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新常态背景下传统手工艺

来源 :美与时代·城市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fangzh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规划,从国家层面系统推进中国制造。从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不缺少规模,也不乏资源和技术,恰恰匮乏的是传承了千百年的工匠精神,也就是本真、匠心与智慧精神,而这种工匠精神不仅仅在国学典籍中,更在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民间手工艺里。如果一个时期以来,我们的整个工匠精神、造物精神丢失了,那我们也就丢弃了文化中最核心的东西。建立传统手工艺文化与当代社会的深刻联系,有助于以文化的涵养来滋养工匠精神的源远流长。
  关键词:新常态 ;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 ;价值
  一、工匠精神当下价值的反思
  “新常态”一词是习近平主席对中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的提炼。他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总结了“新常态”的三大特点:“1、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为中高速增长;2、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3、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现在已进入习总书记说的新常态的发展阶段,以往高速发展的节奏应适当放缓,不应只追求速度,慢下来、沉下心,静下来,有助于重新审视我们生产生活空间里的文化诉求,把对传统手工艺的理解上升到哲学层面,即形而上的层面,以此来拯救和涵养我们的手工艺意涵和造物的文化精神。在这个背景下,对于设计界来说,一方面,到了从“量”到“质”转变的关键时刻,否则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时代只能被他者的技术与艺术左右,导致后继发展无力;另一方面,如何以我们民族最源远流长的传统手工艺文化来涵养当代的设计和新手工艺,传统手工艺中的文化瑰宝——“工匠精神”当下价值何以体现。新常态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反思的机会,思考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工匠精神的当下价值。
  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的强大精神助力。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尽快追赶发达国家,我国经济发展中更强调“短、平、快”(投资少、周期短、见效快),对产品的精细化、创新性要求不高,产品品质不高、没有灵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产品普遍供大于求、同质化严重、竞争激烈,更需要从差异性、创新性、精细化提高其产品竞争力。差异化的代表产品如法国的LV,创新性的代表产品如苹果手机,精细化的代表产品如瑞士手表、日本相机等,都是坚持“工匠精神”的典范,它们对产品设立高标准,出厂的产品代表公司的品质,带给用户良好的体验。此外,LV、瑞士手表还是身份的象征,它们以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追求完美和极致。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过分强调速度、效率,快速缩短拥有技能的有效期,使人专注于坚持一门技艺更加不容易。在大谈设计的科学化、设计教育西方化、电脑辅助设计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工匠精神和品格在流失。那么什么是工匠精神?《向日本企业学习工匠精神》一书中指出:“它是指工匠对自己的创作产物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工匠们不断雕琢自己的产品,不断改善自己的工艺,享受着产品在手中生华的过程。”而笔者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体验人和物的直接接触的经验,而非对经济效益的追逐。工匠们在创造的整个过程中对细节的把握以及对技艺追求着完美和极致,对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由此看来,传统手工艺的工匠精神它不单单是一种创作观,更是一种文化DNA理念,一种民族审美知觉、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识及民族价值观理念。
  二、中国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的价值体现
