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聋哑女儿周婷婷迈入高等学府,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被众多的媒体炒作,许多家长都信奉“好孩子是夸出来的”。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论证了“赏识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总结了“赏识教育”在我国的现状以及成人对“赏识教育”认识上存在的误区,并提出了教育应当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应该忽视了其他的教育方法,比如惩戒教育、挫折教育等,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情感教育 惩戒 挫折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提出的“赏识教育”被无数家长奉为“教子宝典”,他在教育女儿的这一过程中,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并把他的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口头禅,有人还公然赞许“赏识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把“赏识教育”推到了及至,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然而传统教育的严格要求却不能因之而简单否定,我们不能盲目的跟丛,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戒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对此,我要给“赏识教育”泼点冷水:从一位父亲培养聋哑女儿的成功家教经验中孕育产生的“赏识教育”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呢?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教育观,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据专家论证,结合我个人思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赏识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分支
任何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伴随有情感。举凡古今有成就的教育,无论是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还是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无不充满了情感。
2.情感教育的涵义与历史渊源
⑴ 中国古代对情感教育的探讨:
中国古代对情感教育问题的探讨,是在两个领域内进行的:一是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古代医学早就认识到人的情感对身心有全面的影响,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摘自中医古籍,《灵枢·百病始生》,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⑵ 西方古代对情感教育的探讨:
西方古代思想家也是十分重视情感的修养与教育。一是认为情感应受理性的支配。持另一观点的是把塑造人的情感作为教育的目标。它是从近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开始的。他认为,人类之爱是在母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要以母爱的精神感化学生。这就是裴斯泰洛齐的“爱的教育”观。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来研究,为“赏识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面重点谈一下“赏识教育”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着的误区。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和误区
近几年,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正在一些省市热炒。他的主要理论我归纳为以下两点:
⑴“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周弘老师有一条非常好的经验,他说:“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动力呢?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有个诀窍,不妨称为‘够苹果原理’:跳一跳,够得着。(中国教育报,2002,12,26,第3版)
⑵“赏识教育”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炒作,让许多家长和教师都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盲目的跟丛势必造成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敢批评,不敢纠正孩子的错误。可是,无原则的赞扬、夸奖,并不适用于那些有了自我评价能力的正常的孩子。赏识的教育方法,不能在普通孩子的教育中推而广之。下面归纳一下一些家长和教师对“赏识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把赏识教育误为“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教育。
⑵把赏识教育误为迁就教育。
⑶把赏识教育等同于灵丹妙药。
(三)“挫折教育”不可忽视
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现在的情感教育模式中,在学校情感教育内部,更多的是以愉快为取向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要重视“挫折教育”呢?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挫折教育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曲折与艰难。
其次,挫折教育能加快孩子的社会进程。
综上所述,家长们不要相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警觉,不能放弃更深层次的本质剖析与探求,任何的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对象。同时教育还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应该忽视了其他的教育方法,比如惩戒教育、挫折教育等,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真正的把爱融进了血液,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那么任何问题都可以化之,甚至可以说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参考文献:
[1]黄钧华,《对赏识教育的思考》,陕西教育, 2003,第1期
[2]雷纯生,《表扬是把双刃剑》,湖南教育,2003,第18期
[3] 金加锦,吴勇, 《“赏识教育”四法》,江苏教育,2002,第3期
【关键词】赏识教育 情感教育 惩戒 挫折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他提出的“赏识教育”被无数家长奉为“教子宝典”,他在教育女儿的这一过程中,改变了女儿,也改变了自己,并把他的这种方法归纳为赏识教育。“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不少家长的口头禅,有人还公然赞许“赏识教育”是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更有甚者,有些地方把“赏识教育”推到了及至,提出要实施“无批评教育”。然而传统教育的严格要求却不能因之而简单否定,我们不能盲目的跟丛,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戒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对此,我要给“赏识教育”泼点冷水:从一位父亲培养聋哑女儿的成功家教经验中孕育产生的“赏识教育”是否可以成为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家庭教育的新方法呢?作为家长和教师应该持有一种什么教育观,我们应该如何教育我们的下一代?
(一)赏识教育的理论依据
据专家论证,结合我个人思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赏识教育”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分支
任何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都伴随有情感。举凡古今有成就的教育,无论是孔夫子的“有教无类”,还是陶行知的“爱满天下”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无不充满了情感。
2.情感教育的涵义与历史渊源
⑴ 中国古代对情感教育的探讨:
中国古代对情感教育问题的探讨,是在两个领域内进行的:一是在医学教育领域:我国古代医学早就认识到人的情感对身心有全面的影响,如《灵枢·百病始生》中认为“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脏伤则病起于阴也”( 摘自中医古籍,《灵枢·百病始生》,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⑵ 西方古代对情感教育的探讨:
西方古代思想家也是十分重视情感的修养与教育。一是认为情感应受理性的支配。持另一观点的是把塑造人的情感作为教育的目标。它是从近代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1746~1827)开始的。他认为,人类之爱是在母爱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要以母爱的精神感化学生。这就是裴斯泰洛齐的“爱的教育”观。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把情感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领域来研究,为“赏识教育”的提出提供了理论依据。
下面重点谈一下“赏识教育”在我国的现状以及存在着的误区。
(二)“赏识教育”在我国的现状和误区
近几年,周弘老师提出的“赏识教育”正在一些省市热炒。他的主要理论我归纳为以下两点:
⑴“赏识教育”承认差异、允许失败
周弘老师有一条非常好的经验,他说:“总让孩子努力,却总不让孩子尝到成功的甜头,他哪来动力呢?让孩子尝成功的甜头有个诀窍,不妨称为‘够苹果原理’:跳一跳,够得着。(中国教育报,2002,12,26,第3版)
⑵“赏识教育”满足了孩子内心深处的需求
然而由于大众媒体的炒作,让许多家长和教师都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种盲目的跟丛势必造成了他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敢批评,不敢纠正孩子的错误。可是,无原则的赞扬、夸奖,并不适用于那些有了自我评价能力的正常的孩子。赏识的教育方法,不能在普通孩子的教育中推而广之。下面归纳一下一些家长和教师对“赏识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误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⑴把赏识教育误为“只要表扬,不要批评”的教育。
⑵把赏识教育误为迁就教育。
⑶把赏识教育等同于灵丹妙药。
(三)“挫折教育”不可忽视
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现在的情感教育模式中,在学校情感教育内部,更多的是以愉快为取向的。但是,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挫折教育的重要性。为什么要重视“挫折教育”呢?我总结为以下两点:
首先,挫折教育能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生活的复杂、曲折与艰难。
其次,挫折教育能加快孩子的社会进程。
综上所述,家长们不要相信有什么教育孩子的“万应灵药”。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理性警觉,不能放弃更深层次的本质剖析与探求,任何的经验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适用于一定的范围和对象。同时教育还是全方位的,我们不应该忽视了其他的教育方法,比如惩戒教育、挫折教育等,教师和家长应该根据孩子不同的性格特点,实施不同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只有真正的把爱融进了血液,时时刻刻关注着学生的成长,真正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那么任何问题都可以化之,甚至可以说任何方法都是好的。
参考文献:
[1]黄钧华,《对赏识教育的思考》,陕西教育, 2003,第1期
[2]雷纯生,《表扬是把双刃剑》,湖南教育,2003,第18期
[3] 金加锦,吴勇, 《“赏识教育”四法》,江苏教育,2002,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