是春天的使者。
师:(板书:儿童是最美的春光)冰心奶奶为什么要拣儿童多的地方走呢?因为儿童朝气蓬勃。儿童多处春光美,你们就是最美好的人间春光。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仅仅是因为如此?更重要的是什么?
生:更重要的是因为冰心奶奶爱儿童。
师:是呀,她曾经说过,儿童是世界上最美的,除了宇宙之外,就是儿童。你读了课文,对冰心奶奶有什么新的了解?
生:我觉得她特别喜欢儿童。
生:我觉得她是—位特别有童心的作家。
生: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今天我终于知道“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这句话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走近冰心,去感悟冰心。《雨后》这首诗读过吗?谁来读一读?(出示,略)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得好。冰心奶奶有一颗童心在跳跃,她看到哥哥摔了一跤,就提醒妹妹,可妹妹也想摔那么一跤。
师:《雨后》这首诗是冰心奶奶59岁的时候写的,《只拣儿童多处行》是她60岁时写的,从这两篇文章看出,她是多么爱孩子啊!但她只爱孩子吗?我们再来看看另外一首诗—《纸船》,自己读一读。(出示。略)
师:这首诗是冰32岁到美国去留学时,在船上写的。听一听著名的配音演员丁建华是怎么朗诵的。
师:如果说,从前面的诗文当中,看出冰心奶奶爱儿童。那么从这首诗中,看出冰心奶奶爱什么?
生:冰心奶奶爱母亲。
师:从你读到过她的其他文章中,你还知道她爱什么?
生:爱大海,爱星星。
师:是啊,她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我们的另一位百岁老人巴金,他希望年轻人多读一点冰心的书,都有一颗真挚的爱心。
【赏析】孙老师的文本解读以“入”文本为起点,通过一个“冰心奶奶为什么只拣儿童多处行”的问题,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与之贴近交融,并将读书意会到的东西用可检测的表情朗读表达出来。“文贵自得,书忌耳传。”学生读懂课文的过程。就是感悟体验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接着,孙老师又提出“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仅仅是因为儿童像花一样充满生命活力”这个问题,补充冰心的与本文主旨密切相关的诗文,引发学生“出”(超)文本思考、感悟和融通,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入。把一篇散文与冰心老人不同时期的诗文链接,与不同时期的冰心交谈,把自己的心嵌入到作者的心灵中去,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孙建锋《只拣儿童多处行》教学片断】
在读“出”中读“活”
师:读书,不仅要读进去,还要跳出来。所谓跳出来,就是以自己的“火眼金晴”看课文,产生自己的想法。请你们默读课文,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写写自己的阅读感受,然后交流。
(学生阅读)
师:现在是交流的时间,也是共享的时候。交流没有唯一的答案,只有“缺席”的遗憾。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诗曰:“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冰心奶奶说:“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儿童”与“游人”的换位,看出冰心奶奶的心里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师:是呀,心里有儿童,眼里才有儿童,笔下才有儿童。
生:“颐和园门口,就像散戏似的,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门内挤了出来。”这在一般的人看来,这群孩子是顽皮的、令人讨厌的,而冰心却把他们看成活泼可爱的小天使。
生:太阳是光明的、温暖的,冰心奶奶说孩子“小小的身躯上喷发着太阳的气息”。
生:冰心奶奶说我们是天使,是太阳,是花朵,是春天。我们感谢她的比喻,感谢她的提醒。是天使,我们要释放可爱;是太阳,我们要释放光明;是花朵,我们要释放美丽;是春天,我们要释放明媚!(热烈鼓掌)
师:你正在释放着可爱、光明、美丽和明媚,不仅是我,在场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了。
生:读了课文我知道了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美在儿童。
师:请在这句话的下面画上波浪线,签上你的姓名。记住,这就是你的读书格言。(鼓掌!)
生:花是美丽的,也是柔弱的; 花是美好的,花期却是短暂的。生命柔弱似花,生命短暂如花,我们应当怎样延续美丽的花期呢?
师:了不起的是你从正反两个方面谈花期,谈人生。你的问题值得包括我在内的每一个人珍视与探究。我愿意把你的话记在心里,时时警醒自己!
师:孙老师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课文的第六节与原著的第六节不一样。(出示):
课文:“春光,竟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
原著:“春光,就会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它把一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挥霍出来了!”
请发表你们的看法!