  中国最早的设计著作——《考工记》说:“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材美工巧,然后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天时、地气、材美通过工巧相结合。“天时”是指在当时文化背景下的时代感,也就是说在任何时代,设计都要保持植根于时代的活力。“地气”字面上讲地理位置、社会环境及人文环境等因素的综合,而作为艺匠人则把它理解为民族地域性的风俗习惯更为贴切。其实应归纳为设计本土化的问题,在对本土化的传统元素进行编排与重构的时候,不是简单地照搬模仿而是顺应时代潮流,对借用的图像重新审视并设计,让做出来的工艺品不失本土文化,又不失时代感。这样便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工艺水平、 手工艺标准化又接地气的设计理论体系。意大利设计师埃托·索托萨斯说:“保持传统并不是单纯地去重复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造传统才是对传统美好的继承创新。其实传统并不只是一个特定的形状或者造型,在这里我们延续和传承的是一种造物精神,文化理念,一个民族至高的精神文化境界。它是一代又一代的人用自己的生活哲学对传统产生感情,并得以延续的产物。而在现实的生活中,手工艺的体验不仅是一种闲暇浪漫的方式,也是一种心性的、本真的直接体验过程,它拉近了“物与心”之间的距离。建立了这样具体而又普遍的联系,唤起公众对于手工艺工匠精神文化价值的认同。
  (一)认识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的当下价值
  认识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的当下价值,还需要有普遍而深刻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而云南传统手工艺是人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一部分,了解传统手工艺背后的社会面貌、风俗习惯和审美情趣,更能理解该民族的道德观念和心理特点,把握手工艺浓厚的生活气息、艺术特色,更好地挖掘深层次的传统手工艺背后承载的文化内涵。潘鲁生在网络上说:“认识传统手工艺的价值,它绝不是被机器工业简单淘汰的过时产物,而是重要的文化要素和美学载体,是我们这个民族最独特的创造力,是文化的独创性和竞争力所在。”但是,进入产品工业化、批量化、机器化时代,我们对传统手工艺的认识基本上是停留在产品加工阶段,并没有上升到精神、文化和哲学层面上来。而放弃我们传统的精神文脉,任其同质化、边缘化,失去文化层面的对话交流主体性。针对这种情况林正仪教授曾强调:我们必须建构依附于本土的文化意象,同时它也是一种民族价值理念、美学意象,在吸收了先进科技的同时须有文化的养分,有来自生活的、艺术的、美学的涵养,专著的理念。
  (二)工匠精神之创作观
  本真是从其“本真”生存中领会,显现着自我存在“它原发于本心本性,其意义的生成不是外在的给予,而是通过各种活动方式促使内在本心本性的显现,具有一种内向性和自明性。”这种本来具有的、内在的、最原始的本真精神外显过程又叫“心物合一”。即一种自我呈现或内在自我的超越。对于工匠艺人来说,描摹或抄袭某个时期某个民族的艺术形式只是昙花一现,无论工匠艺人以何种艺术表达形式呈现,我们应揭开艺术表面的面纱,去挖掘探讨其背后的态度价值。那才是工匠艺人真正的“核心内核”,那才是艺术品灵魂的DNA,工匠们注重对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对精品有着执着的坚持和追求。作为工匠艺人应该扣心自问自己的一身技艺是作为自我谋生的手段还是自我精神世界的产物?明确了自己真正的创作价值观,才能创作出具有灵魂的艺术品。在虚拟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传统手工艺的这种高情感和高文化特性使它成为经济炒作的绝好对象。传统手工艺品是虚拟经济活跃领域,具有高额情感附加值,因为手工艺的价值不能依据一般劳动量来衡量。   (三)以文化解之传统手工艺之工匠精神
  传统手工艺以其材质、技艺、制品、制作、使用、情感、专注、形成一个文化空间。在这个文化空间中,可以从有形的技艺操作层面养成文化,也可以从无形的情感对的使用鉴赏中欣赏领悟文化,并在传承中积累、延续、发展文化。在这样的文化空间中,传统的内容、价值、意义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不断被解读和思考的,每一代人的解读就使得传统在人的理解与实践中具有活力。这样一个文化空间,有其共识的精神性与典范性,有其制作与使用的规范与制约。如果把文化整体视为一个三维的立体系统,即外层—物,中层—心物结合,核心层—心。而传统手工艺是一种物质文化,它在民族文化的立体结构中,归属于最外层的物的部分。而民族文化的三维立体系统在人们改造自然的同时,也改造了社会和人本身,创造了人类文化,创造了最活跃的文化物质层,即传统手工艺工匠的文化。传统手工艺在功能的使用上、工艺技巧上、题材表现上、选材上等均形成了相对缓慢却又不断传承创新的完整系统。它深深积淀于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甚至是人生过程中潜移默化的生活观念和生活习惯的习得养成,根植于代代相传的文化DNA基因中。传统手工艺之工匠精神其实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思考的机会,思考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价值到底是什么,对未来的贡献又在哪里。
  三、结语
  传统手工艺是传统文化典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一种有别于文字的记载和表达,有文字所不能达到的更广阔、更深邃、更直观的寓意。传统手工艺工匠精神实际上是民族文化共性中个性部分的体现,是民族文化符号,是民族审美意识、人生价值观、宗教信仰、民族文化意识的体现。我们既站在传统历史记忆的传承上,又站在现代出发点的创新上,其实说到底都是把自己根植于时代背景中解读传统。对传统的解读并不是发现“传统”的“原义”从而接受传统,而是站在现代的立场,从当下出发,建构传统手工艺之工匠精神本身也会成为一种思维方法和文化空间。因此,传统中的手工艺并不仅仅指涉及时间流的传统或现代概念,也不能简单界定为存在于乡村的局部地域概念,而是以广泛存在于民众生活,以手工制作为特点的文化现象。满足自我的个性,寻求差异性带来的自我身份彰显。传统手工艺品特有的情感性、独特性及单一性所带给受众审美效果的独特感受,较之于大批量化、标准化、机械化的工业产品,它承载着更为丰富的思想感情内容,承载着对平民化工匠精神家园意识的深层呼唤,以及高情感的意涵。
  参考文献:
  [1]科印传媒.向日本企业学习工匠精神[J].印刷经理人,2013.