(学生有的认为原著好,有的认为改编的好)
师:改编派(甲方)与原著派(乙方)陈述各自的观点。
甲方:文章不是写给儿童看的吗?“华侈”,我们不懂。
乙方:不懂,正需要学习。我方认为,“这样地饱满,这样地烂漫,这样地泼辣,这样地华侈”排比在一起,一气呵成,情感贯通。
甲方:“挥霍”是贬义的,不如“发挥”用得好。
乙方:“发挥”,是有所限制的,显得有些温柔;“挥霍”在这里是贬义褒用,无所顾忌,显得很洒脱。用“挥霍”更显得春光的饱满,饱满到可以大把大把地抛撒。
师:学习书本而不迷信书本,崇拜作家而不盲从作家。这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
生:春光,把一个冬天蕴藏的精神、力量,都尽情地发挥出来了!我。把爸爸、妈妈一生给我蕴藏的天真、活泼释放出来了!(鼓掌!)
【赏析】这个孙老师让学生抓住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阅读,“入”中求“出”,“出”中求“活”,在文本解读中给学生留下足够的空间,充分展示他们对文本的不同感悟。面对学生的生成。孙老师巧妙加以点化,使个性化解读生动、丰满而不失价值引领。在交流过程中,引入文本原著的一段文字引导学生对比阅读,接着让学生理解、感悟并用词造句。这样的设计,缘于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本质追求,对文本主旨的深度开发。这样,在引导评价中促成了学生语言形式的内化、思维内容的深化,更深入领悟文本语言表情达意的恰到好处,使课堂因学生的个性激荡而充满生命的灵性。
【读后反思】
教材是课程的集中体现,是一种静态的文本。两位特级教师的课堂,学生之所以能既有温度而又有深度地解读,迸发出精彩,缘于教师对文本的真情解读和对学生个性解读的引导点化。文本解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文本的感知、理解、评价以及创造、收获的过程。这一过程,主体(教师、学生)通过观照客体(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对话,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给学生导航。
一、倡导个性化解读
构建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文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可以说,学生的认知结构是阅读文本的起点,它包括思想、智慧、意志、经验和技能等。理解总是从已有的认知结构开始。学生在解读文本时,因为认知结构的差异很大,结果也会不同,教师应善于帮助学生从他们的经验出发去实现与文本的视界融合。
从这一点看两位特级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难发现,他们在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读的同时,充分尊重并引领着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也正因为如此,美文在师生心中所唤起的那种喜悦,是其他美味佳肴唤起的喜悦无法比拟的,获得的是一种高品位的精神享受。孙双金老师的课堂上,当老师提出“冰心奶奶为什么要只拣儿童多处行呢”,学生凭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作个性化解读,解读得那样的多彩、到位。在孙建锋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对文本解读的个性化更为亮丽、深刻。
当学生有了个性化体验后,两位特级教师不是满足于此,而是从更高的层面上鼓励激发,点化修正,以完善认知结构,使学生沉浸其中,潜入一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精神世界,享受文本带来的心灵愉悦。
二、引导批判性解读
作为课文,其意义应该是公认的、确定的、相对统一的。作为个体理解、感悟和引发,其意义则是无限丰富多彩的。这是由文本的多义性所决定的。首先要读懂文本.确定大众的、普遍的意义。才能进入批判性解读。即在传统中寻找“缝隙”,设法挤进去,挖掘出新的意义。阅读不应是无目的的欣赏,应该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孙建锋老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文本段落与原著相关文字的对比阅读,在比较中激发学生进行批判性评价,让持不同观点的学生进行辩论,教师相机点拨引导。这样的阅读引领,在阅读中比较,在比较中评价,在评价中批判,在批判中深入。批判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批判的要义是获得对遣词造句妥帖性的感悟内化;获得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融合并深度开发;更重要的是在据理力争的揣摩过程中,获得包括加深文本内涵领悟在内的敢于怀疑、勇于批判的一种意识和习惯。
三、启导链接式解读
互文理论告诉我们,古今诗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后人少读书。不知其出典而已。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各种已出版的读物比作一部交响曲的话,那么,各种文本只不过是交响曲的一个或几个音符。它们相互配合、交融并呼应,组成了各种不同的乐章。因此,解读文本,不要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不单是从属于作者个人或某个时代,而是从属于历史、从属于社会的大系统。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雨后》、《纸船》的写作意图如出一辙,她爱星星,爱儿童,爱母亲,爱一切美好的事物。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读得深入,读得广博;才能悟得深刻,悟得全面。把一篇文章链接到其他文章中,嵌入到历史中去,与不同时期的文本(作者)交谈,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阅读是一种主体需求,需要根植于自身知识与经验的个性化解读;阅读是一种批判行为,需要不断地从模糊走向清晰的批判性解读;阅读更是一种联系情结,需要从独立走向上引下联、左右逢源的链接式解读。阅读需要解读,解读需要引导,它是一种解读的构建,更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