  [2]张道一.造物的艺术论[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1989.
  [3]南木子.回乡之路,寻皈审美生存的家园意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1.
  [4]李天道.中国传统美学之生命意识与“本真”诉求[J].社会科学研究,2013,(06).
  作者简介:
  李艳芹,云南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设计学。
  姜苏原,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艺术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设计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  鹿新杰(1989-),男,山东淄博人,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服裝设计,服装品牌策划。服装设计作品名称:《涩》。
期刊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艺术学院  《黄河滩之荒凉》1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I  光圈值:f/13  曝光时间:1/100秒  ISO:100  焦距:24毫米  《黄河滩之荒凉》2  光圈值:f/2.8  曝光时间:1/2500秒  ISO:100  焦距:44毫米  《黄河滩之荒凉》3  相机型号:Canon EOS 5D Mark III  光圈值:f/2.8  曝
期刊
摘 要:民俗学的研究视角经历着一个由“向后看”到“关注当下”的转变,而民俗的概念也逐渐由“传统落后的”转向“生活世界”。民俗学关注的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农村,也包括城市,且城市生活日益成为主流。民俗学研究不再是对民俗资料的研究,而是通过民俗实践去感受和理解人的生存状态、理解社会的一种方法论。民俗学的担当就是利用自己关注传统、立足现在的优势,去理解人们的生存变化及状态,且在尊重地方人生活的基础上为明天的
期刊
摘 要:一座城市在文化形态上的发展程度,深刻地体现了这座城市的精神文明程度。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在精神生活层面的不断丰富,对于文化生活的需要也越来越大。因此,抓好城市文化方面的建设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声乐文化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城市多元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声乐文化的地位也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要深度挖掘声乐文化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城市发展过程;声乐文化;
期刊
摘 要:一个展览的展线设计,是这个展览的精髓和支撑。若展线的设计构想流畅动人、有抑有扬,那么整个展览也会随之带有生动的“韵律感”。建立在四维空间基础上的展线设计,是对普通展示的升华,可以使展示空间分布疏密得宜、展示语言曲折尽致,使观展者眼前有景、心中有影。  关键词:四维空间;展线设计;以人为本  一个展览,是对文化、知识、信息、观念和思想的传播,其表现的内容必须建立在客观、真实的学术支撑的基础上
期刊
摘 要:现代快节奏生活中,人们的消费水平、消费能力都得到了明显提升。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各类工程项目也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么如何提高工程质量、提高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是当前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是人们消费需要能力提升的标准,更是建筑企业发展战略的根本。最近几年,在市场经济不断开放的背景环境下,大批量具备技术、经济实力、管理能力的国际承包商进入我国市场。对于本土工程项目管理公司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在社会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诸多工厂产业升级,逐渐向城市外围转移,城市中心区出现大量闲置工业建筑。这些场所不仅失去其原有的经济生产价值,同时也成为一块日渐破败的废弃用地,残存的工业遗迹与城市及周边居民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当下,城市对闲置工业建筑的更新已相当急迫,利用改造再利用的手段使其新生相比拆旧造新,更能体现出其经济性、环保性、历史性,是促使城市良性发展的有力手段。从旧工业建筑
期刊
摘 要:从奥斯卡·尼迈耶的生平经历、设计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世人的影响,并通过奥斯卡·尼迈耶的两件经典建筑作品来分析巴西建筑大师奥斯卡·尼迈耶。  关键词:尼迈耶;现代主义风格;曲线;创新;混凝土美学  一、奥斯卡·尼迈耶生平简介  奥斯卡·尼迈耶是一名杰出的巴西建筑大师,也是拉丁美洲现代主义建筑的倡导者。在他7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创作了500多件令人赞叹的作品,这些作品遍布了世界的不同纬度。尼迈耶
期刊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西方社会科学领域中,制度分析作为一种分析范式在解释现实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被“重新发现”,随后新制度主义分析范式逐渐形成。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与管理学派强调效率性、工具性的管理行为不同,新制度主义中研究的重点就是环境与组织的关系,其研究角度是组织生存的合理性。该理论研究一直被沿用至今,西方大多数国家的组织理论研究学者都喜欢透过新制度主义组织理论来阐述问题,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还相
期刊
摘 要:城市园林景观中的休闲空间是为使用者提供休闲娱乐等功能的场所。探讨园林景观中休闲空间的设计原则、方法及应用,对优化城市园林景观环境、延续城市文脉、改善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发展等,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以武汉市城市绿道的休闲空间为例,研究休闲空间的设计思想及方法,以期为市民提供更加绿色生态、更具人文关怀的绿道。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绿道;休闲空间;应用  城市园林景观类型主要包括公园、城
期刊